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
题主可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觉得赵云这么勇猛的人才,公孙瓒不珍惜也就算了,反而还把他让给刘备呢?其实这事有些误解,公孙瓒并没有想过将赵云让给刘备;这在古代三国时期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人才不能够为自己所用,也断然不会让渡给别人的道理,这关系到自身利益问题,没有人会讲究仁义道德。
回到题中来,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根本原因是俩人的人生理念不合导致赵云离开公孙瓒,而公孙瓒也没有重用赵云,从而让刘备最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赵云,皆大欢喜。我们一起分析以下详细内容。
公孙瓒和赵云的理念分歧。公孙瓒和赵云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在于俩人的人生理念完全不同,导致公孙瓒无法理解赵云,而赵云也无法在公孙瓒这里实现个人人生理想。
第一,公孙瓒的理想。
公孙瓒出身一个没落的小贵族,由于母亲出身低微,自己饱受欺辱。为了出人头地,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读书,学艺,还是在做书佐的过程中总是异常努力,拼尽全力的表现自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得到了当时太守赏识并且被招为女婿,从此人生就如同开挂一样一路平步青云。
时代创造了英雄,英雄推动了时代的变化,而公孙瓒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当时幽州地区出现一片混乱,原来有序的安定因为黄巾起义而出现了动荡,公孙瓒则因为这场动荡而适时崛起的英雄。
在公孙瓒强力扫荡之下,幽州出现了短暂的安定,但是表面的平静掩饰不了海面以下的波涛汹涌。信奉武力的公孙瓒不停的挑动战争,企图以战争的方式来消灭所有的敌人,但是公孙瓒过于残酷的方式反而激发了更多的反对,招来了愈来愈多的敌人,辖区之内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向往安定生活的人得不到安定生活,从而导致公孙瓒众叛亲离。
第二,赵云的理想。
赵云出生平民阶层素知民间疾苦,当北方出现黄巾起义之后就立志平定天下,撒播仁义于天下。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更多的不是依靠武力而依靠仁义和道德来教诲人们,希望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影响世人,从而达到让天下安定下来的目的。
早年的赵云一直都在寻找心目中的明主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但是当发现公孙瓒并非心目中的理想后,并且在遇到刘备之后,他才认为自己遇到了心目中的明主,就借口离开了公孙瓒,并且付诸一生来追随。
第三,赵云投奔公孙瓒的尴尬。
当赵云率领本郡义从来投奔公孙瓒的时候,不但没有受到公孙瓒的热烈欢迎,反而受到他的怀疑。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说:
瓚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公孙瓒很怀疑的问道:“我听说你们郡里的人都愿意追随袁绍,为什么你迷途知返而跟随我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公孙瓒很是怀疑赵云的诚心,觉得赵云有啥企图一样。而赵云的回答更是让在一旁的刘备惊诧:
云曰:“天下讻讠凶,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赵云毅然回答说:“东汉天下这么乱,谁又知道谁对谁错呢?现在百姓处于危难之间,我们州里商议了,只要是实行好的措施的地方就去追随,并不在乎袁绍还是你。”一句话堵住了公孙瓒的嘴巴,让他无话可说,同时获得了另外一个人的共鸣,这个人就是刘备。
