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将军掌握实权,为什么不取代天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日本特有的文化。
由于岛国的特点,军阀之间要尽量妥协,不能彻底玩命。
因为在大陆,比如蒙古人打到中国,逼死了皇帝,自己做皇帝。后来被汉人厉害了,又打垮了蒙古人。但蒙古人也不是死路一条,他们直接逃到蒙古高原就没事了。
再往之前,比如匈奴、突厥、契丹之流,也有跑掉的可能。蒙古高原不能去,也可以逃到西域去。
但日本没这个条件,蛋大的地方,又是岛国,你往哪里逃?根本无路可去。
如果日本军阀仿效中国这样,我把天皇杀死,自己作为天皇。
那么,未来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像中国一样群雄逐鹿,争夺天皇的宝座。
但是,就像罗马只有死掉的皇帝,没有退位的皇帝一样。
群雄逐鹿的结果是,一旦有人胜利推翻前一个皇帝,务必要将前一个皇帝及其家族斩尽杀绝。
如果不是这样,后一个皇帝自身就有危险,要时刻恐惧前一个皇帝可能复辟。
这样杀来杀去,会造成可怕的报复性的滥杀,动辄1个家族彻底灭亡。
如果小小的日本也这么来,那么岛国永无宁日,到处都是血雨腥风,大家一同毁灭。
所以,就像同为岛国的英国一样,日本需要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所有军阀名义上都服从这个最高统治者,以实现表面上的和平。
而实际操纵大权的则是幕府将军,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作为军阀来说,他们顶多是推翻幕府而已,不可能推翻天皇。
日本历史上,直到明治维新时期,其实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即便是幕府时期,地方军阀也有很强的实力,只是没有幕府那么强大而已。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军事上也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
幕府一旦衰败,地方军阀就有可能联合起来推翻幕府。即便幕府不衰败,和地方军阀正面打仗,也未必有必胜的把握,毕竟人家是地头蛇。
所以,大家说白了还是敌人,但又不能始终拼的你死我活,就以天皇制度和幕府制度维持表面上的和平。
即便推翻幕府,幕府也留有一定余地,必要时说我把权力还给天皇,放弃幕府也就行了。
实际上,日本历史上只有三个幕府,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其中,除了镰仓幕府的北条高时死不放权,最后全族被迫自杀以外,另外两个幕府都是善终。
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昭和德川幕府德川庆喜,最后都不过是被流放而已,两人都是善终,家族也没有被株连。
另外,则是日本是神道教国家,老百姓都非常迷信,相信天皇是神。
天皇家族存在已经有1000年历史,这种想法早已根生日本民众内心,成为一种信仰。
那么,就算要杀天皇,只能暗算,不能公开杀。杀尚且很困难,更别说推翻天皇了。
如果哪个幕府将军敢于这么做,老百姓就会大惊,不会继续支持他。
诚然,也许幕府将军可以用强硬手段给予压制,最终获胜。
关键,谁敢去试一试呢?
其实幕府将军已经拥有全部权力,就是实际上的天皇,还需要冒险推翻这个符号干嘛?
幕府将军掌握实权,为什么不取代天皇?
