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真的是完美的吗?
关羽为何拒绝和孙权联姻?虎女不能嫁犬子?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熟读三国的读者们,都知道“虎女焉能嫁犬子”这个著名的典故。
这句话出自关云长之口,大体过程是关羽出征樊城,水淹七军大破曹军,擒于禁斩庞德,声名大振。这时候,远在江东的孙权发来贺词,在祝贺胜利的同时,向关羽提亲,想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两家永结秦晋之好。
然而,战场得意的关羽竟直接赏了人家一句:“你家的犬子,怎么配得上我家的虎女?”这番大抖威风的话,无疑是让孙权热脸贴上了冷屁股,顿时气是得大发雷霆,整个江东集团也为此而震怒。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是关羽过于高傲,又挟刚刚大胜的余威,瞧不起长年来龟缩江东的盟友孙权。这种近乎于骂人的拒婚,不单完全违背了诸葛亮当初留下的“南和东吴北抗曹操”八字真言,还是一个致命的外交错误。由此,不仅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大损,也使得孙权真正下了决心,要武力收回之前借给刘备的荆州。再到后来,就演化成为吕蒙白衣渡江,导致关羽后路被袭,败走麦城并被擒身亡的结局……
由此看来,关羽完全是在呈一时的口舌之利,结果不单是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葬送了刘备之前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地盘。甚至是整个孙刘联盟的破裂,都是在为关羽这句脱口而出的狂话在买单。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还是翻开史料,来细细分析一下:
“虎女焉能嫁犬子”这句话,在任何史书上都无记录,只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出现过。由此,可以判定这句话是杜撰,只是为了渲染小说剧情,和突出人物个性而加上去的。至于史料上的记载,又是怎样呢?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的记录,孙权确实向关羽提出过联姻,而关羽也确实拒绝了婚姻,并辱骂了使者(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表面上看,这似乎和《三国演义》上的剧情差不多,但是仔细分析下,事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历史上的关羽,远没有演义里渲染的那么个性鲜明,傲气逼人,他是刘备起家时的班底人物之一,而且和刘备情同兄弟,忠心这一点是没得说。
其次,就算是关羽在性格上真的有些孤傲,但跟随刘备多年,耳闻目染之下,再怎么也学精了。不然刘备也不可能放心让他独当一面,去镇守战略要地荆州。
而且,关羽一直忠于刘备,不会干有损于蜀汉集团利益的事情,更不可能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赌注,去呈一时的口舌痛快。
所以,关于关羽拒婚并骂人这件事情,我们先要搞清楚孙权联姻的目的,再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才能作出客观的分析。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过后的天下大势,已经进入了三足鼎立的姿态,惨败而归的曹操暂时没有了南下的实力。而作为胜利一方的江东孙权,除了缓解之前的军事压力之外,也没能捞到什么好处。尤其是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荆州之地,被老奸巨猾的刘备,趁着孙曹两军打得不可开交的当,趁虚而入并占有。之后,刘备还捧出刘表的儿子刘琦来,意图合规合法并合情合理地占据荆州,这自然让孙权难以接受。