很显然赵云所追求的理想和公孙瓒所实行武力统治完全是背道而驰,因此很不讨公孙瓒喜欢。
赵云投靠刘备。虽然公孙瓒的理念和赵云的理想并不相合,但是主上和下属之间的名分已定,作为忠义和仁德的赵云来说,转身离开并不符合他的做人道德,因此赵云选择了继续留下来。
第一,赵云作为刘备的亲兵队长。
公孙瓒就把赵云划归到田楷名下,而刘备的平原相恰好又在田楷的辖区范围内,于是赵云就整日跟随刘备,作为刘备的亲兵队长护卫安全,为刘备治理平原立下汗马功劳。
此时的赵云名义上属于刘备,但是编制上还是归属于公孙瓒,而刘备只是零时调用而已,没有对赵云拥有所有权。
第二,赵云离开公孙瓒。
赵云很想投靠刘备,但是由于和公孙瓒之间的名分已定,如果没有很好的借口就离开公孙瓒对于赵云来说就相当不义。实在忍受不了公孙瓒的横征暴敛的不义行为,赵云借口兄长去世后就向公孙瓒辞行,而公孙瓒也不好阻拦,只得同意赵云的请求让他离开。
第三,赵云投奔刘备。
赵云离开公孙瓒的时候,刘备还在公孙瓒属下,在《资治通鉴》并没有记载刘备借调赵云一起去。
陶谦告急于田楷,楷与平原相刘备救之。由此可见,赵云离开公孙瓒的时间应该是刘备投靠陶谦之前,这事和《三国演义》还是很有区别。如果要说有借调赵云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刘备任平原相的时候,赵云本来属于田楷,但是赵云一直跟随刘备作为亲兵队长,后来的借调去徐州一说就不存在了。
而赵云和刘备第二次见面时间发生在公元200年,刘备在袁绍的邺城的时候,探到消息后赵云采取投奔刘备,此时距离第一次分手已经有差不多七年之久了。
从这次见面之后,刘备和赵云就再也没有分开过,赵云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跟随刘备,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刘备的蜀汉事业,一片丹心赋予自己崇高的理想,一生为了仁义和道德而奋斗,此生不愧为常山赵子龙。
综上所述,公孙瓒并没有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而是赵云和公孙瓒之间没有共同的理想导致赵云离开,最后赵云选择了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终身跟随。
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
在汉末三分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中,涌现出各色各样的人物,在刚直不阿的忠臣,舍生忘死的猛将,有睥睨天下的枭雄,气贯云霄的义士,有心机深长的智者,口若悬河的说客,而像公孙瓒这种充满人性的人物却很少。
公孙瓒这个人性情忠厚,不善长作伪,也从来不以阴谋诡计去陷害别人,他性情很率真,人家称他一声“大哥”,他就高兴,掏心掏肺地负起“大哥”的责任来,帮助别人,扶危解难。
刘备和公孙瓒曾经一同在卢植老师的门下读过几天书,算有同窗之谊。桃园结义后,三兄弟组织起几百人马,为朝廷出力,四处镇压黄巾军,参加了许多战役,立下汗马功劳。
但由于三兄弟出身卑微,在朝中没有后台,官场上缺少关系,他们立下的功劳就被埋没了。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你再有本事,再有成绩,也得有人“度”你才行,没人“度”你,你就永远出不了头。
公孙瓒因剿匪有功,被召入京论功受封,有了直接面对圣上的机会。公孙瓒就向皇帝历数刘备的功绩,向朝廷推荐,建议重用。朝廷给了公孙瓒面子,封了刘备一个小官职。
做为一个同学来说,公孙瓒很够意思了。咱们检点一下自己,咱们应该也有不少同学,你帮助和扶持过几个你的同学?你又有几个同学曾经帮助和扶持过你?
董卓率西凉兵马入京,跋扈专权,擅杀忠臣,私行废立,激起众怒。十八路诸侯会盟,兴兵讨董,公孙瓒的实力比较强,兵马众多,也收到邀请函。
公孙瓒率领人马前去会盟,途中遇到了刘备三兄弟。他注意到了关羽和张飞,得知二人随着刘备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却只能充当最低阶的马弓手和步弓手,公孙瓒为关张二人感到不公平,感叹:“如此可谓埋没英雄!”
