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少将六名大佐,若将其俘虏可是大功一件,李云龙为何放弃了?

抗战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这厮交了狗屎运,率八路军第386率独立团一营,伏击并全歼了一个日军军官战地观慕团,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以及六名大佐联队长军官,本次胜利的含金量相当高,足以让爱吹牛的李云龙得意好一阵子了。

剧中的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1旅团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是战地观慕团的团长,率领六名联队长大佐级军官,其余180名也都是中队长以上的佐尉级军官,专门来晋西北战场参观所谓“铁滚扫荡”新战法,却全都被李云龙率部所击毙。

由于观慕团成员除了少将以外,都是佐尉级军官,是些久经沙场的老手,纷纷和八路军展开殊死的抵抗,剧中的服部直臣少将旅团长,手持指挥刀,主动提出要和提大刀的李云龙单挑。

警卫员魏和尚怕团长吃亏,就操起红樱枪和服部直臣干了起来,最终凭借高超的枪法,刺杀了少将旅团长,其它垂死挣扎的日军军官也全都被击毙。

其实,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极少有投降,俘虏少将级别的日军军官门都没有,受武士道精神的灌输,日军军官包括士兵战败时,宁可选择被对方枪杀,或选择自杀,也绝不投降,这是历史的事实。

剧中当李云龙所部包围了所剩无几的几个鬼子军官时,其中,有一个日军中佐军官站出来,扬言要和独立团进行一对一的公平对决,直到战死为止。

为了鼓励士气,李云龙同意和日军进行一对一的决斗,理由非常简单,用李云龙的话来说,不能让小鬼子笑话咱不敢拼刺刀,老子以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显示出了硬汉子的铮铮铁骨。

在决斗比武过程中,有一名日军大佐竟然打算拉响腰间挂着的卵形手榴弹,要与一营长张大彪等人同归于尽,在危机关头,就只能突突突了,因此独立团全歼了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战地观慕团,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综上,倘若真能将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战地观慕团的少将率团长、六位大佐联队长活捉,当然是一件幸事了,不是李云龙不想活捉大鱼,而是凶残的日军负隅顽抗,宁死不投降,还在决斗中企图拉响手榴弹,与八路军同归于尽,所以紧急态势下,只能全歼,没有留下活口。

一名少将六名大佐,若将其俘虏可是大功一件,李云龙为何放弃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既然是抗战史的作者,有些话就不得不说。

亮剑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作品,他是以真实历史为原型的。

抗战历史上,绝不存在一次俘虏1名少将和6名大佐的事情。

甚至,想要俘虏一名少佐,也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歼灭了数万日军,然而俘虏的军官最高军衔也基本就是大尉,还是个通讯兵大尉。

这一事件的原型,是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的韩略村战斗,伏击了 战地观摩团。

这个比较敏感,萨沙就不自己说了,摘录一段:

战地观摩团到底是什么部队?

  争议和疑问最大之处就在于韩略村伏击的到底是怎样一支日军?

  通常认为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观摩“铁滚扫荡新战法”的军官团,但人数上有180人和120人两种说法,从日军3辆汽车和10辆卡车的规模上来看,180人的说法应该更合理些。

  至于这180人中到底有哪些军官,那说法就更多了。最离谱的居然是有少将级军官9人,大中少佐级军官99人,甚至其中还有皇族成员。一次战斗击毙9名少将,在抗战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所以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击毙服部直臣少将、6名联队长、10名少佐,其他则是“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的成员,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不过这一说法也有很多疑问,首先是服部直臣少将,日军中倒是有这样一号人物,但此人1944年出任独立步兵第2旅团旅团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石家庄率部缴械,1947年去世。在1943年的韩略村伏击中被击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还有资料称他是21旅团旅团长,这也明显不对,因为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的序列里根本没有21旅团。21旅团属于第5师团建制,1939年11月参加桂南作战,在12月的昆仑关之战中遭到重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南方军参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莫尔兹比港的作战,1943年时根本没在中国战场。

6名联队长也有疑点,在日军编制中,联队长一般都是大佐军衔;如果大佐阵亡,通常都会追晋为少将,而日军从未有过在一次战斗中追晋6名少将的记录,更没有一次战死6个联队长的记录,甚至一次战斗中战死2个联队长也从没出现过。

至于“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抗战期间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有过四所军校,但都是在东北的关东军所开办的学校,属于中国派遣军的只有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和北支那步兵下士官后补者队,都只是“教育队”的编制而不是学校,相比之下,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步兵教育队主要是对基层军官进行短期培训,如果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的话,那么恐怕至少要六七个师团的全部中队长才能达到这个数量,因此可能性并不大。

  另外,如果180人全是军官,没有护卫部队,就更不可能了。

  1. 从缴获的武器来看,基本就是一个步兵小队的编制武器,所以很可能是有一个小队的护卫队,加上十几辆车的司机,真正军官也就在100人左右。

一名少将六名大佐,若将其俘虏可是大功一件,李云龙为何放弃了?

因为历史上没有可参照的事实。伏击皇军战地参观团一战,原型为1943年的韩略村战斗。此战号称击毙日军一名少将服部直臣,但被证明是误判,所谓参观团的级别并没有后世认为的那么高。

服部直臣少将本人,在1945年战败时和八路军代表谈判过投降事宜,但没有成功。即使是电视剧,也要有历史真实背景作为依托,否则就会非常别扭。虽然电视剧拍成了击毙日军少将,但也比俘虏一名少将,在逻辑上通顺得多。

俘虏一名日军少将,那可要沦为二战战史上的大事了,美军在太平洋上都没做到。如果编剧敢于这么写,那么就要准备承担起“发明二战特大事件”的责任了。

一名少将六名大佐,若将其俘虏可是大功一件,李云龙为何放弃了?

