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抄家属于重罪还是轻罪?

苏灿父子听到只能判处抄家时居然笑了,连皇帝都惊诧判刑居然这么轻

首先弄清楚古代涉及到抄家几乎都属重罪,没有轻不轻的,可以说是仅次于灭族、斩首、流放之后的罪行,一旦被抄家那就意味着这个官员将失去权力、财富、官职、荣誉等一切。想想看,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失去这些东西不等于要他的命吗?

当然在当时苏灿之所以在听到只是抄家后会笑,那是因为他本来犯的罪行乃是欺君大罪,如果真要追究乃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可是最终却只落个抄家免官的结局,所以不得不让他开心啊!但是别忘记《武状元苏乞儿》严格意义来说是一部喜剧,很多时候你不能把它当正常的影视剧来看,不然你以为咸丰帝是真的傻啊?就凭那个吏部尚书几句话就能免了死罪?

不过如果试着把它与真实的历史来做比较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荒诞的背后早已注定这结局。首先我们要知道《武状元苏乞儿》的背景是在咸丰年间,而苏灿的身份是广州将军的儿子,他的全名叫苏.察哈尔.灿。我们大概只要知道广州将军和苏.察哈尔氏这两个意味着什么,或许你就直到苏乞儿为何只是被抄家啦。

广州将军地位高于两广总督,位列从一品

广州将军是清朝十四大驻防将军的其中一位,他是清朝驻广东八旗军的最高长官,也可节制广东省一省的全部绿营兵,品级为从一品。广州将军直接向皇帝负责,地方上的任何官员都无权管辖他,且即使是朝廷的兵部尚书也对广州将军无能为力,他和他辖下的八旗兵一切调动都只听从皇帝,其他人皆可不奉。

同时清朝规定驻防将军凡与总督同驻一城,如会同奏事,则以将军领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驻防将军的地位是要高于总督的。而在当时广州将军与两广总督的驻地都在广州,可以说当时在整个两广地位最高的不是两广总督,而是广州将军。

此外,当时清朝所有的驻防将军都只用八旗的子弟,比如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等,其他的一概不会让其担任此官职。且能够在当时担任从一品的将军的,几乎都是八旗中的贵族,那么广州将军也不例外。

苏.察哈尔氏乃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贵族中的贵族

苏.察哈尔氏是蒙古大汗察哈尔.林丹的旁系子孙的分支。在当时察哈尔氏和苏.察哈尔氏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也就是说他们都算是黄金家族的子孙。当年苏.察哈尔的祖先,也就是林丹大汗的庶孙察哈尔.顾哈伦追随清朝开国君主皇太极一路南征北战,最终因功被封为镇国公。后顾哈伦的第三子察哈尔.土卜图,因功被封为二等台吉,后世居江苏按察使一职,其家族也逐渐在江苏苏州定居,后姓就改为苏.察哈尔。

但不管怎么改姓,察哈尔这个姓就注定显得与众不凡。熟悉蒙古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作为黄金家族的后裔,这意味着什么。当然不要以为这黄金家族是有水分的,人家苏.察哈尔氏的先祖可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达延汗。所以可以想象苏.察哈尔氏的身份和地位有多么尊贵。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影视剧中苏灿的父亲地位是十分高的,他的广州将军的身份就注定他是朝中的重臣,且关系网绝对是错综复杂的,能与他有关系的,绝对也是“门当户对”的,可以说基本都是总督、六部尚书、军机大臣和大学士这一层的,最低也是巡抚一级的。再加上苏灿的父亲本就为蒙古的贵族后裔,在蒙古那边的地位肯定也不低,那些蒙古的王爷、旗主肯定也与之有亲密的联系。

且电影的背景是在咸丰年间,那个时间满清早已烂的不像话了,官官相护,互相包庇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再加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战争的接连爆发,导致清廷的吏治更为的腐败不堪。最重要的是在当时连咸丰帝自己都在卖官鬻爵,你说底下的官员能不腐败吗?连官职都能买,你说能有多好。

再者要知道在当时武举考试本就不受重视,也没有重要到哪里去,在乾隆之后武举考试作弊那是常有的事,连皇帝自己都知道,只不过因为武举对于朝廷没什么重要的,毕竟在当时清朝实施的是以文制武,很多时候都是以文官来代武官掌权,而且很多重要的武职都是由八旗子弟来担任,所以武举跟科举考试相比,那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

