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一连破一营,熬山庙大捷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其实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加上敌我力量悬殊,失败也就很难免的了。
大概一周后,国军正规军主力一部赶到,首先大举进攻耒阳。此时耒阳已经被中共放火烧毁大半,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加上双方兵力火力都很悬殊,战斗会会怎样发展也就不难理解。
国军将领,第19军第2师师长李宜煊带领一个主力团,最早赶到耒阳,随即持强硬攻,很快就攻打下了防御空虚的耒阳城。
刚刚一交火,朱德的新编赤卫军就不是对手。这些赤卫军队员自然是比较勇敢的,但他们没有受过正规训练,进攻时候不会利用地形地物掩护,甚至不会卧倒匍匐等动作,凭借一腔热血胡乱冲锋,被敌军机枪一片片的打倒,防御的时候,他们不会组织火力,还没看到敌人就胡乱放枪,等敌人真正冲到近距离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弹药,只能撤走。
鉴于防御不利,耒阳又背靠耒水,对于防御一方非常不利,朱德如果死守不撤,怕是要背水一战,全军覆没,所以果断率领主力撤走了。
实际上李宜煊兵力也不多,他的第2师主力尚且未到,此时手上不过一个加强团近2000人(缺一个营),另外还有一个主力营熬山庙从侧翼包抄。只是因为他们是正规军,又是战斗力很强的桂军,所以大部分是农民军的朱德部对付不了他们。
起义军失利以后当晚集中五个连正规军和数千农民赤卫军发动夜袭,试图夺回耒阳。
国军将领李宜煊并非庸将,他判断起义军有可能夜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起义军刚刚一开始进攻,李立即部署部队发动反冲击。结果反而是准备不足的起义军措手不及,全线溃败,伤亡惨重。
朱德无耐,只得命令终止进攻向后方撤退。当时起义军其他高级将领都认为耒阳已经无法收复, 都向朱德请示是否立即立即将主力转移出耒阳地区。但朱德认为,耒阳是其他几县的门户,必须守住。如果耒阳一丢,下面永兴、郴县、宜章也就会连续失守,所以朱对是否撤退犹豫不决。
在耒阳失陷的时候,林彪率领一个连却远在距离熬山庙附近的高炉水口一带搞土地运动。
当时起义军和后来的红军都是一个样子,也就是土地运动时候,一般都安排干部配合军队去做。如果没有军队的无力支持,是压制不住地主,富农的。
熬山庙在敖山上,而熬山地处耒阳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山顶建有一座大庙,也就是熬山庙,整个山丘就像熬鸟一样,所以叫做熬山。这一代地形险要,除了西面是一片开阔地带,东南北三面山坡连绵,古树参天,遮天蔽日,只有一条土路。
国军李宜煊部在进攻耒阳的同时,还派一个营的兵力进攻熬山庙一带,扫清侧翼的威胁。
当时国军也通过当地的地主武装得到一些情报,知道熬山庙仅有起义军正规军1个连的部队,所以该营并没有什么戒备,放肆的高歌猛进。毕竟双方兵力相差3,4倍,区区1个连何足道哉,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时县苏维埃副主席徐鹤得到敌军进攻的消息后,一方面向朱德汇报,一方面紧急找到在这里驻扎的二连连长林彪。
林彪听完徐鹤的介绍后,二话不说,立即赶赴一线观察情况。
林彪在几个赤卫军队员帮助下,骑骡子绕小路赶到第一线的一个山丘上,居高临下的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敌人的情况。
本来,林彪认为敌我力量悬殊,一个连如何能对付一个营呢,必须撤退。
但观察地形和敌人的情况以后,林彪心里却有了谱了。
林彪认为,熬山庙这一带地形极为适合打伏击,因为两边都是山,只有中间一条小路。敌人兵力再多也施展不开,一个团,一个营,一个连其实没有区别。
而且,通过观察敌人先锋一个连的行军情况,林彪认为敌人轻敌狂妄到了极点。在如此险峻地形下,他们居然不派尖兵开道,也不派侦查部队搞清楚地形,而是一窝蜂的前进,甚至辎重排走在队伍最前面。换句话说,敌人根本不认为起义军敢于抵抗,他们不是在作战,而是在行军。
先锋连如此散漫,后面的两个连估计就更差了,一打就很有可能将他们打垮。
