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北方后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为何屡屡折戟?

曹操自赤壁之战惨败后,就开始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其结果是孙权巩固了江东划江而治;同时刘备集团跃上了新台阶,真正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汉中大战,曹操是输给了刘备。刘备接着统治了益州,成为汉中王。

曹操统一北方后,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凭着83万大军(虚晃一枪)就可以吓倒各地诸侯,在许多方面都是疏忽和粗制滥造,没有做好"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的通盘运筹。光是在斗智上,就落了下风,犯下了一系列军事错误和失误。

首先是误信蒋干盗取的情报,低估了周瑜的能力,一刀宰了海军最好的指挥官。其次陷入了黄盖苦肉计和诈降的圈套,满心期望的"里应外合",变成了"引狼入室,引火烧身"。再三是采纳新来的荆州谋士庞统的"连环计",将大船全部绑在一起成为"古代航空母舰"。最后被火攻烧成了"珍珠港"。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犯错和失误,已经暴露出曹操利令智昏、狂妄自大、漏洞迭出丶不堪一击的短板和隐患。

政治上曹操更是被表面上的强势冲昏了头脑,忽视了昔日认定的"英雄"刘备的能力和存在感,一点也没注意和重视刘备的动态和匡扶汉室的号召力及刘孙联盟带来的巨大威胁。

赤壁之战是关系到曹操全局和命运之战,曹操的狂妄和草率,带来了跌入深渊的惨败,将自己统一梦想中止在了大江上。从此再没恢复往昔的神勇风采。连单挑刘备也没有一丝胜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全取西南了,三国鼎立成了定局。

曹操无奈徒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了。

一统北方后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为何屡屡折戟?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号称80万之众的曹操,被只有5万兵力的孙刘联军打得全军溃散,这是曹操一生中遭遇的最大失败;公元209年,南郡之战,周瑜领导的孙刘联军又打败了曹仁,夺取了江陵城,占据了荆州南郡,将曹操的势力逼退到襄阳一带。

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双方爆发第一次濡须口之战,曹操一度攻破了孙权的江北营寨,并且生擒吴将公孙阳,结果孙权亲率7万大军挫败曹操南征的计划,曹操无法取胜,只得结束战争而返回。

公元217年春天,曹操发动第二次濡须口之战,孙权迫于曹操的压力而请降,曹操接受,双方并因此而缔结联姻,曹操仍然没能攻取东吴一寸土地,只不过得到了孙权阴奉阳违的臣服。

赤壁之战

公元217年,刘备攻打夏侯渊镇守的汉中,起初刘备损兵折将也无法攻取魏军一营一寨,直到219年正月,刘备占据定军山吸引夏侯渊来争夺,并用计谋斩杀魏军主将夏侯渊,成功夺取汉中,直到219年3月,曹操进入汉中与刘备对峙,仍然占不到半分便宜,最终结果是刘备成功夺取汉中,曹魏势力彻底退出汉中,这是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大规模作战中击败曹操。

公元219年5月,刘备命令孟达、刘封攻取了曹魏的上庸三郡,占据了汉水的中游,这是当年刘备军队第二次击败曹操的军队。

公元219年7月,关羽北伐,起初关羽神勇,威震华夏,中原震动,败曹仁、围樊城,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于禁手下的七军皆为关羽所俘虏,这次曹军的失败不亚于赤壁之战,三万多精锐的曹魏中央军全军覆没。

关羽北伐襄樊

襄樊之战曹操感于关羽的神勇,差一点迁都以避其锋芒,曹操还得靠联合孙权来对付关羽,强大的曹魏居然沦落到要靠联合孙权才能打败关羽,这可能是曹操一生中面临的最大危机,稍不一慎可能会导致政权覆没。

要知道统一北方后的曹操,实力是孙权+刘备的两倍以上,为何在面对孙权与刘备的时候,总是打败仗呢?

