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我就说一个比较冷门的案例,但在古文字学界知道的人比较多。

这个案例跨越的时间长,可以说是一个字引发的千年疑案,也是校雠训诂之学中,文献和文物互勘,解决学术公案的经典案例。

我们中学课文都学过经典古文 《 触詟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 赵四 赵太后新用事》,此文古往今来都非常经典,《古文观止》就曾收录。

简单说下此文章的核心内容:赵国大臣左师触詟,说服一个母亲(赵太后)违背人性,将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去当人质,以此缓解国家危难。

由此可见,左师触詟深谋远虑,口才一流,。

但是,关于「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中「触詟」这个人的名字,古往今来都有学者觉得不大对劲,很多人学者都怀疑,是不是搞错了???

为什么有这个怀疑呢?

说起来有点复杂,这就关系到《战国策》这本书的历史和各种版本,我只凭我的记忆简单说一下:

《战国策》是西汉大学者刘向依据当时「皇家藏书馆」的资料,整理出来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

东汉高诱曾为《战国策》做注,到北宋已散佚颇多,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呕心补校,辑录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 。到南宋,今本出现了两个本子:

  • 南宋学者姚宏再次辑注《战国策》,称之为《剡川姚氏本战国策》。
  • 另外一个本子是,南宋学者鲍彪和元人吴师道的校补本《战国策鲍注补证》。

到清代,黄丕烈重刻《姚本战国策》,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战国策》的姚、鲍、吴三人的汇注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重点:古本《战国策》刘辑高注,散佚颇多,宋曾巩重辑《战国策》为今本,后有姚和鲍、吴三家注,两个本子。古本散佚,宋元以来流传的《今本战国策》中,都是「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之「触詟」。如《四库全书》之《姚本战国策》:但是,恰恰在「触詟」二字后面,姚宏又注解「一本无言字」,意思就是说有文献写作「触龙」,而非「触詟」。确实如此,有几种汉代文献记载是「触龙」,如:
  • 《史记·赵世家 孝成王元年》: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 《汉书·古今人表》:左师触龙”。
但是,但鲍本的注解则认为:古代叫「触龙」的太多了,「触詟」是為了区别「触龙」,以免混淆:鮑本補曰:史亦作「龍」。按說苑,「魯哀公問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正」。人名或有同者。此當從「讋」以別之。清人黄丕烈认为这是错误,应该从《史 记》的「触龙」,而非「触詟」。古代竹简抄写是从上倒下,很明显就是「触龙言」三字传抄发生错误,写成两个字「触詟」:札記丕烈案:吳說非也,當作「龍」。古今人表中下云「左師觸龍」,即此。「言」字本下屬「願見」讀,誤合二字為一。史記云「觸龍言願見」,不誤。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 触詟揖之》,也认为应从《史记》的「触龙」,并引用多处文献证明:(引自:维基文库: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见: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8%AE%80%E6%9B%B8%E9%9B%9C%E8%AA%8C/%E6%88%B0%E5%9C%8B%E7%AD%96#%E8%A7%B8%E8%AE%8B%E6%8F%96%E4%B9%8B)综上所述,清学者黄丕烈、王念孙,认为讹误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很渣,明白意思就行)

但是,如果那么容易破解,就不是「公案」了,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要看看反方意见。反方认为这只是一种猜测,根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而且,自汉代以外,确实有「詟」这个字,经常被用作「人名」:《說文》:「讋,失气言。一曰:不止也。从言,龖省聲。傅毅讀若慴。𧮩,籒文讋不省。」段玉裁注:「此與慴音義同。此从言,故釋之曰失气言。」又補《說文》為「一曰:言不止也。」注云:「謂詍詍沓沓也。」班固〈東都賦〉:「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莫不陸讋水慄,奔走而來賓。」

这个字用作人名,如:《殷周金文集成11250》秦始皇陵出土的兵器上的金文:

秦汉印章上,经常有人用这个字当人名,如秦印文字「杜讋」

【引自:许雄志,《秦印文字彙編》(2001,河南美术出版社),页46】

反方说得也很有道理,除非拿出非常之证据,我们很难认为「讋」是「龍、言」之訛誤。

所以,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学术书籍,都从「触詟说赵太后」。

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家汇注本《战国策》(1978年,页768):

为什么是八十年代以前呢?因为转折,发生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被发现,世界震惊!

