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环结草”有什么典故吗?
“衔环结草”是古代两个关于报恩的故事。那么,这两个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吗?
先来看看“衔环”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讲的是东汉的杨宝9岁的时候,在华山之北看见一只黄雀被一头老鹰啄伤后,掉到地上,又被一群蚂蚁围攻。杨宝可怜这只黄雀,于是把它捧回去,放在一个箱里保护起来。同时给黄雀喂食黄花。一个月后,这只黄雀的伤好了,杨宝把它给放飞。晚上,杨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黄衫童子送了四枚白环给他,对他说,自己是西王母使者,感谢他相救。为了报答杨宝,会让杨宝的子孙后代品行高洁,并且位登三公。
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果然四世太尉,并且,他们的品德都非常高洁。
(衔环结草)
再来看看“结草”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说的是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小妾,没有生儿子,不过魏武子很喜欢他。有一次,魏武子生病了,他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就把这个小妾嫁人。但是后来,当魏武子病得很重的时候,他又对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要让这个小妾给我殉葬。
魏武子去世后,魏颗并没有把这个小妾给他的父亲殉葬。魏颗说,他父亲刚生病的时候,头脑是清醒的,他说的话是他真实的想法。后来他病得很重的时候,说的是胡话,因此,当儿子的只能执行他第一次说的。
后来,魏颗与秦国的大将杜回作战。魏颗败了几阵,正在发愁。晚上的时候,魏颗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白胡子老人对他说了三个字:“青草坡。”
魏颗有所感悟,天明以后接着作战,魏颗果然把杜回引到一块青草坡。在战斗中,杜回的军队被青草坡上结的一个个环给缚住,逃不出来,最终,晋军打败秦军,杜回被魏颗抓住,晋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晚上,魏颗又在梦中见到了那位白胡子老人。他对魏颗说,他是魏武子小妾已经去世的爹,感激魏颗没有让他女儿殉葬,所以,“结草”来报答他。
(魏武子剧照)
这两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很显然,不可能是真实的。“衔环”的故事,肯定是因为后人看见杨宝作为一个隐士,而他的四代子孙都位居三公,而且品德高尚,所以附会出的一个故事。“结草”的故事,也是因为魏颗利用青草坡,打败了秦国大将杜回,因此把这个故事加以艺术夸张。后来,《东周列国志》还增加了不少情节,把这个故事演绎成小说,使得其传播得更加广泛。
这两个故事的附会和演绎,是往“报恩”上靠的。讲的是人应该做好事,应该对别人实施“仁德”。只要你做好事,把爱心传播出去,你将来就会获得回报。也就是说,这还是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
我这里想说的是,这两个故事不但不可能是真实的,而且写作的人,还把这两个故事写坏了。本来有巨大正能量的故事,却被注入了“因果报应”的糟粕,实在是太可惜了。
(杨震剧照)
那么,这两个故事有什么正能量呢?
“衔环”的故事,实际上我们需要挖掘的是杨家良好的家风。杨宝是一个隐士,不图名利,杨宝的儿子杨震是个清官,著名的“四知”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正因为有杨宝、杨震父子创立的好家风,因此才使得杨家人在中国历史上创造出了这样了不起的为政奇迹。难道这还不够正能量吗?为什么要引入“因果报应”的道德训诫呢?
还有“衔环”的故事,实际上是魏颗一次非常成功的战争策略。魏颗打不赢秦国,于是把他们引入青草坡。而青草坡上,魏颗已经预先在上面结出很多草绳。魏颗的晋军知道,所以能成功避开草绳。秦国不知道,因此落入陷阱,最终被晋军打败。
而且魏颗的这种战术打法,还为后世所充分地利用和借鉴。古代战场上曾多次使用绊马索。利用绊马索绊倒对方战马,从而打败敌人,可见其影响深远。
在这里,我们应该总结的是魏颗不但心地善良,反对殉葬,而且善于动脑筋,能进行成功的战术安排。魏颗这种仁智勇兼备的人,其身上所传递的正能量是巨大的。为什么不去宣传这些,而是要用因果报应的故事来解释这一切呢?
很显然,我们今天值得对这两个故事进行重新清理和认识。
(参考资料:《左传》《续齐谐记》)
“衔环结草”有什么典故吗?