林彪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可以打一打的。
更况且,林彪虽然只有一个连正规军,却还有徐鹤指挥的敖山、江头、东湾、竹市、内洲渡、石梓江、大陂市、龙王庙、浔江、导子洲等地赤卫军多达数千人。
赤卫军都是青年农民组成,军用枪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另外就都是土枪土炮,甚至大刀长矛,但毕竟还是一股武装力量。尤其在这种地形下,哪怕是土枪土炮也是可以发挥很大威力的。
赤卫军:也就是当年农会的武装力量,主要由农会的农民组成。他们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正规训练,武器装备也较差,除了军用步枪以外,多是梭镖、大刀、鸟铳、土手榴弹和松树土炮等。当时湘南特委规定,凡工、农会会员由十九岁至三十岁的壮丁编组为赤卫队。
所以,林彪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在熬山庙和敌人决战,这个想法和朱德倒是不谋而合!朱德在作战之前,也仔细做过研究,并且做出了务必在这里伏击敌人的命令,要求二连长林彪执行。
有了上级的支持,一切都好办,林彪立即着手部署。
由于此次敌强我弱,林彪布置的极为细致,包括每一挺机枪的位置,他都一一亲自搞定。对于手持土枪和冷兵器的赤卫军,林彪认为地形有限,太多人施展不开,就精选了500多人,也让他们巧妙的埋伏在道路两边100米内。由于赤卫军不是正规军,林彪一再交代他们战场纪律,要求他们没有命令绝对不能开枪开炮,暴露目标,违者军法严惩。
一切部署完毕,就等着敌人上钩了。
林彪的100多正规军和500多赤卫军埋伏在路边,3个多小时后,天就已经黑了,再等了1个多小时,大路上传来大片的喧哗和很多灯火,国军那个主力营过来了。
他们一个营有400多人,大摇大摆的开了过来。本来夜间行军一律不允许有火把等照明物,他们丝毫不管,不打打着灯,还大声聊天,简直就像野营。
林彪的副连长奈不住性子,举起盒子炮就要打,被林彪一把按住:别急,这样打只能打一个头,中间和尾巴的敌人都会跑的。等他们过了一半再打!
区区一个营在山路上拉成2,3里长,走了10多分钟才过去一半。
该营的营长陈壁堂,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伍中间,嘴里还叼着烟卷,大声呵斥部下走快一点。
等到这个营完全走进伏击圈,林彪轻声命令身边的一个老班长,让他对准那个营长打,当做总攻的信号。这个班长举起汉阳造步枪,对准那个营长瞄准了三秒钟后,开了一枪。当时没有专业的狙击手,一般挑选全排枪法最好的士兵作为打冷枪的。打冷枪的其实就是狙击手,他的步枪是精选的,准确度很高,不过也没有瞄准镜,他使用的子弹一般不是普通的步枪弹,而是在子弹头经过加工,形成达姆弹,以增加威力,保证一枪击毙。这一枪就把马上的营长陈壁堂打了个对穿,达姆弹进入后背是一个酒杯大的洞,传出来是一个茶碗大的洞。中了这一枪自然活不了,他翻身落马,当场死了。
这一枪打响后,周边的起义军立即猛烈的向伏击圈里面的国军开火,机枪,步枪,手榴弹,手枪,还有赤卫军的土枪,土炮。
这个营做梦也没有想到会遭遇伏击,此时遭遇如此猛烈的火力,加上营长第一时间被击毙,几乎瞬间就垮了。
不到10分钟,就有100多人或死或伤,此时林彪命令吹响冲锋号,起义军和赤卫军数百人挺着刺刀,举着大刀长矛冲上道路。
这个营此时还有少量官兵想抵抗,但这个地形实在是没法打,他们根本看不清起义军在哪里,等到看清楚的时候,刺刀和长矛已经杀到眼皮底下,只得丢下武器跪倒投降了。
短短15分钟,这个营尽数被歼灭大半,伤亡100多人,另有100多人被俘,而林彪部下仅有10多人死伤。自然,桂军也不是好惹的,他们还是有一定作战经验。在被林彪部队伏击后,该部前方的200多人,奋力猛攻,不顾后方部队死活,向前方耒阳杀过去。
而这一线主要是农民赤卫军,主要装备土枪梭镖,可以给国军造成一定伤亡,要全歼难度就打了。这样,这200多人勉强打出一个缺口,他们丢弃全部辎重,轰然向耒阳方向狂奔。
打了这样一个大胜仗,林彪的部下各个士气高涨。林这时候就显示出一个优秀军官的素质,他迅速判断形势,认为国军已经陷入混乱,起义军又势不可挡,命令全军向前追击。
于是,起义军数百人如下山猛虎一样向前猛扑。
于是,这个营的残部扔掉全部辎重,仓皇向耒阳县城狂奔。
而林彪区区一个连又几百赤卫军,就追着他们一直跑到耒阳城下!
期间,耒阳的李宜煊师长听到城外响起枪声,知道是自己部队被伏击了,慌乱之下他派一个营出去接应。