公孙瓒这个人没有什么架子,从来不以出身论高低,地位阶层去看待别人。不但愿意扶持刘备,就算是关张这样的普通士兵,他也愿意关心和扶持,这是公孙瓒的闪光之处。
参加会盟这是个机会,交际的都是各方诸侯高层人士,还有可能会立下战功,建立威望,公孙瓒就想趁这个机会拉刘备兄弟一把,就带着他们一齐去参加盟军。
到了会盟地点,和众诸侯相见,公孙瓒向袁绍推介刘备:“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把刘备介绍给大家,强调刘备的功劳和高贵的血统――汉室宗亲。这样的话,就是冲着公孙瓒的面子,大家也接了刘备,使刘邦以平起平坐的身份也成为了会盟诸侯的一员,坐于末位。
肯于利用自己的关系和面子,为别人铺路,扶持别人上进,给朋友一个机会,这就是公孙瓒的优点。
不但扶持兄弟,公孙瓒还愿意给最底层的小弟一个机会。
华雄率兵来战,斩鲍忠,败孙坚,杀祖茂,斩俞涉,刀劈潘凤,连败盟军数阵。诸侯们穷于应对,无人敢战,关羽自告奋勇,请命出战。袁绍问关羽身份,公孙瓒连忙站出来抬高关羽:“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袁绍又问关羽的职务。公孙瓒仍然强调,这是我小弟刘备的人:“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让大的能给个面子。
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刘备兄弟在诸侯中也建立了威信。
虎牢关一战,吕布打得十八路诸侯落花流水,士气不振。而公孙瓒亲自挥槊上阵,与吕布单挑。公孙瓒的武艺虽然并不算高强,但为了提振士气,他是唯一一个敢于身自搏战、冲锋在前的诸侯级别人物,有做大哥的担当。
诸侯们各怀异心,互相拆台,甚至还彼此攻击,导致会盟破裂。公孙瓒看到刘备兄弟势单力薄,怕别人对他们不利,就将刘备安排在他的地盘上,庇护他们,还任命刘备,使其拥有了初步的管理地方的军政权力。
由于公孙瓒这种乐于帮助别人,扶危救困的性情,当孔融、陶谦遇到敌人围困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公孙瓒求救。
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大旗,全军缟素,围困徐州。陶谦求援,刘备想去相救,向公孙瓒借兵。公孙瓒先是为刘备考虑,觉得刘备为此得罪了兵强势力大的曹操不划算。但刘备坚决要去,公孙瓒就尽力支持他,借给刘备两千兵马,又把麾下第一猛将赵云借与刘备同行。
赵云的武艺高强,这是公孙瓒的王牌猛将。刘备早想收为己用,但以此时的实力还不适合挖墙角,所以只能感情拉拢。
刘备率兵来援徐州,下书曹操,建议双方罢兵。曹操可以不在乎刘备,但他看到刘备所率的援军中有公孙瓒的旗帜,曹操就要掂量一下了。公孙瓒这两千人马不多,但这代表公孙瓒的立场,如果双方刀兵相见,公孙瓒的人马有所损伤,以公孙瓒有仇当下就要报的火爆脾气,那是决不肯吃亏的。
所以说,徐州能够解围,真正起作用的是公孙瓒援军大营中飘扬的那一面旗帜。
曹操退兵,刘备的名气嗖一下就窜起来了,威震天下。后来又通过巧妙操作,刘备兵不血刃,名正言顺地取下了徐州。
公孙瓒这个人很勇敢,性情率真,又太过自信,但不善机谋,眼光短浅,逞一时之勇,最终败于袁绍之手。而他的性情又太过刚烈,缺乏刘备那种能曲能伸的韧性,不愿委屈自己投附他人篱下,宁可自焚也不愿逃跑,最终兵败身死。
公孙瓒就像一个憨憨的大哥,愿意扶持别人,救危解难,但他却没有什么心机,从来不提防别人的暗算。他从来没有瞧不起别人,没有傲心,却有傲骨,不愿意委屈别人,更不会委屈自己。
过份刚直的脊骨,宁折不弯,导致了公孙瓒一败即死,能成为一方之诸侯,却难以成为天下的王者。