要知道曹操在面临同时代的对手时,几乎没有过失败,随便举几个例子,就会明白曹操是如何强大了。

公元192年,刚当上兖州牧不久的曹操,面对百万之众的青州黄巾军,利用“设奇伏,昼夜会战”的谋略,俘虏了百万之众,收编降座三十余万,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要知道当时曹操自己的军队最多不过几万人而已。

赤壁之战前曹操统一了北方

公元198年,曹操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吕布,夺取了徐州,公元199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数两三万的兵力大败袁绍十一万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曹操夺取整个河北四州埋下了伏笔。

就算是在赤壁之战曹操败给孙刘联军之后,在面对其他对手,曹操也是勇不可当,公元211年,曹操在关中击败了以马超、韩遂、杨秋为首的十部军阀,占领了关中及陇右之地,公元215年,曹操打败张鲁,夺取了汉中,随后张鲁投降了曹操。

公元218年,曹彰、田豫北征乌桓与鲜卑,大破乌桓鲜卑联军,解除了边境线上的危机,曹军的战斗力仍然强大。

但现在的问题是,曹操为何在对付其他对手时,能够战无不胜,在面对孙权与刘备时,往往不能取胜,经常要打败仗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曹操之前一直是战无不胜的

一、地理原因

黄河与长江是华夏的母亲河,将整个华夏分为南北和中原部分,曹操已经统一了整个长江以北,如果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跨过长江统一南方,任何北方政权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克服长江天险,这也是曹操统一天下最大的困难。

在古代长江上没有任何桥梁,全靠船只来摆渡,长江不同于黄河,长江比黄河更深同时更宽,在长江上航行的船只吨位也更大,长江自西向东将华夏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曹操想要统一南方,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水军。

如果曹操没有水军,没能取得制水权,就算是渡过了长江,也无法保证稳定的补给线和撤退路线,换句话说,曹操必须要打败孙权和刘备的水军,才能统一天下,而曹操自己的军队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不能坐船,同时还会有水土不服和瘟疫。

曹操深刻地明白这一点,只有打败孙权和刘备的水军,曹操才能统一天下,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曹操拿下荆州后,连刘备也不追了,打败刘备后直接到江陵城,接收了荆州水军和物资,目的就是为接下来打败孙权和刘备的水军做准备。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曹操的水军不如孙权与刘备,曹操自己在玄武湖训练的水军显然和东吴水军不是一个等级的,而曹操接收的荆州降军尚未完全归附,这批人全是刘表训练出来的,又是荆州人,短时间内难以臣服曹操,这也是贾诩劝曹操收复民心并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发动战争的原因。

曹操虽然军事能力出众,但他没有水上作战的经验,更不懂水军,尽管看起来曹操的军队很强大,但在长江上作战与陆地上作战完全是不同的,长江就那么宽,船再多也只能前面的船只作战,后面的只能看着,像陆地上用的两翼包抄之类的谋略根本用不了。

赤壁之战靠的是水军

只要有长江在,除非曹操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或者占据了上游的益州,与孙权和刘备共享长江,否则曹操很难在水上打败孙权与刘备,这是地理原因决定的,不仅仅曹操如此,后世的很多北方政权都无法克服长江天险。

二、人才原因

赤壁之战前,整个天下的人才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为曹操效命,比如荀彧、程昱、贾诩等人,二是不愿意归顺曹操,比如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战争其实就是人才的对抗,从人才方面来看,北方与南方势均力敌。

曹操打仗有一个特点,喜欢用谋略,而且曹操身边的谋士很多,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靠的就是许攸的谋略,在白狼山之战打败乌桓,靠的郭嘉兵贵神速的谋略,在关中之战打败马超,靠的是贾诩的离间计。

只要是谋略,就会有破绽,谋略的成功实施其实就是战争双方的智力比拼和人才斗智,现在曹操一方的人才虽然比孙权和刘备多,但是人才的关键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总体上来说,曹操一方的谋略对方能够识破,而孙权与刘备一方的谋略曹操一方反而不能识别。

曹操麾下的五大谋士

比如说赤壁之战,周瑜打败曹操用的是诈降计+火攻计,这个谋略其实并不复杂,相信曹操一方的人才肯定有人能看出来,但是曹操在面对谋略时,居然没有丝毫的察觉,完全中了周瑜的计谋,导致赤壁之战的惨败,一方面曹操有骄傲的心理,另一方面曹操可能听不进谋士的建议,所以导致惨败。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背后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才原因,以前曹操面对敌人时,能够轻易用谋略打败对手,比如袁绍、吕布、马超,都被曹操轻易打败,一方面是这些人不善于用人,另一方面是这些人手底下的人才不能发挥作用,而孙权与刘备的用人能力虽然称逊于曹操,但是差别也不是太大,在用人方面,刘备、孙权、曹操是同一档次的。

