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玉米大师”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赫鲁晓夫历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正常一个人只是在某个领域内比较擅长,绝对不可能是全才。
就比如萨沙,说白了我就是之前写了上千篇文章,对军事、历史方面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其他的基本就一概不知了。
赫鲁晓夫是个优秀的政治,也算是个还凑合的军事家,但绝对不是什么优秀的农学家。
术业有专攻,自认为无所不能,外行领导内行,最终一定会栽大跟头。
就比如两伊战争初期,萨达姆自认为是军事奇才,亲自指挥伊拉克空军作战。
结果,伊拉克空军被伊朗空军杀得落花流水。
到萨达姆厌倦指挥以后,伊拉克空军才逐步有了起色。
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也是一样。
说白了,这事就是赫鲁晓夫胡来。
早在战后,赫鲁晓夫担任乌克兰第一党委书记。
当时正好是战后的乌克兰大饥荒,饿死了很多人,地方上甚至人吃人。
说起来,这个赫秃还是非常有人性的。尽管被斯大林几次臭骂甚至调离乌克兰,但赫鲁晓夫仍然要求降低乌克兰的粮食征收总量,并且给每个乌克兰人提供必要的口粮。
这个行为,拯救了很多乌克兰人。
自然,不能一味等着别人来救命。
期间,赫鲁晓夫试着增加乌克兰的玉米种植数量,结果大获成功。
乌克兰的气候,非常适合玉米的种植,玉米产量惊人。
到了斯大林去世以后,50年代赫鲁晓夫开始主政。
因为斯大林时期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生产,导致苏联粮食产量还不如沙俄时期。
赫鲁晓夫认为单纯靠提高小麦、黑麦等传统作物产量,幅度有限。
在访问了美国以后,赫鲁晓夫看到了该国无边无际的玉米田。当时美国总统介绍,一个大农场的玉米,就能轻松养活几千人。
赫鲁晓夫回国以后,开始宣传种植玉米。
正常来说,这应该是让农业学家去研究,给出具体的可行性报告。
但赫鲁晓夫就搞笑的在自己家附近(莫斯科)的1个农庄试着种植了玉米。
因为是总书记的玉米田,农民们特别重视,差点就不睡觉守着了。
这样一来,这片玉米田大丰收。
赫鲁晓夫由此判断,连莫斯科附近都可以种植玉米(莫斯科冬季很冷),苏联大部分领土也应该都可以。
于是,赫鲁晓夫开始在全国推行玉米种植,根本不顾农学家的建议。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
其实,苏联很多地方比如地域广大的西伯利亚,根本就不适合种植玉米,产量极低。
但下面拍马屁的官员很多,纷纷虚报产量。
结果赫鲁晓夫认为玉米大丰收,喜出望外,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事实上,历史资料记载: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
等到赫鲁晓夫发现,玉米已经种植了好几年了,最终草草收场。
赫鲁晓夫愤怒的追查责任,结果呢?
历史资料记载:梁赞州的党委书记为了迎合他的畜牧业要赶超美国的壮志,虚报指标,为此梁赞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并且在全国采购肉来完成任务,还是远远完不成指标。欺诈败露,该党委书记自杀。
由此,玉米全国推广被中止了,但已经损害到了苏联的农业发展,好在不是非常严重。
这事成为笑柄,赫鲁晓夫也得到了一个 玉米棒子 的外号。自然,只有他1964年下台以后,老百姓才敢这么叫。
萨沙想说的是,这种事在当时的西方国家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农民种植什么作物,哪怕把土地抛荒种植草皮,政府也无权干涉。
历史上,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玉米大师”的?