衔环结草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个成语结草衔环。
结草就是把草打结,衔环就是一只鸟叼着一个环。
这两个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词组在了一起,却组成了一个成语,它的意思就是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而现在呢这个成语也就演变成了报恩的意思。
衔环结草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呢,别着急,有书君带大家看两个典故就知道了为什么了。
一、 衔环的典故
这是一个略带有神话色彩 的故事,请大家跟有书君一起来看看。
据说,东汉年间,有个九岁的小孩叫杨宝,他心地很善良。
有一天,他来到华阴山玩耍,看到了一只满身是伤的黄雀坠落在树下,并且被一群蚂蚁团团地围住了。杨宝觉得小黄雀很可怜,赶紧上前去把小黄雀捧在手心里,抱回了家。
他回到家后,把小黄雀放到一个铺了草的小箱子里,这样它的窝就会温暖一点。
并且杨宝还每天都用黄花去精心地喂养着小黄雀。在杨宝的精心照料下,小黄雀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它的羽毛长全了,又恢复到之前有生机的样子了。
可就在有一天的夜里,杨宝正在读书,忽然一个穿着黄衣的童子向他走了过来。
他说:“我本是西王母的使者,奉西王母的使命前往蓬莱仙岛。可是在半路上,我不幸地被鹞鹰所伤,多亏你救了我,在这我非常地感谢你。”
这时这个小仙童从身上拿出了四枚晶莹洁白的玉环,把它送给了杨宝说,“我又要奉命到南海去了。
现在我把这四枚玉环送给你,它可以让你的子孙四代人品高洁,并且可以登上朝廷的高官位置,享尽荣华富贵。“说完,黄衣小仙童就不见了。
而我们的主人公杨宝,后来果然做了高官,而且十分受人景仰。而他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后来确实都位居高官,并且公正廉洁。
这就是衔环的故事典故,是一只带有神话色彩的黄雀感恩回报的故事。好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结草的典故吧。
二、 结草的典故
结草的典故也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它发生在晋国。
话说晋国有一个大将军叫魏颗,他的父亲魏武子也是一位大将。这时的魏武子年迈多病,并且他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有一个爱妾很年轻,但是还没有生过孩子。所以他躺在床上嘱托魏颗说:“我死后,你就把我的这个爱妾给找个好人家,嫁出去。让她能有个安定的生活,千万不要为难她,听到了吗?”
魏颗记住了父亲说的话。没过多久魏武子的病情加重了,他却改了注意。
有一天他突然把魏颗叫到床前,有气无力地说:“魏颗你记住,我死后你一定要把我的爱妾给我殉葬啊。”
这话说了,没过多久魏武子就病死了。他的那个爱妾却害怕极了,因为殉葬可是让人活生生地去死啊。
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魏颗在送葬的那天,并没有让她去殉葬。葬礼过后,魏颗把她叫了过来对她说:“我已经给你找了户好人家,你现在还年轻,嫁过去要好好地生活啊。”
这个爱妾听到了魏颗说的话很惊讶,也很感动。
她问:“您父亲临终前不是让我去给他陪葬吗?为什么你没有按照他的遗嘱做呢?”魏颗说:“人在病重时,神志是不清的。我父亲清醒的时候嘱托过我,要让你有个安定的生活。
而陪葬是他昏迷时所说的。你说我该听他什么时候说的话呢?”
这个爱妾听后对魏颗是十分地感激,从此就把魏颗当做救命恩人来看待。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下面的内容更精彩。
后来秦桓公发兵攻打晋国,晋王就派魏颗前去抵抗。而秦军有个叫杜回的大力士是特别的厉害。
当时魏颗和杜回斗的是难解难分,好久也不见输赢。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奇特的事。
只见突然出现了一个老人,他用草打了许多的结,然后用草绳把杜回给绊倒了。
而在这个时候,魏颗才有了机会捉住了杜回。当他捉住杜回后发现老人不见了。在当天夜里,魏颗梦见了那位老人。
老人对他说:“我是你嫁出去那个女子的父亲,很感激你听从了你父亲清醒时所说的话,救了我女儿一命。
所以我这时特地来报答你的。”说完这话,老人就不见了。此时魏颗才明白,白天战场上的事情,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善心所成。
这就是结草的典故了。
从这两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主人公都是很有善心的人,而且受了他们恩惠的人也很懂得报恩。当然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也有许多“结草衔环”的事例,这种不失祖先的仁德之心,的确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继续发扬结草衔环故事中行善和报恩的精神,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安定,而我们的日子也会更加地美好。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衔环结草”有什么典故吗?