三、政治原因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后有着巨大的政治包袱,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副作用,曹操挟制的汉献帝其实是非常文明的控制,并不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样残暴,而是采取了一种异地利用亲信来控制皇帝的方式,汉献帝在许都,曹操在邺城,曹操通过在汉献帝身边安插大量的亲信来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

刘备、孙权、曹操

曹操还利用荀彧这样完美的士人来招募天下人才,同样还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来发动对其他诸侯的战争,这么做有巨大的政治利益,但任何事都是双刃剑,有好处就有坏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如此,当有很多人来投靠皇帝时,谁知道这个人是忠于皇帝的,还是忠于曹操的?

所以当曹操自称丞相开始,逐步利用政治与军事手段开始为自己专权铺平道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如果胜利了,那么曹操篡汉的进程将会加快,就算是赤壁之战失败了,曹操也仍然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篡汉的步伐,曹操称公之后又称王,这不明摆着就是准备代汉。

正因为如此,许都的朝廷中产生了大量反对曹操的人,这些人只能暗中反对,并因此发动了一系列的叛乱,衣带诏是一个例子,太医令吉本的叛乱则是另一个例子,而邺城的魏风谋反案则是一个另类的例子。

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问题,许都朝廷有人反对曹操,曹操又是异地控制皇帝,常年在外征战,如果曹操长时间不能有消息传回朝廷,朝廷就会引发震动,如果曹操在外面打了败仗,反对曹操的人就会蠢蠢欲动。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曹魏内部的好多势力开始响应关羽,包括吉本的叛乱也是响应关羽的,一旦曹操长时间在外征战,有了负面消息,或者战败,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就会让许都那帮反对曹操的人找到叛乱的借口,从而引发曹操的政治灾难。

所以曹操在拿下汉中之后,居然不愿意得陇而望蜀,不愿意继续攻打益州,白白放弃了一个绝佳打败刘备的机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背后的朝廷成了他沉重的负担,有了这个制约,曹操再跟孙权与刘备打仗就会时刻要关注后方的稳定,这就有牵制,对于战争来说,就不能全力以赴,所以曹操在面对孙权与刘备时,总显得信心不足,本身有强大的实力,却老是败在刘备与孙权之手。

一统北方后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为何屡屡折戟?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有两次机会统一全国。

赤壁之战,拿下荆州之后,曹操该缓未缓。并且抛弃了能征擅战的陆军,取而代之的是用荆州的水军与孙刘联军进行水战。但是水战不是曹操所熟悉的,也不是北方将领所熟悉的,因此失败了。

赤壁之战是曹操军事生涯中第一次大败,虽然之前也经历过很多败仗,有些比如濮阳战吕布,宛城战张绣等都输的很狼狈,但是它们都不及赤壁之战后果严重。

曹操在轻易拿下荆州之后,全国统一指日可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终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汉中之战,拿下汉中之后,曹操该进未进。当时刘备刚刚进入四川,若曹操此时如川,必能趁刘备立足未稳拿下天府之国,再顺江而下剿灭孙权,统一可成。

也许是受赤壁之战战败的影响,一向多出奇兵的曹操,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谨慎。可见上次犯下的轻敌的错误在汉中之战中起了反作用。

至此,孙权刘备终于坐大,曹操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处境,加之曹操和他一干战将老的老,死的死,曹操终于带着他未尽的梦想走了。

一统北方后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为何屡屡折戟?

