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进为什么不待见武松?

柴进不待见武松,是因为他不喜欢武松。柴大官人也是《水浒传》中仗义疏财之人,为何不喜欢江湖好汉武二爷呢?

书中交代,因为武松爱喝酒闹事打人,满庄的庄客都不喜欢他,便经常去柴大官人那里告状。柴进因而讨厌武松,但却没有下逐客令,“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果真如此吗?我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柴进不待见武松另有原因,绝非仅是武松喝酒闹事打人之故。那么,这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柴大官人“仗义疏财”有条件

这件事,要从施耐庵写的几个“仗义疏财”的好汉说起。第一个,当然是最先出场的小旋风柴进,然后是晁盖、宋江,卢俊义也有一笔“仗义疏财”的赞誉。

宋江仗义疏财是无条件、无对象的,谁有难只有找到宋江,都能够得到救助。而且,宋江对前来投奔的好汉十分的好,比晁盖还要做得好。

晁天王出场时,施耐庵是这样写的:

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 助他起身。

这段文字是写在正文之中的,不是赞诗赞词这等“致语”所言,应当出自施耐庵的手笔。从这段描述来看,晁天王确实是“仗义疏财”的好汉。但是,除了这段描述外,再也没有见到晁盖还有其他典型事迹,来证明他真的“仗义疏财”。

后来,吴用把阮氏兄弟弄到了东溪村,商议毕劫取生辰纲大事,三阮就先回去了。此时,晁盖便送了三十两花银。这件事算不算晁天王“仗义疏财”呢?当然可以算,因为,施耐庵已经界定了晁盖“仗义疏财”的条件,就是只接济投奔他的好汉。

至于给雷横银子,那就不是“仗义疏财”了,这是赤裸裸的贿赂官吏。

晁盖“仗义疏财”仅限于投奔他的江湖好汉,柴进则比晁天王更“抠门”,柴大官人只接济过往流配的犯人、犯了弥天大罪的逃犯,准备上山造反的强人。

柴进的出场是因为林冲发配沧州,在酒店中被掌柜的推出来的。这是柴进的“暗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名,柴进有何名声呢?还是听听沧州道上的店家是怎么说的吧:

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常嘱 付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来的犯 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我如今卖酒肉与你,吃得面皮红了,他道你自有盘缠,便不助你。

柴进“门招天下客”,其实也没招过什么英雄好汉,有名有姓的好汉,大致有王伦、杜千、林冲、武松、宋江、李逵。看看,这都是些什么人,不是要上山落草的强人,就是杀人犯法的凶身。难怪店家说,柴大官人广而告之,专一资助流配犯人。而且,这些犯人没有盘缠,面黄肌瘦的。

做了犯人还没有盘缠,等于是落难至极了,这样的人是最好收买的。

难道柴大官人想谋反?

柴进确实有此贼心,但却没有贼胆,他只是做着高唐梦,日夜想恢复自己的皇家后裔身份。

我在最近的问答中,专门回答了柴进在高唐州的表现,证明他就是个想讨回自家公道而心怀反意的人。此处,简要的说几点,供看官们赏析。

柴进的叔叔叫“柴皇城”,住在高唐州“禁城”之中。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信息了,谁敢叫这样的名字?一介富豪,哪能住在“禁城”之中?

但是,柴进的谋反并不是真的要造反,而是想恢复自己的“郭氏”皇族之姓。柴家在五代时,因为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继承了皇位,应当改为郭姓了。尽管改了姓氏,继承了郭氏皇位,但毕竟还是“养子”,非郭氏正脉。所以,柴皇城的妻子、柴进的婶婶就被写成了“继室”。

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郭氏江山,便恢复了柴氏本姓。宋太祖这样做,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大家都是外姓,谁坐郭氏江山都是合法的,不是篡位与谋逆。

施耐庵在书中借助柴进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历史典故,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说赵匡胤确实是夺了柴家的江山。但,赵匡胤扫灭五代狼烟,还天下以太平,则是“替天行道”的正义之举。北宋王朝已经建立了百余年,柴家就别闹了。因而,施耐庵说柴进是“小旋风”,掀不起大风大浪。只有黑旋风这等恶风,才能打死赵匡胤编造的“因天袭”,让大宋一朝皇帝寝食难安。

柴进上了梁山,在大排名时,上应“天贵星”。施耐庵还了柴进一个公道,但也隐含着奉劝没落皇族安分于富贵的意思。

柴大官人想刮小旋风,做着高唐梦试图恢复郭氏皇姓,因而,便盘踞在沧州道,专一救助配军、上山落草之人。柴进还不断的为梁山输送犯了弥天大罪的好汉,做王伦他们的金主。

那么,武松不也是打死了人吗?柴大官人为何就不待见他呢?

