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要杀田丰?

袁绍是三国演义中早期的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祖上都曾位居险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部长级吧。可想而知,当时的袁绍拥有多少别人羡慕的稀缺资源。

当初袁绍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得到了各路诸侯的拥护,大家一致推举袁绍做盟主。可惜后来这些临时组成的盟军没有一个首先出兵,都怕自己受到损失,大家互相推诿,互相观望。这个时候袁绍作为联军盟主,也没能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不久之后,这些临时凑起来的联军也就慢慢的散了,讨伐董卓成为空谈。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袁绍作为联军盟主,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雄才大略,大局观不强,也就是我们说的格局不高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田丰。田丰年轻的时候学问高,有见识,最初也在官场混迹,后来由于其刚正不阿,不善于和领导沟通,而被迫辞职。

不久之后由于袁绍邀请,遂投入袁绍营中做了参谋一职。随有多次好的建议,怎奈不善沟通,再碰上袁绍这么一个格局不高的领导,两人多次产生分歧。最终在官渡之战开始前,由于田丰数次阻止袁绍不要和曹操开战而导致两个人矛盾爆发,被袁绍投入监狱。等到袁绍官渡大败之后,恨透了田丰,于是下令处死了田丰。

田丰的死虽然是由于袁绍的小肚鸡肠,没有大将风范所导致,但田丰也为自己不善沟通,顶撞领导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袁绍为什么要杀田丰?

爱面子,明知是错杀也要杀。

袁绍为什么要杀田丰?

谢谢邀请! 田丰之死,有点搞笑,袁绍太好面子了。袁绍起兵攻打曹操,就是官渡之战刚开始!田丰说,曹操虽然兵少,但不能轻敌,曹操善于用兵。不如我们用持久的方法来对付曹操。我们现在地盘大,人口也多,我们只要努力促进生产。然后将精锐部队分成几路,让他们不断的分路出击骚扰曹操!用不了两年,曹操就败了。现在我们出兵,是把胜败赌博一样押在了这一次战役上了,要是打不赢,就来不及了。

按说田丰说的,也不算什么计策,只是一个战略方针罢了。袁绍根本不听,田丰就再次劝说,向袁绍推销自己的战略思想。袁绍说你这是乱我军心啊!将田丰关了起来。官渡之战,袁绍大败。田丰猜对了结果。看管田丰的人说:这下你可以出来被起用了。田丰说:要是胜利了我还有命,败了我命就没了啊!

田丰或许真了解袁绍的为人,果然,袁绍将田丰杀了!袁绍败退河北后,他还对别人说:要是用了田丰的计谋,或许谁输谁赢也不一定!这很显然是肯定了田丰的。袁绍手下逢纪嫉妒田丰,兵败后,他对袁绍说:田丰知道你兵败后,拍手称快啊!袁绍也对人说:河北的人听说我打了败仗,都会原谅我,继续拥护我的,只有田丰不是这样的,我都不好意思见他了!这就是田丰被杀的理由,主要是袁绍作为领导,失败了,在田丰面前很没有面子,不好面对他了,加上正好逢纪诬陷,这是给袁绍找个台阶下!可惜了田丰,明知道袁绍的为人,还要丢了性命!

袁绍为什么要杀田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袁绍失败的原因。

袁绍本来是最有可能成为三国霸主的人。

他作为四世三公袁家的掌门人,是全国最强有力的家族领袖。

当时全国的汉朝官员,有接近一半是袁家的朋友、门生。

袁绍依靠家族的力量,轻松消灭了草包公孙瓒,占据了北方的地盘,人口超过百万,兵力有10万之众。

相反,当时曹操地盘虽然不小,但中原因黄巾战乱被破坏严重,十室九空。曹操地盘人口只有几十万,曹军兵力不过4万人。

相比起来,袁绍兵力又一倍以上又是,手下武将很多,谋士也不少,似乎稳操胜券。

但田丰却反对和曹操过早决战,原因很简单,袁绍集团内部不合,军队虽多但是不精,袁绍本人刚愎自用、不听别人建议又心胸狭窄。

袁绍为此大怒,将田丰囚禁,然后在官渡和曹操决战。

表面上袁绍似乎稳操胜券,其实实战对峙100多日,袁绍军队根本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袁绍兵力是多,但战斗力不如曹军,双方大体势均力敌。对峙期间,两军粮草也都几乎耗尽,就看谁能够继续维持了。

