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简称为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着大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今天别说河南,就算广西、贵州、云南境内也没有野生大象,只剩下云南和缅甸边境才有一些。

这是因为亚洲象虽然比非洲象耐寒,但对气温也有一定的要求。冬天过冷的话,亚洲象是受不了的。大象的体表没有毛,体型又大,体温很容易下降。

同时,大象因为是素食动物,体型又很巨大,每天必须吃大量的食物,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

如果冬季自然界的植物不够,比如下雪以后植物都没了,大象就有生命危险,会被饿死。

不过,古代河南确实有大象,因为当时河南比今天要热得多。

早在殷商时代,黄河流域包括河南省境内,是有大象的。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象牙、像骨。以当年的运输水平和部落形式,这些大象只能生活在河南本地。

搞笑的是,河南省古代称为豫州。按照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解释,豫字是邑、象的结合,意思是大象之地。

可惜,大象很快就离开了河南省的中原大地。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考证,殷商时代的中原平均气温比今天高出至少2度,很多月份甚至高出3到5度。即便是冬季,河南也是相对炎热的,不想今天这么寒冷干燥。

当时不要说大象,诸如鳄鱼、犀牛、水牛等动物也是在河南到处乱跑的。

可惜,商周时期,北方开始降温。到了西周中期,河南已经很冷了。周孝王在位的公元前903年,史书记载冬天降下暴风雪,河南境内家养的牛马都冻死了,长江都结冰,黄河就更别说了。

这种情况下,大象无法在河南生活下去,只能想南方温暖地方迁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经没有大象,甚至长江流域的大象也很少了。

到了三国时期,孙权称霸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便献宝似的向曹操进献大象,曹冲称象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可见,此时不但黄河流域大象绝迹,长江流域大象也不多,不然不会被当做宝贝。

大概到了北宋时期,中国的气候再次变冷,加上中原和长江流域的大开发,大象再次向南方迁移,出现在南方几省,尤其是广西、云南等有大片森林的地区。

而此时的北宋河南省成为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全省土地都被过度开发,到处都是居民。显然,就算天气足够温暖,大象也不可能回到河南去了。

直到明清时期,广西、云南再被过度开发,野生大象逐步退到云南、广西和缅甸的国境线上。当时缅甸北部地广人稀,有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

即便如此,明清时代中国还是有大象的。清代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派军队进入湖南地区,也曾从岭南带来四十五头大象。

到了解放后,随着人口剧增,森林过度砍伐,整个中国已经基本没有野生大象了。

河南的简称为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着大象?

大约三四年前,河南广电把旗下一些报纸、电视、新媒体整合成了一个融媒体公司,名字就叫大象。记得当时还跟河南广电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你们河南能找出一头大象来吗?

这哥们特认真地发来一篇文章,就是介绍河南与大象的关系的。

河南的简称“豫”,是不是跟大象有关这个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河南在古代确实有大量大象生存过。

1.“豫”,指的是大象还是天象?

河南的简称“豫”,来源于豫州这个名字。看《三国演义》时我们知道,河南中原一带在当时被称为豫州。曹操的大本营就在这里。

豫州这个名字,最早记载来源于大禹。《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其中最中间的一块地就是豫州。

豫这个字很有意思,从字形来看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我们知道,古人造字时很多都是象形字,因此有些人据此推测说,在古代河南地区生活着很多大象,而且这些大象被人驯服。

但是,学术界并没简单采用这种说法。专家们似乎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豫字右边的象,指的不是大象这种动物,而是更宏观一些的天象。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未知的事物非常敬畏,天象指导着人们的农耕、嫁娶、祭祀、战争等各种生活。河南是中原在古人的认识里就是大地的中央,所以这里更适合观测天象。

2.考古确实在河南挖出了大象

大象与河南,在古代确实是存在某些联系的。无论是近代考古还是古代文献记载,都能印证。

在今天的殷墟博物馆,人们会看到一个象坑,里面有一头完整的大象骸骨,旁边是一个人的骸骨。专家说这个人是象奴,也就是负责训养大象的奴隶。他们在一个祭祀仪式上被一起杀死埋在了这里。在象坑的旁边,还有一个坑里有一头小象的骸骨,脖子上还带着铜铃。另外,殷墟的妇好墓里,还出土了一件玉做的小象,一个用象牙做成的酒杯。这都是国宝级文物,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专家们认为,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河南一带生活着大量的亚洲象。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驯象方法,大象被驯服后运用于生产和战争中。