武松不够格让柴进待见他

《水浒传》中第一个被柴进接待的人是林冲,此时,林教头带着枷,刺着金印,又没在酒店里吃饱喝足了。柴进便十分的待见林冲,这身装束就是一张名片,不用辨识,柴进就知道该救助此人。

柴进十分热情的款待林冲,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却说柴进在路途上遇到了一个配军,一见来“生意”了,便主动的问是什么人。林冲答道:

小人是东京禁军教头,姓林,名 冲,为因恶了高太尉,寻事发下开封府,问罪断遣,刺配此沧州。

一听这话,柴进便下了马,非常尊重的说:“柴进有失迎迓”,说罢,就在草地上下拜。然后,携了林冲的手,一同回庄院。

柴进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成是对林冲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尊重,但更是看中了林冲得罪的是高太尉,此人便好笼络了。为何这样说呢?还是与高唐州这事有关。

殷直阁是高俅堂弟的舅子,是“因天袭”。“因天袭”让柴家失去了皇姓,遇见林冲,则是高唐州故事的一处伏笔。

柴进如此厚待林冲,也曾资助过王伦、杜千,为何就不待见武松呢?这就要看武松是为什么来投奔柴进的。

书中交代,武松是因为在清河县失手打死了一个本处机密,便逃亡江湖,来到了沧州柴大官人庄上。

那么,武松自己说打死了人,有何凭证呢?没有。

宋江杀了阎婆惜,尽管郓城县的大小官吏都替宋江开脱,但还是下了海捕文书。《水浒传》中的海捕文书走得还蛮快,鲁达打死郑屠逃命,一个多月后到达雁门县,海捕文书早就贴在了该县的十字路口了。那么,捉拿武松的海捕文书呢?

鲁达、宋江的命案受害者,不过是屠户、小妾,武松打死的可是一个小官吏。加之武松在清河县时,经常吃官司,武大郎说,没有一个月“净办”。如此有前科的劣迹斑斑的命案逃犯,难道就不下海捕文书缉拿而任其逍遥法外了?

没见海捕文书,柴大官人便不能认定此人就是个死士。

书中说,柴进因为庄客不断告状,柴进便不待见武松,这不过是施耐庵的障眼法。只要柴进没说话,谁敢怠慢武松?

所以,柴进不待见武松的真正原因,便是武松没有达到柴大官人救助的条件。果然,武松并没有打死人。正因为如此,清河县便没下海捕文书了。柴进还是十分精明的。假如此时宋江还没有来,柴进会不会下逐客令呢?

当然,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武松的所作所为也是令人反感的。柴进不待见武松,也说得过去,只是像晁盖那样,“仗义疏财”有条件而已。

但是,遇见宋江后,武松的“前病都不犯了”。这也证明武松并不是个不可教化的人。假如武松够格让柴进厚待他,武松岂不是早就改正了?

毕竟只是“小旋风”,柴进与宋江比,差距实在是有点大。

柴进为什么不待见武松?

想明白这个问题,就应先明白柴进上梁山前是何许人也?柴进收留江湖人士是为了什么?柴进的格局如何?

柴进是周世宗嫡派子孙,家中藏有宋太祖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这丹书铁券其中的一个功能,就是犯了死罪可免死,当然这是在宋朝庭遵守诺言的基础上方可落实。当年宋太祖皇帝为何要赐周家丹书铁券呢,这是因为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胁迫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虽是被迫但毕竟是禅位,所以宋太祖才赐以周家丹书铁券,世享荣华富贵。