谢谢邀请。刘备和孙权都是政治家,曹操面对江东孙氏集团的实力和刘备名望以及孙、刘两家精英团队无能为力。曹操是军事家,但不算是常胜将军,进攻董卓时候,被董卓部下徐荣打的大败。被吕布、马超打败过,还很狼狈。曹操官渡之战和消灭乌桓之战打的出色,官渡之战后攻打袁绍却很吃力,用了七年时间,其间还被袁绍儿子们击退过,要不是袁绍儿子间闹内讧,彻底消灭袁绍势力会需要更多时间。曹操统一北方后,面对刘备和孙权屡屡折戟也是正常现象,自有其原因。1、孙权和父亲孙坚、哥哥孙策三代经营江东,主要是扬州郡,比较稳定了。尤其孙权执政后,跟江东世家大族关系也有所改善,孙权会用人识人,政治能力相当强。孙权曾说过现在仅他和刘备能抵挡曹操这样意义的话。2、刘备在当时以仁义闻名,非常有号召力,虽然兵力不算多,但是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能人跟随。孙权认定刘备是抵抗曹操的最佳人选。刘备是涿郡人,现在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在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处呆过,刘备了解曹操情况,忠于汉室,参加了董承“衣带诏”铲除曹操计划,事泄失败,仅刘备侥幸在外逃脱,刘表也想重用刘备抵抗曹操,又不愿意给刘备太多的兵力。曹操南征途中,恰巧刘表去世,刘表次子刘琮投顺曹操,等到刘备知道曹操南征情况后只好率领诸葛亮等人撒退。遇到前来吊唁的鲁肃,诸葛亮随鲁肃去江东见到孙权,结成孙刘联盟抗曹。3、曹操南征,表面声势浩大,但是,有些人士认为曹操好对付。诸葛亮说:“曹操追击刘备、刘豫州,轻骑一天一夜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周瑜分析曹操兵力后,认为好对付。这些坚定孙权抵抗曹操的决心。孙权交给周瑜三万军队,让周瑜、程普率领为前队,和刘备的两万军队一起打击曹操。孙权和张昭各率军队随后跟进。周瑜和刘备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4、曹操打败袁绍后,北方没有对手,曹操当丞相,南征刘琮归顺,曹操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结果赤壁之战惨败。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是瘟疫影响,曹操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不擅长水战,曹操又中了东吴周瑜、黄盖诈降火攻之计。5、赤壁之战后曹操三征孙权没有什么特别的结果,主要是曹操水军力量不如孙权。曹操与刘备之间发生了汉中之战,刘备夺取汉中,曹操撒出汉中。赤壁之战后,曹操对孙权、刘备作战效果不理想,却打败了关中马超、韩遂,汉中张鲁。说明孙权、刘备有一定实力,不好对付。6、曹操集团内部谋士,包括算无遗策贾诩都认为有长江天堑阻止,攻打江东孙权无益。刘备占据益州,多山地,易守难攻,也不易短期平定。7、曹操统一的北方,水军力量赶不上孙权方,这影响了曹操和孙权之间战争进程。曹操之后的曹丕南征到长江岸边,也只能望江兴叹。古代战争地理条件非常重要。汉中之战,刘备军队驻守山地要地,刘备说即使曹操前来也没有办法了。8、刘备集团先前没有特别出众的智囊谋士,诸葛亮、法正、庞统等加入刘备集团后,刘备集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曹操作战收到良好战果。汉中之战,在法正谋划下,老将黄忠阵斩曹魏名将夏侯渊。诸葛亮留守成都,大力支持汉中之战,刘备终于占有汉中,迫使曹操率军撤离。9、孙权集团在孙权正确率领下,人才辈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都很有能力。在这些人辅佐下,孙权站稳脚跟,抵抗住曹操进攻,使江东孙氏集团事业发展壮大。10、曹操统一北方后,许多谋士、猛将年龄己高,对刘备、孙权作战不再有当年的能力。11、随着曹操年龄增高,疾病增加,再加上内部不稳,曹操对刘备、孙权作战越来越力不从心,三国鼎立局面确立形成。

一统北方后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为何屡屡折戟?

对手不同。

曹操统一北方,主要是平定袁绍和吕布。首先,江南的孙策孙权没有参加。刘备正处于不景气时期,还没有人辅佐他。所以,曹操可以得手。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无法统一江南。孙权手下文武全才的人不少,有实力。长江天堑也有作用。诸葛亮出山后,给曹操制造了麻烦。

孙刘联手,就可以抵得过曹操,人家已经不只是三个臭皮匠了。

所以,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好不奇怪的。全盛时代的三国,都有拿的出手的人才。

曹操占据了北方,位置好,最强,其次是东吴西蜀。

曹魏,晋朝一脉相承,终于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是因为他们的人才有持续性。而反观孙刘,第一波人才凋谢之后,就没有人才了。他们的主公也逊色于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司马父子更是虎狼一样。

所以,历史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统北方后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为何屡屡折戟?