在战场上面想俘虏一个日本士兵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俘虏一个日本的高级军官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啊,当时八路军士兵从战场上面俘虏了一个日本士兵,以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育,以后,日本士兵表示我不愿意投降,我想回家那八路军没办法,只能够把他送回去,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日本军方以为这个日本士兵阵亡了,结果这个士兵回来了,这就让人很尴尬了。日本是政府立刻认为这个日本士兵是一个叛徒,并且对他的家人进行了迫害来自于民间,个个地方的势力开始口诛笔伐,这个家庭包括这个日本士兵最后这个日本士兵和他的家人一起不堪重负,全部自杀了。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一个真实的现状,原子弹下无亡魂啊所有人,不仅仅是日本士兵,包括日本人都接受了天皇所谓的洗脑教育。法西斯主义教育,亲热其他的国家杀害其他国家的人民去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报效帝国成为了一种荣誉,所有的那些老百姓都在鼓励自己家里面的成年男子去战场上面去抢更多的东西,去替祖国效力,去替天皇效忠。

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即便是被别人给俘虏了,那也是一种可耻的事情,众口销金啊!你想想看你被人俘虏了,你的家人会遇到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你在当地老百姓人的眼里面,在所有日本人的眼睛里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会被人怎样诋毁,(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会被人怎样辱骂,懦夫或者是胆小鬼,这已经算得上是比较轻的,情况严重一点儿,祖上18代全给你挖出来一个一个骂一个遍。

整个日本已经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状态,美国人威胁说要登陆日本本土,日本人都能喊出1亿玉碎的口号,日本人疯狂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而这个时候,作为前线作战的日本士兵是可恶的同时是可怜的,他们的命运不是他们自己能够做主的,从他们替日本法西斯卖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灭亡的结局。

而且这些日本的高级军官,每个都在日本的国内拥有自己的势力,拥有自己的家族,对于他们来讲,战死沙场,那是最好的选择。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西汉时期的李陵,李陵死战到底,赢得了匈奴人的尊重,最后被逼无奈投降,可是迎来的却是什么,自己家里人全部被杀光!最后他都不想回汉朝了。

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这些日本高级军官来讲,战死沙场是最好的宿命。不要活着到敌人的手里面,否则迎接他们的将是生不如死,害死他们的人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

一名少将六名大佐,若将其俘虏可是大功一件,李云龙为何放弃了?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

首先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序列里你是查不到李云龙这个名字的,他是都梁小说《亮剑》中集几名将军的传奇于一身的混合体。

其中李云龙的原型大多来源于著名的战将王近山,另有他人说还有钟伟将军的影响在里面。

电视剧中李云龙的职务时代理军长,和孔捷、丁伟一样,作为一个军职干部按正说应该是中将才对,少将军衔三人都觉得低了。

王近山将军也有类似的情况,朝鲜战争的上甘岭战役打响时他是兵团司令。

而当时作为兵团下辖的15军军长是秦基伟将军,而在1955年授衔时,两人都同为中将。

因此在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其事迹大多来源于王近山。

其中一则伏击日本战地观摩团的情节,说的就是王近山将军打的韩略村伏击战。

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1943年,兼任太岳军区第二分队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在10月份奉命率领一个团赶赴延安,途经山西省临汾东北韩略村时,主动捕捉战机对日军实施伏击。

当时他的任务是赶赴延安,没有另外的其他作战任务,前方侦查员传来消息说有一部日军路经此地人数不多。

于是王近山的疯劲又上来了,说了一声打他狗日的!

这是随行人员提醒她,我们的任务是奉命赶往延安保卫党中央,如果耽误了赶赴延安的时间吃罪不起。

但王近山不为所动,命令部队就地伏击打了一个漂亮仗。

第一没有耽误赶赴延安的时间,第二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在这次大的伏击战中,没有想到网到了几条大鱼,他们是以所谓的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摩团的服部直臣少将和六名大佐联队长以及麾下军官120人。

至于这次的伏击战就如电视剧中所说的一样,都是全部击杀没有一个活着的俘虏。

之所以如此是有着多重原因的,第一日本信奉武士道精神,认为投降或者被俘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讲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二不仅中上级军官如此,而且活着的士兵也信奉这种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所以在抗战中俘获一名日军士兵是很不容易的。

大家可以看看冯志写的小说《敌后武工队》,在武工队队长杨子曾和二小队长魏强率领武工队员伏击了一队日军之后,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名受伤而未死的日军士兵,武工队出于人道主义为他进行了包扎。

当后来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此地时,带队的美津联队长发现了这名受伤未死的士兵,当时告诉他八路军为他包扎伤口之后,美津联队长认为这是一奇耻大辱,拔出指挥刀捅进这名士兵的身体。

日本的这种武士道精神不仅严格要求上级,而且对下级士兵也是严格要求。

因此,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只能将这部日军就地歼灭,俘虏是几乎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一名少将六名大佐,若将其俘虏可是大功一件,李云龙为何放弃了?

我爷爷参加过冀中游击队,有一次伏击鬼,炸药炸完扔手榴弹,放土炮,然后直接拼刺刀,没办法,我们没多少子弹,子弹都是上膛以后冲锋离近了才用的。最后剩下一个扛着没子弹的歪把子的鬼子,没跑出去被围住了,队长要活的,鬼子可能明白了,把枪摔个稀碎,捡起来一个手雷拉响了就冲过来了,大伙一看不好就全跑开了趴在地上。给队长气的用大刀把这个鬼子肢解了。当时八路军规定活捉一个鬼子奖励两箱手榴和一顿肉,后来是五箱手榴弹,但就是这样,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去捉活的。我爷爷说干八路5年了,就活捉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兵,还是装死以后自己投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