如安于顺从,周家世代在宋朝乐享富贵是没有问题的,但偏偏到了柴进这里却出了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柴进是个不安份的人,也可说是有野心的人。《水浒传》说柴进喜欢枪棒,乐于救济和结交江湖人士,对于柴进这样一位贵族来说,为何愿拿着金银去结交江湖人士呢?这是不言自明的事,这是因为柴进的内心深处,不甘于永受宋王朝治理,梦想振兴周家王朝的缘故。

虽有些梦想,但柴进缺乏的是胸才大略,缺乏远见与卓识,在这点上柴进甚至比宋江都差的远,柴进更缺乏的是慧眼识英雄。也可以说格局不够。

武松是位英雄,金圣叹大才子把武松称为是“神人”。即便是再大的英雄,也有个历练的过程,也有成长的过程,武松年轻时在清河县打死了恶霸,因闻听柴进仗义疏财才投奔了柴进。柴进见武松一表人才且武艺高强,一开始对武松确实不错,好酒好肉地招待,但武松尚未经历练,说话做事难免会不知分寸,这时间一长柴进就冷落了武松。这一方面说明英雄的成长是需要烈火锻炼的,一方面更说明柴进真是徒有其名,缺乏慧眼识英雄的眼界,也缺乏用英雄的胸怀。

武松这个人物是《水浒传》着意描写的人物之一。之所以安排这么一段柴进不喜欢武松的情节,这不是为了说明武松的不屑,而是为了说明柴进的不堪。

按说柴进为柴世宗之后代,是有家资的贵族,即然有了想法,想广结江湖兄弟而成就一番事业,本应成为领袖式的人物,但最终却随了宋江,其根本原因就是格局不足。《水浒传》之所以写柴进容不下武松,就是为了说明这点。

(图片来自于网络)

柴进为什么不待见武松?

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为了躲避官司,逃到了小旋风柴进的庄子里。当时,武松也在柴进的庄园里,因为得了疟疾,在火锨上烤火。宋江因为酒后不小心踩到了火锨,炭屑迸到了武松;脸上,惹得武松差点揍了宋江一顿。

咱们都知道,武松本领很高强,能打猛虎,能醉打蒋门神,飞云浦上轻松杀了四人,鸳鸯楼上也能打死了张都监、蒋门神和张团练等人。武松甚至能在步战时,一刀斩杀马将方腊麾下将领贝应夔。

如此猛人,柴进应该很重视才对。可为何在庄园里,武松沦落到生病了还自己在阶梯上烤火取暖呢?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天下好汉的柴进,为什么如此不待见武松呢?

有读者说柴进的仗义疏财是有条件的,他只喜欢有名望的人,武松不够格让柴进来重视对待;也有读者说,柴进只收亡命之徒,他有谋反之心,武松没有人命官司,所以柴进不喜欢他等等。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毫无根据的胡扯。

柴进之所以不待见武松,原著中说得清清楚楚,无他,就是武松喜欢喝酒打人而已。而且,柴进仗义疏财也没有条件,他也没有只收留亡命之徒,更没有谋反之心。

首先,武松起初也受到柴进待见

武松本来跟着哥哥在清河县长大,两兄弟父母早亡,相依为命,全靠武大郎卖炊饼过活。但是,武松长大之后,喜欢喝酒,而且经常喝醉。喝醉了酒,武松就喜欢打人,他个子高,力气大,别人都不是对手。

但是,这样却也经常连累武大郎,以至于后来武大郎还埋怨武松,说当初总是被武松连累,到衙门里挨板子,而且月月都有。

后来,武松跟当地的机密(官职)争斗,武松又喝了酒,一拳把机密打死(后来证实是打晕),武松这才吓得逃到柴进庄子里躲避人命官司。

那时候,柴进也是像接待其他人一样接待武松,好酒好菜招呼着。但是,武松的臭毛病不改,庄客有一点照顾不周,喝醉了酒的武松就要打人家。时间长了,所有庄客都不说武松好,他们都去柴进处埋怨,所以柴进慢慢不再重视武松了。

这一点,作者在旁白中明确说过。

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注意,这段话是作者旁白,可不是某人所说的话。作者的旁白,足够客观了吧?不存在有人抹黑武松,或者添油加醋。

武松本来就是一个逃犯,到了人家,不但不本分,改正错误,反而还是喝醉酒打人,换谁谁也受不了。假如有个朋友喜欢喝酒打架,有一段时间到你家做客,结果还是每天醉酒打人,净给你惹事,时间长了你能受得了吗?别说一年,恐怕一个月你就想撵人了。

所以说,柴进对武松算很好了。武松那么惹事,柴进还管吃管住一年多,没有赶走他,只是慢待了一些而已。能做到这一步,柴进问心无愧。要反思也是武松,而不是柴进。

其次,柴进并非看重名望

诚然,柴进对林冲的到来很开心,不但连连尊称“林教头”,还特别重视林冲。但是,这有什么问题呢?林冲名气大,武艺高强,谁见了不喜欢?