河南地区关于大象的最后记载,应该是在宋朝。但这时象已经不常见了。““宋太祖建隆三年五月,有象至黄州黄陂县,匿林木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颇为患,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于邓州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五年有象自至京师……”

3.河南大象与想象一次的来历

此后,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加上人为捕杀,大象在中原一带逐渐灭绝,一路向南迁徙。

考古学家罗振玉推测,大象曾在古代中原地区人们生活中,非常普遍,有点类似今天的家畜的地区。后来大象灭绝了,人们还一时不太适宜,再往后一代一代的人逐渐不记得大象的生动形象了,所以后来有了想象这个词语。

河南的简称为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着大象?

河南简称为“豫”,一点没错——“豫”的含义就是“有大象的地方”;有充足证据证明,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时候,那里确实象群密布。

关于“豫”的解读。

“豫”被作为一个地区的称呼,源于先秦文献《禹贡》。有意见认为,这1193字的名篇,是战国时魏人所作,假托了《尚书》之名。但不管怎样,《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而且,其所说大禹划定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言九州之名,也各有其独特的道理。

同为先秦典籍的《逸周书.卷八.职方解》说:“河南曰豫州”,具体范围是:“其镇山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荧雒”——华山即今日之华山,在陕西、河南之间;圃田在今河南中牟县境内;荧即荧泽,在今河南荥阳县东;雒即今洛阳地区之洛水。根据《职方解》所划的范围,古时之“豫”,主要为现今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豫”这个字,是很有故事的——

说到“豫”字,人们最常引用的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其曰:“豫,象之大者也。”段玉裁注云:“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 后来有人说,“象”不是指动物那个“象”,而是“大象无形”之象。不过,这肯定是歪解。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有更可信服的说法。他写了《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一文,对商代及先商的农业,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论证了甲骨文的“为”字,是“从又(手)牵象”,表示“役象助劳”之意。他从《禹贡》豫州之得名,进一步证实古代河南产象之说,指出“豫”字,是“象”“邑”二字之合文,“予”字乃“邑”字之讹——他说,“豫”之本义,是“有大象的地方”,也是题目引用的这句话的原始出处。他还联系到古时之姓多从“女”,以示“女生为姓”,从而得知舜后为妫姓,意为“服象之族”;他认为,古籍所说“象为舜耕”当不是无稽之谈;他进一步论证了舜的弟弟“象”,封于有庳——庳、鼻古音相近通假——鼻为象之特征,有庳是附会服象之事而产生的地名。 徐先生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于“豫”有象的年代。

“豫”到底有没有象,有的话在哪个年代——甲骨文和商遗考古给出了明确答案——

甲骨文中有不少“获象”和“省象”的记载——“获”是捕获;“省”是对驯养之象的检视、巡查。

比如“获象”——

殷墟出土的编号为《合集》10222的甲骨契刻记载:“今夕其雨,获象。”——捕获到了象;

《合集》37364:“吉。获象十、雉十又一”——一次竟然能捕获十头象,可见象的数量不少。

《合集》37365:“吉。获象七、雉三十”——一次捕获七只象也很多了。比如“省象”——

《合集》32954:“壬戌卜今日王省。于癸亥省象,暘日。”

《合集》4611正:“贞令亢省象,若。”——亢是殷商的一个贵族。

所省之象为驯养之象,《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当时所“服”之畜,还有牛、马、羊、猪、犬、鹿等;家禽有鸡、鸭、鹅等。以上不但有甲骨文中记载,亦有考古证据。

殷商时,还用象作为祭祀的祭品——

《合集》8983:“囗囗 [卜],宾,[贞]致象...…侑祖乙。”

