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真吗?

如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

第一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第二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以及《魏略》,说的很清楚。

赤壁之战之前,曹操仓促编组的水军不能作战。原因是收编的刘表水军战斗力差,长期不做正规训练,不能立即作战。

而曹操自己的北方军马根本不能水战,士兵上船以后站不稳,头晕目眩。而且这些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大量病死。

无奈之下,曹操命令暂时不要出战,先训练好水军再说。

这种情况下,孙权的军队多次主动挑战。

曹军开始出战,但很快被精锐的吴国水军击溃,之后就干脆不出来。

有一天,孙权亲自率领大批战舰去挑战,曹军仍然闭门不出。

孙权就命令军舰停在曹军水寨前,擂鼓叫阵。

曹操判断肯定是孙权来了,但又不敢出战,就命令水寨的弓弩手乱箭齐射,将他们赶走。

谁知道孙权根本不怕,军舰一动不动。当时军舰都是木头的,曹军的箭就钉在军舰上,竟然导致朝一面倾斜。

孙权又命令船只转向,用另一面继续对着曹军。

直到这一面也被弓箭射满,孙权才下令回去。

于是,这些军舰就带着无数羽箭回去。这些羽箭拔出来就可以继续使用,为吴军搞到了大量的羽箭。

自然,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吴军武器装备精良,本来也不缺羽箭。

而且,自古以来也没说谁敢去借箭的。

当年水军经常使用带火的箭头,一旦射中就会起火。诸葛亮如果有胆量去借箭,还用无数草人,一旦遭到随便几支火箭,立马成为烤猪。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真吗?

诸葛亮,鞠躬集萃,死而后已。为报刘备三顾之恩。一心为蜀汉效力,在刘备新野之战走当阳奔夏口之后,一人只身赴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名为联吴抗曹,实际上是为保刘备基业,至于草船借箭,很多史料,有说是虚构的,有说是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但是我相信,这事是诸葛亮所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宇宙之能。至今马前课,出师表等诸葛亮之作仍为后人所记颂,何况一个小小的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真吗?

不是孔明所为。但故事情节很有智慧,主人公巧妙的利用了天气和人的心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真吗?

真实历史上确有草船借箭的事情,但发生的时间不是赤壁之前,而是赤壁之后,曹操进攻濡须口的时候。主人公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根据史料,《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三国演义》中将孙权换成了诸葛亮,时间也提前到赤壁之前,这主要是为了体现蜀军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当中的作用。

《三国演义》是小说体,主要以演义为主,为了使主人公形象突出,对真实历史适当修改也是无可厚非。就像三英战吕布,其实是孙坚的杰作一样。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真吗?

妇儒皆知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真吗?

“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见于《三国演义》,而在《三国志》里却只字未提。这也就说明,这个故事是否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是可疑的。那我们就对比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孰是孰非,经过“理性”的审判自然会水落石出的。

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形象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被塑造出来的,此外还有戏剧、说书等。从传播学上来讲,可听觉化的东西的传播速度、传播力度远远优于可视化的东西。毕竟在古代很多人都不识字,即便是识字的人爱看书的人也不会太多。因此关注《三国志》的人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几乎无人问津。

《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你别忘了,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因为通俗嘛,所以它的传播途径就非常广,再加上戏剧、说书等传统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自然是家喻户晓了。

我们且先看看《三国演义》的记载,《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做了详细描述。这时候,曹操已经灭掉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孙权、刘备偏安一隅,不过是借了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代枭雄早就想南征统一天下了。于是在这一年,发动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发布檄文,“愿与将军会猎于东吴”。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孙刘结成联盟,共御外侮。

面对敌我悬殊的局势,诸葛亮表现得镇定自若,仿佛早已成竹在胸。于是登坛施法,向上天借东风。在诸葛亮施展了“法术”之下,东风借来了,这时候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了。可是还缺一样东西,就是箭。于是,趁着大雾弥天,他率领二十只战船,一路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挑衅曹军,做出一副佯装进攻的样子。多疑的曹操不敢轻举妄动,生恐有埋伏,便派弓弩手万箭齐发,一探虚实。结果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借到十万只箭,曹操知道上当后气得七窍生烟。诸葛亮的这场妙计不仅挫败了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周瑜的阴谋,也挫败了曹军的锐气,可以说是完胜。

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历史小说,具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其中的记载相较《三国志》而言,更为详细。这就怪了,按道理来说,越靠前的资料距离历史越近,因此记得也就越清楚,为什么反而是一千年后的《三国演义》记得更详细呢?其实,中国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这个特点,晚出的资料记载的历史更为详细。其实也很容易想明白,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顾颉刚先生专门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将之称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就是说最初的历史记载很简略,反而更可靠,越到后来,你加一笔,我加一笔,像一个女子化妆一样,越化越完美,但也就逐渐失去她的本来面目了。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有意神话诸葛亮,因为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一位典型的清官,忠臣。按照易中天的解读,诸葛亮代表了老百姓的“清官梦”,所以受到人们追捧,人们便对之进行投射,把很多美好的形象都移花接木在他的身上。于是他也就成了智慧、忠贞的代表,“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一发不可收拾,俨然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变成了一个半人半妖的形象。还是鲁迅说的深刻,“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乎妖”。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看它是如何记载的。据史料记载: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伐吴,和孙权相持两个多月还没有分出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面对危机时刻,孙权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让船受力平衡免遭沉没,体现出大将风度。曹操得知后,望着孙权远去的背影,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猪狗耳!”可见,借箭的是孙权,而非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将发生在孙权身上的故事移花接木给诸葛亮。

文:甪里先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