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开篇出现的“昆仑三圣”何足道是不是后来书中昆仑派的创始人?
昆仑派的武学要在明教之上,乾坤大挪移也无法相比,何足道虽强,却不足以到达如此高度,只能算是昆仑派的一个优秀传人,仅此而已。而且,昆仑派开创的时间,比之全真教还要久远。
一、奇人古山后周世宗柴荣去世,不久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之变,本为阻隔外敌之军,忽然返回帝京开封,占据了皇位,开创大宋。赵匡胤虽然仁慈,没有大开杀戒,更是保留了皇室永世的荣华,但是,这其中,终究还是有人气不过,认为周世宗柴荣尸骨未寒,深受知遇之恩的赵匡胤却欺负别人的孤儿寡母。
就这样,有人辞官归隐,而大内侍卫统领古山便是其中一个,其实,也是被逼无奈,身为昔日侍卫统领,忠于后周,赵匡胤自然也不会放心,古山只得离开,并且,警告赵匡胤,必须信守自己承诺,若有一日,对不起柴世宗后人,自己必然尽全力刺杀赵匡胤。
离开皇宫的古山,没有去处,在江湖上流浪,他与赵匡胤曾经乃是同僚,相互之间,十分了解,知晓赵匡胤曾经与陈抟老祖交好,并且,陈抟老祖对赵匡胤多有指点和规劝。
在江湖上漂泊一段时间之后,古山对赵匡胤依旧不放心,自古以来,接受禅让之皇帝,对前任皇帝,自然十分忧心,毕竟,有许多人效忠上一任皇帝,那是一个潜在的危险,一般而言,都是防之又防,甚至会让已经禅让的皇帝出现各种意外。
因此,古山决定,前去华山,拜见陈抟老祖,希望借陈抟老祖之口,再次规劝赵匡胤,可以护住柴世宗一脉,不让遭了毒手。不曾想,陈抟老祖正在等他,已经料到,他必然会来华山,也明白古山想做什么,所以,陈抟老祖早已派遣自己弟子,前往开封,见了赵匡胤,并且陈述了其中利害关系。
古山十分感激,心中事了,完全放心,又深知陈抟老祖乃是当世高人,便不愿离开,每日追随,倾听陈抟老祖的教诲,探讨哲学和武功之道理,渐渐地,耳濡目染之下,古山深受影响,其思想逐渐转变,甚至武功一道,也开始逐渐转变,不再局限于世俗之间的武学。
两年之后,古山辞别陈抟老祖,寻访名山大川,陶冶情操,磨炼心性,并且,观摩天地,日月星辰,鸟虫鱼兽,融入自己的武功。
他曾拜访青城派,这一古老的门派,交流武学心得,论证自己的道理,获益匪浅,更是在这里听到诸多传说,比如,开创了道门的张道陵,曾经在四川的迷魂凼,以自然形成之势,借天地之炉,炼制丹药,从而飞升。
听闻这个传说,古山便迫不及待,辞别青城派众多高手,一路走,一路问,终于来到迷魂凼,第一次闯入,便被其中的地势所迷惑,差点困死其中,不仅感叹张道陵之强大,不过,他毕竟是武功高手,又跟随陈抟老祖许久,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闯了出来。
站在一处山崖,向下望去,十分明白,若是普通人误入其中,便很难从其中走出,罗盘这些东西,在迷魂凼中是失效的,而且其中山峰小丘众多,又到处是深山密林,实在是一处绝地,便是他,观察清楚地势,如果再次进入其中,想要出来,也是无比艰难。
古山没有再次闯进迷魂凼,而是站在高处,极目远眺,领悟其中的道理,深感道门之精髓,于是,古山便在此处,搭建了一座竹屋,常年居住此地,日日观察,日日感悟,并且借鉴陈抟老祖之传授,武功竟然再次精进。
此地,他一住,便是三年,三年光阴,看似漫长,然而,对于一个武功修行者而言,正是应了那句话“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山明白,此地对他而言,帮助不大了,于是,选择离开。
从他上华山,见陈抟老祖,再到离开迷魂凼,已经过去六年时间,与最初相比,武功大有进境,且不伤害自身,他之武功,本身属于外功一脉,此六年间,逐渐转变,内外兼修,在江湖之上,已经堪称一流高手,能与其相提并论者,已不多见。