所以说就算当时苏灿在武举中作弊也根本就没啥事,以苏灿父亲的人脉和当时清廷所处的环境,这种事根本就不叫啥事。而苏灿之所以会被弄成抄家,本来就是电影中那位咸丰的宠臣僧格林沁和赵无极在作怪,是他在背后作祟才最终导致苏灿落了个被抄家免官的下场,如果没有他们的作祟,根本就不会有事。但是实际上他们能做的就只是让苏灿被抄家,想让他死基本不可能,毕竟人家的身份就摆在那里。在当时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想想看如果这个时候清帝杀掉了蒙古的顶级贵族,你让蒙古怎么想,虽然这样做不一定会让蒙古彻底的与清朝决裂,但是蒙古可能也会与清朝离心离德的了。

再加上苏灿的父亲数十年的经营,与朝廷大员的交好,他手中肯定有这些大官的受贿证据,或者其他把柄。如果咸丰帝要杀他而那些大员不救他。他势必会狗急跳墙将所有事情全部和盘托出,到那个时候这些大官可就不好过了,所以真到那个时候这些大官势必会想方设法去救他。所以说无论如何苏灿他们都不会死,而抄家其实就是对苏灿父子最严重的处罚,也是唯一能实现的惩处。

古代抄家属于重罪还是轻罪?

都别抢,我来答。

在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周星驰的扮演的角色苏灿因为科场舞弊、欺君,再加上父亲身为广州驻防将军贪污行贿,数罪并罚之下理应被处斩,但是在礼部尚书一顿鬼斧神工的操作下,硬生生的把处死改为抄家,连牢饭都不用吃。

无厘头毕竟就是无厘头,这样的操作在现实中并非难以施展,但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就在皇帝面前信口胡说,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就拿科场舞弊这件事情来说,这在古代向来都是重罪。

譬如在明朝洪武年间发生了科场舞弊“南北榜”案,当时的主考官是刘三吾,结果考试下来中的士子全部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结果舆论哗然。朱元璋不得不再次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另行录用了61名北方士子。

在这场舞弊案中,依照朱元璋的暴脾气,不出意外的凌迟处死了二十多人,主考官刘三吾被摘了官帽,发配到边疆地区戍边去了。清朝顺治年间也发生了“丁酉科场案”,在考试中正考官曹本荣,副考官宋之绳,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竟然互相翻阅试卷。

然后给那些行贿士子论定排名,事后落榜的考生都跑到文庙痛哭,曹本荣等官员也被检举揭发,顺治帝命令清查这件事,结果七个官员被斩首,家人妻子都被流放到宁古塔或其他岭南地区。后来清朝政府又借助“丁酉科场案”大作文章,抓了很多文人士子。

所以,像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苏灿虽然通过了武试,但是通过作弊的方式通过了文试,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把他抓起来杀头了,而且又被安了一顶欺君的大帽子。不过如果要细细追究起来,像僧格林沁和那个礼部尚书肯定也是跑不掉的。

而像贪污行贿实际上还不算重罪,古代搞贪污的官员很多,皇上可怜他就抄他家,把官员流放就行了,稍微严重一点的就像和珅这种被赐死。而像魏忠贤起初崇祯皇帝也不过是让他到凤阳去守陵,最后时刻才起了杀心。

而抄家比起杀头来说肯定属于轻罪,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人还在,钱还是可以赚的。但是电影里的皇帝留了一手,处罚他们一辈子只能讨饭,所以当时苏灿的脸色立马就变了

抄家在古代也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除了表示对犯人的惩罚之外,统治者也很喜欢抄家,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但凡只要稍微有点权势的官员犯了罪,基本上都逃不掉被抄家的下场。

毕竟皇帝也不傻,知道这些官员家中有钱,所以抄几个家还能增加国库收入,皇帝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如果皇帝想要一个人死,但只能判他抄家,这就确实属于轻罪了。不过这种事情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可能发生的,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皇帝还是拥有生杀大权的。

抄家虽然是轻罪,但被抄家后犯人家属的生存境况就会变得十分难看和落魄,譬如最经典的《红楼梦》中曾经繁华一时的贾府因为一场抄家而做鸟散,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为了过眼云烟。这对那些习惯了锦衣玉食的富人来说可能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折磨。