毕竟,赤壁大战的主力是江东军,承受士兵和粮草损失的也是孙权一方,凭什么好处都让刘备占了去?于是,双方经过谈判,拟定了荆州之地该属孙权的草案,但暂时借于刘备容身,等拿下益州之地过后再归还。这时候刘备实力不强,要是孙刘联盟破裂,他应付不了再次南下的曹操,只能在这个“借据”上摁下手印。
然而,在拿下益州尽得两川之兵,并收编马超的西凉劲旅过后,底气已足的刘备耍起了流氓。一边在阳平关和曹操拉开架势打起来,一边又命令关羽统领荆州水陆军严加防守,摆出一副软硬不吃的架势。一方面,刘备承认之前借荆州的契约,目的是团结住孙权这个重要盟友;另一方面,刘备又始终赖着地盘不还,反正之前的合同上也没写明归还时间,赖一天就是一天。而孙权向关羽要求联姻,就发生在这种情形态势之下……
孙权的目的是什么?绝对不是想通过联姻,来继续巩固两家的联盟。就算真的想结秦晋之好,他也应该直接找刘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禅或刘永才对(其实之前已经让自己年轻的妹妹嫁给了年龄大很多的刘备)。找关羽通婚?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将领,论地位远低于孙权,和关羽结亲家,地位完全不对等……
孙权这是脑子烧坏了?当然不是,孙权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收买关羽,以求兵不血刃地得到他一直都在惦记的地盘——荆州。
所以,孙权表面上是在和关羽联姻,继续巩固两家的联盟,而真实的意思其实是想告诉关羽:反正现在刘备在蜀中,荆州的大小事情都是由你关羽说了算,只要你肯带着荆州归顺我,我保证今后不亏待你。你想想,你的女儿嫁给了我的儿子,荣华富贵不说,以后咱俩也是亲家,那刘备能给你的,咱江东家大业大,照样也给得起,甚至还能给得更多……
自然,以往面对曹操高官厚禄毫不动心的关羽,这次也表现出了赤胆忠心的一面。断然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请求之后,关羽还并骂了孙权的伎俩,让使者转告孙权,从此断了这种念头。至于骂的具体是些什么内容,史书上并无记载,但肯定不会是罗贯中强加给他的“虎女焉能嫁犬子”云云……
那么问题又来了,关羽为什么就不能对孙权虚以委蛇,客客气气地拒婚,或是托词说需要上报主公什么的?这样总不至于得罪孙权,损害两家联盟,凡事也能有个缓冲的空间,不至于很快就被孙权翻脸,出兵袭了荆州。
其实,这时候的孙刘联盟,在利益和地盘的冲突面前,已经是脆弱不堪。关羽是否骂人,和联盟是否破裂,孙权是否动武,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孙权这边早就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所谓的联姻,也只是孙权先来试试收买这条路,是否能行得通而已。而孙权的大怒,表面上怒的是关羽的高傲谩骂,实际上怒的是关羽拒婚,不买他账的举动。就算是关羽态度客气,婉言推辞,一个脏字不说,孙权也一样会怒而动武,结果没有什么不同。
而关羽骂人,表面上骂的是孙权,实际上这些骂人的话,却是给他的主子刘备听的。他必须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明忠心,才不会引起刘备的怀疑,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说白了,刘备什么人?表面上仁义道德,爱兵如子,爱民如戚,爱惜人才,其实内心城府不是一般的深。六亲不认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素质,刘备要是做不到这点,也混不到今天这个地步。和曹操,袁绍,董卓一样,刘备也是生性猜忌多疑,管你是什么元老宿将,手足兄弟,在他看来都是棋子。一方面随时可以为了政治目的去牺牲你,另一方面也随时会对你留个心眼,防着你。
所以,关羽其实也挺聪明,在被刘备任命镇守荆州,作为一方封疆大吏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刘备重点猜疑的对象。尤其现在刘备远征蜀中,肯定留下了眼线,就在身边监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这种时候,面对敌人送上门来的,明目张胆的收买,关羽敢傻乎乎地“婉言拒绝”,然后让刘备的眼线听到,汇报上去,告诉刘备,关羽和孙权在商量通婚,可能会反水?