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如董卓,横行跋扈;有的如刘备,谦谦君子;有的如曹操,诡谲多谋;有的如袁术,不自量力……
我们也会遇到公孙瓒这样的大哥,在你陷入困境中愿意拉你一把,在你艰辛跋涉时,愿意扶你一程。
如果你也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千万别忘了那个曾经帮助过你,扶持过你,送你一程的公孙大哥。
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
公孙瓒并不是把赵云让给了刘备,而是留不住武艺高强的赵云。从来就没有让地盘让武将这么一回事,地盘可以欺诈过来,武将也可以收买过来。
赵云一开始认为公孙瓒是明主,首先公孙瓒出身世家,公孙家算是大族。东汉末年还是很看重出身的,赵云也不能免俗。另外公孙瓒和刘备一起师从当时的大儒卢植,这让公孙瓒的名望无论是广度和好评度都很高。(公孙瓒剧照)
公孙瓒白马将军的名头也非常响亮,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公孙瓒还亲自上阵和吕布打过十几个回合,虽然和大出风采的关羽不能比,但是比其他诸侯还是很有排面的。
赵云在袁绍军中曾经和公孙瓒对抗过,所以对公孙瓒的威名也比较了解,综上所述,他认为公孙瓒就是可以投靠的明主。
可是赵云投了以后才发现,他错了。
公孙瓒虽然自身英勇,但是他做不到知人善用,甚至乱用人。公孙瓒非常乐于用贫苦出身的人,按理说这是好事,同样出身不高的赵云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公孙瓒过犹不及,他用人有一个规矩,就是不用“衣冠子弟”,也就是那些世家富贵子弟。那公孙瓒为什么不用这些人,是因为这些人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公孙瓒给出的理由是这些人已经很富贵了,再给予重用他们也只会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不会感恩戴德。而那些寒门子弟,则不一样。我们看看公孙瓒任用的是什么样的寒门子弟,以算命先生刘纬台、布贩子李移子、商人乐何当最得公孙瓒重用,公孙瓒还与他们结为异性兄弟。你以为谁都是杀猪的张飞,贩枣的关羽?(赵云剧照)
更过分的是有一次公孙瓒手下渔阳郡太守邹丹被袁绍围困,公孙瓒任凭邹丹怎么求救都不救援,难道他是怕袁绍围点打援?其实他的理由是如果救了邹丹,其他将领就有了依赖心理,以后就不会有力战的了,现在不救,以后大家就会奋力自救。
这真是玩心理学的高手啊,公孙瓒这么玩怎么可能不把自己玩死,混社会的都知道马仔被欺负了老大要出头的,他现在以这样的理由拒绝,那谁还跟他混?
等到袁绍攻来的时候,这些手下就会想起“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赵云看到这一切他又会作何感想?但是赵云虽然得到刘备的青睐,却并没有离开。
公孙瓒最后被袁绍困在易京,他想过带兵杀出重围,然后联合西南山的黑山军,意图东山再起。可是这时候他的长史关靖来劝他,现在士兵之所以还在坚守,就是因为易京有他们的家小,如果将军舍弃了易京,那我们失去了根本又有什么作为?公孙瓒果真听了他的建议,最后死在了易京。(刘备剧照)
赵云早在公孙瓒死前五年的194年就下野了,他以自己兄长去世为由离开了公孙瓒。
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赵云“终不背德”,在公孙瓒死后第二年,前往投靠了正依附于袁绍的刘备。
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
谢谢邀请!