抄家一般都是属于惩罚的延伸,皇帝觉得光杀头还不够,还要把他的家产、女眷全都抄收,钱财自然不必说,都是进入了国库。而像犯罪者家中的女眷家属,也都是该流放的就流放,该成为奴仆的就成为奴仆。

实际上,抄家在古代并不是一项单独存在的刑罚,它是其他处罚的附加和延伸,皇帝觉得留他一条后路,就可以不抄家,但皇帝要是觉得光杀头也不能发泄心头之恨,那么抄家肯定是不能避免的,除了抄家,还有连坐之罪。

凡是和犯人的案子有关的人肯定也都是不能幸免的,像年羹尧把雍正惹生气以后,那下场叫一个惨,生前堂堂一个抚远大将军,结果最后家人死的死,被流放的被流放。

遐龄及羹尧兄希尧夺官,免其罪;斩其子富;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极边。羹尧幕客邹鲁、汪景祺先后皆坐斩,亲属给披甲为奴。——《清史稿·年羹尧》

所以说,如果仅仅光抄家,那肯定是轻罪,但一般在古代都不会单独执行抄家,而是和其他刑罚捆绑在一起实施。所以这样一比较,《红楼梦》中贾府被抄家也只是轻罪了。

古代抄家属于重罪还是轻罪?

一般来说,上个世纪拍摄的香港电影并不尊重历史,尤其以周星驰为代表兴起的无厘头喜剧,很多时候都恶搞一下历史,但是那一代港片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影片并不单单是恶搞,而是用恶搞的方式去讽刺历史,假如这个历史一点都不真实,那还有什么意思。

在《武状元苏乞儿》这部电影中,讲述了广州将军的儿子苏灿为了博得怡红院如霜姑娘的青睐就北上投考武状元,然而苏灿虽然武功盖世,却对舞文弄墨一窍不通,为了能够考取武状元,苏灿的父亲买通所有考官,在文试的时候作弊,尽管最后考取了武状元,却在最后面圣的时候被人实名举报,苏灿因此被朝廷抄家,开启了从苏灿到苏乞儿的人物转变。

从历史严肃的角度来考量的话,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首先从科考的角度来说,苏灿属于买通考官作弊,在清朝有三大科举作弊案,辛卯科场案、俞鸿图舞弊案、戊午科场案,每一次处理都是极为严肃的,我忘了是从哪里看到哪一个皇帝的一句话,科举就是给天下读书人一条出路罢了。

如果科举不公平,是无法让读书人老实的。

其中戊午科场案,时间背景和苏灿科举时间差不多,发生在咸丰时期,当时考生向主考官行贿,考生因为贿赂主考官被判处死刑,而当时的主考官柏俊身为文渊阁大学士,是清朝正儿八经的一品大员,咸丰最后还是按照法律斩了柏俊。

也就是说,苏灿贿赂考官这件事正经查起来的话,斩首是跑不掉的,结果皇帝让吏部尚书来判(吏部是掌管官员考核、调动的,不知道为何会安排他来宣判,咱也不敢问啊)。

吏部尚书说:苏灿父子,罪犯欺君,按罪当斩,不过功臣之后,可免一死,贪赃依例充公。这里有意思的是,吏部尚书又问苏灿的父亲你执过法吗?苏灿的父亲说七年没去过军营,吏部尚书给出的解释是,没有执法也就没有枉法了。

最后连流放都没有判,只判一个抄家,苏灿父子不乐才怪呢!

苏灿考的是武状元,在清代作弊是经常的事情

其实苏灿考的是武状元,跟上面讲的考文状元还是两码事,武状元主要注重武艺,苏灿的父亲在影片中曾说过,这是考状元又不是招苦力,力气大去挑大粪好了。

虽然有一定的讽刺,中国古代从宋代开始逐步完善了武举考试,我们知道宋代是文官治国,提升武将文化水准也是重要的任务,因此宋代在武举考试中,比较看重文化成绩,只有文化考试合格的人,才能够参加武艺的考核。在这样的文化因素影响下,宋代武将很多文武双全式的人物,但是打仗猛的没几个。

到清朝时期,虽然依然有武举,却又是一番景象,清朝也采取重视文官的策略,但是清朝本身就是游牧民族,骑射本领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清朝立国之本,所以在真正武举当中并不像宋代那样注重文化考核。