其实,袁军正确的打发就应该向田丰和沮授说的那样,进行持久战。

沮授曾说:河北兵虽然人多势众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粮少而财少过河北;河南利于速战速决,河北利于缓慢战斗。缓慢抵抗,拖长战事。

沮授认为只要进行二到三年持久战,就可以将曹军的兵力和粮草消耗殆尽,会获得胜利。

但袁绍急于求成,根本不听沮授的意见,擅自进行战略决战。

这种情况下,果然像田丰说的那样,袁绍内部的严重问题导致悲剧性结果。

袁绍的谋士许攸叛变投靠曹操,讲述了一个天大的军事机密:袁绍的粮草已经不多,现有粮草放在密集基地乌巢。只要将乌巢基地摧毁,袁绍部队就要大败。

于是,曹军立即击中5000精锐,袭击乌巢的淳于琼1万袁军。因袁军战斗力不高,又被突然袭击,其实曹军这5000人几乎是毕生的。

之前,袁绍的谋士就认为乌巢空虚,应该让将领蒋奇率领部队在附近驻扎,随时接应。

但袁绍刚愎自用,根本不听别人的邮件。

更搞笑的是,曹军猛击乌巢时,袁绍不去派主力救援乌巢,反而不顾谋士和将领的意见,做出极大的军事冒险:派主力去攻击曹军大营,反败为胜。

但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主力救援乌巢,尽量抢一些粮食。然后部队主动向北方有序撤退,将大部分主力保住。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毕竟当时袭击乌巢的曹军只有5000人,击溃他们还是不困难的。

但袁绍袭击曹军大营的莫名昏招,导致袁军彻底崩溃。

因为曹军有4万,出兵5000袭击乌巢,军营还有3万多人,哪里怕你偷袭。

结果袁绍大将张郃、高览带兵袭击曹军,发现曹军早有准备,后方乌巢又是漫天大火,知道大势已去,直接率部向曹军投降。

内忧外患下,袁军彻底崩溃。

各部投降的投降,逃走的逃走,全军崩溃,沮授被俘拒绝投降被杀。

袁绍带着800骑兵逃回地盘,10万大军损失殆尽。

这种时候,袁绍理应释放田丰,向他认错,借此恢复军心士气。

但袁绍心胸狭窄,却将田丰处死灭口。

由此,袁绍内部更是一片混乱。

当时袁绍虽然惨败,毕竟还占据中国北方,有着百万人口,仍然可以搜罗至少5万以上兵力,可以和曹军继续作战。

而曹操的敌人很多,如果袁绍好好地经营,未必不能咸鱼翻身。

然而,袁绍还是胡搞一通。他连继承人都没有好好安排,就死了。随后袁绍几个儿子内讧火拼,被曹操趁虚而入,轻松打垮。

说通俗点,袁绍就是一个不适合做大事的人,袁绍几个儿子也是草包。

看看曹操,假仁假义但演戏演的很完美: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需要说明的是,袁绍此人并不少见。

著名的慈禧太后也是这种人。

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朝中有主战派和主和派。

其中主和派认为不能以卵击石和洋鬼子开战,尽量消灭义和团,和平解决。

但慈禧太后不听主和派的意见,利用义和团围攻洋人使馆区,杀死德国公使和日本外交官,惹出大祸。

夸张的是,慈禧太后在逃出紫禁城之前,却下毒手处决了主和派大臣袁昶、许景澄、徐用仪。

这就奇怪了。你慈禧既然被八国联军打的连紫禁城都保不住,就说明主和派的意见是正确的,为什么还要杀这几个大臣呢?

说通俗点,就是慈禧和袁绍一样心胸狭窄。我就算犯了大错,也不允许你们看老娘的笑话,先杀了你。

袁绍为什么要杀田丰?

