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为什么清军还在使用1601年的大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又是谁在胡咧咧。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所以惨败,最大的差距就是双方的火炮。
清军火炮的性能和明末的红衣大炮基本是一致的,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林则徐等人虽然铸造一些相对先进的大炮,但和英国还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满清火炮的落后,是在各个方面。
这个很专业,萨沙摘录几段专业论文:
第一,中英双方火炮的材质方面
火炮所用钢铁或铜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对冶炼材料的选择和冶炼方法的研究方面。
明代以来,中国火炮铸造材料,小者多用铜,大者多用铸铁。明代中叶到第一次鸦片战 争之时,中国传统钢铁技术继续缓慢发展。但是,因为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手工生产的能力非机器生产所能相比,故其钢铁产量极低。到1840年前后,年产铁约 2万吨,仅是英国的1/40。
二是火炮大多由液态的生铁铸造,此必然导致火炮质地脆硬,演放时很容易炸裂,自伤炮手。清军对之处理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四策:一是加厚火炮管壁,使火炮增加 了重量。其结果是数千斤的笨重火炮威力反而不如西方的小型火炮。一是对于已经铸成气孔气泡较多、容易碎裂的火炮,清军则减少火药填量,这又减少了火炮的威 力。
第二,中英双方火炮的铸造工艺方面
战争前后,英军火炮铸造除了传统的泥模整体模铸法、失蜡法外,已开始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海国图志》对英军火炮工艺称赞云:“西人铸炮,其铁 皆经百炼熔净。先用蜡制成一炮,丝毫无异,次用泥封密阴干。铸时用火烘模开孔,泄出蜡油,然后将铁灌入,四五日后,始开模取出置于荒野人迹不到处。将炮实 满火药,用长心引火绳一点,各人尽远避藏迹,一经炮响腾越空中,跌落不坏以不炸裂为度,便无后患。其铸法合度,多以引门上长方形为表,或安头上或尾后,或 头尾皆安,亦合度数。”在炮膛游隙方面,19世纪中叶,欧洲因机械制造精密度的提高,火炮所用的游隙值更减少到内径的1/42,如此,只要装填较少的火药就可达到较高的速度,且 同时提高发射的准确性,再者,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管壁即使变薄亦不致于膛炸,连带也使得火炮的机动性大增。
这是清军所无法相比的,尤其是火炮精度要高得多。
第三,中英双方火炮的炮弹方面
清军炮子主要由工部在京办理,然后再拨给各省。有时也改由地方就近制造。其材质除用铅子外,主要用生铁,用泥型铸造,以两个半圆坯模合铸而成,故必留 合范的线痕,且由于冶铸技术关系,往往有较多的气眼。
当时清军火炮有 一严重缺点:炮身庞大,炮口极小,炮弹较轻。炮弹一般重则3—10余斤左右,大者也不过16、17斤,导致威力有限。
1826年,英军开始采用爆炸弹,1839年英国开始装备改良过的桶型尖头开花弹,圆锥型的前部穿甲性能大大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铁甲船的诞生。但 20、30年代并未普遍受到青睐,因为这种炮在远距离射击时其准确性远不如实心弹炮。所以,直到30年代,英法海军的舰炮大约只有40%~60%属于爆炸 弹。战争之时,新式燃烧弹、葡萄弹和爆炸弹,就是英人“炮利”的秘密之所在。在战争中,当尚未深入了解敌方炮弹的构造原理的时候,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 他们用来的炮弹的威力。
第四,中英双方火药的质量方面
清军制造的火药,以手工作坊或工场生产为主,无法提纯硝和硫,亦无其它先进的工艺设备进行粉 碎和拌和,只靠石碾等工艺,硝、硫、炭比例中含硝量过高,容易发潮,难以久贮,爆炸效力低。
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战,《英军在华作战记》中 云:中国“火药库是普通式的建筑之一,里面存着几千磅粗火药,装在木桶或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 劣的东西。”接着英军进犯虎门、广州,导致“逆夷炮无虚发,我炮虽发无准,火药半杂泥沙,轰击不能致远。
9世纪初英国的火药制造工业,已经居于世界各国的领先地位,火药生产如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
第五,中英双方火炮的射程方面
战争前夕,中国购买的重型夷炮的最大射程在4华里之内,有效射程约为二三华里左右。而中国原有的旧式重型火炮的射程应小于这个数据。
战争时期,英军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华里左右,最大射程9华里之内。看来英舰重型炮的射程不一定大于清军海岸重型炮的射程。
道光二十一 年二月十九日钦差大臣裕谦奏:“英逆所恃惟船与炮……至于数千斤之大炮,夷船虽能任载,而只可施于深水外洋,不能施于近岸之内洋。盖内洋水浅,近岸又必有 明沙暗礁为之拦护,若放此数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经搁浅,船底着实,立刻震裂。故在内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数百斤之炮,不过口门窄而后身宽,多受火 药,且施放灵熟,较官炮略远一二里,然亦止及数里之内,实无远及十余里之事。
第六,中英双方火炮的机动性、射击精度和射速方面
战争之时,中国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许多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原因则比较复杂,主要是火炮缺乏可以灵 活转动的炮架。至于双方火炮的射击精度,英军已对弹道学作过初步研究,瞄准器具也已具备,使之射击精度大大提高。清军火炮射击,士兵大多凭经验。这使得双方火炮的命中率 差距甚大。
此外,火炮的射速。清军火炮装填程序复杂,费时多,射速慢,如果第一发不中,则第二发已因敌舰远去而鞭长莫及。火炮每分钟可能达到1~2发,但炮管无 法承受持续射击,隔一段时间就需休息以冷却,故每小时平均只可能发射8发,每天通常不超过100发,且铁炮在射击600发,铜炮约100发后,就已不太堪 用。 战争之后的林则徐对此深有体会,他在1842年8月被谴戍伊犁行次兰州时,回忆中英双方火炮射速的差别:“彼之大炮,远及10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 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以上种种决定了,清军火炮和英军火炮,性能上有很大差距,最终惨败。
1841年9月26日,英军进攻舟山群岛,当时的总兵葛云飞等主持防御。清军开炮数百发,只有一发命中敌舰。
在厦门一战中,清军开炮二百余发,只有一发击中英国军舰。
1840年鸦片战争为什么清军还在使用1601年的大炮?