譬如今天一位大老板,在接待别人时,肯定也是喜欢有名气的人。如果两人去拜访他,一个小有名气,在行业内的本领大家都知道;而一个籍籍无名,就是来投奔老板,混口饭吃,老板会重视谁?当然是重视前者。

柴进也是这样。当时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颇有名气;而武松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已,那时候他没打老虎,没醉打蒋门神,更没有大闹飞云浦等壮举,几乎没有名气。两下对比,柴进重视林冲又何错之有呢?

柴进收留过不少人,他的仗义疏财没有条件,只是名气大的他更加看重而已。名气小者,他也不会歧视,一样给钱给米。

我看有人说,柴进重视林冲,是因为他有谋反之心,林冲得罪了高俅,方便拉拢。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林冲到上梁山都没有彻底跟高俅决裂,只是“怒目而视”而已。林冲本是军人,又有大局观,不会为了私仇破坏宋江招安。

而且柴进也没有造反之心。他的叔叔柴皇城,皇城是“皇城使”的简称,是一种官职,就像宋押司、杨制使、鲁提辖、武都头一样。柴进若真有谋反之心,林冲杀死陆谦等人后,他也会收留,而不是让林冲上梁山,宋徽宗估计也早就找个借口搞死他了。

水浒作者说柴进被迫害,不过是衬托高俅、高廉等奸臣可恶。试想,连前朝皇族、有着誓书铁券的人都要被奸臣迫害,可想而知林冲、宋江等人被迫害很正常了,也就能知道这些奸臣有多可恶、可恨了。而且水浒主题就是忠义,怎么可能让柴进有反心呢?

还有人说,柴进就喜欢收留亡命之徒,武松没有打死人,所以不够格让柴进重视。这得多无聊的人才能说出来这样的话?作者前面都解释过了,就因为武松醉酒打人,柴进才怠慢他而已。我不信作者的解释,信你的乱解,说什么“殷天锡”谐音“因天袭”?施耐庵都没想到那么多吧?

水浒的伟大,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在于其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不是什么造反、投降,更不需要索隐派来发掘。

柴进为什么不待见武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武松的性格有缺陷,不招人喜欢。

武松在老家清河县同人打架,一拳将这个人打的昏死过去。

武松以为人死了,吓得逃走了,在柴进家躲藏了一年多。

大家要知道,宋代法律是连坐的。柴进收留武松,也属于严重的窝藏罪,要倒大霉的。

有人说,柴进家里有丹书铁券,根本没事。其实丹书铁券最多只能保命。一旦柴进犯罪,该怎么处理还是怎么处理。如果丹书铁券真的可以什么都罩着,柴进后来也不会因为李逵打死人而入狱,差点被折磨死了。

柴进收留武松是有很大危险的,但柴进还是做了,非常讲义气。

而且,柴进对武松很好。

大家看看柴进招待林冲、宋江的豪爽,对武松肯定也是有酒有肉,什么都有。

但是,武松这人性格确有问题。

大家看看宋江,无论逃到哪里,都很注意和别人搞好关系。

比如宋江躲在花荣那里,花荣的部下个个感激、喜欢宋江。宋江被充军去了江州,也就是江西九江,也迅速和各色人等搞好关系。

但武松这家伙,就有些不识好歹。

本来柴进收留了你,是大恩,有些什么小气也应该受着。

但武松却很肆无忌惮,照顾他的仆人主要有一定失误或者言语不对,武松就要挥拳打人。

书中写:“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

如果一二个人说你不好,可能是有私仇。所有人说你不好,就是有问题了。

大家看看宋江酒后失足,不慎把炭火掀在武松身上,就差点被武松打了。这本来是区区小事,宋江又不是故意的,武松随便就能打人。

况且,宋江又是柴进的贵客。武松殴打宋江,柴进面子上如何挂的住?