在殷墟,发现了用象祭神的象坑——1935 年秋,在1400号大墓附近,发现一象坑,内埋一人一象,其人应是饲养象者。1978 年,在武官村北地的祭祀场内,发现一象坑,内埋一头象和一只猪,象的脊背上有一铜铃,说明此象已被驯养。 《合集》21472 的正面,刻一母象图画, 象的腹中怀一子,其旁有幼象相随,是一幅“母象产子图”。学者们说,只有在驯养象的情况下,才能对象的怀孕产子有如此细致的观察。

有意思的是,《合集》15179-15188甲骨上的“为”字,确实是一手牵象之鼻的形态,表示驯服象就是有作为,也说明象可以驯化家养。

杨升南、马季凡等学者认为:“甲骨文不是中国文字的始创时期,牵象作‘为’之义,其产生当比甲骨时代要早,这反映了驯养象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

“豫”之所以能够有象,与其当时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著名科学家竺可桢,1972年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说,公元前3000-前1000年间,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度,正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摄氏度,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就是说,当时的这一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这恰恰是适合象群生活的条件——雨量充沛,温度适宜,遍布森林和草原。不仅是象,其他如犀牛、水牛 、鳄鱼、竹鼠等热带或亚热带动物,当时也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亚热带的动植物化石,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的论断。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的张家口一代,早早就被认为是风狂寒冷的“关外”。但是在那里的阳原县,发现了一处商代遗址,其中包括大象遗骸。阳原县在安阳殷墟以北1200公里。

“豫”地之象何时减少或南迁。

公元前1000年前后,周取代了商。历史上有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说法。不过,经过对商周气象的研究发现,公元前900-700年间,曾经有两次明显的大范围寒潮。这应该是“豫”等中原地带气候转变为北温带的开始。这种变化,导致了亚热带动植物的南移。 当时和以后的人们,不过是把自然条件变化造成的动植物迁徙,当作功劳记在了周公头上。

战国时期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出生于现在的河南新郑。他曾说,当时的人们,已经很少看到活象了。这大约可以作为“豫”有象的下限——到了战国时期,“豫”地的象,或南迁或死亡了。

(图片来自网络)

河南的简称为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着大象?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河南历史。(本文约650字,阅读需时2分)

河南简称“豫”,在象形文字中,豫的形状像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

小篆“豫”字

现在的野生大象,只有去祖国南陲的西双版纳去找了。

古代的河南真的有野生的大象吗?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了解商代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在武丁时代(约公元前1324—1365年)的一片甲骨上,记载了打猎时获得一头大象。并且不是单一的记载,有获一只的,有获两只的,甚至还有一次获象七只的。

既然是打猎所得,当时当地野生的,并非像一些学者主张的是从南方进贡过来的。

在殷墟遗址的旁边,就是武丁妻子妇好的墓,里面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只憨态可掬的玉象,还有镶嵌了绿松石的象牙杯,甚至还在一个殉葬坑里发现了一具大象骸骨。

妇好墓出土玉象

象牙杯

殉葬坑内的大象骨骸

这么多与象有关的出土文物,证明了河南在商代是有大象的。历史文献记载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证明。《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意思就是商代人驯服大象。《孟子》有言:“周公相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意思就是,周公辅佐周武王,打败并杀了暴虐的商纣王,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这些动物也顺便赶跑了。

这两条文字记载,都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处于商人统治中心区域的河南省,在商代确实有大量的野生大象存在。

在当时甚至有专门驯服大象的职业和家族。

晚商青铜器上的象形族徽

与象有关的文化,在中原大地渊源流长,这也是河南省的简称“豫”的渊源。

更多河南历史地理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河南的简称为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着大象?

严格来说,河南的简称『豫』并不是只有问题中提到的『有大象的地方』这一个解释,另外一个解释是,河南的简称『豫』字是与黄河流域的古人仰观天象,制定历法有关,所谓『凡大皆称豫』,『豫』有与『天』、『天象』有关的含义。

第二个解释就是在很多年之前,河南地区有大量的大象生存,所以河南被称为『豫』。

那么,究竟在什么时间河南生活着大象呢?

