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为什么慈禧太后却能凌驾于皇帝之上?

皇权达到了顶峰。

奴大欺主,臣强君弱,是历朝历代都不能摆脱的“周期律”。只有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

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为什么慈禧太后却能凌驾于皇帝之上?

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是解决西北地区的用兵,保守军事秘密的虽要,后军机处扩大,成为清朝皇帝加強皇的工具,军机处就相当于皇帝私人秘书处,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政治工具。設立了军机大臣,军事章京,成为清朝中枢权力重要机关。慈禧是皇太后,其子同治皇帝早死,继立光绪年幼,慈禧太后剪除了反对她的政治势力,自然就是一手遮天。在祖宗章法中,太后不能凌驾于皇帝之上,皇帝主正事,太后主管后宫,不得重叠,但光绪太年幼了的原因吧。

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为什么慈禧太后却能凌驾于皇帝之上?

不了解当时的情况,那阵子也不讲民主"一言堂",慈禧说一句话四脚烂颤权力大于天凌驾于皇帝之上也在情理之中!

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为什么慈禧太后却能凌驾于皇帝之上?

慈禧一生共发动过三次政变,通过这三次政变慈禧一步步将大权逐渐掌控在自己手里,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几个女人之一。

1861年,咸丰皇帝病故后,两宫皇太后与皇叔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政变,罢黜咸丰帝指定的八位顾命大臣,改由太后垂帘听政,慈禧也由此登上了权力的舞台,而恭王则被封为议政王,主持军机处和新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次事件即“祺祥政变”。此后,直至1884年前三个月,清政府行政中枢的领头人物,一直是恭亲王。

作为洋务派的领袖,奕䜣得到了地方大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与拥戴,他自己和西方列强的关系还是分密切,但在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由于奕䜣主张对法国和谈,想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致使在越北清军没有加强战备,在1884年3月的北宁之战中,前后只用了五天,清军便全面失利,弃城而走。接看太原、谅山、郎甲等地相继失陷。法军继续进攻西线的滇军,云贵总督岑毓英不战而退,将滇军撤至中越边界的河口、保胜一带,兴化、临洮、宣光也随之落入法国人手中,在这场战争中慈禧在张之洞、左宗棠等人的劝谏下是主战的,但奕䜣热衷于外交谈判,对慈禧备战固边的指令,只作例行公事对待。这让慈禧觉得受到了奕䜣的轻视,借着这次的大败,慈禧解散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并以“养病”为名永远将他隔离在权力核心外,是为甲申易枢,在这之后的清朝几乎已经完全被慈禧所掌握了。

1898年,已经成年的光绪皇帝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发动了维新变法,让慈禧觉得受到了威胁,于是发动了戊戌政变,粉碎了光绪皇帝仅仅百日的戊戌变法,维新派官员死的死,逃的逃,光绪皇帝也因此被囚禁,由是清庭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制衡慈禧,直到她死去!

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为什么慈禧太后却能凌驾于皇帝之上?

军机处与确保“皇帝至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军机处只是贯彻“皇权至上”的机构,它自然处于皇权的代表管理之下,因此,慈禧坐在军机处上边很正常。

(1)军机处臣服于皇权,皇帝如果想“代表皇权”,首先就要“亲政”

皇帝是“皇权”的主要代表,但皇权却包括后宫和外戚、太监、宗室三大方面。在某种情况下,它们可以代替皇帝充当“皇权”的代表。充当多长时间就主要靠“权力斗争”了。慈禧就是代表皇帝充当“皇权的代表”,而真正的代表皇帝则长期因为“政治斗争”失利而无法履行“皇权”。