赫鲁晓夫跟人谈话时,或者在会议之类的场合,莫名其妙从兜里掏出一根玉米,然后大谈特谈,这几乎成了他的特色,他喜欢玉米也非常著名。
斯大林之后,苏联由赫鲁晓夫执掌,那时候苏联的农业正陷入困顿之中。
除了各种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最广为人知的行动,就是大规模推行玉米的种植。
在赫鲁晓夫的极力推动之下,苏联的玉米种植规模从三百万公顷猛然增加到两千八百多万公顷的惊人规模,赫鲁晓夫也成为了苏联的玉米大师。
虽然苏联的地域辽阔,但是其气候比较让人头疼,大多数地区都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又少而且又非常寒冷,大部分地区的光照都是不够的。
苏联的主要农业地区,都集中在东欧平原还有北高加索地区,以及中亚的灌溉地区。
二战时期,苏联农业遭受巨大破坏,农民数量剧减,1951年苏联的粮食总产量也只是相当于之前1913年的水平,单位产量还不到欧洲平均水平三分之一。
这样的破坏,加上美苏争雄的开始,以及斯大林对于李森科的错误信任,苏联的农业陷入深渊当中,整个苏联的农业被弄得一团乱,改革迫在眉睫。
个人对于玉米的特殊感情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渐登上舞台,他当家后,开始对于苏联农业进行大规模改革。
赫鲁晓夫虽然出生在俄罗斯,但从小在乌克兰长大,并且在乌克兰发家,他出身农村而且熟悉农业,当年在乌克兰还创新出方形穴播法,让乌克兰玉米大获丰收。
那时候,苏联其他地方的农业一片灰,赫鲁晓夫主导的乌克兰地区却成果斐然。
似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赫鲁晓夫对于乌克兰还有玉米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在苏联大规模进行玉米的种植。
赫鲁晓夫对苏联农业的改革的确厉害,他废除农产品采购制度,取消原本大量苏联农庄的多年亏欠,取消义务缴售制度。
另外,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并且以预付款制度代替过去的年终结算制度。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允许当时的苏联农民有自己的小规模耕地作为财产,鼓励个人发展副业之类,如此一来,苏联农民的积极性与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提高。
除了这些之外,赫鲁晓夫还将大量的农业机械引入农村地区,让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不得不说,这些都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值得肯定的地方。
为发展畜牧业而推广玉米种植
但是,赫鲁晓夫也并不是什么都做得很多,那时候赫鲁晓夫经常前往美国访问,在见识到美国大农场的优越之后,他也一心想着让苏联农业得到质得飞跃。
苏联当时的肉类产量与消费量都与西方差得很远,这让赫鲁晓夫不是很满意。
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饲料,苏联又不像西欧那样有很多的天然牧场,集中化畜牧业发展肯定是要许多精饲料的,但苏联的农业不足以支撑需求。
为了给畜牧业提供稳固的基础,赫鲁晓夫开始大规模在国内垦荒,并且推广玉米种植,因为玉米这种粮食作物,更大的价值就是作为畜牧业的饲料原料,而非口粮。
我国每年进口的上亿吨粮食,几乎都是大豆跟玉米,这些都并非作为口粮,而是用作榨油还有畜牧业的发展,这才是关键。
在乌克兰待了很多年的赫鲁晓夫,非常喜欢玉米,他也知道玉米是最优秀的畜牧业植物。
于是他开始强令全国各地都进行玉米种植,不仅如此,他下令在中亚与东欧很多地区大规模开垦荒地,用来种植玉米,这引发了很大的灾难后果。
乌克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而且比较温暖,所以能成为欧洲粮仓,可苏联其他地方是很缺乏这种条件的,赫鲁晓夫无视这些现实的做法,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美国之行增加了玉米热情
赫鲁晓夫个人就很喜欢玉米,他随时都带着一根玉米出门,不仅是口头上鼓励种植玉米,他真的到处奔走进行指导,对种玉米的农户进行奖励。
就在这种状况下,苏联的玉米种植规模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增加了将近十倍。
那时候的赫鲁晓夫,还在美国见识到了玉米产业的盛况,并且也得到了很多美国大农场主的各种游说,使得赫鲁晓夫更加确信种植玉米能改变苏联人的未来。