关羽跟了刘备不是一天两天,对于这位大哥的脾性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他明白,这个时候要是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把自己往火坑里面推,往刘备的黑名单里拉。所以,他必须马上表明态度,他骂孙权的使者的内容大致应该是:少来这套,我还不知道你们家主公的伎俩,不就是想借着联姻的幌子,让我背叛我的主公吗?告诉你,我关羽忠臣不事二主,荆州之地只要还在我的掌控下,你们就休想染指一分……
是的,关羽面前其实就只有两条路,要么背叛刘备投靠孙权,要么忠于刘备得罪孙权,没有所谓中间路线的第三条路。他没有接受孙权的联姻和收买,虽然这样也许(仅仅是也许)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人,但是却要搭上自己一世忠义的英名;关羽看重名节,选择了忠于刘备,这无疑是让在他的忠义形象上再添了一笔风采,当年能拒曹操的高官厚禄,今天也能拒孙权的联姻收买……至于这样做后果,会给荆州带来多大的军事压力,但关羽已经选择了,他之后也必须要去面对,这个选择的所带来的代价……
关于“虎女焉能嫁犬子”的历史真相,大致就是这样。关羽在应对孙权联姻这件事情上,做得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一来,他用拒婚的举动,来表明了自己忠于蜀汉的态度,二来,他也用激烈的言辞,来避免了刘备对自己的猜疑。至于后来兵败身死,完全是因为实力上的差距以及战术上的失误,关于这些细节,我们将在之后的文章中再详加分析。
PS:其实在战争年代,政治上婚姻对于双方关系的维持作用很有限。
当年曹操与孙策相互交婚,丝毫不能阻止后来曹军南下的步伐;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子,结果该翻脸的时候也照样翻脸,孙夫人也照样跑回江东。由此看来,关羽是否答应孙权这场通婚,对荆州得失的影响,实在也是微乎其微!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真的是完美的吗?
人无完人,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演义小说。不管是罗贯中施耐庵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或者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是清代毛氏父子改版的《三国演义》(目前流通于市场的版本),关羽都武艺高强,是忠义的化身,在他身上有太多的传奇,“斩颜良诛文丑”“身在曹营心在汉”“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等。更在明清之后,被人尊为“武圣”闲话不多絮,说说他的缺点。
1,武功破绽。武艺虽高,但并不是毫无破绽,30合拿不下纪灵,张飞10合刺之。100余合平老黄忠,平马超副手庞德,如果说和庞德打时年龄过大,那么打黄忠无话可说了吧。关羽武功方面有个致命的弱点,躲避箭矢能力几乎为零,一生中箭三次,没一次躲开。最后一箭几乎送了他的命!
2,性格缺陷。关羽自打虎牢关扬威,白马显手段后,便自视甚高,吕布死后,更是自诩天下无敌,目空一切,虽熟读兵法,但兵家最忌刚愎自用,关羽正好自恋过重,什么“虎女焉能嫁犬子”“碧眼小儿,紫髯鼠辈”之类的大家都熟悉;一遇到敌将就一句“汝比颜良文丑若何?”;自己明明见识过黄忠本事,敕封五虎大将时,却嘲笑黄忠“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诸葛亮一句奉承话“尤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他叫士兵拿去军中念,简直是中二重症。
3,无大局观。孙权欲和亲,他回绝羞辱使臣,把诸葛亮的嘱咐抛诸脑后,听闻马超大战张飞,欲入川与马超比武,荆州于他似乎无足轻重,最后被吕蒙白衣渡江,败走麦城也是闭目塞听所致。根本不是什么“大意失荆州”,这是关羽目光短浅的必然结果,他选择了兄弟小义,而丢却了国家大义,间接断送了刘备张飞之命和蜀汉前程。
4,或许有私欲???关羽为曹操立功,加官进爵,金银财物都不要,却独独索要了赤兔马,还有一说,垂涎貂蝉美貌,最后貂蝉不从,自杀了。
总之,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绝对是叱咤风云,但也并非无懈可击的。话说2011版《三国》关羽,于荣光刻画得入木三分,94版有点美化。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真的是完美的吗?
很明显,并不是。
虽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极力的塑造了一个忠义无双、勇冠三军、义薄云天的关羽关二爷的形象,为后世人所喜爱,享百年香火,受万人敬仰。
相信许多人对关二爷都不陌生,也听说过他的许多光荣事迹,毕竟,二爷的名声那在《三国演义》里面可是响当当、当当响的。
位列三国时期超一流武将的行列、爱读春秋、忠义无双。
战绩更是没的说: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打长沙大战黄忠;驻守荆州,位列五虎上将之首;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刮骨疗伤,丝毫不慌!