离开迷魂凼,他打听了一番柴荣之子的消息,发现赵匡胤信守承诺,对柴荣后人果然优待,于是,他便彻底放心,他的武功进步,便是从拜访陈抟老祖开始的,没了心事,决定再上华山,谢过陈抟老祖。
不曾想,此去,却没有见到陈抟老祖,原来,陈抟老祖早已云游四海,而陈抟老祖留下的几个徒弟,也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华山。
古山十分好奇,赵匡胤开建宋朝后,便将华山赐给了陈抟老祖,然而,看那些弟子之架势,似乎要收拾干净,不再回来,不知何故,一番询问,这才得知,陈抟老祖曾经明言,多年以后,华山之巅,将有武林盛事,此时立派,不太合适,并且,将来,也会有人在华山派开山立宗,更有门派交替。
多年以后的事情?谁又能料中呢?然而,陈抟老祖还留言,告知古山,知晓古山会再来,但他们不必再见,更希望古山直接前往昆仑,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宗师,若不听,或许还会有磨难。
二、救人古山虽然十分尊敬陈抟老祖,但是,对陈抟老祖之言,内心深处并不相信,多年之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即便那个人是陈抟老祖,他也不相信,能够遇见到数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的事情。
因此,古山并没有听从陈抟老祖的留言,而是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山东临清,并且决定,在此处,开宗立派,广收弟子,传授武学,既然庙堂之高,已经毫无兴趣,便决定在江湖之上,留下自己的传承。江湖虽大,古山却早有声威,此次,开宗立派,立刻便有很多人响应,纷纷加入。
并且,古山早年,常年呆在大内,与江湖之人,并无仇怨,因此,这件事情,进行十分顺利。他一共收了七位弟子,传授武功,至于其他人,则都成为杂役,偶尔有自己的七位弟子传授武功。
本来,一切相安无事,然而,忽有一日,有人闯入了山门,到处乱逃,后面还有人跟踪,古山虽不愿涉足江湖之争,然而,却不愿有人死在自己门派,于是,出面调停,那些追踪之人,受到阻拦,虽不甘心,却也无奈,江湖之上,人的名,树的影,古山武功之高,江湖罕见,凭借他们,并不能硬闯,只好作罢。
古山乃是心思缜密之人,虽然救了那人,却并不想背负那些恩怨,便让那蓬头垢面之人,去洗漱一番,然后,要了解一下事情经过,这一洗漱不打紧,却牵扯到了那个江湖最高的秘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匡胤,原来,赵匡胤出身于民间,更经历了五代十国,深深担心,随时有人会取代自己,更不想臣下瞒过自己,便自己偷偷出来,微服私访,不曾想,行踪泄露,遭遇刺杀。
更没有想到,救自己之人,竟然是当初十分讨厌自己,并且充满怨怼,对柴世宗打抱不平的曾经大内侍卫统领古山。
这些年过去,古山对赵匡胤的怨恨之心已经渐渐消除,他明白,或许换一个人,未必就能比赵匡胤做得更好。于是,两个曾经的同僚,在古山的门派当中,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没有人是百姓,没有人是皇帝,只不过是两个老熟人,在一起聊天。
赵匡胤本就有武功在身,出身于江湖,年轻时喜欢打抱不平,行走江湖,更有千里送京娘的壮举,只是,随着时间久了,坐在那个位置上久了,武学和侠义之心,难免渐渐改变了。
两个人交谈了许久,并且一起研究武学,由赵匡胤总结自己多年的武学经验和得失,再由古山在一旁观摩,并指出不足之处,创下了一套武功,这一门武功便是后来的“太祖长拳”,为了强身健体,更是广传民间,百年后,乔峰在聚贤庄,曾经凭借这一套太祖长拳,会尽江湖英雄。