同样道理,打狗也要看主人。你随便打柴进的仆人,岂不是没有把柴进放在眼里,又明显是不懂得感恩。

柴进嘴上不说,心里自然是不满的。久而久之,对武松的招待标准就降低了。

但即便如此,柴进还是养了武松1年多,且不谈柴进为了武松冒的险,这一年花销也不小了。

大家知道,武松是个大汉,食量惊人。在景阳冈,武松喝了十五碗酒,吃了4斤昂贵的牛肉。

就算这1年多给武松吃饭、穿衣,柴进也得花费不少钱。

其实就武松的所作所为,换成一般人早就赶走他了,柴进一直收留他躲避,真算是不错的,太讲义气了。

所谓斗米恩升米仇,指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最终武松却仇视柴进,后来两人也没有什么交集。

相反,宋江很会收买人心,认识武松几天,用了区区几两银子加花言巧语,就认武松做了义弟。

这里也要说说武松。武松在投奔柴进之前,也就是清河县的一个地痞流氓而已。武大郎自己也说了,因为武松天天在外打架,他作为兄长每个月都被县衙抓去问话和赔钱,从没有一个月消停过。

说白了,武松也不是什么好人。

柴进为什么不待见武松?

其实,这个问题在《水浒》原著中已经回答得清清楚楚。大意是住在清河的好汉武松酒后与一乡亲口角,一拳将人打昏,自以为出了人命,遂远遁柴大官人庄上避祸。其始,柴进闻武松是条汉子,以上宾待之,亲厚有加。然武松常常酒后失德,醉打庄客,于是乎柴大官人便频频接到苦主的投诉。次数多了,心中自然对武二的行为生出芥蒂。虽不忍驱离,但待遇上不免打了折扣,是所谓慢待。

平心而论,柴大官人身为前朝遗少,系后周主柴荣后裔。虽江山易主,但得益于本朝太祖赵匡胤的当年恩典,柴氏一族仍享受贵族待遇。虽年代久远、待遇日益式微,可瘦死骆驼比马大,家境殷实亦不在话下。故而,有着江湖英雄情结的大官人以包庇落难好汉为乐,凡有些名头的好汉,无论做了什么见不得天的事儿,一头扎进柴大官人羽下,皆能得以保全。于是,天下落难英雄,纷纷投奔,武松只是其中一员而已。放眼梁山,曾托庇柴府有名有姓的就不在少数,鼎鼎大名的晁盖、宋江两大巨头都亲自光临过,至于没名的英雄更是不可胜数也。因此,《水浒》中小旋风柴进在武艺上未见多高,名气上却直上云霄。

端的是仗义!

按理说,柴进这么个牛人对武松足够仁至义尽了,有些怠慢责任也在武松自己。武松嗜酒呀!观武二郎行止,与酒真个是不解之缘。

前边说了,刚出场,武松就酒后伤人,不得已背井离乡,逃到柴府避难。此其一也。

继而,景阳冈醉酒打虎,搏得“打虎武松”光荣称号,声名大振。

怒杀西门庆,选的是狮子楼,高档酒馆。趁你醉,要你命。

醉打蒋门神也是借酒发难,为官二代施恩夺回酒店。

都监府酒后中计,因大醉不敌被捕,也是酒惹的祸。

大闹飞云浦后回马枪杀回都监府,手刃仇人也是在酒桌边办的事儿。这老兄干得更绝,不但粉壁留名,“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还从容喝了几盏残酒,然后把桌上昂贵的酒具打包带走了。牛吧?

再有就是酒醉后同孔家庄的黄狗较劲,不料打过虎的好汉竟然败给了一条土狗,结果是跌倒河里被捉。如果不是吉人天相重逢宋公明,二哥可是糗大了。

最后还有结识张青、孙二娘夫妻的过程,极具戏剧性。大树十字坡,武松喝酒佯装中了蒙汗药,继而干倒孙二娘,引出菜园子,三人结拜;而后又因醉酒被夫妻俩的庄客捉住,兄弟意外重逢。一惊一乍,大喜大悲,都没脱一个酒字。

至于以后武松二龙山落草,遇到更嗜酒的花和尚,接下来梁山聚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更与酒如影随形,自不必说。

柴进为什么不待见武松?

