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刘琦的“抽梯问计”实际上是一条置自己于死地的毒计,对此你怎么看?

刘琦此计确实走投无路之法,保命之策。若非诸葛亮指点,想必刘琦活不过刘琮投降。因为刘琦在荆州的地位比较尴尬,身为刘表长子,德才兼备,却得不到刘表喜爱。

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

刘琮是刘表后妻蔡夫人之子,蔡夫人又蔡瑁这颗大树撑腰,连张允这个刘表亲外甥,都巴结讨好蔡瑁,可见蔡氏家族在荆州的地位。如果刘琦一直不被待见,刘琮继位后,刘琦性命难保,可谓是古有吕后害刘如意,今有蔡夫人害刘琦。

而刘琦多次问计诸葛亮,诸葛亮深知客居荆州,不便参与荆州家事,因此“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这里个人觉得诸葛亮是有心机的,荆州刘表难成大事,在诸葛亮“隆中对”里也将荆州视为必争之地,那么荆州长公子问计于他,为何要一言不发呢?只能说明诸葛亮作为一个谋略家,已经谋划更远一步,只是在逼刘琦一把。后续的事情发展想必也是诸葛亮预测到的。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日:“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何以言未?”

这里说明一下,刘琦问计之时就是阁楼上的宴请,并非什么绝世兵书引诱诸葛亮。面对刘琦此问,诸葛亮早就成熟于心的计策脱口而出“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也正是诸葛亮此话使得刘琦茅塞顿开,趁黄祖去世之时,出走为江夏太守。

那么这里为何说这一切是诸葛亮的预先安排呢?我们知道诸葛亮向刘备规划的战略宏图是保有荆州,西图益州,进而关中之地。那么荆州怎么保有呢?那就是在刘琦和刘琮的立储之争当中,最有可乘之机。之前吊着刘琦的胃口不发一言,在刘琦最着急之时献计令其出走江夏,那么荆州之地的缺口就在江夏,倘若曹操没有很轻松的收降刘琮,那么刘琦最倚仗的人就是刘备,用以对抗刘琮。而蔡瑁曾建议刘表诛杀刘备以除后患,那么刘备和刘琦就有了达成共识的理由。如果刘备保有江夏整个郡的时候,力量会远远比驻守在新野要强的多,对于攻伐整个荆州来说是有力的。

而后来的事也很明了,刘备在赤壁之战时期攻占了荆州四郡,而最重要的帮手就是刘琦的一万余人马。这不是巧合,而是诸葛亮一手谋划的“救人一命”,再得其“报恩”。

有人说刘琦的“抽梯问计”实际上是一条置自己于死地的毒计,对此你怎么看?

刘琦是刘表的长子,但是并不受待见,主要是他的后妈不喜欢他他后妈喜欢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因为刘琮是她后妈的侄女婿,这么一来刘琮跟蔡氏家族也算是扯上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蔡夫人自然不想让刘琦接替刘表的大位,而刘表本人到了晚年也昏聩的很,所以没有能力处理这件事。所以刘琦为了活命,只能找到刘备求救,那么这件事的始末是怎样的呢?

第一,刘备来到荆州以后,很快成为了荆州核心圈内的人物。

不得不说,刘备这个人在江湖上混迹了二十多年,那不是白混的。他的社交能力在他到了荆州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他出现之前,刘表的接班人毫无疑问就是他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刘备来了以后。荆州的豪杰们跟他的关系几乎都非常好,他跟刘表一样,利用自己的皇叔身份,成功博取了荆州豪族们的欣赏。所以这个时候的刘备,成为了荆州集团的第三股力量。但是刘备本人是比较会伪装的,他在刘琦眼里,那就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厚道长者,所以刘琦前来求救,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第二,诸葛亮跟蔡氏集团的密切关系。

彼时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了刘备的军师,所以也就出现在了荆州上层人的眼前。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一件事,诸葛亮跟蔡氏集团,有着十分密切的亲属关系。诸葛亮的老婆,正是蔡夫人的侄女儿,也就是说,诸葛亮跟刘琮,那属于连襟关系。难道诸葛亮会为了刘琦,背叛自己的连襟吗?正常人的思维自然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不过诸葛亮的眼界可不止于此,他除了有一个连襟以外,还需要辅佐刘备。这个时候的诸葛亮自然是一心要为刘备谋出路。而帮助刘琮,也就是帮助蔡氏集团,那蔡氏集团在荆州壮大了以后,刘备的出路又该在哪里呢?