关于此次刺杀,赵匡胤有多种猜想,最可能的一种,他却不愿意相信,而古山深知,庙堂之事,太过云波诡谲,因此,也不愿参与太深,赵匡胤乃是堂堂帝王,自然有能力处理这些。
不过,古山还是向赵匡胤提出一个建议,便是建造皇城司,以收集民间或者那些朝臣的各种消息,由皇帝直接掌控,没有必要自己亲自出场,那样,一旦赵匡胤真的遇刺,那么,整个武林,将再次陷入混乱,受苦的终究还是芸芸众生。
最终,赵匡胤听从了古山的建议,并且,由古山亲自护送,将他送回了帝京开封,关于此次遇刺之事,两个人都绝口不提,赵匡胤甚至拜托古山,为自己留意江湖消息。
然而,古山却不知道,数年之后,这件事情,为自己引来了很大的祸事,正如陈抟老祖所说,他本不该回来的,却偏偏回来,遭遇了许多的磨难。
三、昆仑山开宗立派,以及昆仑派的没落古山将赵匡胤送到安全之处,便独自一人返回,很少踏足江湖,只是听着人来北往,留下一些江湖消息,仅此而已,享受着徒弟们和家人带给自己的快乐。
十年之后,赵匡胤忽然驾崩,这让古山产生疑心,毕竟,赵匡胤身体很好,又精通武功,正值春秋鼎盛,如何突然驾崩?很快,继承帝位之人并非赵匡胤之子,而是其弟赵光义,如此一来,古山不由得浮想联翩,更是想到十年前的那一场刺杀。
古山,忽然间,遍体生寒,这十年来,他总是觉得,有人在暗中窥伺自己的门派,经常在自己门派周围走动,他虽然留意,但是人员经常变动,他便不觉得有何不妥,现在想来,似乎一切,便从十年前开始的。
联想到此处,古山忽然间想起陈抟老祖当初之言,便立刻通知自己在外游历的徒弟赶回,同时,布置下去,准备举派搬迁,前往昆仑。
然而,古山的反应虽然快,但是,他的徒弟们在外,一来一回,加上准备时间,终究是消耗了太多时间。没有等他们离开,已经有人找上门来。
那一战,整个门派,还有家人,除却古山外,几乎无一幸免。
原来,烛影斧声,赵光义知道古山和赵匡胤过从甚密,担心自己之事泄露,引来天下哗然,因此,便想将古山除之而后快,本想直接动手,却发现古山在召集徒弟回山门,更是印证了自己的猜测,便想斩草除根,悄悄安排人手,只等古山的七个徒弟全部回来,便立刻动手。
那一战,古山悲怆万分,只剩下他一个,面对庙堂之高,已经是有心无力,只等自保,隐匿行踪,向着昆仑山而去,到了昆仑山后,自己才安心下来,可是,他想着自己的徒弟之死,家人之不幸,悲愤与怒火交织,发誓报仇。
于是,他在昆仑山再次开宗立派,那是庙堂力量也触摸不到的地方,他为自己门派定为“昆仑派”,并且,为获得周围人的支持,更是有教无类,只要想学武,便可加入他们的门派。
古山为了报仇,心态不再像过往时那样的平静,开始继续研究武学,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研读各种书籍,琴棋书画等等,能够研究武学的东西,他全部拿来,希望自己可以从其中领悟出道理,来提升自己的武学。
就是在此处,古山完善了自己的武学,创造出了昆仑派剑法,更是创造了后来名震江湖的“正两仪剑法”,两仪剑法乃是一种神奇的剑法,天赋高者,可以一个人用双剑施展,若是天赋不足者,亦可以两个人施展,组成阵法,达到双剑合璧之效果。
并且,昆仑派的轻功,也是武林中的一绝。
然而,古山所收之徒弟,皆是周围大家族之弟子,这也导致,在多年以后,昆仑派内部的派系纷争。也导致了昆仑派的衰弱,然而,即便是昆仑派衰弱,何太冲和班淑娴共同掌握昆仑派时,昆仑派依旧是武林中的六大门派之一。
后来,明教将总坛迁到昆仑山光明顶,与昆仑派相邻,两个门派之间,也经历上百年的争斗。
青衣客最后有话说昆仑三圣何足道并非是昆仑派的开创者,他只是古山所收弟子中,何家的后人,何足道是他们后人中的优秀弟子。不过,古山后来并未找赵光义报仇,他虽武功大成,却不愿意再起动荡,只能隐忍,不让报仇,却又不想真相被埋没,于是,便将“烛影斧声”的故事,在私下里传播开来。
《倚天屠龙记》开篇出现的“昆仑三圣”何足道是不是后来书中昆仑派的创始人?