那么斗争失利的关键就在于“权位与利益”。慈禧掌权35年,光绪“亲政”之初,全天下都是慈禧的人,都受慈禧“恩惠”,那么,不听慈禧的能听谁的呢。

同治、光绪登基时年幼(6岁、4岁)登基无法“亲政”,只能由慈禧进行“垂帘听政”。皇帝只有“亲政”才能“代表皇权”。但问题是“亲政”时间是没有标准的。

慈禧答应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举行亲政大典,但后来又有了变化。醇亲王奕譞领衔申请慈禧继续垂帘,光绪的亲爹奏请谁还有啥说的?慈禧起先装模作样地没有同意。其后,礼亲王世铎又要求亲政后继续训政,慈禧只好说“俟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什么意思?1887年正月十五亲政后,仍要垂帘数年。“数年”可就没谱儿。

(2)光绪“亲政”后的11年里,他从来没有真正地掌握过权力,支持光绪的大多是言官和少部分地方督抚,前者没实权,后者人数太少,军机处也是如此

在光绪亲政后11年里,光绪不仅宫内还是宫外都没有掌握大部分权力机构的人事权。在1896年亲政前,慈禧已经掌权35年,所有重要职位全是她的人,都是由其提拔,包括军机处大臣们。

1882年到1884年翁同龢进入军机处,首席是奕䜣,1884年借着“中法战争”被慈禧全部拿下。1885年到1894的首席军机则是慈禧的亲信礼亲王世铎,其他四五人皆是久受慈禧“恩宠”的大臣。

1894年到1898年,久被弃用的恭亲王进入军机并任首席,翁同龢也被任命为军机。这一时期的军机大臣比较多六到十人。翁同龢基本都是第三位之后,由此军机处内部就代表了皇权的三股势力——宗室代表、后宫和太监、皇帝。而恭亲王只是名义上的首席军机,不但没有实权,而且是“扛雷”的人。

军机处除了一两名纯粹事务型官员外,基本其他成员也都是“久受慈禧恩惠”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军机处本身就被慈禧操控,光绪在宫廷内被太监宫女们监视,怎可能拥有实权?

军机处只承认“皇权”,也就是“权力斗争”的胜利者。

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为什么慈禧太后却能凌驾于皇帝之上?

雍正的军机处的设计立,正式的让皇权凌驾于一切国家权力部门之上,像明朝时期内阁拟票可以驳回圣旨的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了。

而慈禧是怎么凌驾皇权的呢?并没有,慈禧凌驾于皇帝,将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攥在了自己手里。

咸丰皇帝死时,曾立八位顾命大臣辅政,但皇帝并不是完全信任这些人,于是把盖玉玺的权力留给了两宫太后。

辛酉政变,八大臣失权,两宫太后正式垂帘听政,行皇权,但此时恭亲王为议政王大臣,而正宫慈安太后尚在,慈禧太后还未能完全展露头角。

同治四年,恭亲王被罢黜,两宫太后完全掌了皇权。慈安生性纯良,对权力并无过多欲望,于是这皇权就旁落给了慈禧太后一人之手。

同治皇帝的死,让慈禧遭受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作为皇帝生母,比失去儿子更苦痛的莫过于被小辈登基皇帝位后,自己退居太皇太后,从此再无理由执掌皇权。

但慈禧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她抱住了自己手里的权力,将醇亲王的儿子年幼的载恬过继过来,自己继续做太后,这样,垂帘听政仍旧合法,皇权依旧在慈禧的手里。

等到光绪帝成年,慈禧太后虽然交出了部分皇权,但当时的朝廷大员仍旧是唯慈禧懿旨是从,这在年轻的皇帝心中越发难以容忍。

终于在戊戌年,光绪帝与康梁等人在戊戌变法中发动政变,在事情败露后被慈禧软禁。

从此光绪帝有了“谋母”之嫌疑,朝中废帝的呼声屡见不鲜,慈禧太后虽未响应,但皇权再次全部攥在手里,继续用训政的方式把持着大权。

说句中肯的话,若放在以往的封建时期,慈禧太后未必不是孝庄太后那种名声,但此时的中国在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一个老太太的政治眼光,远远无法承担如此之使命。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