苏联那时候也掀起玉米热,关于玉米的各种杂志、研究机构、食品商店纷纷出现,街头到处都是玉米的海报,而各地都声称玉米与肉类产量连年增长。
迅速被现实泼冷水的玉米种植
有些事的确人定胜天,但也有很多事是天意难违,苏联的自然条件,使得大部分地区根本不适合种玉米这种喜温喜光照的作物,强种玉米可想而知。
刚开始,苏联玉米产量还不错,但每两年就陷入谷地。
而且为了种玉米,许多地方过度垦荒增加耕地,导致自然生态被大规模破坏,尤其是中亚地区最严重,许多的损伤至今都无法修复。
苏联的玉米单位产量只有美国的不到三分之一,产量根本上不去,而且因为玉米大量种植也导致其他作物被挤压,苏联的粮食与饲料陷入紧张之中。
在苏联,只有极少数地方真正适合玉米的种植,大部分地区都是不适合的,但在赫鲁晓夫的支持与鼓励之下,居然连遥远的远东地区,白令海峡西边都出现了玉米种植。
而且,苏联很多地方的土地很贫瘠,农业发展需要很多废料,但苏联自己又无法足量生产只能依靠进口,大多数的农民,也没有种植玉米的经验。
人为的这种玉米热情,注定只能变成一场失败,很快,苏联的玉米运动就消散了。
在赫鲁晓夫黯然离去后,他当年大力推广玉米也成了笑话,他还得到了个古古鲁沙也就是“玉米棒子”的绰号,甚至于苏联许多本来就种玉米的地方为了避嫌,也不再种玉米。
历史上,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玉米大师”的?
赫鲁晓夫不只是“玉米大师”,他还有着“玉米机”、“玉米狂魔”之称。那么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呢?这需要从1963年倒叙说起。
那一年,赫鲁晓夫进入了改革后期,不过苏联的粮食问题出现了状况,进入了粮食危机状态,这导致苏联不得不进口西方的粮食。为何地广人稀的苏联会出现这种局面,理论上这么多的土地要养活这点人口富富有余,可偏偏粮食就不够吃了。
造成这个原因形成的主要负责人就是赫鲁晓夫同志,而造成这个局面的,也正是他的“玉米运动”。赫鲁晓夫十分迷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1955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上,他发表了《关于增加许墨也产品生产》的演讲报告,大力鼓吹美国用扩大玉米种植来增加畜牧业发展的经验。为此他派出考察团出访美国,目的就是为了学习美国的玉米种植和发展经验。
考察团在美国衣阿华州的玉米带进行考察,结果遇到了位于此地的大农场主罗威尔.佳斯特。佳斯特游说考察团参观自己的农场,并且将玉米种植的好处说的天花乱坠,其实佳斯特心中的小算盘打的很响,他是想将自己从玉米卖给苏联人。令佳斯特高兴的是,他的小算盘终于打响,不但卖了4500吨玉米种子给苏联,而且自己还成了赫鲁晓夫的座上宾。赫鲁晓夫让其在苏联进行演讲,为自己的玉米发展计划打口号。
为了更了解玉米的好处,赫鲁晓夫还亲自到了一趟美国,这一次艾森豪威尔带他亲自参观玉米种植农场,赫鲁晓夫被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吸引的兴奋不已,他让人制作了纪录片,在美国和苏联播出,寄希望于让世人看一看美国人可以做的,他也可以,他要赶超美国。为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玉米运动”开始了。
不过事出人为,强力推行玉米种植的结果并不理想,因为玉米这种农作物比不太适合在苏联的土地上种植,因为光照不足,玉米不能接穗,这造成了产量不高,其经济效益要比其他饲料作物差很多。而且过渡的扩大玉米种植造成了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减少,严重影响了谷物的增产。最终,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严重受挫。这一切还造成了30亿美元的损失。
而因为过渡鼓吹和迎合他的玉米种植计划,出现了严重的虚假指标。最终严重的粮食危机出现了,为了因对粮食危机,大量牲畜被宰杀用以充当粮食,但依旧不能解决问题。最终还需要花大价钱购买欧美的粮食来填补空虚,这正应了那句“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盲目自信,只会让自己吃亏。
历史上,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玉米大师”的?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有个外号,叫做苏穗宗,讲的就是这哥们爱种玉米。苏联有个毛病,就是冲动,苏穗宗还没让人好好调研,就发布多快好省种玉米的命令。那么赫鲁晓夫这哥们在玉米上到底栽了多大的跟头呢?