“昆仑三圣”猛一听是三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西域武林人士称他“琴圣、棋圣、剑圣”,他虽是个狂生,倒不狂妄自大,改名叫何足道,昆仑三圣何足道哉?其实他有狂的资本。
华山绝顶,少年张三丰在郭襄和杨过的帮助下,放倒尹克西,没搜到《九阳真经》,在潇湘子身上也没搜到,尹克西和潇湘子招呼一只猿猴下了华山。
两人把经书藏在猿猴肚皮里了,因怕少林和尚纠缠,远逃西域,都担心对方学会打过自己,都想害死对方,一路勾心斗角到昆仑山时,心力交瘁,忍无可忍拼起命来,正巧被何足道看见,拉开两人。
潇湘子已经死了,尹克西还有半口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求何足道去少林寺给觉远和尚送一句话:“经书在猴里。”说完就死了。
尹克西想说经书在猿猴肚皮里,吐字不清晰,何足道听成“经书在油里”了,他早想去中原游历,正好趁此机会去少林寺。
少林西域一支不允许何足道叫“剑圣”,真是横的很,并且向他挑战,何足道约他们去少林寺一战。
何足道进少林寺如入无人之境,把写好的“少林派武功,称雄中原西域有年,昆仑三圣前来一并领教”战书放在罗汉堂离地三丈多高的降龙罗汉手里,约战日期在十天后。
何足道离开少林寺,在一处山坳里弹久已失传的《空山鸟语》,引来无数只鸟啼鸣相合,又弹《百鸟朝凤》,群鸟对他臣服。
何足道空谷寂寞,弹过琴又自己跟自己下棋,下到难解之时,听到有人说:“何不径弃中原,反取西域?”何足道纵观棋盘,果然大有道理,弃中原取西域,才能绝处逢生!下了一会,才想起有人偷看并指点。
何足道掷剑、转身、抱拳:“哪一位高人承教?在下感激不尽!”
妙龄女郎郭襄从花丛走出来,笑道:“适才听得先生雅奏,空山鸟语,百禽来朝,实深钦佩,又见先生画地为局,黑白交锋,引人入胜,一时忘形,忍不住多嘴,还祈见谅。”
何足道大起知己之感,可谓遇到平生第一知己。
“姑娘深通琴理,若蒙不弃,愿闻清音。”
“我妈妈虽也教过我弹琴,但比起你的神乎其技,却差得远了,不过我既已听过你的妙曲,不回答一首,却有点说不过去,好罢,我弹便弹一曲,你却不许取笑。”
“怎敢?”
何足道双手捧起瑶琴,送到郭襄面前,郭襄调了调琴弦,弹了一曲《考槃》。
这词出自《诗经》,是一首隐士之歌,说大丈夫在山涧之间游荡,独往独来,虽寂寞无侣,容色憔悴,但志向高洁,永不改变。
何足道听这琴音说中自己心事,不禁大是感激,琴曲已终,还是痴痴的站着。
郭襄轻轻将瑶琴放下,转身走出松谷,纵声而歌:“考檗在陆,硕人之轴,独寐独宿,永矢勿告。”招来青驴骑上了,又往深山林密之处行去。
何足道惊才绝艳,此时此景,心中有感,结合郭襄弹的《考槃》,配以《蒹葭》,创造出一首应答妙曲“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硕人之宽,硕人之宽……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独寐寤言,永矢勿谖,永矢勿谖……”
伊人不知何处去?何足道去少林寺的路上又看到郭襄,听见她跟西域少林三兄弟说:“我爹爹姓郭,单名一个‘靖’字。我妈妈姓黄,单名一个‘蓉’字。我没师父,就是爹爹妈妈胡乱教一些儿。我姓郭名襄,是襄阳城这个‘襄’字。”