日本天皇是“人间神”,先祖是神界的“天照大神”,后来神孙“琼琼杵尊”奉命来统治人间,完成神界与人间的联结。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在日本人眼里是天照大神的五世孙,从此代代天皇被视为具有神性的人。
早年的日本天皇,那是掌握实权的统治者,前12代天皇(神武天皇到景行天皇)甚至手握利剑亲临前线。后来,大家都知道12世纪末幕府崛起,天皇实权转移到将军手中,天皇退出舞台。
很多人有这样1个疑问,幕府将军既然已经掌握政权,为什么还要容忍天皇的存在?毕竟名义上将军地位低于天皇……
其实,天皇的存在,实在是好处多多。二战后美国的麦克阿瑟看到了,幕府时代的将军看到了,天皇王道时期的权臣(比如藤原不比等)也看到了……
麦克阿瑟对裕仁天皇的宽大处理,这件事情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百般维护天皇免受战争惩罚。麦克阿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日本国民的情绪稳定,便于美国占领军能够平安统治日本。
古代日本的将军、权臣看待天皇也同样如此。因为天皇是神道教的最高祭司,在国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力者只要把天皇乔装打扮为“人间神”,就可以对天皇加以政治利用。
反之,将军们对天皇动手,没有任何好处,何况古代日本人脑子里有神灵观念的存在。
天皇的权力被幕府架空之后,缺乏权力的天皇不存在实质性威胁,加害他对政治斗争没有帮助。换句话说,权力之争会让兄弟相残,无利益之虞则没必要相杀相害,怎么说历代幕府将军都出自天皇家族的支流。
另外,天皇的源头来自神话时代,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将军们会敬畏天皇。历经三大幕府,失去权力的天皇呆在京都的御所长达600多年,没有军队保护、没有要塞防卫,却没有发生任何不测。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就是天皇的宗教性,他的御所被视为神圣的场所,属于日本神道的空间。动乱时期的狂暴武士、饥寒盗贼,一看到这样的御所,就会丧失进去行凶劫掠的念头。
将军们也一样,他们胆子再大也不敢动天皇一根汗毛。他们建立武士政权就只能脱离天皇朝廷,而以非律令制朝廷官位“征夷大将军”的名义,远离朝廷设立幕府统治。
总而言之,日本天皇自古到今都代表“国民总意志”,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古代将军们受制于时代,不仅在精神上不敢对天皇亮刀,更是在权力上视天皇为政治道具。
幕府将军掌握实权,为什么不取代天皇?
就在刚刚过去的五月份日本新任天皇德仁正是登基,由此令和取代平成作为日本的新年号。事实上前任天皇明仁早在2016年8月8日向国民发布电视讲话表明自己“生前退位”的决定。甚至在更早之前的3月12日明仁天皇就已进入东京皇居内的三大殿向日本皇室的历代祖先祭告退位事宜,15日明仁天皇前往伊势神宫、神武天皇陵、昭和天皇陵拜谒。从这番繁琐浩大的退位仪式中不难看出:日本人对天皇的神化性。事实上日本天皇从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为一个神的形象——根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的记载:日本国是由天照大神的子孙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的,天皇因此被赋予了现人神的地位。明治维新后的1889年日本颁布了亚洲第一部宪法,其中开篇第一条就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不过这所谓的万世一系颇为值得怀疑:如今的德仁天皇是日本皇室谱系中的第126代天皇,然而实际上在公元592年登基的推古女皇之前的33代天皇是否真实存在过迄今仍是史学界争议的话题,甚至有人认为这33代天皇其实就是为完成天皇从神到人的过渡而编造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抛开日本有争议的早期历史不谈,那么日本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相当于我国南北朝后期的推古女皇时代,距今大约有1000多年。在此之前中国史籍中尽管也有着关于汉倭奴王、邪马台国等记载,然而如今已无法说清当初的倭奴国、邪马台国和最终统一日本列岛的大和国有无关联了。