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府为什么一定要在菜市口斩杀死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的杀人并不仅仅是杀这么简单,主要是威慑其他老百姓。

大家注意,中国古代的酷刑是非常多的,堪称世界第一流。

比如凌迟,也就是杀千刀,堪称世界第一酷刑。

另外还有剥皮、炮烙、腰斩、五马分尸等等。

说白了,这种刑法主要是用来威慑。

那么,既然是威慑老百姓,第一要游街,第二要在热闹场所公开处死。

公开处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秦汉就是这样了。

古代中国城市中比较热闹的地方,其一就是菜市口。

因为所有人无论贵贱都要吃饭,菜市口是大家都一定要去的地方。

同时,为了交易方便,菜市口的位置不会太偏。

比如北京的菜市口,虽然是内城之外,但距离宣武门非常近,也就是1里距离。

满清时期,在菜市口处决犯人大概是这样。

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经宣武门,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随后囚犯由东往西排好,刽子手手执鬼头刀也依次排列。

时辰到了以后,刽子手手起刀落。头被砍下来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不过,如果犯人家属有钱,可以打点刽子手将头赎回安葬。

据说满清时期,北京的穷人死后一般都埋在陶然亭。那里离菜市口很近,行刑后尸体直接拖到陶然亭掩埋。

说起来,全国各地都是如此,死刑大体是在这种热闹地方执行。

广东话里还有句骂人的话叫“扑街”。

古代官府为什么一定要在菜市口斩杀死囚?

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菜市口,其中北京的菜市口最为著名。小朋友们从电视剧里都知道,菜市口是斩杀死囚的地方。

菜市口的历史悠久。辽代京城有八个城门,东面自南向北是“安东”“迎春”二门,菜市口位于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城廓扩大,东面自南向北有“施仁”“宣耀”“阳春”三门,菜市口地处施仁门内的丁字街;元代,菜市口一带成了大都城城外西南的地域;明代开始成为京城有名的蔬菜市场,时称“菜市街”。

清代把已经很繁华的菜市街更名“菜市口”,并将其当作处决犯人的刑场。“推出午门斩首”,就是拉到菜市口砍头,所以菜市口曾是“刑场”和“砍头”的代名词。我们知道的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等人,处刑也在菜市口。

老北京的城门各有各的主要功能,正阳门东侧的崇文门进酒车,俗称“酒门”;西侧的宣武门出囚车,故称“刑门”和“死门”。每年秋天,都察院、刑部和九卿等共同会审犯人,被判秋后问斩者,一律在冬至前处斩,也叫“秋决”。

菜市口作为杀人刑场始清朝,也终于清朝,到了民国,砍头改为枪决,刑场也换到了当时更野外一点的天桥了。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古代官府为什么一定要在菜市口斩杀死囚?

第一,菜市口人多,流传的面积会很大,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第二,菜市口交通便利,利于囚车通行。

第三,菜市口利于大队人马行动,万一发生劫囚犯事件有利于大批官兵赶到现场。

第四,有利于商业繁荣,周围的商铺都会兴旺起来,对卖货有好处。

古代官府为什么一定要在菜市口斩杀死囚?

因为有鹤年堂吧……

古代官府为什么一定要在菜市口斩杀死囚?

人多眼杂,杀一儆百,以示天威。

古代官府为什么一定要在菜市口斩杀死囚?

动动脑子也能想到啊!菜市口人多呗,能很好的起到威慑作用,让人们遵纪守法,也展示威严和公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