然而,清朝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朝代,他是满洲八旗建立的政权,旗人拥有与生俱来的特权,使得旗人不用太努力就会有出路,因此,旗人并不十分热衷于科举,科举成了汉族地主士大夫们的专利,在清朝考试中,南方汉族文人学术氛围浓厚,甚至包揽了科考上的进士,清廷最后不得不设南北两个考场。

清朝统治者给旗人子弟的出路就是通过武举,让他们能带点光环,在《武状元苏乞儿》中参考科考的除了苏灿之外,另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博达尔多,他的亲叔叔僧格林庆(原型是僧格林沁),在考试当中,不仅裁判吹黑哨,就连暗器都用上了,招来现场一片不满的声讨,这也许才是清代武举科考的真实形象。

从苏灿父亲的职位来看,苏灿根本就用不到科举舞弊

苏灿父亲是广州将军,是驻守在广州掌管八旗的军事主官,是清代中前期立国的根本,像这样的将军,清朝一共设立了14位,将军一般都是一品大员,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实力派,地方上总督、巡抚、提督等职务都在将军之下。

《武状元苏乞儿》中的背景应该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这个时候虽然已经五口通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广州还是全国进出口贸易的集散地,在富的流油的地方当军事主官,想要不肥的流油都有点费劲。

正因为权力大大的,银子多多的,苏灿的父亲在广州地面嚣张的不行,就连清朝的支柱掌管清朝最后一支精锐骑兵的僧格林沁到了广州的地面也要忌惮苏灿父亲几分。

以苏灿的家世背景,想要有一个好的出路是没有问题的,武状元也不是什么问题,即使科举舞弊被揭发,估计皇帝都要替遮着挡着,害怕丢旗人的脸。

从苏乞儿的形象来说,被抄家一笑了之也正常

我挺佩服香港导演的一点是,他会在一部剧当中为一个角色注入多个历史原型,以《投名状》为例,李连杰扮演庞青云在苏州杀降时的历史原型是李鸿章,而在两江总督任上被暗杀则是清朝有名的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案。

周星驰扮演的这个武状元苏乞儿不止是以苏•察哈尔•灿为历史原型,如果以武状元科考案爆发为中间点,这个电影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旗人苏•察哈尔•灿为原型,后面则是以广东十虎当中的苏灿为原型。

广东十虎当中的苏灿原本也是过着富裕逍遥的日子,生性狂放不羁,沉迷武学,终日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是当地一霸,然而在其父亲死后,苏灿遭遇人生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退隐江湖,过着醉酒乞丐的生活,最终以开创了“醉拳”这种武术,最后成为广东十虎。

从这一点来看,放荡不羁本身就是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

武状元苏乞儿用其悲惨的一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遇到挫折后没有一顿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古代抄家属于重罪还是轻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啥?

你要知道当年科举舞弊属于欺君,绝对是死罪。

比如河南学政俞鸿图在科举时候作弊,将试卷泄露给几个考生,获得上万两白银的贿赂。

结果,俞鸿图被雍正判决腰斩,从腰部一刀斩断。

据说,俞鸿图被斩断后一时没死,用手指蘸上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

苏灿父子行为和这家伙没有什么不同,理论上都该腰斩,至于抄家也是必须的。

当年基本上官员比较大的罪,一般都会抄家,因为你的家产多半不干净。

然后,吏部尚书陈百祥刻意包庇苏灿父子(苏灿帮他赢了一大笔钱),在白痴皇帝面前胡乱曲解法律,最终贪赃枉法、欺君罔上的灭族之罪,竟然就判了一个抄家。。

苏灿自然要狂笑了。

当然,抄家也不是轻罪。

大家可以看看红楼梦中的抄家,不但财物全部抄走,地契房契也被抄走。更重要的是,府内的仆人也算是财产,通通转卖给别人。

也就是说,正常抄家完了以后,你家就一无所有,一文不剩了。

如果是富二代富三代,没有谋生能力,怕是下面活命都难。

不过,如果涉及祖先祭祀的义庄、祭田,这是不抄走的,毕竟朝廷也是推崇孝道。

古代抄家属于重罪还是轻罪?