老三卫天望欺负郭襄,何足道出场,为郭襄出气,狂虐卫天望,打他半死。
老二方天劳挑战,何足道说:“方兄对郭姑娘很是客气,在下可没怪你,咱们不用比了。”
方天劳却不同意,何足道从第一次见到郭襄开始,就把她当成女神,打败方天劳后,一手为郭襄弹琴,一手打败潘天耕。
少林门前,何足道几句话破少林寺千年来“不准女人进寺”的规矩,天鸣方丈亲自邀请郭襄进寺奉茶,达摩堂首座无相要求何足道露一手。
郭襄说:“何大哥,我又不是非进少林寺不可,你传了那句话,这便去罢,无色禅师是我的好朋友,你们两家不可伤和气。”
无相又要求何足道比武。
何足道说:“郭姑娘既已说过,咱两家便不可伤了和气,绝不比武。”
无相拔剑。
何足道无奈,为了郭襄,不伤和气,用石子在青石上画了副棋盘,提议下棋,想不到画棋盘神技艺压少林,少林寺没有谁炼得如此深厚的内力,何足道一个人挑了少林寺。
三年前,郭襄十六岁生日,襄阳武林大会上,史伯威一声令下,围在大校场四周的五百头猛兽忽地站起,齐声吼叫。
群兽吼叫声中,西山一窟鬼和史氏兄弟十五人同时跃到台边,抽出兵刃,团团将高台四面围住。
校场入口处火光明亮,八个人高举火炬,朗声说道:“神雕侠祝贺郭二姑娘芳辰,奉上第三件礼物。”
八人说毕,足不点地般进场而来,转眼间到郭襄身前,人人露了一手上乘轻功,中间四人各伸一手,合抓着一只大布袋,第三件礼物便在这布袋之中。
八人躬身向郭襄行礼,自报姓名,群雄一听,无不骇然,原来当先一个老和尚,竟是五台山佛光寺方丈昙华大师,素与少林寺方丈天鸣禅师齐名,其余赵老爵爷、聋哑头陀、昆仑派掌门青灵子等,无一不是武林中久享盛名的前辈名宿。
何足道不是昆仑派创始人,昆仑掌门是青灵子,青灵子是杨过的老铁,奉杨过所召,来襄阳干大事,没有叫何足道,事后三年里,何足道也未听青灵子说过此次中原之行。
何足道连郭靖、黄蓉、杨过,都没听说过。
昆仑是个悠久的门派,门派中能人甚多,以何足道和青灵子的亲疏度来看,不会是青灵子的徒弟,只会是他的师侄。
何足道对郭襄心生爱慕,离开少林没有立刻回昆仑,而是再度寻找心中女神,又和郭襄相遇,这一相遇拉开神雕后传的序幕,应了郭襄那句话“径弃中原,反取西域”,明教归降蒙元,杨过集团杀上光明顶,青灵子及其弟子灵宝道长跟杨过干了轰轰烈烈之事,成为响当当的英雄人物。
何足道陪郭襄去昆仑山找杨过,受郭襄影响,不再做世外高士,跟师叔青灵子和师兄灵宝道长干轰轰烈烈的反元之事,美名响遍武林。
青灵子之后,灵宝道长接任掌门,再传两代给灵宝的徒孙何太冲,何太冲虽不是个正人君子,却一直秉承祖训,在忠义反元上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而郭襄几经波折,40岁路过峨眉山时,见山上的云霞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停住流浪的步伐,上山出家,开创了峨眉派。
十六岁生日三件礼,一遇杨过误终身;十九岁弹一曲考槃,一遇郭襄误终身。
那一年烟花开放出峨眉,而那一曲考槃岂非正是何足道走上英雄之路的绝响?
本文少部分内容是江湖十年磨一剑根据原著推测出来的,感谢阅读。
求关注,求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
《倚天屠龙记》开篇出现的“昆仑三圣”何足道是不是后来书中昆仑派的创始人?