(1)苏穗宗到底懂不懂玉米?
其实说苏穗宗屁都不懂就推玉米是很武断的,但是苏穗宗是典型的半懂,1949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当干部的时候,在搞玉米种植推广,结果在那里大获丰收,使他成为当时苏联政坛的明星。这在当时的苏联是很大的亮点,赫鲁晓夫自己是非常振奋。这也是他本人一个雄厚的政绩。
1949年底,赫鲁晓夫升到苏联的京城做官,他在莫斯科州的农场又推广种植玉米,结果又成功了。客观地说,苏穗宗自己是实践过了,但是并没有能够避开问题,因为他调查的样本太少!简单的说,就是有路径依赖,反正这条路能走得通,那就继续走。
(2)苏联的玉米之乱
于是在1953年,赫鲁晓夫在刚刚上台就要多快好省建立苏联美丽新农村,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赫鲁晓夫定下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全苏联的玉米播种面积要从350万公顷扩大为2800万公顷,也就是八年里要增加七倍。对于苏联人来说,目标只是底线,甚至只完成目标就是及格线,要超额很多完成才能证明自己在认真干活,所以苏联人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开始跃进式的种玉米。
在这过程中,赫鲁晓夫几乎一有机会就跟大小官员安利玉米的好处,知道的是种玉米,不知道还以为种黄金,他说:“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甚至赫鲁晓夫还身体力行,亲自去督促玉米种植,然后还提拔重奖那些积极开展玉米种植的官员。
为了迎合苏穗宗,苏联的农业部还特意办了一本名叫《玉米》的杂志,苏联当局甚至还拍了一部叫做《玉米魔法师》的影片来捧臭脚,而且在一些晚会的舞台上也出现了玉米果穗的cosplay。
但是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苏联绝大多数的地方不适合种玉米。所以大家可以预见苏穗宗的玉米革命注定是会失败的,这属于很典型的好心办坏事,而且在苏联体制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苏联会放大领导人的力量,所以当带头大哥特别靠谱的时候,苏联一日千里丝毫不是问题;但是当带头大哥有问题的时候,错误也会被放大。于是穗宗指导下种植的这些玉米田中,有高达62%的农田都颗粒无收,其实就是种了一个寂寞,连种子都白费了。
而玉米不增产也就算了,但是更让人头疼的是因为官方带头要求种玉米,所以玉米这种农作物极大地挤占了苏联大量农业资源,导致真正靠谱能养活人的苏联传统作物受到玉米这种舶来农产品的挤压,导致苏联人的口粮出现了减产,甚至到了1963年苏联人还得花外汇去从国外进口粮食。
但是苏联还面临着另一个顽疾,那就跟美国等国家的公开摆烂不一样,苏联地方官员则是喜欢粉饰太平,典型地瞒上欺下,瞎指挥,甚至还能丧事喜办,然后可以把锅都扣在赫鲁晓夫头上,以至于他得以加冕苏穗宗这个名号,而苏联错误的玉米运动也得不到刹车,成为了一场闹剧。
(3)知穗罪穗,唯有春秋
这场玉米之乱,苏穗宗委屈吗?其实有一点点,毕竟他一是有了自身的实践,起码是局部可行;二是他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国家,固然有点好大喜功,但也是为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不过话说回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个世界菜就是原罪,干得不好被人骂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推书时刻:想了解苏联的趣事吗,那就看看《苏联春秋》吧。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