人们在比喻一个人要表达对恩人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吋,会经常使用成语:衔环结草。它的意思是把草结成绳子,绊倒敌人,搭救恩人,嘴里衔着玉环,报答恩人。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衔环结草,它实际上是有两个典故组成的,一个是“衔环”,另一个是“结草”。
根据成语典故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衔环结草”的准确叫法,应是“结草衔环”,因为“结草”是在“衔环”之前。
结草衔环,顾名思义就是把草打成了许多结把,口里叼着玉环,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下面我们来分别谈谈这两个典故。
1、结草
“结草”的典故来自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说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叫做祖姬的姜,他很宠爱她,可惜祖姬也未能为魏家生个孩子。魏武子临死前,就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让祖姬为我殉葬,这样九泉下我也能好有个伴。”
听起来很恐怖,但贵族用活人殉葬在春秋战国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据说这样才能体现贵族的身份。因此,儿子魏颗就答应了父亲。但魏武子死后,儿子并没有用祖姬陪葬,反而让她改嫁他人。
魏颗的弟弟见状很不高兴,问哥哥为什么不按父亲的遗言办。魏颗说:“人在病危的时候,脑子是糊涂的,你想父亲生前特别喜爱祖姬,如果是清醒的,是绝不会让祖姬殉葬的。”
后来,秦桓公派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打晋国,他们来到晋国辅氏的扎营。面临威胁,晋国就派魏颗率军前去迎战。
魏颗便在青草坡设伏将杜回,双方拉开大战,双方打的难分难解时,突然,一老人出现在战场上,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把杜回绊倒,因此魏颗活捉了杜回,取得了胜利。
夜里,魏颗就做了个梦,梦里,白天的那个老人对他说:“我是祖姬的父亲,特来感谢您的救女之恩,今天结草以助,就是为了替祖姬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将军当世世显荣,子孙贵为王侯,无忘吾言。”
由于后来魏颗活捉大将杜回,立了大功,就被国君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后来,魏颗的后代乳以封地为姓,称令狐氏。
这个典故就被人们称为“结草报恩”、“魏颗结草”。
2、衔环
“衔环”:出自《后汉书》,说东汉时,一次,年仅九岁的杨宝在华阴山玩,突然,他看到一只被老鹰咬伤黄雀坠落到地上,很快被蚂蚁围了起来。杨宝可怜小黄雀,上前去把小黄雀捧在手心里,抱回了家,还放在箱里。
小黄雀喜欢吃黄花,杨宝就天天用它精心地喂养,过了百日,小黄雀养好了伤,还羽翼丰满,杨宝就放它飞走了。
晚上,杨宝正在订下读书,突然,一个身穿黄衣小童来到他面前说:“我原是西王母的使者,奉西王母的使命前往蓬莱仙岛。但在半路上,被鹞鹰所伤,多亏是你救了我,我特来感谢你。”
说完,小童把四个晶莹洁白的玉环送给杨宝说:“它能保你四代子孙位列三公,而且还能为政清廉,做事就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说罢,小童转眼就不见了。
正如黄衣小童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真的是四代做官至太尉,位列朝廷的三公之位,每一个都为政清廉。
正因为此,后人就把这个故事叫“衔环报恩”。后来,人们又把这二个典故组成一句成语“结草衔环”。
这两个典故讲的都是因果报应,被好人搭救,后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古人用这个成语告诫我们,人生一世,要时时做善事,常常懂报恩。
图片来自网络
“衔环结草”有什么典故吗?
“结草衔环”是古代两个关于报恩的美丽传说。“结草”是把草结在一起以绊倒敌人搭救恩人,“衔环”是嘴里衔着玉环。
比喻受人恩惠,感恩图报,至死不忘。
直到今天,“结草衔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那成语中的两个传说故事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吗?分别有什么典故呢?
