三国降将里为何张辽混得最好?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概因为三国之初大家名义上都是汉臣,所以在互相征战的过程中,转换门庭的武将并不少,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里,就有徐晃、张辽、张郃三人是投降而来的,蜀汉和东吴得到重用的降将也不少。在这些人中,张辽并不算最好,像徐晃、张郃混的并不比张辽差,而姜维在蜀汉更是做到了大将军,总揽兵权。当然,张辽作为一个降将能做到五子良将之首那也是非常不错了,而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力出色。

张辽的武艺很出色,在白马之战时,他和关羽两个人作为先锋出战。所以这一战里关羽匹马斩颜良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但是能被曹操选中作为先锋和关羽配合,张辽的武艺肯定也是非常出色。

而更重要的是张辽的统帅能力也不错,柳城征袁尚时突然遭遇敌人,就是张辽劝曹操迎战的,最后果然大胜。而讨伐陈兰、梅成叛军时,叛军据险死守,于禁、张郃等人都觉得不可攻,张辽力排众议,率军攻击,斩杀陈兰、梅成。

而张辽最经典的则是合肥之战,孙权带兵十万攻打合肥,张辽等人所部不过七千。诸将大多认为要死守,而张辽则认为曹操此时远在汉中征讨张鲁,救援肯定不会很快到,因此要先挫伤吴军的锐气,才利于守城。于是张辽亲自带领八百人主动出击,亲自冲杀在前,“杀数十人,斩二将”,冲到孙权面前,逼的孙权登到山丘上“以长戟自守”。张辽率军往来冲杀,东吴大军“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从早上杀到中午才撤回城内。这一战杀的吴军胆寒,围城10几天就匆匆撤军,结果在逍遥津还被张辽追杀,幸亏甘宁等人死命抵挡,孙权才得以脱身。

合肥和逍遥津两战杀得吴军胆寒,孙权此后也是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以致后来张辽带病镇守合肥的时候,孙权还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张辽有勇有谋,在三国时期也算是非常出色的武将了,最后被列入武庙,应该说还是成功的一生。

三国降将里为何张辽混得最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啥张辽很牛逼呢?

原因很复杂。

第一,张辽不是吕布集团核心成员。

张辽本来不是吕布的手下, 而是大将军何进的部将。

何进被杀后,张辽只得归属董卓麾下。

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张辽才投靠吕布。

而此时吕布已经早已有了嫡系实力,张辽属于后来的将领,不是核心集团成员。

在吕布麾下,张辽并不太受重视,地位大体相当于不合群的高顺。

所以,吕布被曹操干掉以后,曹操对张辽比较放心,给予重用。

第二,张辽的能力惊人。

曹操重用张辽的重要原因,是他能力强。

原则上,投降将领除非能力极强,多不会被重用,毕竟不是太可靠。

袁绍麾下河北将领投降曹操的很多,比如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加上高览总共七人,在正史上没有记载投降以后的行为,一般认为都发配到地方做个小官而已。

而张辽则不同,他非常厉害。

刚刚投降时,张辽就协同关羽,在白马击溃了袁绍大将颜良,将其杀死。

随后张辽南征北讨,击破袁绍几个儿子,大败乌桓等等。

尤其是张辽防御合肥,立下头功。

当时正是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后,孙权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合肥,张辽只有二三万人,还不到吴军兵力一半,实力相差悬殊。

但张辽果断以攻为守,先下手为强攻击吴军大营,差点捉住孙权,导致吴军大乱。

孙权久攻不克,被迫撤军。张辽趁机尾追,竟然将亲自率部殿后的孙权借助。

吴军用尽全力才将孙权救出。

此战保证了魏国的稳定,打垮了吴军趁着赤壁之战的势头北上的意图。

张辽合肥一战,吓得东吴长达16年没有敢于再攻击合肥。

第三,张辽有勇有谋,不可多得。

张辽攻打东海郡时,因太守昌豨坚决抵抗,久攻不克。

当时张辽和夏侯渊大军的军粮耗尽,夏侯渊决定退兵。

但张辽根据敌人抵抗逐步衰弱,判断太守昌豨思想已经动摇,可能在准备投降。

不顾夏侯渊的反对,张辽竟然亲自进城同太守昌豨谈判投降。

太守昌豨之前不投降,是曾经和曹军为敌,怕被曹操事后诛杀。

见张辽亲自赶来,可见曹操是一心一意招降,不然不会派大将来送死。

于是,太守昌豨最终开城投降,曹军意外捡了个大便宜。

事后,曹操虽然抱怨张辽不应该冒险单身前往,但仍然赞叹张辽是有勇有谋的将军。

张辽这种人是名将的名将,曹操重用他也是必然。

三国降将里为何张辽混得最好?