在马王堆三号墓棺椁东边,发现了一个漆箱:

漆器盒内装着一些写有汉字的丝绸,这也就是【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一共十二万多宇,有古本的《周易》《老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献,还有兵法、中医、方术等文献。

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共有五十种文献:

【引自: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4).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 : 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第1卷. 文物出版社.,页88-90】马王堆帛书其价值、数量,要甩《壁中书》(汉)和《汲冢书》(晋)十八条街,只有用「逆天」二字来形容。这些文献到前几年才刚刚整理完成,如果学术共同体全部「消化」,我觉得五十年都未必。

经典《周易》:

古本《老子》

后来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的帛书,就是《战国策》的原始版本:

《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纵横家书》简介:

侯良. (1982). 罕见的古书——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简介. 图书馆(1), 65-67.

根据墓中的文物和文献断代:此墓下葬时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一六八年,这批帛书系二千一百四十多年前所埋藏。

而集结整理《战国策》的汉代学者刘向,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那么也就是说,《战国纵横家书》可能就是刘向整理前的那些原始文献。甚至极有可能刘向都没有见过的原始材料。高诱、姚宏、鲍彪这些东汉、唐、宋学者也都没有见到过,就别谈什么清人王念孙。

所以,我们比古人要幸运得多,像中了六合彩!

而更加巧合的是,《战国纵横家书 》中就有《战国策 赵四 赵太后新用事》那一篇更原始的文本,被学界称之为《十八 触龙见赵太后》(第188行)。

这篇出土文献非常清楚,百分之百证明了是【「触龙言」愿见大(太)后】:

【引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1983). 马王堆汉墓帛书, 三. 文物出版社.页60,《战国纵横家书 》图版188行】

至此,「触龙」和「触詟」之疑云也就云开雾散了,跨越两千多年「鲁鱼亥豕」之疑,最后由出土文物得到了证明。

今天的教科书和书籍,都做「触龙说赵太后」,但会给出注解,交代「触龙言」传抄过程讹传为「触詟」。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学术公案中,学者都是非常严谨且实事求是的,哪怕一个小问题,都不马虎对待:

古代注疏校雠学者,本着「信则传信,疑则传疑」的严谨态度,让我们知道有这个分歧,然而清人王念孙的怀疑和判断,即便看似非常有道理,但证据不足,仍然被古今学界视为存疑。

最后,在1973年,考古学家夏鼐以他敏锐的眼光,发现了马王堆汉墓,而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又证明王念孙是对的。

所以,说中国古人都是【差不多先生】是不对的,这些人真的不懂,中国古人怎么做学问。

中国古代学术核心经学和史学,这两门学科之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哪怕一个汉字的部件的疑点,一定要搞清楚,不知道就存疑,留给后来学人,不作强解。

有时候这种较真,繁琐得让人头都是大的。

------------——————————————————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是考古黄金时期:一系列伟大的考古发现,目不暇接,一个比一个逆天,华夏民族隐藏在地下灿烂文明,一点点渐渐露出它的冰山一角。

那么多吊炸天的炫目文物,地下埋藏的甲骨、钟鼎、简帛等文本文献,证明了我们的历史书的记载是很可靠的。

这些发现,极大增强我们的信心,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上古史。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考古学,要使用文物和文献互勘的【二重证据法】的原因:

如果挖到一个王侯墓葬,几乎都能去历史书找到对应的人。很快就能解决核心问题。

比如:海昏侯、马王堆等豪华墓葬,都在史书中很快找到!

而在西方,考古和历史文献是截然分开的,基本上毫不相干。

总之,为中国历代史家点赞!!!

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孙子兵法》的事情。

从宋代以来,人们对《孙子兵法》的作者是都有一些疑问。孙武的存在是肯定的,但是孙武一生征战,真的有时间能够把自己一生的战争经验总结下来写成这么成熟的文字吗?这一点,古人是存疑的。

而由于历史记载中又有孙膑这个人,以及“孙膑做兵法”的传言,故而有人认为,是孙膑做了兵法,并且在流传过程中,变成了孙子做的了。

这个论争因为没有实际证据的支撑,因而被争论了几百年,一直没有个定论。

结果,解放以后,考古学家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孙膑兵法》,其内容和《孙子兵法》完全不一样。这一下就证明了孙膑不是《孙子兵法》的原作者。

这事给当时初学考古的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就是感觉,百闻不如一见,原来是这个意思。

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不光有孙膑兵法,还有黄老之学等一系列书简,给当时的学术界以不小的震撼。考古的作用,可见一斑。

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自明朝以来,人们一直相传陕西法门寺塔地下有神秘地宫,里面藏有大量宝藏,不过传说始终是传说,直到19世纪末,一场大雨冲垮了法门寺塔,让考古队有了重大发现,这才有了神秘地宫的重见天日。