一:结草的典故“结草”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是关于春秋时期晋国将领魏颗的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著名士大夫叫魏犨,别名魏武子,是晋国“五贤士”之一。魏武子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晋文公回国当上国君后,封魏武子为大夫。
魏武子有一位妙龄的小妾叫祖姬,没有生下儿子,但魏武子很喜欢她。有一次,魏武子生病了,就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选个好人家把她嫁了。”
后来,魏武子的病情越来越重,他又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好让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但魏武子死后,儿子魏颗并没有把祖姬杀死为父亲陪葬,而是把她嫁了一户好人家。魏颗的弟弟很是不解,就责问魏颗为什么不遵照父亲临终时的遗愿行事。
魏颗解释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混乱不清的,说出的话自然不是他的本意。我嫁此女,正是遵循了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再后来,到了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国的秦桓公出兵攻打晋国,秦军与晋军在晋地的辅氏(今陕西的大荔县)交战,展开厮杀。
魏颗作为晋国将领率兵御敌,与秦国大将杜回厮杀在一起,一时难分难解。正在这时,魏颗蓦然看见一位白胡子老人将一路青草打成结,而这样的草结套住了杜回。
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将,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擒住。这场历史上著名的秦晋辅氏之战,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魏颗大获全胜!
还有一种说法,魏颗白天被杜回打败,晚上梦见青草坡,次日再战将杜回等人引至青草坡,杜回恰被坡上早已结好的草绳绊倒而被擒。
就在晋军获胜收兵的那天晚上,大战了1天疲惫不堪的魏颗沉沉进入梦乡,在梦中他见到了那位白天为他结草绳绊倒杜回的白胡子老人。
老人告诉他:“我是你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你父亲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用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于你。”
“结草”的故事告诉我们:好人终有好报,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结草”也就是用实际行动去“报恩”。
二:衔环的典故“衔环”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吴均的《续齐谐记》,讲的是东汉初杨宝童年时期的事。
杨宝,东汉名臣杨震的父亲,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洁的名士。传说杨宝9岁那年,在华阴山北(今华山之北)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
当时,一只凶恶的老鹰咬伤了一只黄雀,受伤黄雀又被一群蚂蚁团团围住,善良的小杨宝动了恻隐之心,救了黄雀并将它带回家中治伤。
回家后,杨宝将黄雀放在箱中保护起来。由于黄雀只吃黄花,杨宝就用黄花来喂养它,直到黄雀的伤养好后,羽翼丰满了,才振翅飞走。
就在当天晚上,杨宝梦见这只黄雀幻化成了一个黄衣童子,黄衣童子真诚地对他拜谢,说他是西王母的使者,非常感谢杨宝的救命之恩。
还将四枚白环赠给杨宝,说此环可保佑杨宝子孙位列S公(西汉指司马、司徒、太尉),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就像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结果,真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高洁美德也为后世传诵。
“衔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他人有困难时,要力所能及提供帮助,虽然并不图有所回报,但在冥冥之中却会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三:“衔环结草”故事中的正能量很显然,以上“衔环结草”的两个故事其实并非真实发生过的史实,而是被古人赋予了“感恩报德、饮水思源”等正能量的唯美传说。
魏颗,本是骁勇善战的晋国将军,他大败杜回,赢得秦晋辅氏之战胜利,其根本原因是他高超的战略战术以及强硬的御敌本领所致,而不是祖姬死去父亲的灵魂帮助了他。
杨宝子孙后代位列高位,是家风传承及个人自身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拯救了一只黄雀就得到了这样的好报。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故事,主要还是古人朴素的因果报应观念所致。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救助弱者、助人为乐等始终是社会倡导的正能量价值观念,也会宣导和弘扬,如此让社会更加和谐,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温暖。
所以,我们不提倡所谓的因果报应说法,但我们理解因果报应背后的正能量,这也足够了。
其实,我们从“结草”故事中能看到的是另一种正能量,就是魏颗对殉葬制度的否定,这在我国春秋时期是一种进步的做法。
殉葬,是古代以某种手段让活人非正常死亡后葬于墓中,包括死者生前享用的一切如美妻艳妾、忠心侍从、臣子、随葬物等,因此殉葬一种非常残忍的丧葬习俗。
殉葬始于商朝,秦汉后少有人殉,代之以木俑、陶俑。到了辽代后死灰复燃,阿保机死后100多名大臣殉葬,此后金、元、明都有殉葬制,直到明英宗时才得以结束。
但春秋战国时期,史籍关于人殉记载很多。君王老爷死后,殉葬者不但有美女,还有幸臣仆从,说明人殉仍流行,但魏颗能让父亲魏武子的爱妾祖姬免于殉葬,这已经很进步了。
所以,相对于古人因果报应的朴素观念而言,否定违反人性的殉葬制度更让我们推崇。但不可否认,任何社会都需要助人为乐的正能量,而且还应该大力弘扬。
孔圣人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刘备还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认为,帮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自己也会梦想成真!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总结“衔环结草”两个关于报恩的故事,非常感人,让我们明白: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做人就应懂得感恩图报,懂得饮水思源。
但因古人朴素的观念,多少带有历史的烙印,因此我们对于古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接受,这才是对待古文化的正确态度。
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的?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衔环结草”有什么典故吗?