公元二百年(建安五年)春,正当曹操准备与袁绍作战之时,刘备乘机占据徐州、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 )等地。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汉室之胄也,又以仁义著称于世,附近郡、县纷纷望风归附。不久,刘备拥众数万。他和袁绍暗通曲款,打算联手对付曹操。这个突发情况打乱了曹操的进军计划,为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他决定亲自率军先解决掉刘备。曹军很快将刘备击溃,接着又攻克下邳,迫降了刘备麾下大将关羽,收为己用。刘备溃败,不得已率残军到青州去投奔袁绍之子袁谭,后又辗转来到邺城(今河南安阳附近,袁氏老巢)投靠袁绍。

当曹操率大军攻击刘备的消息传到河北之时,袁绍帐下谋士田丰认为曹军倾巢而出,许都必防守空虚,若发兵偷袭许都,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于是建议袁绍出兵袭击曹操的身后。遗憾的是,多谋寡断、见事迟缓的袁绍竟以儿子患病、不忍弃之而去为由拒绝采纳,以致白白失去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战机。田丰气的直跺脚,叹息道:“可惜啊可惜,大事完了” !直到曹操大破刘备回军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以后,袁绍才召集众人商议如何进攻许都之事。田丰认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因因敌而变,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刻攻许都非常不利,于是极力劝阻袁绍这样做。

他对袁绍说:“如今曹操已经击败刘备,许都的防守也就不再空虚了;况且曹操这人及善用兵,灵活诡谲,其军人数虽少,但战力很强,不容小觑。与其此时去进攻防范严密的许都,不如聚兵相持,静观其变,以做长久打算”。袁绍再一次拒绝了田丰的忠告,而且认为他在大战来临前故意扰乱军心,下令将他逮捕下狱,等自己得胜回来后再惩治他。

接着,袁绍向各州郡发布讨伐曹操的檄文,调集大军,准备大举攻曹。

彼时袁绍拥兵数十万,其后方不仅地域广阔,而且相对稳固,称得上兵精粮足。而曹操与之对峙之兵不过一、两万人,且所占地盘战乱连绵,局势未稳,物资奇缺,就连军队的后勤供应都很困难。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谋士郭图、猛将颜良率军进驻白马,围攻据守此地的曹操东郡太守刘延,他自己亲率大军开至黎阳,准备渡河直捣曹操老巢许都。曹操果然是军事奇才,他采纳谋士荀彧声东击西之计,利用降将关羽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击溃袁军,一举化解白马之围。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用诱敌深入之策,把城中居民全部迁出,裹挟着他们随军沿河向官渡方向缓缓撤退。

袁绍听说后,立即率大军渡河南进,恨不得将曹操生吞活剥,将曹军一股全歼。谋士沮授劝道:“战争胜负的变化,不能不仔细斟酌。现在大军最好还是留在延津,再分兵一部去进攻官渡,如果能攻克,大军再去也不为迟;如果主力大举南进,万一失利,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自恃强大且盲目骄傲的袁绍又一次拒绝了沮授的正确意见,他亲率大军不管不顾地渡河向南追击曹操。

史载,沮授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正在渡河的大军,叹息道:“黄河啊黄河!我们还有机会再渡河回返吗”?袁绍见他斗志不坚,就把他的部队划出一部分归郭图指挥。

在延津以南的山坡上,曹操早已扎好营寨,静待袁绍自投罗网。袁绍部下悍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人马率先追至。曹军将领们感到情况紧急,催促他快下令出击。曹操沉着冷静,对大家说:“时候未到”。又过了片刻,袁军主力大举袭来,看到曹军故意丢弃的军用物资到处都是,就争先恐后的去争抢,秩序大乱。曹操立刻下令出击,众将士一起冲杀出去。文丑措手不及,死于乱军之中。文丑麾下人马全部被俘,曹操并不恋战,而是率军退守官渡。

袁绍初战不利,白马、延津接连受挫,不仅连折两员大将,还损失了不少人马,严重影响了士气。连胜两战,兵力薄弱的曹操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被动的局面,奠定了官渡之战全局胜利的初步基础。

初战告捷后,曹操主动撤兵,退守官渡,高垒深壕,坚守不出,与袁绍十万大军对峙、相持了半年之久。

袁绍外宽内忌,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不能驭下,帐下群士不和,相互攻击,内讧严重。曹军则众志成城,一致对外。

这年十月,袁绍帐下谋士、贪财好利的许攸投奔曹操,并将袁绍新近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囤积了万余车粮草辎重的情况告诉了曹操,建议曹操派兵偷袭乌巢。曹操纳其言,当机立断出奇兵袭击乌巢,将万余车粮草辎重焚毁一空。火烧乌巢,袁军粮草被烧尽,败局已定,官渡之战的胜负已经有了结果。