三国降将里张辽算是混的最好的,对于这点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意见。我觉得,他之所以会混得这么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他武艺高强。在三国那个动乱年代,武艺高低与否,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员武将在主子心目当中的地位。张辽最初在吕布手下为强,可以说是吕布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吕布的武艺号称三国第一,他能看上眼的人武艺一定不差。后来张辽的屡次对阵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他排在曹魏五子良将第一位。

第二,他人品好。张辽作为一员武将,忠诚度非常高。他在保吕布的时候,尽管对吕布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但仍然忠心耿耿。吕布兵败被擒,他也抱着一颗必死之心,当面辱骂曹操,以求速死。受到曹操的感化之后,投降曹操,对曹操同样忠心耿耿。他投降曹操,没有一点儿怕死乞降的心思,而是心悦诚服,真心归降。关羽素来高傲,但他能将张辽视为最好的朋友。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张辽的人品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他为人低调。张辽清醒地知道,他与曹操帐下的许多武将不能相比。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是曹操的本家兄弟,典韦、许褚是曹操的心腹之将,李典、乐禁是随曹操闯天下的爱将。而自己呢?只是一个中途投降的降将,跟上面这些人没法相比。既然没法相比,就低调些好了。所以,他在曹营从不争功,从不争强好胜。但曹操安排给他任务,他会完成得很好。

第四,他战功显赫。张辽的综合素质非常全面,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全能型人才。他不仅能冲锋陷阵,还能独当一面,镇守一方。这在当时的武将里面是非常难得的。合肥之战,张辽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东吴大军,差点活捉孙权。此役后,张辽威震江东。纵观曹操手下的武将,能够取得如此战绩的,仅有张辽一个人。

正因为张辽有以上四种优点,还使得他在在曹操的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受曹操重视的武将之一。他的良好表现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认可。即使曹操死后,张辽仍旧受到曹丕的重用。

三国降将里为何张辽混得最好?

一、吕布的老同事,董卓的老部下

  张辽出身于并州军,这支队伍最早由并州刺史丁原带出来的,除张辽外还有吕布张杨高顺等人张辽是并州马邑人,少年时担任过郡吏,武力过人,被丁原召为从事。

  汉武帝曾在马邑策划过一场对匈奴人的大战,史称马邑之谋,参与谋划的有王恢聂壹等5位名将汉武帝调动了30多万军队,包围圈弄好了,就在匈奴单于快要中计的时候,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人透露了汉军的计划,匈奴撤退,汉武帝大怒,王恢下狱自杀,聂壹等人受到诛连。

  三国志说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张辽虽为名将之后,却只能从基层默默干起从事是州政府里的属官,大概相当于一名处长当时吕布在丁原手下任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二人是同事,互不隶属,级别差不多。

  当时大将军何进谋除宦官,丁原是何进一党,率并州军前往洛阳助阵,何进嫌并州军人太少,又命张辽回去募兵,在此期间何进被杀董卓窃取朝政吕布杀丁原投董卓,等张辽带着新召募的1000多人马回到洛阳时,局势已发生巨变。

  张辽投降了董卓,三国志说张辽以兵属董卓,被任命何职不详,但不会太高,司马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团长吕布因杀丁原有功被任命为中郎将,相当于大校师长,又封为都亭侯,但张辽归董卓领导,与吕布仍没有隶属关系。

  二、入曹操法眼,白门楼上留一命

  后来董卓被吕布杀了,张辽迁骑都尉迁是升职的意思,骑都尉相当于骑兵旅旅长,没有中郎将高,吕布这时已经成了奋武将军,又仪比三司,也就是以军长的身份享受副国级待遇,张辽与吕布之间的距离拉大,张辽以兵属吕布,成为吕布的下级。

  回顾二人的历史,是想说张辽与高顺成廉宋宪魏续等吕在内的其它手下,张辽最早是吕布的同事,后来才成了吕布的下级长安之乱后,张辽跟着吕布经历了 一番波折,吕布从刘备手里占了徐州,张辽被任命为鲁相,相当于郡太守,三国志说张辽时年二十八。

  这一年推算起来应该是建安二年(197),根据史书记载,吕布死时大约37岁,时为建安三年(198),按照这个来推算,吕布比张辽大了8岁。

  吕布这个人,带兵主要靠个人魅力,谋略和战略规划方面一直是弱项,手下看着有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但这只是表象,吕布待人也分亲疏彼此,高顺就常受其他人的排挤还有私德方面,据英雄记记载,曹操曾当面批评吕布:你背着老婆霸占手下将领的太太,这怎么叫厚道?

  曹操攻破吕布,把吕布陈宫高顺都杀了,却留下了张辽,并给予重用,说明在曹操眼里张辽跟吕布也不是一类人。

  三、屡立赫赫战功,受到曹操喜爱

  曹操任命张辽为中郎将,此时关羽张飞等人也在曹营,几个人的职位都差不多,张辽与并州同乡关羽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

  推测起来,吕布集团保留下来的力量经过整编后,就由张辽来统率曹操敢这么用人,得益于他不同一般的识人智慧和用人胆略曹操善于发现人才,善于辨别人才的品行和节操,一旦认定就用人不疑,让各种人才发挥最大的潜能。

  张辽后来参加了官渡之战征讨昌豨之战征服河北之战以及征乌桓的白狼山之战,都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白狼山之战中,曹操自以所持麾授辽,让张辽担任战地总指挥,体现出对张辽的高度信任。