自推古女皇至今的千余年时间里日本皇室的确出自传承着同一血缘的同一个家族,而在东亚大陆上这1000多年间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国无不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然而如果笼统地说日本从未经历过改朝换代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改朝换代泛指政权更迭,而在日本古代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天皇其实并不处于国家政权的中心位置,日本事实上是经历过政权更迭的,然而无论经历怎样的政权更迭就始终没改变历代日本天皇出自同一家族的事实,那么日本皇室何以能如此长寿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本皇室一直不间断的传承至今,但在日本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皇室其实是不掌握国家实权的。在公元794年至公元1192年的平安时代日本出现了以外戚贵族藤原家为核心的摄关政治:所谓摄关——摄指的是摄政,也就是在天皇年幼时辅政;而关指的是关白——所谓关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禀报奏报的意思,然而实际上的权力绝不仅止于此。天皇年幼藤原家就为摄政,天皇成年后就为关白逐渐成为定制。以中国的传统视角来看:平安时代藤原家的摄关政治其实就是典型的外戚专政,所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掌权的外戚要么随着小皇帝的成年而被打压,要么就索性取而代之成为新皇帝,然而在日本摄关政治却成为一种长期性的定制,于是皇位和皇权出现了分离。摄关对天皇来说等于将政权拱手相让,天皇自然不甘心此种局面,于是天皇发明了院政与之抗衡:院政始于白河天皇时期——白河天皇在位13年,他于1086年主动退位,传位给太子崛河天皇,新天皇当时只有8岁,白河天皇退位后就出家为僧,成为法皇。法皇以太上皇的身份设立院厅继续执政——由于在此前的孝谦天皇到桓武天皇时期以藤原家为首的世家贵族势力和寺院僧侣势力长期争斗,而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为打击佛教势力对朝政的干预重新提拔重用藤原家,可时过境迁之后藤原家开始尾大不掉,于是白河天皇此举实际上是皇室和寺院僧侣势力结盟对抗以藤原家为首的世家贵族。由法皇亲自辅佐新天皇也避免了藤原家利用天皇年幼之机专擅朝政。此后鸟羽和后白河天皇也仿效此举,于是日本政坛出现了摄关和院政博弈的局面。而正是双方的对立使后来日本历史的主角——武士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大化改新中效法大唐文明创立的半天制度的崩溃,在日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庄园主。他们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将领地内的部分人武装起来形成最初的武士。到11世纪武士已经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并被分割为两大集团:桓武天皇的后裔桓武平氏和清和天皇的后裔清和源氏。两大集团开始了争夺政权的斗争,经过长期的斗争后平氏家族在其领袖平清盛的带领下击败源氏,成为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尽管平清盛作为日本首位掌握政权的武士不仅控制了西日本半壁江山,而且积极开展对宋贸易,积聚起了大量财富,并获得了外戚的显耀地位,开启了武士执政的先河。然而平清盛其实是从武士身份起家而积极向朝廷贵族靠拢——他最终其实和之前的藤原家摄关政治一样是在朝廷内部挟天子以令诸侯。1185年源氏家族的源赖朝在击败平家和源氏内部的反对势力后开创了镰仓幕府政权,这标志着武士阶层正式在朝廷之外成立了自己的政权架构而不再是融入朝廷内部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此以天皇为核心的京都朝廷已淡化成为仅仅只具有象征性质了,国家军政大权完全操之于由武士阶层创立的幕府手中。
镰仓幕府的开创者源赖朝死后他年仅十八岁的儿子源赖家继任新一代幕府将军。源赖家对弓马之术颇为精通,不过个人武艺高超的他却缺乏其父的政治谋略和权威。更重要的是其母即源赖朝的妻子北条政子(1156~1225)当时四十四岁,正当虎狼勇武之年,况且这位北条政子打小就是当地出名的女汉子,在源赖朝创业的过程中她也是鞍前马后立有军功。初掌政权的源赖家试图通过重用其岳父比企能员的势力来摆脱母系家族对自己的控制,北条家族作为应对之策:由家臣们推出十三人合议制,抑制赖家专政独断。赖家希望嫡子一幡成为下任将军,而北条氏则支持其弟千幡(源实朝)继任。建仁3年(1203年)赖家急病命危,比企氏与北条氏的冲突爆发。比企氏组织讨伐北条氏的计划失败,谋逆的比企氏一族被灭(比企能员之变),一幡也同样被害。赖家痊愈后听闻妻儿惨状,大为震怒,但当时北条时政已经大权在握,赖家被剥夺将军之职,流放到伊豆修禅寺(静冈县伊豆市)中幽禁。翌年被北条氏派遣刺客暗杀,法名法华院殿金吾大禅合。源赖家的长子一幡在比企能员之变中被北条氏杀害,三子荣实死于暴乱,四子禅晓被北条氏刺客杀害,次子公晓起初归隐出家,1219年他20岁时由于刺杀其叔父实朝而被定罪处死。