曹操乘势出击,势如破竹,大败袁军,歼灭七、八万人,官渡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曹军还缴获了大批珍贵图书、金银财宝、军械器杖等物,袁绍和儿子袁谭只带八百余残兵败将侥幸逃过黄河,狼狈返回邺城。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曹操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以弱胜强,一举摧垮了袁绍的主力精锐,为他之后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国志》记载,袁绍输掉官渡之战逃回邺城后,狱吏闻讯去给被其下狱等待治罪的田丰道喜。狱吏:“与别驾贺喜”。丰问:“何喜”?狱吏答:“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被重用)矣”!田丰曰:“我今死矣”,狱吏问何故,田丰说:“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我必死无疑,没有活的希望了)”。狱吏未信。忽使者持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 ,狱吏方惊。

原来,官渡惨败逃回后,袁绍悔愧交加,感觉没脸见田丰,干脆将其诛杀。而这一切,早已被料事如神的田丰预测到了。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袁绍为什么要杀田丰?

三国田丰之死是有这样的原因

田丰,曾经为袁绍的重臣,也一度为袁绍所器重。早在袁绍破冀州时,就曾派田丰等人分掌州事。后来,袁绍与公孙瓒在磐河开战,甚至与田丰带仅几百人的护卫队到前线视察,由此可以看出袁绍对他的信任。

田丰为袁绍出谋划策:

在曹操佯攻徐州,刘备请袁绍相救时,田丰说:“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宜先遣人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称曹操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阳;更于河内增益舟楫,缮置军器,分遣精兵,屯紥边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也。”沮授也支持田丰的看法。

此战其实对袁绍并无好处。田丰的意思是先屯兵,积攒粮草,制造战船,且先上书天子,报告近年战事,天子收到书最好,如收不到,就说曹操中间拦下了,正好以此为名义征讨曹操。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安黎民。袁绍不听,与曹操于黎阳对垒。后来曹操留众将守寨,自己回许县去了。袁绍不见曹操动静,也自退兵。这一战出来的毫无意义,不但没有攻破曹操,反而为自己日后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后来,曹操攻徐州,许县无人把守,田丰说与袁绍,可趁虚而入,而袁绍因为小儿子发烧命垂,不肯发兵去救。田丰听了,气得拿手杖在地下乱敲,说:“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再后来,玄德兵败投袁绍,刘备为了自己报仇,劝袁绍起兵征曹操。田丰知道了,又去谏曰:“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袁绍不听,田丰再谏,袁绍烦了,便打他下狱。袁绍出兵白马,不但损兵,还折了颜良文丑二将。

官渡战前,田丰在狱中又谏于袁绍:“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非但不听,还说田丰扰乱军心,后来官渡兵败,袁绍又迁怒于田丰,杀了他。田丰之死有什么原因呢?

一、田丰自身。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彧曾评价田丰是“刚而犯上”且为人高调,有什么话一定要说出来。正是因为他的“刚”和高调,才是他失去了袁绍的信任。田丰屡次谏言袁绍,要谨慎用兵,而袁绍为人暴躁,切无主见,听人一挑拨,便发兵进攻其他势力。只要田丰的建议袁绍不采纳,田丰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得给袁绍说。想想看,哪一个头领喜欢有一个人不停的在旁边叨叨?因为这一点,使袁绍很烦他,所以打他下狱。为他的死“奠定”了“基础”。

二、谋臣不合。袁绍手下谋臣无数,切皆不是碌碌之人,可因为他们不团结,使袁绍内部十分混乱。而田丰为人刚正,不参与结派的斗争。再者,田丰聪明有才,众谋士嫉妒心都很强,还害怕田丰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与田丰作对,并在袁绍想整治田丰得时候添油加醋,使田丰离死亡跟进一步。

三、袁绍昏庸。袁绍虽曾为讨伐董卓得十八路诸侯盟主,也是雄居一方的英雄,祖上四世三公,可他昏庸暴躁,。听说田丰与他意见不合,便有三分不悦,田丰多次苦谏,又使袁绍多了两分烦恼,于是打他下狱。后来不听田丰直言兵败,又加了四分愤怒和一分惭愧,所以杀了田丰。其实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他不想杀田丰,别人劝也不管用,如果他想杀,别人劝他不杀也会杀。

田丰的死,不仅是对自己,也是袁绍的一个悲剧。袁绍输了官渡之战,已是大伤元气,又杀了田丰,使本来就不完整的队伍更残缺了,又少了一位既忠诚又能干的人才。反之,如果袁绍真心听取了田丰的话,那结果就不一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