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都显示,亚洲象曾经成群结队地在中原地区活动,特别是在近6000~7000年前中国野象分布区域在北到今天的河北省南到今天的雷州半岛这样一个极为广阔的,直到距今3000年以前的商周时期,亚洲象也还是广泛分布于黄河领域地区一带。

亚洲象(拉丁学名: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别名印度象、大象、亚洲大象,从动物学分类上属于长鼻目、象科,目前中国的野生象仅仅分布在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已经非常稀少,这和人类活动有关,也和气温变化有关。

上述两个图表反映出在商周时期以及更早的时代,黄河流域气温相当高,加上丰富的植物资源的存在,使得这里成为偏好暖湿环境的亚洲象的乐园。

这里,谈古论金还要回答大家一个可能的疑问,那就是既然大象的活动区域如此广泛,为什么唯独河南一带被称为豫州?这和人类活动的参与有关,『豫』字是人和象的结合,可能意味着对亚洲象的猎杀、驯化和利用。

在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距今3200年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大型象牙酒器,也曾经发掘出了3座亚洲象殉葬坑,在其中一座坑内还有殉葬的象奴1人,似乎都在不同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河南的简称为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着大象?

河南这个地方,有人类时已经没有大象了。

很多人认为河南有象的证据主要基于两点:

1、河南出土过黄河象的化石

黄河象化石,是二百多万年前的化石,那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以此为理由,认为河南有象,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同:祖国大地很多地方出土有恐龙化石,是否就认为人类时期就有恐龙呢?

当然不行,恐龙,黄河象,人类生活时期不同,也就是说彼此没见过面,我们的祖先诞生时,早已没有大象,因此,河南出土过黄河象的化石,不能证明河南有象。

2、河南简称为"豫",由此认为河南有象,也是错误的。

河南的简称为豫,称为“豫州”。九州之中,九州中最大的,也是处于九州中间的地理位置,也是中国之中(洛阳,是周公立杆测影,建城的地方)

我们先看看【象】、【予】字

从 “象” 字的造字起源来看,黄河流域当时是没有见过大象的,

能见到的陆上最的动物是牛,牛为大物。

由象产生的字并不多,有为,像,豫等

【象】

1、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当地早已没有大象的踪影,而大象生活遥远的南方,在云南缅甸、南亚及非洲一带,是现今陆地上最大的生物。祖先生活在河南中原一带,没见过活生生的大象,只能按图去心想,象是什么样子。

2、【象】,象形字,就是大象之形,象鼻耳牙四足之形。象字本义就是指大象,还有象形、形状、样子等意思。

文字本身就是考据,象字的产生,其本义说明人们当时对大象的一种认知,大多数人是没见过大象,人们对象的概念认知,主要通过极少数见过的人进行描述(如同:盲人摸象)

因此由象造出的字,及组成的词,如:为,想象等,都是脑海中产生的想象,大象无形,想象的,看不着的。

【予】

【予】是【幺】倒过来的字形

【予】,《説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指织机上的丝线相连,

除了有给与的意思,指连接,

由【予】造出的字,如:【野】,就是指与里相连的地方,里向外延伸的地方,有不确定性。

回头讲讲这个【豫】字,

【豫】 = 【予】+ 【象】

【豫】是命名用的字,命名字,均是后来产生,一般不是原生字,很少用本义,很多人把豫字说成牵成大象,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此豫之本义。

豫州,是九州之中,也是最大的州,象,有大、安祥的意思,用了予的音,豫州作为命名用,取象之特性,并非因为有象,才叫豫。

【豫】,犹犹豫豫,犹豫的意思,则来源来【予】的特性,织机的丝线来回推送,犹豫不定。

因此,河南简称为【豫】,并非有象,而是造字时用了象之大、祥和的特性来命名,形容【豫州】是九州之中,最大的州。

3、有人把曹冲称象当成河南有象的证据,是不恰当的

按上述,造出象时,中原一带都没有大象,怎么会有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恰恰说明大象是很少见的,非常稀有,才会作为礼物进献给曹操。

中原没有大象,只有很少在南方见过大象,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商贸交易范围也很广,如四川出土过很多的象牙、贝壳制品等,就象小麦在5000多年前从波斯一带传入我国的道理一样。

.

.

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全语文、海外汉语,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解字古诗文】 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