人家这一辈子干的露脸的事儿太多了,而后期他一直驻守荆州,算得上是蜀汉的封疆大吏,权利极大,深受刘备重用,是蜀汉的中流砥柱。
《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极为成功,他被后世人所敬仰,被封神,被人推崇为忠勇的代表,忠义无双、义薄云天,被黑白两道敬仰,尊崇有加。
虽然说关二爷的形象如此高大,但是,他也不是完美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而关羽最大的不足就是太傲,有点儿刚愎自用。
他和自己的三弟不同,关羽轻视士大夫而爱护士兵;而张飞轻视士兵,关心士大夫。
关羽傲气来真的是不分场地不分时间,甚至有点儿小孩子气:
比如刘备刚得到以勇猛闻名天下的马超,关羽不服,想要入川和马超比试比试,幸亏被诸葛亮安抚下来:一日,玄德正与孔明闲叙,忽报云长遣关平来谢所赐金帛。玄德召入。平拜罢,呈上书信曰:“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教就禀伯父此事。”玄德大惊曰:“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孔明曰:“无妨。亮自作书回之。”玄德只恐云长性急,便教孔明写了书,发付关平星夜回荆州。平回至荆州,云长问曰:“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曰:“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您看,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关二爷,这时候也整一个小孩子脾气不是。
再比如,刘备册封五虎上将,关羽不满与黄忠并列,一通牢骚。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云长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最后就是有点儿过分的嘲讽孙权,感觉这时候的关二爷有点儿太政治白痴了:却遣诸葛瑾为使,投荆州来。入城见云长,礼毕。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这三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表现出关羽太过高傲,甚至有点儿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样导致了关羽日后失去荆州,兵败身死的悲剧结局了。
关羽死之后的谥号是壮缪,这在古代可是个十足的恶谥啊。
“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关羽是有领军的能力,但是实际上这个能力并不强。因为缪字的意思就是名与实爽,也就是说,关羽的名气和他的实力不相符。
所以说,威猛如关二爷,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可就算如此,关二爷的形象也依旧很伟大。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真的是完美的吗?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即骁勇善战,又善于谋略,即义薄云天,又忠心不二,即豪气冲天,又正气凛然,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形容的那样,罗贯中在写作中“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不过即使如此,他也并非就是完美的,正所谓“人无完人”,他的好大喜功、自负傲慢同样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其最终也因此而兵败身亡。
关羽的正面形象极为突出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毫无疑问的被塑造为了一个忠义仁勇的武将形象,在所出场的诸多人物当中,他无疑是正面形象最为突出的几个主角之一。
1、骁勇善战,善于谋略。关羽的勇武,在《三国演义》当中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一系列战绩,完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英勇无比的武将形象。而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战役,则又将关羽塑造成了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在蜀汉阵营,关羽位列五虎上将之首,就连蜀汉的敌人曹操都对其颇为赏识,千方百计的想要将其笼络至麾下。
2、义薄云天,忠心不二。自桃园三结义开始,刘关张三兄弟便一直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着刘备,哪怕刘备没有当时还没有立锥之地,哪怕他兵败被俘,曹操对其百般善待,他也始终没有过改换门庭的想法,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有感于曹操的恩德,却仍然抱定了“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的想法,在斩颜良、诛文丑之后,还是返回了刘备身边。而在赤壁之战后,驻守华容道的关羽,便因为曹操曾经善待自己,仍然能够弃军令状于不顾,任其离去。这完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义薄云天、忠心不二的忠义形象。
△刘关张三兄弟