赵云并不是公孙瓒让给刘备的,历史上赵云是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直到公孙瓒兵败身死之后,才重新出仕刘备的。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官员推举,率领本郡义从投奔公孙瓒,成为其麾下一名骑兵小将。
《三国志·赵云传》: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在当时,冀州战争阴云密布,有本事的人都想投靠实力强大的诸侯获得进身之机,所以绝大多数投靠了有四世三公背景的袁绍。赵云投奔公孙瓒,没有投靠袁绍。目的很清楚,想做的就是挽救苍生于水火,还一个盛世太平,所以只向往仁德之处,不因为强大的袁绍而放弃明主!”这是他一生的信念。
当时刘备亦在公孙瓒处效力,赵云与刘备接触后颇为投缘。 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正酣,迁刘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青州刺史田楷抵抗袁绍。赵云此时跟随在刘备身边,成为刘备的骑兵主将(应该是亲兵统领) 。赵云在公孙瓒处效力的三年时间里,与公孙瓒一起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余,俘虏七万余人,获得车甲财物无数,使得公孙瓒威名大震。之后,被委派给刘备做帮手与袁绍交战无数,但一直没有得到公孙瓒的信任和重用。
公元193年,赵云兄长去世,他请辞归乡守孝,刘备知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依依不舍。赵云感念刘备的情谊,在离别时,含泪对刘备说:“终究不会辜负你的。”赵云离开公孙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难以施展抱负,加上与主公公孙瓒理念不同(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随借兄长离世之故离开了公孙瓒,一直在家呆了7年(其实古代父母丧,守孝三年即可,兄长的丧期更短)也不出仕。正是因为其品德高尚,忠臣不事二主。
公元199年先主公孙瓒兵败自焚而死。公元200年,赵云到邺城投靠名声“仁义”的刘备,才确定了主从关系,可见赵云的品性忠义无双。
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似乎被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形象,他武艺高强,性格稳重,最重要的是他对刘备忠心耿耿。赵云在演义中的表现十分出色,不仅与多名大将单挑过,还曾经多次杀入敌军阵营中以一当百,身先士卒。整部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这样一位盖世英雄。
但是大家都知道赵云并不是一开始便跟着刘备打天下的,他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后来投靠了刘备,成为刘备的忠实将领。很多人都觉得奇怪,赵云这样的人才,在那样一个乱世之秋,可以说是各家诸侯争夺的抢手人才,连刘备都一心想要收编他,为何公孙瓒舍得将赵云让出来呢?
其实,赵云投靠刘备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与曹操手下的很多降将不同。曹操率兵将某一方诸侯打败后,战败者手下的将领如果有才华就会被曹操收编,比如说张辽,原本是吕布的手下,吕布死于白门楼之后,张辽便跟随了曹操,过程比较简单。
赵云则与张辽等人不同,演义中赵云的出场非常精彩,当时他力战大将文丑,将危在旦夕的公孙瓒救下。但是公孙瓒本身就是武将出身,自身武功也不弱,能跟吕布、文丑这样的一流大将过招,虽然都败了,但足见他对自己的武艺还是有些自信的。所以即便是赵云救过他的性命,在公孙瓒心目中赵云也不过是一员武将而已。赵云本身为人低调,虽然本领高超,但是却不善于营销自己,再加上当时的赵云还很年轻,除了刘备这样极度缺乏人才又能会慧眼识珠能看出他的价值外,其他人很难重视他。
刘备早年起家并没有自己的地盘,总是在依附别人,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之时,张飞大骂吕布是“三姓家奴”,真要算起来,刘备可都不只是三姓家奴了,他投靠过曹操、吕布、陶谦等诸多诸侯,当然也包括刘备的老同学公孙瓒。也就是在投靠公孙瓒这段时间,刘备结识了赵云,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刘备认识到赵云是个人才。刘备也知道自己如果想打天下,必须要将赵云这样的人才招揽过来。赵云与刘备志趣相投,很快两人便建立了不错的关系。
刘备投奔到公孙瓒这里自然要为他效力,在一次外出抗敌的过程中,刘备向公孙瓒借了赵云来帮助自己。所以公孙瓒根本就没有将赵云送给刘备,仅仅是借给他效命而已。