应该不是。
但是何足道是昆仑派第一代师兄弟里武功最高的。
他有三绝,所以被称为昆仑三圣。又怕太高调改名为何足道。意思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物经历
何足道,少年时期便名满西域,拥有绝高琴艺,能以音而聚百鸟。
何足道视郭襄为知音,助她击退西域少林的潘天耕、方天劳和卫天望。颇有书呆子味道,也有令人尊敬的情操和道义感。
偷走少林寺《九阳真经》的尹克西,临死前良心发现,曾托何足道转达少林派觉远禅师“经在猿中”之话,但因方言口音讲不清楚,何足道听成“经在油中”而转达错误。
远自西域来嵩山少林寺,不过是受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所托,来传一句十分莫名其妙的话,然后糊里糊涂地跟觉远打了一架,在巧合下落败于张君宝后,便立誓终身不履中土。
因此写在楞伽经夹缝里的《九阳真经》一直在猿腹中,直到百年后碰巧为张无忌在昆仑山绝谷中医治白猿后所得。
何足道为武学奇才,但是不一定是昆仑派的掌门。其实就是昆仑派第一代弟子。
与后面书中说的何太冲我看也没有啥关系。
这些都是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只做参考。
《倚天屠龙记》开篇出现的“昆仑三圣”何足道是不是后来书中昆仑派的创始人?
我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金庸小说的漏洞之一。
原先在第一版中,说何足道是昆仑派的创派祖师。
这与神雕侠侣中出场的昆仑掌门青灵子产生冲突。
新版中,就修改了一下。
何足道不是昆仑派创始人,只是一个传人而已。
他有师傅也有师兄。
在神雕侠侣里面写道:八人躬身向郭襄行礼,自报姓名,群雄一听,无不骇然,原来当先一个老和尚,竟是五台山佛光寺方丈昙华大师,素与少林寺方丈天鸣禅师齐名,其余赵老爵爷、聋哑头陀、【昆仑派掌门青灵子等】,无一不是武林中久享盛名的前辈名宿。
青灵子等等七大高手,将霍都师兄达尔巴擒获到场。青灵子生活在昆仑山,会说藏语,告知达尔巴擂台上的何师我即是霍都。在为郭襄庆祝完生辰后,青灵子和众人悄然离去,再未出现。
而在四五年后的倚天屠龙记中,郭襄就遇到何足道。
当时何足道不过30多岁,自然不可能是掌门人,更不可能取代青灵子。
而且,何足道是有师兄的。
有意思的是,漏洞还不止一个。
何足道、青灵子还和灵宝道人有冲突。
如果何足道是掌门人,不谈青灵子,还是有漏洞。
倚天屠龙记中说:程坛主道:“昆仑派自从灵宝道长逝世之后,那是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不成话了。”
灵宝道长是西华子的师祖,武功德望,武林中人人钦服。西华子变色脸皮,对这句话却不便驳斥。
当时是元朝末年,距离何足道的时代也就是几十年而已。
而西华子最少三四十岁,昆仑派掌门何太冲也有50岁左右。灵宝道人如果是西华子师祖,就是何太冲的师傅一辈,年龄就和何足道冲突了。
如果灵宝道长是当时昆仑派掌门,那么何足道怎么可能是掌门呢?
难道昆仑派几年换一个掌门?
迫于无奈,新版将灵宝道长变成了何足道的师兄,是真正的掌门。
新版这么写:灵宝道长是西华子的师祖,是昆仑三圣何足道的师兄,武功虽不及何足道,但人品德望,武林中人人钦服。
其实还有一个漏洞,这就是金庸没法改的了。
书中说,何太冲夫妻其实是有师傅的,叫做白鹿子。
书中写道:何太冲年轻时英俊潇洒,深得这位师姊欢心。他们师父白鹿子因和明教中一个高手争斗而死,不及留下遗言。
那么问题来了,白鹿子如果是掌门,那么不是又和灵宝道长冲突了?
所以,金庸写小说也很随意的,反正是小说而已,没必要逻辑那么细致。
《倚天屠龙记》开篇出现的“昆仑三圣”何足道是不是后来书中昆仑派的创始人?