柴进为什么不待见武松?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蕴涵着很深的处事哲学。

一、武松的臭脾气,是导致他受冷落的直接原因。

武松和人打架把对方打伤,他误以为那人被打死了(其实并没死),便跑到了柴进庄上避难,一住就是一年。

刚来的时候,柴进对武松还是不错的。时间长了,或许有些怠慢,武松便有点不愉快。武松本来就喜欢喝酒,心里不痛快就借酒浇愁,三弄两弄便喝高了,于是就对伺候他的庄客发泄不满,非打即骂,弄得庄客都对他有意见,纷纷跑到柴进那里告状说武松的坏话。告状的次数多了,柴进便对武松也有了想法,自然就有些冷落了武松。

按理说,武松作为逃难之人,在人家白吃白喝白住,理应谦虚谨慎才对,没有资格再挑肥拣瘦。可武松就是刚烈的火暴脾气,稍不顺心就发作。这是导致他受冷落的直接原因。

二、看人下菜碟,是武松受冷落的次要原因。

柴进收留资助过好多犯罪之人,对待的方式各有不同。仅以接待林冲宋江的方式与武松相比,二者就有天壤之别。

见到林冲,柴进滚鞍下马飞身近前纳头便拜,连声说:教头大架光临,柴进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到了庄上,柴进高声叫庄客们上酒。

庄客们见到林冲脸剌金印身带枷锁,身边还跟着两个官差,无疑是个被押送的犯人,便端出了一盘肉,一盘饼,一壶酒,一斗白米,米上面放着十贯钱。很显然,这是柴进招待一般人的套路,庄客们已经轻车熟路。

柴进见了笑道:乡下人不知礼数,你们知道面前的人是谁吗,这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怎么能这样招待呢,赶快杀猪宰羊置办酒席,我要盛情款待林教头。

再看柴进对宋江的态度

见到宋江,柴进立刻拜倒在地(注意,不是纳头便拜,而是跪倒在地相拜),口中喊着:昨晚灯花报,今早喜鹊叫,这是哪股风把哥哥吹来了,可想死柴进了,今天真是三生有幸,三生有幸。

这是我把书中的文言文改用白话所说,读者诸君可参考原著所写,保证与原文丝毫不差。

作为逃难之人,宋江肯定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柴进先让宋江洗澡,然后给他换上全套的新衣服,接着就大摆宴席。

席间,宋江把杀了阎婆惜跑出来避难的事向柴进说了一遍。柴进拍着胸脯说:没事没事,别说杀了个外宅,就是杀了朝廷命官,到我这也包你平安无事。

两相对照,武松那时候还没有打虎,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江湖浪人。他当时得了虐疾病,这种病的症状是周身发冷打哆嗦。武松自己找把铁锹,从厨房里端出几块火炭,一个人蹲在外廊下烤火,这场景无疑是一个妥妥的不受待见的落魄之人。

宋江从酒宴上出来上厕所,喝酒之人走路不稳,加之天色已晚光线不好,一脚踩到铁锹把上,把炭火都泼在了武松身上。武松正没好气的时候,以为又有人找他的麻烦,揪住宋江举拳就要打。

写到这里,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的大手笔,对细节的处理可谓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不愧为名符其实的古典名著。

三、对武松的态度由冷变热,显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宋江及时雨的美名,在山东河北一带如雷贯耳,江湖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柴进把宋江介绍给武松之后,武松纳头便拜,连声说:我这不是在梦里吧,能见到哥哥真是三生有幸,刚才甚是无礼,望哥哥恕罪。宋江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大名,想不到今天相见。

于是,武松立刻从走廊里蹲着烤火的落魄之人,被请上酒席又成了贵宾。第二天,柴进又是杀猪宰羊盛情款待宋江和武松。宋江拿出钱要给武松做新衣服,柴进说啥也不让宋江破费,自己出钱给武松换了全套服装。如果柴进有这个意思,早先怎么不给武松换衣服呢。

总结:

从武松在柴进庄上受冷落又转为上宾的过程,说明了以下道理:

1、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切不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2、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外界所给予的评价和待遇是不同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随遇而安,宠辱不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