第三,帮助刘琦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给刘备找退路。

作为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自然不可能主动去帮助刘琮了。但是他没有理由去帮助刘琦,因为刘琦这个人跟自己没有什么瓜葛,他没有必要帮助刘琦来对付自己的连襟。所以他帮助刘琦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为了帮助刘备。我们知道,诸葛亮给刘琦所指出的一条生路,是前往江夏镇守,他去镇守必然是要带兵的,而这些兵马那将来就是刘备的有生力量。诸葛亮看透了刘琦这个人只是想要自保,并没有雄才大略,所以他帮助刘琦,其实是为了给刘备找出一条迅速壮大的出路。

第四,刘琦不明不白就去世了,跟刘备有关系吗?

如果江湖小晓生今天说,刘琦是被刘备害死的,那肯定有一大帮子人来喷我,他们会说我这是阴谋论,而且没有任何证据。的确是如此,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曹操打来了以后,刘备立刻就去江夏跟刘琦会合了,他们合兵一处,这个时候刘琦并不碍事,因为他是一杆旗帜,可以招揽荆州的英雄前来投靠,毕竟那个刘琮已经投靠了曹操了。在打败了曹操以后,刘备带领人马攻占了荆州不少地盘,几乎成为了第二个刘表。这个时候他上面还有一个刘琦。可是荆州的将领们现在都只认刘备了,刘琦显然成了一个摆设。即使刘备没有杀他的心思,他想好好活下去,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毕竟自由被限制了,手里又没有任何兵权。所以他请诸葛亮登高问计真的是自谋死路,不过他不请呢?或许死的更早。

有人说刘琦的“抽梯问计”实际上是一条置自己于死地的毒计,对此你怎么看?

确实是!因为这一切一直都在诸葛亮的算计当中!有句话说得好,别人一直想让你做的事肯定会有别人自己的打算。刘备想要夺取荆州,这刘琦就是他手里的筹码,刘琦自然不会有好下场。

刘备在隆中对中跟诸葛亮的对话中就可以得知刘备这个人不老实,他还在新野的时候就想要占领荆州占领益州,这样的人不厚道。因为当时的荆州是刘表的,益州是刘璋的,都是刘备本家,两人对刘备都很信任。刘备就是杀熟不要脸!

刘琦求助刘备,刘备告诉刘琦问诸葛亮还教他抽梯,这完全是刘备跟诸葛亮合伙的,包括诸葛亮出主意让刘琦去江夏也是跟刘备商量好的,目的是夺荆州不成就去江夏投刘琦。在长坂坡大战以后,刘备果然就去投刘琦。

刘备投刘琦后,刘琦把刘备当成亲叔父来对待,对刘备没有防备还委以重任。可是刘备却一直干着内鬼的事,他往刘琦的食物里放砒霜,将刘琦慢性毒死目的就是夺走刘琦产业。不到一年,刘琦果然死了,江夏落入刘备手里,刘琦的三万大军也归刘备所有。

有人说刘琦的“抽梯问计”实际上是一条置自己于死地的毒计,对此你怎么看?

