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曾经那么牛的兵种,成吉思汗率骑兵横扫欧亚,为何会走向没落?
我们常听到影视剧中霸气君主用这么一句经典台词:“尔等若不遵从吾意,吾定派三千铁骑踏平尔等,所到之地定将寸草不生”来恐吓弱小部落首领,效果自然是听者吓得腿软、不得不乖乖就犯。由此可见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杀伤力有多强悍,三千铁骑就可以顶千军万马用。可是重装骑兵也并不是所向无敌,如果敌方战斗意志顽强,用长枪兵做殊死抵抗,也会给重装骑兵带来毁灭性的伤亡。长枪兵因为使用的武器比骑兵长,只需将枪尾一端斜撑于地面,枪头指向骑兵方向,这时骑兵基本上就束手无策啦!蒙古骑兵的辉煌是由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创造的,他们之所有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将重装骑兵和重装骑射手的配合运用到了极致,见到长枪兵就骑射手上阵,见到步兵就重骑兵杀开血路。由于骑兵的机动性强,对手基本上连碰着蒙古骑兵的机会都还没有找到,就白白丟了性命。再加上蒙古国先进的投石机和攻城武器,让敌方再坚固的城墙都形同虚设。和古蒙古国打仗基本上就是只有挨打的份,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就算你盲目冲锋,看到的也是蒙古射手的边射边退的背影,直到士兵全部倒在冲锋的路上,否则也会遭到蒙古射手的追射。如果采用步弓手与蒙古骑射手对射,又会遭来全副武装的蒙古重骑兵砍杀,不管怎么应对都是一个死。可以说蒙古人将骑兵战术应用到的冷兵器时代的巅峰,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都再没有被超越过。蒙古之所有由盛而衰,是因为窝阔台死后,各路王子班师回朝争夺皇位而全面收缩兵力,当忽必烈扳倒蒙哥导致蒙古国分裂再稳定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已经到来了,这时候的蒙古骑兵在洋枪洋炮部队的面前,早已经失去了先前的优势,转变成为了被动方。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靠游牧为生的蒙古国只能被工业国越甩越远、距离越拉越大,直到走向衰落。
骑兵曾经那么牛的兵种,成吉思汗率骑兵横扫欧亚,为何会走向没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随着现代化火枪和火炮的装备,骑兵就已经不行了,但还可以一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战役,满清的数千蒙古骑兵冲锋,被洋鬼子的排枪和火炮杀得大败,伤亡1000多人,余者逃走。
而8000名英法联军几乎没有什么伤亡。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实战表明,由于火炮和火枪威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火枪射速和精度越来越高,骑兵已经难以应付。
到了机枪出现以后,骑兵更是基本完蛋。
清末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土司出动1000名藏族骑兵拦截。
在英军3挺重机枪的猛烈扫射下,短短5分钟内,骁勇的藏族骑兵伤亡700多人,残部被迫撤退。
目睹此战的英国少尉回忆: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场面,这根本不算是战斗,而是单方面的屠杀。我对屠杀感到厌恶,尽管将军下令要尽量扩大战果,但是我还是停止了射击。
之前几百年,英国人、尼泊尔人、印度人都曾经入侵过西藏,都被以逸待劳的藏军骑兵击溃。
藏兵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的惨败!
此战后,藏族人把这种重机枪称为:魔鬼画笔!
大家算算,3挺重机枪将5分钟打死打伤700多人。那么成吉思汗的战无不胜的1个万人队,最多就个把小时要扫光了。
成吉思汗的20万兵力,怕是还不够几个重机枪连扫射的。
自从有了机枪以后,游牧民族都变得热情好客且能歌善舞了。
骑兵曾经那么牛的兵种,成吉思汗率骑兵横扫欧亚,为何会走向没落?
骑兵走向没落,确切来说,应该是机枪+壕沟碉堡的战术的出现,使得骑兵成为了战场上无处遁藏的大型目标,出了挨枪子,基本上没有了别的选择。
从古典时代的末期,骑兵就已经成为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了,凭借着比步兵更为强大的机动性,骑兵往往可以控制住战场的主动权。
最早的骑兵很难进行马上格斗,往往都是要快速骑到战场然后下马搏斗。后来经过特别的训练,骑兵也可以在马上同步兵进行博弈。在高桥马鞍和马镫发明之后,骑兵的优势就愈发的凸显了出来。利用马匹的速度,骑兵可以比步兵更好的发挥出长矛的穿刺力度、刀剑的劈砍力度、钝器的打击力度。而且骑兵人马合一往往比步兵要高大出许多,又占据了高度优势。另外利用马匹的强度和马匹的速度,只要运用得当,骑兵还可以冲垮步兵的方阵,从而展开屠杀。可以说整个中世纪时期,就是骑兵称雄世界的时代。不管是东方的重甲骑兵还是西方的披甲骑士,都是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噩梦。
即使是到了近代,长矛方阵和线列战术组成的方形阵可以很好的压制骑兵,但也不能绝对的就让骑兵退居二线。在拿破仑时代,一次大规模的胸甲骑兵冲锋,仍然可以把步兵胖揍一顿。再就是腓特烈时代设立的骑炮营,可以说是通过兵种结合的方式,强化了骑兵的实力。虽然18-19世纪上半叶的骑兵已经不能够正面冲击步兵方阵,但是一旦让他们有机可乘,或是与其他兵种配合好后,仍然是可以终结了步兵方阵的坚固(所以说僧格尔沁是真的不会打近代战争)。
有人说,机枪发明以后,骑兵就失去了作用。其实不然,在机枪发明后的四十年里,骑兵仍然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骑兵是灵活的,他们面对早期的机枪阵地时,总是会选择绕道侧攻。但是当机枪和碉堡、壕沟配合的战术出现以后,骑兵便大大的失去了作用。因为骑兵即使机动性强,也无法攻击到躲在掩体内的机枪手。不过即使如此,各国军队里仍然保留了一定量的骑兵,让他们发挥即时通讯和突袭任务。
真正让骑兵从战场上消失的,却是机械化部队的诞生了。人类的坦克、战车、摩托车,有着不输于甚至远胜于骑兵的速度,同时还有更强的战斗力和防御力。它们的出现,彻底将骑兵打入了历史博物馆。
骑兵曾经那么牛的兵种,成吉思汗率骑兵横扫欧亚,为何会走向没落?