法门寺塔始建于汉代,初为唐代木塔结构,1556年在经过关中地震的摧残,宝塔坍塌殆尽,经过明朝重建为砖塔架构,一直矗立到考古发现。

1981年8月,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夹杂狂风,竟然把矗立已有千年之久的法门寺塔吹塌了半截,塔内经书、佛品狼藉一地。

1987年,有关考古人员进驻法门寺塔,负责清理遗留下的建筑碎片,直到清理工作完成后,考古人员疑惑明代宝塔怎会有唐代塔基。原来显漏出的塔基外圈是明代所建,内圈则为唐代所建。

既然有了考古的重大发现,加上民间一直流传的神秘地宫传说,考古人员申请了塔基发掘。

1987年2月份,考古人员正式开始了法门寺塔的地下发掘工作,塔基下方首先出现的是十字探方,工作人员用洛阳铲探测土壤,发现土壤下没有墓穴,不过却是挖到了石板垫层,等到掀开雕刻有雄狮的石板后,出现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地洞口,只见从里面冒出云雾(后来证实是洞内温度低,而外面温度高,汽化现象),数不清的金银珠宝,闪闪发光,场面十分壮观。

不过考古人员发现除了金银珠宝,没有找到地宫的入口位置,所以继续沿着塔基勘察,最后发现塔基的正南方位是地宫的真正入口,入口处顺势而下的是十九级的狭窄青石台阶,走过台阶是不知年代,考古人员也无法破译的神秘文字刻画在上的地宫之门,后来解释是一种排除梵文以外的神秘咒语。打开石门,地宫真正的出现在了人们眼前。

推开神秘地宫之门,看到的是长长的甬道,甬道上铺满了唐代的铜制钱币,走到尽头,出现的是两块石碑组成的小门,两块石碑分别是《志文碑》、《物账碑》,尤其是《志文碑》,上面记载了令考古人员十分激动的信息:法门寺地宫里存放着释迦牟尼的佛指舍利。

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

打开第二个石门,里面是一座汉白玉质地,彩色绘制的阿育王塔,颜色明动,高贵庄严,而在阿育王塔里面则是更加精美的鎏金铜浮屠,造型别致,堪称震撼。而且这鎏金铜浮屠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堪称国宝中的极品。

而围绕在阿育王塔周围的是铺了一地的唐代丝绸,五颜六色,旁边还有一个木箱,里面存放有武则天的簇金绣石榴裙,金光闪闪,鲜艳动人。

在阿育王塔后面是造型精美,巧夺天工的汉白玉灵帐,相传是唐代唐中宗李显遣人所制,灵帐后面是一只紫檀木箱,里面装满了大小瓷器,其中就有瓷器史上的神秘谜团---秘色瓷。

地宫开启之前,人们一直存惑,世上是否有秘色瓷,颜色到底是什么色?直到地宫发现后,人们才有了秘色瓷的认识。中国著名文物收藏专家马未都解释为“艾叶绿中闪灰”。

法门寺塔下地宫的重见天日,考古人员发掘的古代文物世所罕见,而且数不胜数,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的文献佐证,也堪称文物考古的里程碑,同时此次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人们传言,法门寺塔下有宝藏地宫,而且也为秘色瓷更加证实了它的存在。

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临终之前留下了对自己葬礼的遗嘱。这位乱世枭雄对自己的身后事要求不高,不需要遵循古制,葬礼结束之后臣子就可以将丧服脱掉,戍边战士正常工作,不得离开岗位。葬礼过程一切从简,入葬的礼服都只需要平常的服装。另外,为了打消后世盗墓之人的发财心思,他坚持不可陪葬一切金银铁铜之物。

曹操这般简朴的下葬方式,在当时的王公士大夫之中是有多另类呢?我们可以从晋书上找到答案——汉天子即位一年之后就已经开始筹划给自己修建陵墓,每年天下供奉的三分之一财富,一部分用来供奉宗庙、一部分用来宴请宾客,剩下的就全部用来修建皇陵。这种奢靡之风一直延续到了三国时代,皇族士大夫之间的厚葬之风是非常盛行的。

除了曹操要求薄葬之外,晋书之中还提到曹丕在称帝三年之后,还曾经下令将高陵上殿的大殿全部都破坏,为的就是遵从曹操节俭的想法。曹操薄葬已经让专家们称奇,毕竟这可是下令造了铜雀台享受的枭雄啊,死后真的愿意什么都不带吗?加上曹丕毁陵的做法,人们更是怀疑。在中国人传统思想之中,儿子基本上不会对父亲的陵园进行拆除,毕竟这样对先者是不尊重的。