当然不是毒计,起码刘琦出镇夏口,第一,保住了自己性命,第二,成全了刘备和诸葛亮。诸葛亮为刘琦出此计,自然有一石二鸟的用意,能让日后刘备倚重刘琦和夏口,而且并不违背刘琦的意愿和利益,这怎么算是一条毒计呢?而且刘琦之死是自然病死,史书并没有记载刘琦纵欲过度或者非正常死亡的记录,又何来毒计,置自己于死地的说法?其实刘琦更多是一种无奈,前期被刘表周围的人排斥,后期面对四分五裂的荆州,他也是无能为力的。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假如刘琦继承了刘表的荆州,即使面对曹操的南下大军,也绝不可能投降曹操的。虽然,刘琦的父亲刘表没有和曹操撕破脸,但是名义上是和袁绍连合的。再者,刘表单骑入荆州后,面对天下形势的变化,居中自守,好不容易才把荆州经营得井井有条。根据《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典略》记载,刘琦为人孝顺聪明,对刘表的所创立的基业,是不可能如刘琮一样,轻易拱手相让给曹操的。而且,刘琦也是以荆州继承人自居的。《三国志》记载,刘琮被立为嗣子,刘琦和刘琮的关系就彻底破解了。正是刘琦这种特性,不但不能得到刘表身边重要的大臣支持,还可能在刘表病死后,被这些人直接害死。

因为,当时的曹操已经打赢了官渡之战,南阳宛城的张绣也归降了,下一步曹操必然谋取荆州,这个曾经让寝食不安的大后方。此时,刘表已经风烛残年了,身边的蔡瑁,张允,蒯越,韩嵩等人,不但是荆州的大族,一个个都是“亲曹派”。其中蔡瑁还是刘琮的舅舅,没少说刘琦的坏话,刘表也因此和刘琦疏远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关键是这些“亲曹派”可不简单呀。当年刘表就是靠着蔡瑁,蒯越等人的狠辣,才平定了乱成一锅粥的荆州。后来,蔡瑁和蒯越又密谋在刘表的宴会上,杀死刘备,只是没有成功。可见,刘琦当时在襄阳可是岌岌可危的,那就怪不得他于心不自安,要“抽梯问计”了。

所以,从性命的角度来说,刘琦窝在襄阳,只能死得更快。因为刘表去世后,“亲曹派”必定下毒手杀刘琦。从刘琦的利益和想法上来说,诸葛亮让他驻守夏口,起码保有一席之地,以待后图。而诸葛亮正是用了刘琦这颗“秒棋”,才让刘备起死回生。因此,诸葛亮此计一石二鸟,成全了刘备刘琦,何来毒计之说呢?

有人说刘琦的“抽梯问计”实际上是一条置自己于死地的毒计,对此你怎么看?

这个故事出处其实并不是三国演义,而是正儿八经的载入史册,那么问题来了,说好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是谁把这件事泄露出去呢?

[1] 《三国志》: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琦与琮遂为雠隙。

[2] 《三国志》: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於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3] 《典略》:表疾病,琦还省疾。琦性慈孝,瑁、允恐琦见表,父子相感,更有讬后之意,谓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国东籓,其任至重;今释众而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

而按三国演义写法,他这一招应该是刘备教的,说明刘备懂孔明心思,别人家的家事,不能掺和,孔明的经典名言就是“疏不间亲”,刘备知道他的处事原则,或者说小心思,但是刘琦又不得不救,毕竟要留后手,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刘表挂了以后,刘备断难在荆州立足,更别说什么隆中对三分天下,所以刘备给刘琦出个计谋给孔明挖个坑,其实,归根结底,不过是明面上借坡下驴,照顾一下孔明的面子,让他出谋划策,实际上是不动声色,甚至是“被动”得参与到荆州的战略布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天下大势,刘琦去江夏,不仅有精甲万人,更留下了一张烫金的政治招牌。

至于结果,没有这条计谋,刘琦就跟诸葛亮当时讲的故事一样。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恐怕刘琦都混不到曹操南下呢。

有人说刘琦的“抽梯问计”实际上是一条置自己于死地的毒计,对此你怎么看?

刘琦“抽梯问计”这件事情流传很久,也非常有名。然而,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并未真实发生过。

事实上蔡夫人是诸葛亮的小姨,蔡瑁是诸葛亮的亲娘舅。诸葛亮的确不太认可这两个亲戚,所以也就不会去辅佐刘表,但是按照诸葛亮的为人也不太可能为刘琦出这个“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的计策,所以既然没有发生过,于是也就无所谓害死自己的毒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