“昆仑三圣”何足道不是昆仑派的创始人,而是神雕中出现的昆仑掌门青灵子的徒弟。
何足道之所以琴、棋、剑都取得了惊人技艺,除了他武学天赋很高之外,还因为他的曾祖何二是灵鹫宫传人,获得了一部分逍遥派的传承,后来为何足道所得。
灵鹫宫衰落当初,虚竹继承了无崖子、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二百年功力,成为逍遥派掌门、灵鹫宫主人,又在少室山一战中打败丁春秋,继而成为西夏驸马,风头一时无二。
但表面的强盛之下,也隐藏着很大的危机。这一日,“阎王敌”薛慕华求见虚竹,问他对门派日后的发展,有何安排。虚竹武功最高,但对于经营管理一道却非所长,只是他生性淡薄,清心寡欲,觉得怎么也至于让门人饿死就是了。
薛慕华看虚竹满不在乎的模样,心中有些生气,说宗主有所不知,当年天山童姥能够维持灵鹫宫的局面,乃是她早早收服了三十六洞七十二岛,每年都有不菲的钱粮供上。如今宗主已为他们解开了“生死符”,虽然使他们感恩戴德,可是还能指望他们年年供奉吗?
虚竹说道,用“生死符”控制这些人,逼迫他们年年献上钱粮,本就不是君子仁者所为,我也算是拨乱反正。至于灵鹫宫的生计问题,公主的嫁妆、赏赐足以维持了。
薛慕华道,这些或可维持一时,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宗主的武功天下无双,不如开门广收弟子,四处置办产业,如此才能使我逍遥派一脉,继续发展壮大。
虚竹道,这样一来,岂不是走上了争霸武林的路子?如此蝇营狗苟,忙于算计,又如何得“逍遥”二字,与我派创立的初衷,岂不是背道而驰?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万物运行都有它的道理,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薛慕华见虚竹无心光大门派,而且他所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只能长叹一声,放弃了劝说的打算。
如此匆匆数十年过去,西夏国国势江河日下,公主李清露一死,朝廷给予公主府的赏赐用度削减到了以前的一成。而虚竹这个灵鹫宫主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宫内,而是云游四海,寻找“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的传人。
在这种情况下,灵鹫宫逐渐人才凋零,不复当年的盛况。而江湖一些宵小之辈,不知从哪里听说,灵鹫宫内存有大量的武学秘笈,纷纷蠢蠢欲动,只是慑于虚竹的威名,没有人敢轻易来犯。
对于灵鹫宫发展成这个样子,已迈入暮年是虚竹坦然对之,不过他也担心宫内石壁上所刻的武学秘笈,如果流传到江湖上,势必又会掀起无数血雨腥风。
不过,对于这一点,虚竹也作了准备。他早早就让“函谷八友”中的冯阿三设置了一个机关,只要按下机关,整个灵鹫宫就会全部炸毁,什么武学秘笈,都会随之灰飞烟灭。
虚竹活到了一百零八岁,去世之前已有预感,便把徒弟门人一一遣散,最后只留下一个四十多岁的何二。这个何二武功低微,人却非常可靠,做事细心,所以虚竹安排他最后离开。
大难后福虚竹准备在自己离世之前按下机关,与灵鹫宫一起埋葬。不料,在何二与他告别之际,灵鹫宫内突然闯入了十几个武林人士,显然是来夺取武林秘笈。虚竹虽然已进入弥留之际之际,但他内功何等深厚,竟然一跃而起,与来犯之人交上了手。
虚竹深知自己已是油尽灯枯,支撑不了多久,于是命令何二先走。但何二看宗主这般情况,怕他的计划毁于一旦,竟然没有听命逃走,而是直接来到了安装机关的密室。只见机关按钮就在密室的正中间的一个平常的桌台之上,周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把椅子。
何二毫不犹豫的按下了机关。紧接着便是“轰”的一声巨响,把何二震倒在机关东面旁的一把椅子之上,然后那椅子很快变形,伸出好几条金属触手,把何二裹了个严严实实。然后又是一连串的巨响,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浪涌进密室,把被包裹住的何二冲击了出去。