3、豪气冲天,正气凛然。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是“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完全就是一个正义凛然的侠客形象。他之所以会逃难江湖,便是因为曾仗义出手为民除害,杀死了仗势欺人的豪强。关羽在和刘备、张飞结拜之时,便也立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誓言,既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豪气,也有除暴安良、为民请命的英雄之气。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关羽完全就是一个勇猛无比、智谋出众,忠义无双、正气凛然的武将,乃至侠客形象,这几乎满足了普通百姓对英雄人物的一切憧憬,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受到如此的追捧。
关羽并非没有缺点虽然关羽的正面形象极为突出,乃至深入人心,但“人无完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同样存在着缺点,那便是刚愎自用、骄傲自满。
△刚而自矜是关羽的致命缺陷
《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小说,但其总体框架毕竟还是尊重历史走向的,可见罗贯中写作时必然是参考了诸多史料的。《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关羽败于“刚而自矜”,也就是骄傲自负、虚荣固执,罗贯中便也将关羽的这种缺点带入了《三国演义》当中。
关羽的这种缺点,在《三国演义》不少章回都有体现,例如《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拨襄阳郡》一回中,孙权在接到曹操共谋蜀汉、平分天下的书信后,一时间由于不决,诸葛瑾于是自荐去为孙权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做媒,然而当诸葛瑾向关羽表明来意之后,关羽却勃然大怒的说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可见此时的关羽已经自负到了极点,自视甚高的他甚至都已经有些眼高于顶了。孙权得知此时后,自然也是勃然大怒“何太无礼也”,并立即“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事”,使得孙吴方面彻底倒向了曹操。
关羽不仅不将敌人放在眼中,即使在蜀汉集团内部,也是自视甚高,难以容忍其他人与他并肩。在得知马超被封为平西将军之后,竟然要弃荆州于不顾,想要入川与马超一较高低,直到诸葛亮写信安抚,点明马超不如自己,关羽将信“遍示宾客”之后,这才心满意足。而在关羽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之后,得知黄忠与自己同为五虎上将,关羽再度恼火的说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又是经过费诗的劝说,这才勉强接受。
关羽不仅骄傲自满,且极为固执己见,攻占襄阳之后王甫劝其不要用潘浚,关羽不听,结果潘浚最终果然变节。糜芳、糜竺跟随刘备时间极长,然而由于傅士仁和糜芳饮酒误事,关羽竟然说出了“吾不看费司马之面,必斩汝二人之首”、“若吾得胜回来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罚”的话语,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叛变,断掉了关羽的退路。
△关羽走麦城
即使兵败之际,王甫在劝说关羽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之后,关羽却来了一句“虽有埋伏,吾何惧哉”,最终果然中伏被擒。
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算不上完美,但瑕不掩瑜,也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缺陷,才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或许这就是“缺憾的美”吧。否则如果关羽真的被塑造成为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那么他也就脱离了人的范畴,而变成了圣人。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真的是完美的吗?
《三国演义》说到底只是一个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小说,他有虚构的成分,也有夸张的成分。
在小说中看,关羽具备了中国传统美德最基本最高的标准:忠义仁勇。上到帝王君主,下到黎民百姓共同遵守的品德操守。而且关公重视义气是出了名的,你看那些香港黑道电影出门办事前,逢年过节,兄弟拜把都离不开关公。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确实让关羽火了一把,而且这把火还伤到了现在。最喜欢这种重视义气的人是谁呀?当然是历代的统治者,关羽就是被历代统治者神人化的,统治者们需要他们的下属和关公一样重义气,那就采取神话关羽的途径来给百姓洗脑。
神话关羽从宋朝就开始了,为了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关二爷被封公了,后来关羽就变成了关公,到了后来的明朝都离谱到关公变成了关帝。不仅官僚吹捧关羽,连那些和尚道士也没闲着,佛家说关羽是迦南菩萨,道家说关羽是关圣帝君,把一个普通的武将当成神仙一样供起来,以至于到了近现代商贾和黑道供奉的也是关羽。
所以神话关羽这件事,也不全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锅,更多的是统治阶级这个自上而下的权力造神运动。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真的是完美的吗?
谢邀!虽然关羽最终被自以为是所害,但关羽是小说《三国演义》最推崇的英雄,关羽身上最值得歌颂的是一个“义”字,包括他对结拜兄弟的忠诚,关二爷直到现在仍然被人们祭拜,说明这个人物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