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叫马克沁,发明了一种高效的自动武器——重机枪。当然,后来迫击炮这种轻便的小口径火炮出现也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人回答说是火枪。这其实不正确,直到在一战的东方战场,大规模的骑兵冲击仍然不罕见。最开始出现的火绳枪和燧发枪射速不过一分钟一两发,并且有效射程和命中率都很差。
对于骑兵来说,对方的有效射程400米左右,只需要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冲上去。因此,这些火枪对于骑兵的射击机会通常只有一次。
即便是栓动步枪出现了,一分钟的射速也不过是五发左右,骑兵仍然可以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在一战初期,同盟国和协约国都还有一定数量骑兵部队的原因。
但是在一战初期,双方对于重机枪的作用都过分的低估了,日俄战争重机枪带来的惨烈杀伤被大家有意无意的忘记了。直到索姆河会战的时候,双方都惊讶于机枪带来的剧烈杀伤,才开始再一次恍然大悟的普遍在前线部队装备机枪。这一下子就直接把骑兵药送进历史史册了。
不过在东线战场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俄国的工业水平相对落后,所以说机枪装备的数量更加稀少。而德军面对着相对落后的俄军,也并没有把主力精锐部队放在这里,德军的装备也不如在西方那样有密集的机枪。这就又给骑兵还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只要看一看俄国的内战,当时虽然内战双方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重机枪,但是大规模的骑兵集群冲锋仍然不少见。如果认真推敲,这其中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机枪装备的还是不够多。
在一战中还有一个东西成熟起来。那就是惨烈的堑壕战,又让日俄战争中被发明的迫击炮开始迅速流行。很快大量轻便灵活而射速又非常快的小口径中口径迫击炮,凭借着结构简单,物美价廉的优势,普遍的装备了各国部队。
迫击炮装备的够多,实际上是对骑兵另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大量的排击炮快速射击可以在骑兵冲击地域上下起一个可怕的弹片雨。
这样一来,除了当时脑子顽冥不化的波兰军队,还有受到了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两个思想保守的老骑兵影响的苏联红军。基本上各国都已经没有什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了,只留下少数骑兵部队被用于在侦察通讯方面。
骑兵曾经那么牛的兵种,成吉思汗率骑兵横扫欧亚,为何会走向没落?
蒙古铁骑所到之处无与争锋,这曾经是多么的豪情与壮志,成吉思汗率领数万铁骑横扫欧洲大陆,令欧洲人谈其色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骑兵却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就像是英雄迟暮,令人心酸,却也无可奈何。
骑兵为什么会走向没落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有了更新型的武器出现,可以对骑兵造成大面积杀伤,尤其是机枪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骑兵引以为豪的冲锋效果,得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负担,你一冲锋,人家形成了扫射,骑兵部队便成为了活靶子。
随着科技的进步,骑兵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是历史的必然性。就像是赤手空拳打不过拿刀的,拿刀的打不过带枪的,传统部队打不过现代化部队,都是形成一面倒的结果,骑兵的没落就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骑兵vs机械部队骑兵部队退出历史舞台的具体时间是在中国近代史时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战役,数千蒙古骑兵对洋鬼子进行冲锋,无奈被人家一波扫射,死的死,逃的逃,之后再无勇气面对洋人。正是这场战斗,让人认识到武器之间的差异可以决定胜负,双方不是战力的差别,而且层面上的差别。
在中国近代史上,几场立场骑兵vs机械部队的胜负成果,让人们认识到,曾经让所有人引以为傲的骑兵再无的不适合现代的战场了,所以英雄迟暮,强大的骑兵年龄也大了,至此退出来历史的舞台。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你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骑兵曾经那么牛的兵种,成吉思汗率骑兵横扫欧亚,为何会走向没落?
蒙古人数量太少,无法控制占领的庞大领土。
蒙古骑兵在不停的征伐中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但在停止了征伐止步于大洋的数十年后,成吉思汗的子孙战斗力急剧下降。
元太祖忽必烈准确的认清了形势,认同中华为正统,建立大元。
目的就是团结汉人,巩固统治。
可惜其它蒙古人没有忽必烈的政治智慧,错失了元朝做大做强的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