在半空之中坠落了几丈后,包裹住何二的椅子再度变形,一大一小牛皮接连伸展开来,像船帆一般兜住了空气,减缓了何二下坠的速度。使他落到地上时,只受了点儿轻伤。
原来,冯阿三在设置机关之时,考虑到按下机关之人,拥有与灵鹫宫俱亡的勇气,反而更应该得到奖赏。所以他在机关四周设置了四把特殊的椅子,椅子本来被固定在地面。人一旦坐上去,就会触动椅子的机关,使其变成能活动的椅子。同时,椅子会伸出触手将人体的要害全部保护住,然后随着爆炸产生的气浪冲出灵鹫宫,在半空中还有牛皮口袋减缓下坠速度。
这还没完,冯阿三还在每把椅子的牛皮袋上面,抄录了一部分武学秘笈。而何二坐上的这一把,便抄录有“小无相功”心法,此外,还有“函谷八友”当年的棋谱、琴谱、机关术等绝学。
就这样,何二的舍生取义之举,使他收获不菲。只是何二深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于是便把这些秘笈藏在了一个隐秘之处。然后在附近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娶妻生子,开枝散叶。
昆仑三圣何二临死之前,将藏宝之地告诉了儿子,并嘱咐他子孙中若没有习武的天才,绝对不可拿出。何家的这个秘密代代相传,直到了第四代上,出现了一个叫何许人的男孩,他三岁识字,五岁习武,七岁便能作诗,还能打败家中的寻常武师。何许人的父亲想到自己父亲的遗言,便在何许人七岁这一年,取出了何二留下的秘笈,供其修炼。
何许人这一练下来,更是了不得。十年下来,他不但修习“小无相功”有成,还把“函谷八友”的杂学,学了个干干净净,而其中尤以琴艺、棋技为佳。
何许人十七岁时,父亲觉得儿子已把曾祖何二留下的绝学学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水磨功夫,便托人将他送到了昆仑派,拜掌门青灵子为师。
由于何许人修习有“小无相功”,所以他拜入了昆仑之后,转习昆仑内功,竟也毫无障碍,昆仑内功精进一分,“小无相功”也随之精进,甚至可以在两门内功之间随意切换。
有了深厚的内功加持,何许人学习剑术更是一日千里,三年下来,“迅雷剑法”的造诣,竟已不在师父青灵子之下。
何许人少年习武,却也没把读书一道落下到了二十岁时,愈发显得文质彬彬,谦谦如玉。而随着何许人被安排各种师门任务,他的高超的剑法、琴艺和棋技也渐渐为人所熟知。更有好事之人,为何许人起了个绰号,叫作“昆仑三圣”。
青灵子本就有意让何许人接任掌门,因此对他创出偌大名头,更是欢喜。这一日师徒相见,言谈之中,青灵子也开起了何许人的玩笑,言称“昆仑三圣”如何如何。何许人虽然知道师父是在开玩笑,仍然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当下便说,昆仑三圣,何足道哉。从此弟子当改名何足道。
青灵子说,以后执掌昆仑的重任,还是要落在你的身上,所以这“昆仑三圣”的名头,要也无妨。何足道大惊失色,说弟子虽然武功差强人意,但管理驭人之道,却非弟子所长所喜,还请师父另择他人担当掌门重任。青灵子见何足道一片真诚,不似作伪,只好暗叹一声可惜,放弃了要何足道做掌门的打算。
后来,何足道遇到濒死的尹克西,受其所托,到少林传信。途中结识郭襄,谈笑击败西域少林的潘天耕、方天劳和卫天望三人。本该他扬名中原,偏偏在少林寺遇到了觉远和张君宝这对师徒,稍遇挫败,便发誓终生不再履足中原。
事实上,以何足道的内功修为,除了修炼《九阳真经》的觉远大师,少林寺几无敌手。而他能够无声无息的进入少林罗汉堂,将纸条放在三丈多高的降龙罗汉雕像手中,如此高明的轻功,也足以笑傲江湖。
可惜了。
《倚天屠龙记》开篇出现的“昆仑三圣”何足道是不是后来书中昆仑派的创始人?
何足道不是昆仑派的创始人。只能说他是把昆仑派武功发扬光大奠定了举出的一位前辈高人。原因如下:
《天龙八部》中就已经提及昆仑派:
“鸠摩智道:当年慕容先生所钦仰的,是六脉神剑的剑法,并不是六脉神剑的剑阵。天龙寺这座剑阵固 然威力甚大,但充其量,也只和少林寺的罗汉剑阵、昆仑派的混沌剑阵不相伯仲而已,似乎算不得是天下无双的剑法。”
而《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是北宋,这说明那个时候就已经有昆仑派了。何足道是宋末元初的人物,怎么可能先有派别,后有创始人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