谢邀!
先祝友元旦快乐!
结草衔环乃古人报恩的两个传说。
一,结草:春秋时晋大夫魏颗之父有一美妾,其父临终命魏颗将妾陪葬。颗不忍,放妾另嫁。妾己故的父亲为报颗恩,协助颗战场上结草拌敌获胜。
二,衔环:
东汉时,九岁童杨宝在林中救下受困黄雀,此鸟乃王母宠使。一日,衔四玉环赠与杨宝。令其享尽荣华富贵。
后人把这两个故事合并为结草衔环,教人知恩图报。
“衔环结草”有什么典故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很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衔环结草,我们先说结草。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做魏颗。
他的父亲叫做魏武子,有个非常宠爱的小妾。
不过魏武子的年龄很大,而小妾正直妙龄。没几年,魏武子因年迈患上绝症,很快病死。
死前,魏武子根据习俗,让儿子魏颗安葬他时,一定要将小妾一通殉葬。
春秋时期,还没有正经的礼法。
当时贵族没有生育的妾,一般都会殉葬。但如果贵族的儿子法外开恩,也可以将这些妾放走。
魏颗是个心善的老实人,不愿意看到自己妙龄的庶母如此死去。
犹豫再三,魏颗顶住压力,仍由这个庶母改嫁,没有让他给父亲殉葬。
为此,魏颗成为当时的笑柄,都说他烂老实无用。
没多久,秦将杜回领兵攻打晋国,晋王命魏颗率兵抵抗。
魏颗的军队和秦国大军对战,被打的大败,士兵纷纷溃逃。
秦将杜回发现晋军已经溃败,立即亲自率兵去活捉魏颗。
魏颗无处可逃,眼见就要成为俘虏。谁知道,此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白胡子老人。
这个老人冒死冲入秦军中,用草打成的结,绊倒了杜回。杜回被摔成重伤,秦军顿时失去主帅,出现混乱。魏颗乘势出击,活捉了杜回,晋军最终胜利,魏颗和保住了性命。
但这个白胡子老人是谁呢?为什么不顾性命帮助魏颗呢?
当天夜里,魏颗做了一个梦。这个老人对他说:我是你父亲小妾的爸爸,已经去世多年。感谢你没有让我女儿殉葬,所以我的魂灵特来战场上结草报恩。
这就是结草。
那么什么是衔环呢?
《后汉书·杨震衔环传》注引《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有个人叫做杨宝。杨宝是孩子的时候,在树林中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黄雀。杨宝见他可怜,就将小黄雀带到家里精心照顾。小黄雀的伤养好了以后,就将小麻雀放了。
当天,杨宝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个黄衣童子,口中衔着四个玉环,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祝愿杨宝子孙四代都做大官。
后来杨宝成年后,他自己、儿子、孙子甚至曾孙都做了大官。
杨宝认为,这是黄雀衔环报恩,这就是衔环。
所谓结草衔环用来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其实,做人本来就应该这样。
对别人的恩惠,要尽量报答,这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通常也不是什么好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