没想到此时逃窜的国军200多人早已散乱了,看到正面有军队过来,也来不及分清是不是自己的援军,慌忙开枪迎击。
而求援的那个营看到对方开枪,以为这就是起义军的部队,也开枪拦截,双方混战一场才搞清楚。
此时林彪他们已经追到近处,那200多人根本不敢回头抵抗,跑在后面的士兵不是投降就是被击毙,前面的国军不顾后方部队死活,一路丢盔弃甲的逃入耒阳城,他来救援的那个营也冲乱了。
2月26日当天一战,光是击毙的敌人就有100多人,全营400多人,几乎非死即伤,或者就是被俘,完全垮了。
这样,林彪用区区一个连的正规军,就打垮了敌军一个主力营。
---------------此次伏击战,松树炮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松树炮,就是一根结实的木材剖成两半,各掏出半截内膛,装入大量火药,铁砂,然后铁丝箍紧,就是一门前装炮了。这种土炮以前是湘南当地农民用来对付土匪,或者村与村之间械斗的土制武器。松树炮射程只有几十米,但由于装药大,又是发射铁砂,所以威力不小。一炮下去,铁砂喷射范围内的敌人都会受伤,无法继续作战,但一般也不会致命。只是铁砂射入人体很难清理,所以一般都是终身残疾。松树炮的缺点是,一般一炮就散,没法重复使用。
一营破一团,二占耒阳
此时追击到耒阳附近的林彪部,正好遇到了败退的朱德部,当时已经是5天后的3月1日。
当天朱德又集中5个连的主力,对耒阳发动了进攻,没想到在包围圈尚未形成之前,六、七连过早地发起冲锋,致使西门久攻不下,被迫退至灶市街。八、九连在北门与敌激战受挫,也不得不往南撤退。
由于前后两次反击全部失利,起义军大部分指挥官都建议立即撤退,放弃耒阳。
当时朱德正在犹豫是进攻还是放弃耒阳,见林彪大胜而来,朱德就虚心的向这个小小的连长征求意见。
林彪又是沉思良久以后,当着起义军几乎所有高级军官的面说:现在我们绝对不能撤退!!!如果一撤,我们就没法站住脚,在湘南的根据地也就全完了。如果敌人尾随追击,我们恐怕就是兵败如山倒。我认为我们必须进攻,而且是立即进攻。
其他起义军高级将领之一的王尔琢说:林彪,你的说法有道理,但现在敌强我弱,他们有一个团的兵力在耒阳,我们虽然有1万多人,但绝大部分是赤卫军。赤卫军战士听到枪声就慌得很,只能打顺风仗,不能打逆风仗,也不能打硬仗。我们在县城附近的正规军,包括你这个连只有6个连,又刚刚才战败,实在无法继续进攻了。
林彪想了一想,回答:您说的没错,不过您忘记了敌军的心理。他们一个主力营刚刚被我们伏击击溃,而且他们那个团又是刚刚占领耒阳还不到一周,始终不敢出城,根本无法掌握我们的情况。如果我们在今天晚上再次攻击他们,他们的指挥官断然不会想到我们是用下午刚刚战败的部队,而是认为我们的大部援军到达了。在这种判断下,敌军指挥官一般不会敢于冒险和我军决战,而是会放弃县城逃走。所以我们只要马上进攻,就一定会胜利。
听了林彪的这些分析,王尔琢等人还是将信将疑,都觉得这样太冒险,太玄了。
倒是朱德比较高明,他认为林彪的判断很合理:林连长你说的很好,如果我让你指挥这次进攻,你怎么部署?要多少部队?
林彪这次倒是回答的很快:人多了也没用,我只要一个营。
这一言既出,满座皆惊,大家都认为林彪在说胡话,好在朱德慧眼识人,立即林彪的提议。
朱德说:我把全军最精壮的士兵给你凑成一个营,给你全军最好的武器,另外给你县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天柱的几千赤卫军随便你使用,不过军中无戏言,你要立下军令状哦。
林彪马上就表示同意了。
得到许可以后,林彪没有浪费一点时间,立即作出部署。林彪认为敌军虽然刚刚战败,毕竟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不可能全部将他们歼灭,只能击破,让他们逃走。
首先,林彪让县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天柱指挥三千多农民赤卫队从三面作出围攻耒阳的样子,但并不需要真正的进攻。
为了防止守军狗急跳墙的死守,林彪仍然留出一面让国军逃走。
其次,林彪命令一部分赤卫队员设法潜入城内准备四处放火,一旦战争打响他们就要冲到县城内的街上开枪开炮。
最后,林彪自己则率领那个主力营连夜发动突袭,正面猛攻耒阳的一个城门。
赤卫军都是本地人,对县城非常熟悉,他们组成二百多人的敢死队,带着枪械和引火物,顺利的从城墙的一个小小的缺口潜伏进去。
而林彪的主力营也已经埋伏到城门外不到200米的地方,三千多赤卫军也从三面包围了县城。