那么,刘备为何就能轻易将公孙瓒借过来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刘备与公孙瓒的关系了,刘备与公孙瓒都曾经在卢植那里读书,所以二人是一早便熟悉的老同学,这也是刘备落魄之际为何要去投奔公孙瓒的原因。正是因为有着这层关系,公孙瓒对刘备很是厚待,刘备要外出打仗,前来借赵云,公孙瓒自然会同意。
在与刘备的相处过程中,赵云渐渐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眼光还是能力都强于公孙瓒,且刘备还有礼贤下士的作风,这些都让赵云动容,此时的赵云便动了易主的心思。但是一向以忠义为准则的赵云碍于公孙瓒,所以没有立即投靠刘备。
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了,赵云趁此机会向公孙瓒告假想要回到故乡去,公孙瓒答应了。但是赵云这一去时间很长,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孙瓒与屡次袁绍作对,为了争夺冀州进行了龙凑之战,公孙瓒大败。这场大战之后公孙瓒不敢在与袁绍针锋相对,但也逐渐失去了部下们的信任。袁绍发动大军攻打公孙瓒所在的易京,结果公孙瓒兵败自杀。也就是说此时从老家回来的赵云再也没有效忠的人了。公孙瓒再也不是他投靠刘备的绊脚石了,赵云便转头真正地投靠了刘备。
很多人都认为公孙瓒实在是没有识人之明,竟然将赵云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给了刘备,而事实根本不是这样。事实是,公孙瓒仅仅将赵云借给了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刘备去打仗。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公孙瓒也死了,无处可去的赵云只好投靠赏识自己的刘备。也正是因为投靠了刘备,赵云才有了绽放自己光彩的战场,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乃到后来的七擒孟获、天水之战,赵云都有精彩的表现。他还常常充当刘备的保镖,多次救刘备于危难之中,能得此人才,刘备可以说是幸运至极。
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刘备就是公孙瓒的部下啊。把赵云给刘备,赵云仍然隶属于公孙瓒集团啊。
赵云是在袁绍以卑鄙手段夺取冀州后,因对其不满,拉了一支部队,投奔公孙瓒。
据史书载,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是个美男子。
赵云的到来,令公孙瓒喜出望外,他拉着赵云的手问道:“听说冀州都归附袁绍了,为什么你偏偏离开他呢?”赵云回答说:“如今天下汹汹,不知道谁是谁非。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冀州民众,只盼望清明的政治。我前来投奔,并非轻视袁绍而有意巴结将军您。”言下之意,谁能行仁政,我赵云就归附谁。
那么公孙瓒能不能行仁政呢?赵云并不知道,但他知道袁绍并非仁义之人,从夺冀州、逼死韩馥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袁绍的为人了。
赵云的慷慨陈辞,也许并没有打动公孙瓒,但肯定打动了别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在东汉末年,因讨伐黄巾军立了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鞭打督邮,弃官亡命,前往投奔大将军何进手下都尉毋丘毅,因杀贼有功,任职下密县丞。后来,朝廷又任用他为高唐县尉,不久升迁为县令。
就在这个时候,洛阳巨变,董卓入京,政局大乱,关东义军联合起来讨伐董卓。与关东群雄相比,刘备的力量简直微不足道。要有所作为,得投靠强者。这时,刘备想起老同学公孙瓒,两人都曾受教于卢植。
于是刘备前去投奔公孙瓒,寄人篱下。公孙瓒也是个有义气的人,既然同学在落魄时前来投靠,他也没有拒绝,盛情接待。
刘备当然不愿意一直寄人篱下,希望能有所发展,因此一直留心招贤纳士。赵云的到来,令他眼前一亮。在这种乱世里,居然还有像赵云这样的人,心系百姓的疾苦,这样的人,一定是忠义之辈。
正所谓英雄重英雄,刘备对赵云的为人相当钦佩,有心与他结交,便时不时请来喝酒,畅谈国家大事,谈人生理想。几番往来,两人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当时公孙瓒正与袁绍争夺青州。他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进攻青州,武力夺权。刘备跟随田楷参加了夺取青州之战,颇多战功,战后公孙瓒让自己的这位同学担任平原相。刘备前去平原赴任时,挖走了一个人,便是新结识的好友赵云。
公孙瓒把赵云调到刘备麾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刘备隶属于青州刺史田楷,田楷隶属于公孙瓒,赵云去刘备那儿,仍然是公孙瓒的部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