这充分说明满清的文明和进步,对比头条上各种满清打败明军文章和口风就知道,那群人对中华民族进步发展就停留在,我有大辫子,我就是厉害
1840年鸦片战争为什么清军还在使用1601年的大炮?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文不对题了。开头问清军怎么在1840年使用1601年的大炮。后面的文章又说道清军不管是林则徐还是后来的清朝官员都买了西方人的大炮。但实际上。所谓的这些数据,笔者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军不可能装备那么多的西方人的火炮。此外,笔者还可以举一个就算亚洲人装备一定数量西方火炮的战争例子。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个事实是,清军没有在战前或者战中,购买大规模的西方火炮。因此,在战争中,清军使用的大炮。主要是国产的火炮。按照喻大华教授的说法,英军在攻占某地的中国炮台后,发现了一门火炮上有外文拼写的字母。翻译过来后,知道了这门大炮的制造时间是在明末。更生动的来说,这门大炮是郑成功时代的武器了。这门火炮的制造时间,已经超过一百年以上。威力更是不复当年。
而这种明朝时间的火炮。还就是在清朝的沿海屡见不少,甚至一些炮台,还未必就装备有那样的火炮。当英国人的军舰来到天津海面的时候,直隶总督琦善吓得是手足无措,问手下的官员海岸的炮台还有大炮吗?就算有大炮,也是那种锈迹斑斑的火炮,更是不可能对英国军舰造成什么重大损害了。
至于当时的中国火炮,其实是早就不能和英国人的火炮相提并论了。不仅是沿海的炮台用的是那种老古董火炮,就算清军新造的火炮,放到现在,也能把人活活气死。
1835年,后来战死沙场的老将关天培在虎门制造了一批新的火炮,一共是59门,制造完后,要试验火炮的质量,在试射过程中,10门火炮炸膛报废,还有三门火炮损坏。
关天培将军在调查原因时候发现,新造的火炮质量实在是太差。当时的火炮主要是滑膛炮。火炮的炮膛必须很光滑才可以发射的了炮弹。制造的新火炮中,炮膛内部,全是坑坑洼洼的表面。甚至还有不少的漏洞,其中一个漏洞,据说,可以放入四碗水。虽然不清楚清朝的碗大小,但可以肯定,一旦渗水,渗水大炮也只能作废。就这样的一批新大炮,还不比上当年的明朝遗物。也难怪英军会缴获灭亡快两百年王朝的火炮了。
虽然有说法,清朝可能购买了西方人的火炮。但是很难说可能买到的火炮真的能起到击败英国人的作用。笔者在此就以日本的萨英战争为例。
1863年,借着“生麦事件”的导火索,英国与当时的日本藩镇萨摩藩发生萨英战争。当年8月15日(好日子,可惜了)。英军四条军舰与萨摩藩海岸炮台发生炮战。虽然最后是以英国人撤退收场。可萨摩藩获得的,也不过是一场惨胜。
在交战中,萨摩藩出动岸防炮80门对抗英军的舰炮。要知道,此时的萨摩藩可是比当年清政府要开明,仿造和购买了西方不少的火枪和火炮,曾经在萨摩藩的一次演习中,出动了三千枝自产和外购的西洋火枪。萨摩藩的火炮自然不在话下。就这样的装备,日本人发现,还是落后于英国军舰的舰炮射程。这个巨大的差距,更不用说萨摩藩苦心经营的海军了。这一战,几乎是把萨摩藩几十年的成果付之一炬,不仅炮台被摧毁,日本的民间住宅区也遭到英军的炮击,大火甚至将萨摩藩引以为傲的集成馆烧毁殆尽。这一幕。像极了当年的鸦片战争、此时的萨摩藩,可是日本国内数一数二的大藩镇。连德川幕府都未必有超过他的军事实力。这一战,让萨摩藩也清醒过来,转而与英国人合作,这才有了后来的明治维新。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炮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说中国人在战前就在火炮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失败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