见时机成熟,林彪下令攻击。
于是,城内赤卫军立即放火,耒阳县城中虽然大部分房屋已经被烧毁,但还是有很多房子被点燃,到处都是冲天的火光。一些赤卫军队员也冲到街上,对准惊慌失措的国军官兵开枪,短短十几分钟后,城中就乱成了一锅粥。
与此同时,三千多赤卫军战时一面四处呐喊敲鼓,一面用各种枪械和土炮向城中猛射。
这边林彪率领主力营分别猛攻几个城门,由于这个营官兵和武器都是精选的,火力猛,进攻狠,防御城门的国军根本拦截不住,甚至被压制在城墙上不敢抬头。
守将李宜煊此时早已是惊弓之鸟,起先他看到熬山庙那个营兵败如山倒的退入县城,已经十分心惊。他询问逃回来的连长,连长表示起义军最少有好几千人伏击了他。
李宜煊惊恐中,在下午遭遇朱德部5个连的猛攻县城,好在拼死将他们挡住,已经吓出一身冷汗。击退起义军还不到半天,李又突然接到起义军主力连夜猛攻县城的消息。守城的团长慌忙向他汇报,现在周边隐约有至少四五千人在进攻。
团长说:绝对是主力部队,火力比我们还强多了,我们根本挡不住。肯定是敌人大部队到了,我们快撤吧,去和师的主力靠拢,不然就要被合围歼灭了。
李宜煊还在犹豫,此时参谋长跑来说:不好了,敌人打进城了,城内几条街都被他们点着了,到处开枪呢。
到了这一步,李宜煊实在没法淡定了,他立即下令:敌军上万主力进攻县城,我们立即撤退。
撤退令还没下达,这个团的敌军就已经溃散了。他们像惊了的兔子一样,撒丫子飞跑,不到半个小时就跑光了,笨重的辎重全部丢下,包括大量的弹药。李宜煊见已经失去对部队的控制,也赶忙带着警卫连跟着部队跑了。耒阳县长谢清河本来还想死守县城,现在见李宜煊师长都跑了,自己也赶忙开溜了。
这仗起义军虽然只消灭一百余人,其中击毙的仅有50,60人,抓获俘虏八十余名,缴获枪枝五百余支,但是自身几乎没有损 失,而且让李宜煊一个团几乎没有还击,就败退出耒阳。
在林彪建议下,起义军各部又率部乘胜追击,这次就是朱德亲自指挥了。他们击溃耒阳附近驻守坚固炮楼的守备队五百多人,扫清了耒阳全境的敌人正规军。
一个连击溃敌军一个营,一个营吓退敌军一个团,朱德凭借多年军旅生涯的丰富经历,很快判断年轻的林彪是个少有的军事人才。
1928年3月12日,朱德提拔林彪为二营营长,此时林彪刚刚21岁,个子不高,身体也单薄像个孩子,二营的大部分战士岁数也都比他要大,很多士兵背地里称他为娃娃营长。
众所周知,排长,排长在军队只有基层军官,从营长开始,就进入高级军团的行列。
一周后,败退的师长李宜煊不死心,又命令副师长李力率领两个团继续进攻耒阳。
林彪使用一个营配合几千赤卫军战士,在熬山庙又伏击了李力当先一个团,一个小时内将其一千多人击溃,余下那个团也吓得逃了回去。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主席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以少胜多。最终打败敌人,百战百胜,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充分体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军事才能,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到人民解放军,从一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八年里,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战争,基夲上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天下第一。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第一、淮海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VS国民党军
兵力对比:60万对抗80万
1948年9、10月间,随着辽沈战役、济南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当局开始收缩兵力于以徐州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将80万美式半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上两条一字长蛇阵,迎战解放军。