大家要知道苏灿父子犯的可是欺君之罪,依照清朝律法,斩首砍头都算是轻的,只得了一个抄家(没收全部财产)之罪,当然是不能再轻了。

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是一部古装动作武侠喜剧,在星爷所有电影作品中评价相当高,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喜剧,还充分展现了周星驰、吴孟达、陈百祥等人的演技,特别是苏灿获罪在京城沦落为乞丐后的经历,被周星驰演绎地无比真实生动。

电影中,苏灿(周星驰饰演)广州将军(吴孟达饰演)的儿子。广州将军是清朝的高级将领,驻防在广州,统领整个广东地区的八旗军和绿营军,手下管辖数万兵马,兵多将广,位高权重,官居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原来的大军区司令。

正因为老爹位高权重,苏灿家里富得流油,若非遇到心上人如霜姑娘展开追求,而如霜向其提出必须进京考取武状元才以身相许的话,苏灿绝不可冒险犯罪。

苏灿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不读书,但清朝的文状元既要考武艺,还要考文化,苏灿目不识丁,无计可施,苏灿的老爹一掷千金,花了20万两银子找人当枪手代考,让苏灿通过了文试,并在自己的强项——武试中击败各路高手,成功夺魁,荣登武状元宝座。

此时,大反派赵无忌等人向皇上揭穿了苏灿文考舞弊一事,苏灿父子只得招供,皇帝龙颜大怒,要把苏灿父子斩首,并叫来吏部尚书(陈百祥饰演)问罪。

吏部尚书也是一个鬼精,他搬出大清律例,替苏灿父子开脱:

“苏灿父子欺君之罪,理当问斩,但功臣之后,可免一死;贪赃依律当斩,但广州将军七年没有执法,不执法就不存在枉法之事;综合上述罪名,只能判抄家之罪。”

抄家,也就是罚没所有家庭财产,别管合法的非法的,一律充公,一分不留。对过惯了阔气豪奢日子的苏灿父子而言,这当然是不能再坏的结果,但相比人头落地,好歹保住了一条性命,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听到这个罪名,苏灿父子顿觉捡了一个大便宜。

皇帝当然不满意,认为判的太轻,但吏部尚书以法律专家自诩,宣称自己公平公正,完全按照律法办事,皇帝没办法,只好临时加了一个罪名——罚苏灿父子一辈子当乞丐。

众所周知,清朝律法森严,动辄“十大酷刑”伺候,像“欺君罔上”这种罪名,给个痛快,脑袋落地算是便宜,而苏灿父子最终只是被判抄家,死里逃生,当然忍不住笑——只要能保住命,钱财实乃身外之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古代抄家属于重罪还是轻罪?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这是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面的故事,周星驰用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可以说把武状元苏乞儿人生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苏乞儿先甜后苦的命运,很多人看了都会笑着哭。

他在广州怡红院里一掷千金,甚至连路边的乞丐都被请进里面享受艳福,而他进京赶考时,因为科举时舞弊,触犯《大清律》,而被处罚,判处抄家,从此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里面有一个镜头,苏灿父子被人欺辱到吃狗食时,发现狗食里面还有肉丝,父子高兴地大笑。这笑声露出无限凄凉。让人感慨万千。

那么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判抄家的罪是轻还是重呢。

我们要首先看苏灿父子都犯了什么罪?

一,贪污受贿。

在电影中看到苏灿的父亲任广州将军。他们父子在广州拥有豪宅,他的父亲有许多小妾。还有他在怡红院一掷千金时,这些钱财从哪里来。广州将军是多大官呢。电影中故事发生背景在咸丰年间,已经属于清末期了。广州将军是清朝十四大驻防将军,是清朝驻广东八旗军的最高长官,可以节制全省的绿营兵,品级为从一品。广州将军直接向皇帝负责,地方上任何官员都是无权管辖他的。即使兵部尚书也对广州将军无从管理,军队调动权力全在皇帝手里。可见是属于实权派人物。

而广州是清朝开埠最早的城市,从康熙朝到乾隆朝一直保留着广州的对外贸易权力。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广州更是成为清朝最富庶之地。而清朝末年,各种官员的贪污盛行。广州任何贸易都要给朝廷官员进行抽成,广州将军手握军队,打洋人不行,欺压百姓还是可以的。各种贸易都需要八旗兵或者绿营维持秩序,各大贸易商都要仰仗广州将军手里军权进行经商活动。

在鸦片战争后,随鸦片大举流入中国,这些清朝官员从鸦片抽成十分可观。所以苏灿的父亲广州将军其受贿数目绝对是惊人的。苏灿的放荡不羁,背后全靠强大的金钱支持,这些钱都是他父亲靠强取豪夺而来。