  在征讨东海郡昌豨叛乱中,曹操派张辽作夏侯渊的副将,曹军将昌豨的大本营三公山围了起来,昌豨依托有利地形坚守,由于地势险要,三公山久攻不下,夏侯渊考虑撤军。

  张辽觉得可惜,他只身来到三公山下,约昌豨下山来对话张辽力劝昌豨投降,昌豨居然听劝,表示愿意投降张辽为了取得昌豨的信任,又独自一人随昌豨上山。

  张辽到了昌豨的家,像老朋友一样拜访昌豨的家人张辽的真诚打动了昌豨,昌豨随张辽下了山,后来又一同拜见曹操曹操对昌豨既往不咎,仍然让他担任东海郡太守。

  曹操想到张辽上三公山后有可能遇到的危险,有点替张辽感到后怕,责怪他说:这可不是大将能做的呀!张辽说:明公您的威信著于四海,张辽奉命而行,昌豨必然不敢加害!

  张辽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当然还是在逍遥津,此战打出了张辽的威名,留下了张辽止啼的典故和传奇唐代曾追封64名古代名将,三国时期有9人入选,张辽就是其中之一,逍遥津之战当是他入选的主要理由。

  四、曹丕刻意拉拢,恩宠超过常人

  曹操晚年拜张辽为征东将军,相当于东部战区司令,在诸夏侯曹把控重要军权的情况下,张辽以一个异姓将领的身份同时又是降将的出身而居此高位,是一种特殊荣耀。

  关羽发起襄樊战役,曹操把东部战区的张辽调来解围,张辽军还没到,关羽就被孙吴方面偷袭了,襄樊之围已解当时曹操驻摩陂,张辽率部来见曹操,军至之日,太祖乘辇出劳之。

  曹丕继王位后,立即提拔张辽为前将军,地位在张郃徐晃朱灵之上,又赐辽帛千匹,谷万斛,同时分封张辽的兄长及一子为列侯曹丕称帝后,进封张辽为都乡侯都乡是个县,所以这不是乡侯而是县侯,是侯爵里面最高一级,再往上就是称王了,可见对张辽恩宠之重。

  曹丕命张辽仍驻守合肥,当时孙吴的士兵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会忍不住哆嗦一下张辽那时已经50多岁了,身体状况很不好曹丕对张辽极为尊重,赐舆车给张辽的母亲张辽在合肥驻守,曹丕破例派兵马护送其家人到驻军地团聚,事先专门告示沿途各地,命地方及驻军官员出迎,张辽家人每过之处,军士将吏都列队迎候,观者荣之。

  曹丕还下令在洛阳为张辽建造屋舍,为张辽的母亲专门修建了堂室,当年跟随张辽在逍遥津一役中临时应募的敢死队成员,活着的一律加虎贲头衔。

  曹丕听说张辽在驻地又病倒了,专门派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往慰问视疾按汉朝礼制,三公生病皇帝也只派黄门问病,魏晋时又降为黄门郎,张辽不是三公,曹丕派部长级的侍中前往外地慰问,是十分破格的尊崇。

  那段时间张辽在雍丘,即今开封附近,为了及时了解张辽的病情,曹丕专门派虎贲士往来传达病况,由于曹丕催得急,派出去的虎贲士很多,以至在洛阳到开封这一段路上,他们常在可以碰到,史书记载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

  曹丕后来亲自出征,听说张辽仍未痊愈,就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曹丕亲自探望,握着张辽的手加以慰问,又赐给张辽御衣,还每天派宫里的人送来御膳。

  五、舍身忘我,职业军人的典范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张辽在江都逝世,得年53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曹丕为之流涕,谥张辽刚侯,爵位由其子张虎嗣任。

  张辽不仅成就了名将的威名,而且生前身后都获得了极高的恩宠,在曹魏朝张辽就享有从祀曹操于庙庭的殊荣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张辽一生的拼搏努力分不开,更与他明确人生定位坚持做人原则密不可分。

  后人评价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看中的或许只是张辽的战绩,但其实从曹操和曹丕的视角去看,张辽敢于牺牲忠诚不二心无旁骛才是更可取的,这些都是职业军人应有的典范。

  作为猛将,关键时刻要能顶得上豁得出,逍遥津一战成为经典,但当时情况极其恶劣,如果没有敢打敢牺牲的精神,恐怕也不敢拿自己的八百去硬碰敌人的十万,也就不可能发生后面的奇迹。

  职业军人不是政治家,不能与政治关联太多,想法也不能太多,张辽的一生较好地诠释了职业军人的定义,对政治不掺合不干预,不拉帮结派,任何时候都公私分明,这才让曹操和曹丕更安心。

三国降将里为何张辽混得最好?

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能混的好,有勇有谋,善于交际,能和关羽那么好,那能是一般人么

三国降将里为何张辽混得最好?

勇猛过人,有胆有识,而且精于用兵,善于谋略,有口才,任何时候都公私分明,为主着想,令曹操喜欢,曹丕恩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