谢邀!

“一统北方后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为何屡屡折戟?”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看看曹操对孙刘联军的时候,态势是怎样的;

1、此时的曹操,身旁已经没有了超一流的战略家。

荀彧才是三国中唯一的超一流战略家;此时的曹操,已经有点理令智昏了。疏远了荀彧,身边却没有顶得上荀彧的人。须知之前他所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几乎都是荀彧的筹划。

2、本来准备好了苦战的荆州之役,却出乎意料的顺利;刘表一死,荆州迅速的土棚瓦解。促长了他的骄气,令他的头脑开始发热。

本来以刘表的实力,加上刘备的相助,再利用汉水的阻断,曹操就未必能得手。因为,曹操就曾经在宛城之战的时候,吃过刘表与张绣的亏。所以,开始曹操是有心进行恶战的。因为刘备的新野、樊城几乎就在曹魏的大门宛城的门口,随时威胁着许都。刘备还曾经越过宛城,攻到了博望坡,并打败了夏侯惇。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最担心的也是刘表对许都的威胁。而事实上,刘备就曾经劝刘表应该趁曹操不在,偷袭许都。这对许都的威胁实在太大了。所以,曹操对于荆州,一直是如芒在背。平定北方后,必须迅速攻取的。

3、虽然占据了攻击东吴的绝佳出征基地荆州,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基地。结果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

荆州来的太容易,头脑开始发热。其实荆州并没有稳定,也没有好好消化。加上没有战略拔尖的人给他分析形势,片面的以为,凭高压之势,就能使东吴就范。而实际上,出征之前,他也并没有对东吴用兵作好充分准备,带的兵马也不够。赤壁之战前,还要向刘璋征兵。看看《三国志-武帝纪》记述;“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当他决策要攻取江东时,感到了兵力的不足,只好向刘璋征兵。再看看败退后留给曹仁守南郡的,仅两三千人。留给乐进守襄阳的人更少。这也证明,他自己后方已经没有了机动兵力可调用了。刘璋自己还慑于张鲁的威胁,无非是象征性的给他几千兵,应付一下就了不起了。再看看曹军的编成;

他在人工湖(玄武池)里训练出来的水军,渡渡汉水撑个船什么的,或许还行。要是刘表不死,他恐怕连汉水都过不来。要用这样的水军,去对付天下最精锐的江东水军,简直是“寿星公上吊”。所以,他只能依靠荆州水军,荆州水军虽然正规,却也不是江东水军的对手。最关键的是缺乏大将,文聘是刘表手下第一大将,却仅是战将之才。而两川之兵,都是山地军编成。以这样一支混编的乌合之众,还缺乏水军大将。纵然人多(最多也不过十二三万人),却要在水上去对付孙刘的精锐水军,安得不败?大败之势下,再要抵挡刘备的精锐陆军,怎么抵挡?

如果荀彧还在,他绝不会让曹操此时就进攻东吴,更不会让曹操以水路作为进攻路线。肯定会劝曹操先把荆州经营好,然后从东吴的侧、后的桂阳、长沙、长江南岸出击,以陆军压垮孙权。正面的原荆州水军和合肥的张辽,只会用于正面牵制。他绝不会让曹操“以己之短,击敌之长”的在水上与孙权决战。这就是军中缺乏优秀战略家的后果!

汉中之战,靠的是山地精兵。曹操其实也是打着打着,就发现了山地野战,蜀汉的山地军比他的精锐得多。虽然人少,却不是他能对付得了的。平原上的大开大阖,他有信心击败刘备;曹魏的陆军优势是长枪烈马,横扫千军。这种马都不好掉头的山地,刚好克制了他骑兵的长处。所以刘备很有把握的敢说;曹操此来“无能为也”的话。曹操说:“刘备,吾俦也”半点也不假。他知道汉中取胜是无望的,虽然兵多,却承受不起辎重运输的困难和消耗,只能放弃!

这也就是说,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曹操兵强马壮,有天下最精锐的骑兵,却仅适合大平原的冲杀。对付要靠水战为主的东吴,失去荆州的陆上前进基地后,骑兵却是无能为力。而他的陆军鲜经山地战的磨练。很多山路马都不能转身,要对付擅长打山地战出身的川军,当然也是力不从心。这也是他从此不再主动出击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