而中共中央军委则审时度势,利用东北全境解放的有利时机,集中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主力共60万人兵分数路,或阻击、或堵截、或突击,先是在陇海线最东端包围了国民党军第7兵团约15万人;然后在陇海线安徽段包围了从河南赶来救援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12万人。紧接着,解放军先后将第7、12兵团歼灭,然后又在安徽陈官庄围住了从徐州突围的国民党军第2、13、16兵团约30万人,并且抽出部分兵力准备打击从津浦线蚌埠段北上的第6、8兵团。
最后,第6、8兵团畏惧不敢北上救援陈官庄,眼睁睁看着30万大军全军覆没。
整个淮海战役历时66个昼夜,解放军以伤亡13.5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
第二、铁原阻击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VS美军、英军
兵力对比:2.4万人对抗5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结束第五次战役后开始分批北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各部则按照“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制定的“磁性战术”尾追志愿军各部。
位于朝鲜战场东西段缺口处的铁原成为“联合国军”重点攻击的部位。
李奇微集中了美军2个师、英军2个旅约5万人,配备1300余门火炮、200多辆坦克。而驻守铁原的志愿军第63军,自经历第五次战役后仅有2.4万余人,全军火炮数量加上迫击炮仅有240余门。
双方在纵深20公里、长25公里的山地地段上展开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场阻击战。殊死血拼12天,直到志愿军各部全部转入防御态势、稳定住战线后,63军才奉命撤出阵地转移。此战成功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反扑,扭转了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一度被动不利的局面。
第三、上甘岭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VS美军、韩军
兵力对比:4万人对抗6万人
1952年10月中旬,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新任总司令克拉克为了夺回战场主动权,集中兵力向朝鲜战场中段的五圣山,重点则指向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上甘岭。美韩军先后投入美军第7师、187空降团,韩军第2、6、9师共约6万多兵力,大口径火炮300多门、坦克170辆、作战飞机3000架次。而志愿军则以第15军全部、12军一部约4万余人,火炮200门。双方在不足3.7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厮杀43天,发射炮弹240万发。最后,志愿军以伤亡1.5万人的代价歼灭美韩军2.5万余人,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有:①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春,齐鲁两国在长勺对战,鲁军以敌疲我打取胜。②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四月,晋军以少胜多战胜楚军。③公元前354年的围魏救赵之战。此战法为数千年来兵家所运用。④楚汉成皋之战,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在此战中击败项羽。⑤韩信破赵之战。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带二万兵进攻赵国。赵国有二十万兵力,韩信出奇谋背水破敌。OO⑥新汉昆阳之战。