苏灿的全名叫是苏·察哈尔·灿,苏·察尔氏是蒙古汗察哈尔·林丹汗的旁系子孙,当年苏·察哈尔的祖先追随清朝的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封为镇国公。也就是苏·察哈尔家族背景深厚,所以能当上广州将军,因为清朝从不重用汉人将军,只重用清八旗子弟或者蒙古王公贵族,苏灿的父亲依靠祖荫,才能在朝廷中混风生水起。

二,科举舞弊。

我们知道苏灿是考的武举人。在清朝,考武状元的程序与考文状元差不多,同样要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机会成为武状元。电影里考武状元,分为马射、步射、和马石三项考试的基本技能,在清朝是属实的。只有这三个外场科目考试及格,才可以参加内场考试,内场主要是笔试,与文科举考的八股文不一样,武生只需要默写一遍《武经》,默写全对,字迹规范,就可通过。只有到了会试时才有策论。在清朝,满族旗人、蒙古王公享有特权,他们不需要参加乡试、县试,直接可以参加府试或者会试。

苏灿主要在参加策论时,进行科举舞弊。其师爷给写好,把卷子给替换了,这叫“换卷”。在清代这样的作弊都是有钱的官宦人家,因为除了给枪手钱外,还要买通考场上下所有监考人员,这个费用不是小数目。康熙朝时,有盐商子弟了为考取功名,曾经花费8000两白银,找人替考。可见苏灿这次进京科举,花费绝不是小数目。

那么《大清律》对这两样犯罪行为是如何处罚的呢。

一,贪污受贿罪。

凡公侯级官员私下收受财物,若犯之,则杖一百,罢免官职,发边充军。若数额巨大,受贿者以绞刑、斩首处理。贪污数额达到一百二十两以上,处以绞刑。也就是十多万元钱。普通官吏,收贿一两以上,处杖一百,十两以上充军或者斩监候,判个死缓。

二,科举舞弊。

顺治十四(1657年)初冬,江南乡试,有人举报江南乡试主考方犹等人录取的举人全都是他们族内。顺治帝严查,决定亲自进行复试,结果有考生就交了白卷,与苏灿一样。既然有人交白卷,这科举舞弊是实锤了。怎么处罚的呢,主考官方犹等18人全部死刑,妻子家产均罚没入官。交白卷的考生,打四十大板,并流放宁古塔23年,其他考生全部革去功名。

康熙、乾隆朝抓住科举舞弊者,直接杀头。也就是死刑。

苏灿父子是数罪重罚,应该是杀头,最次也应该是流放宁古塔,居然判了个抄家,连皇帝都感觉轻了。

那么清朝抄家刑罚重吗。

一,可以很重。

最严厉的抄家,不仅包括查抄个人的所有财产,所有直系亲属也在财产之列,同样被籍没。这类抄家,谕旨明确写明:“妻子俱充发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其薪籍没。”也就是所有亲人的财产全部没收,剥夺了原有社会地位,成为奴隶。

二,可以很轻。

比如乾隆四十五年,直隶总督杨景素被弹劾操守不严,查实后,乾隆下令对其抄家,共抄出白银二十多万两,按照律令该当斩。但乾隆皇帝却手下留情,加恩将家产酌量拨给三四万两以资养赡。也就是乾隆并没有杀杨景素,反而给他留下三四两银子养老。

也就是这抄家这个刑法可以轻也可以重,关键看皇帝想怎么处理了。

从电影来看,苏灿父子的妻子并没有流放,只是将他们的财产充公。看来,是有些轻了。当然咸丰年间,官场各种弊病全都出现,也就是官官相护,大家都这里混口饭,都要留条后路吧。

皇帝也是如此,因为苏灿是蒙古贵族,他更不愿意惹怒蒙古,再加上苏灿父亲当着广州将军,在朝廷已经意淫多年,那么其关系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皇帝的想像,如果逼急了,他在到处乱咬人,朝廷岂不乱了。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也就睁一眼闭一只眼了。

我们看判处轻了,实际上,一旦官员抄家那就意味这个官员将失去权力、财富、官职、荣誉等一切,这些对官员来说就是全部。他们没有了地位,比失去生命还痛苦。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苏灿父子在抄家之后,任人欺辱,活得连条狗都不如,最后以乞讨为生,这样的处罚在清朝末年来讲,已经是很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