一直到安阳曹操墓被挖掘之后,专家解开了曹操墓葬之谜。曹操墓葬长93.4米,宽70米。陵园的整体规模并不算太大,和洛阳东汉帝陵墓相差甚远,可以断定曹操墓并非是按照帝王墓葬的规格建造的。

另外还有一点引起了专家的关注,高陵上面曾经有过大规模的建筑,这些建筑物的基槽和柱洞都还留着,但是地表却找不到废弃的建筑物的堆积,这就很奇怪了。如果是后人出于报复的目的摧毁了高陵上面的建筑物,那么没有理由将推到的墙体和柱子再花力气给挪走。如果是因为风吹日晒自然废弃的话,那么也不应该留有如此整齐的基槽和柱洞。

所以专家第一时间就排除了报复性拆毁,这似乎和曹丕当年为了彻底贯彻曹操的“薄葬”制度而拆毁高陵上面的建筑是相吻合的。作为儿子,将父亲陵墓上的建筑拆毁,应该不会任由这些建筑垃圾留在墓葬原地,而会进行系统地清理。专家后来观察到陵园上剩下的壕沟被人刻意用土掩盖,并且将填土仔细夯实,如果是恶意毁陵的话应该不会做到如此周全。

看来不仅仅是曹操不拘小节,就是曹丕也是一个随性之人。若不是考古发现证实,我们真的很难相信儿子对父亲做出毁陵园之事来。

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这种历史事件被考古证实的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商朝的历史在没被证实之前,虽说《史记》有记载,但是很多国内学者,尤其是西方史学家是不认同的,但是后来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直接打脸,甚至商朝帝王的世系都与记载吻合。

今天讲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中国造纸术”,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中国造纸术被称之为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是东汉时期的蔡伦,然而在不断的考古出土的纸表明,蔡伦只是纸的“改进者”,并非发明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中就写出“甘肃天水的一座汉代墓中被考古发现一张纸,是西汉时期用麻做出来的纸,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纸,因此,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书中为何要这样描述?在这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历史记载如何?

《后汉书》明确记载“纸就是东汉人蔡伦发明的”,看下图

自此,蔡伦发明造纸术已经被认可,然而中国的考古事业一直在发展、摸索,在这个过程中,蔡伦发明造纸术一说多次被考古证实并非如此,他的确是造纸术的改进者,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

1935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里,挖掘出一片西汉麻质白色纸;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的灞桥,再次考古在古墓中清理出来一叠纸,也就是灞桥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的汉墓中又出土了马滩纸,足足比蔡伦造纸要早300年,这次出土的纸又薄又软;

在此不一一赘述,有学者制作的一张表格,如图

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就出现过的,是后世考古挖掘出来并证实,但是蔡伦发明造纸术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这种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1987年时,官方宣布蔡伦就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而今很多人也不再争论,认为这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这已经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这关系到我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可侵犯,《纸祖千秋》指出无论考古出土多少西汉纸,但是在我们心中,“蔡伦发明造纸术”是我们必须要维护的!

所以我个人还是支持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不接受反驳。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云南昆明市博物馆有一个古经幢,关于这个古经幢当地有个传说,说是用来镇压恶龙的!

相传在古代,昆明的滇池来了五条恶龙,这五条恶龙整天召唤雷雨,引发洪水,淹没田地,毁坏庄稼,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也没法子,到处找人收服妖龙,但都没有找到。

有一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道路过这里,正好遇见恶龙作怪。老道一个飞身飞到水边,脚下两只破鞋嗖嗖两声飞出去,瞬间变成两艘大船,把落入水中的老百姓救走。之后老道从怀里拿出一个紫金葫芦,大喝一声就把五条恶龙收进了葫芦里。

本来想把五条恶龙炼化的,但五条恶龙在葫芦里苦苦哀求,老道念它们修为也不容易,于是和它们达成了一个协议。将五条恶龙镇压在昆明地藏寺的一口井里,除非铁树开花,马长角,否则它们永世不得出来。为了防止恶龙不守承诺,老道在上面立了一个古经幢,古经幢上加持了经文,这就是古经幢的由来。

传说未必是真,但古经幢却是真实存在的,昆明市博物馆为了防止游客靠近,在周围特意设置了栅栏,一个诺大的展厅里就放这个古经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