公元23年六月,刘秀以两万余人之兵力在昆阳大败新军43万。⑦袁曹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二万兵在官渡大败十万袁军。⑧吴魏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十月,周瑜用精兵三万,大败曹操。⑨吴蜀彝陵之战。公元222年六月,东吴陆逊以几万兵力,大破蜀军几十万。⑩秦晋淝水之战。公元383年,(西晋王朝灭亡,出现大分裂。弱小的东晋军在淝水大败秦军!以上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十大战例。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1930-1931年,毛主席亲自指挥的第一到三次反“围剿”战役,堪称经典,这里就简单讲讲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0月,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获得胜利后,蒋介石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11月,蒋介石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以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纠集11个师,12万人,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11月初,国民党军兵分三路南下,向分宜、清江方向攻击推进。中央红军当时只有4万多人,装备、训练更是不如敌军,但红军中许多干部思想不通,认为要保卫苏区,就要寸土不让,必须和国民党军决一死战。
面对严峻形势,毛主席(时任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一方面军总政委)、朱德及一方面军总前委经激烈讨论后,终于说服了绝大多数红军指战员,确定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总方针。11月上旬,国民党军攻占分宜,红军主力边打边撤,持续引诱敌军向南进攻,并向着中央苏区核心地带步步撤退。
到12月中旬,国民党军已进至吉安以南地区,但战线不断拉长,兵力分散,给养不继,由于根本不知道红军部署,找不到红军主力交战,国民党军基层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实际推进至苏区核心地带的只有5个师,我军兵力优势开始体现。
随着国民党军不断分散,歼敌的时机日益成熟,12月25日,中央苏区召开誓师大会,会议上再次确立了毛主席关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核心策略。12月29日,张辉瓒指挥的国民党军第18师2个旅以及师部推进至龙岗地区,红军主力快速西进,秘密埋伏于龙岗周边山区。
12月30日,龙岗山区大雾弥漫,张辉瓒发布命令“活捉朱、毛者奖赏一万大洋,击毙者奖赏五千大洋”,清晨,第18师主力从龙岗向小别村进犯时,以红三军为主的红一方面军主力立即向其发动猛烈进攻,首先捣毁了第18师师部,经过7个小时激战,红军歼敌9000余人,并活捉了18师师长,国民党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
其他各路敌军听闻第18师被歼灭,慌忙北逃。红军主力转而向东尾追,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包围谭道源第50师并歼灭其主力,俘敌3000余人,红军五天内打两仗,歼敌1.5万余人,缴枪1.2万余支,子弹近百万发,其他辎重无数,痛快淋漓,干净彻底地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战役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在其《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道: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