女儿竹御所在32岁时难产,母子具亡。由于同母弟源实朝没有子女,竹御所去世后源赖朝的血脉完全断绝。至此镰仓幕府尽管名号未变,但实际掌权的已不是源氏后代,而是担任幕府执权的北条家。在镰仓幕府内部这场源氏家族和北条家族的权力斗争中京都朝廷也想趁机浑水摸鱼:承久三年(1121)后鸟羽天皇号召讨伐幕府执权北条义时,在北条政子的鼓动下镰仓武士集结起十九万大军,最终挫败了万余名朝廷军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幕府就占领了京都、设立了新天皇,将后鸟羽天皇流放,参与反对幕府活动的贵族和武士被悉数处死。此后幕府在京都设六波罗府,由六波罗探题负责京都治安和监视朝廷。天皇失去了掌握军队的权力,也失去了夺回朝政的可能。此后幕府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任何力量若要挑战幕府的权威,哪怕是天皇也被认为是叛逆不道,在日语中出现了“天皇御谋叛”一词。在和皇室作战前幕府执权北条义时甚至放话道:“天皇陛下既然好战,那我们就献上十万大军作战给陛下观看”。即使在镰仓幕府灭亡后也只经历了一小段时间的天皇执政时期,随后不久新的室町幕府重新架空了皇室的权力。室町幕府末期已无力控制地方上的武士集团,于是地方上的诸侯大名势力纷纷崛起并相互征伐,这段历史时期因此被称为战国时代。在战国时代后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大枭雄相继崛起,最终由德川家康终结了长年的战乱,开创了新的江户幕府。江户幕府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67年11月15日,可以说从1185年源赖朝开创幕府政权到1867年江户幕府寿终正寝这近七百年时光里国家军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幕府手中,然而天皇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却从没任何人试图挑战。由此形成了至尊者并非至强,至强者并非至尊的状态。问题在于:在这近七百年时间里经历了镰仓、室町、江户三代幕府更迭,无数盛极一时的诸侯大名都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出局;而看似脆弱的皇室却能一直传承下来又是为什么呢?
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天皇为建立像中国唐朝一样的中央集权制帝国所做的一次努力——在此之前日本实际上是由原始部落形态向较为成熟的国家形态过渡,以苏我氏为首的各部落氏族首领拥有极大的权力。大化改新后日本效仿大唐培养了一个职业官僚阶层以代替以前的各氏族首领,建立起三省六部的中央集权制度。然而日本毕竟不是唐帝国——大化改新时日本的氏族贵族势力仍相当强大,以致于他们与生俱来的骄傲与光荣即使在皇权面前也能光芒四射。如果将国家比喻为一家公司的话:那么日本的贵族阶层就是这个国家的集体股东,天皇只是世袭的贵族领袖,远未达到中国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程度;而中国皇帝则是国家的唯一股东,事实上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以来中国的贵族阶层就处于日渐消亡的状态。尽管在古代中国也存在门第高低之分,但这只是一种世俗观念,真正能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的贵族阶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帝国所有子民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可以让人生,让人死,可以让混迹街头的韦小宝一夜间飞黄腾达,也可以让一个偌大的钟鸣鼎食之家顷刻间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事实上日本的贵族政治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它削弱了皇权的存在感,事实上即使在号称天皇具有实权的年代也是会受到周边贵族势力的种种牵绊,但另一方面它也使处于严格的等级制度下金字塔最顶端的皇权充满了浪漫与神秘的色彩。中国皇帝选择了追求不受制约的无限权力,于是就必须削弱贵族的力量,消解等级秩序,实现“在皇权面前人人生而平等地为奴”。这样做的结果却使皇权直接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由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集权体制下皇权和民众之间缺乏像欧洲、日本那样的贵族阶层作为中间角色,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将自己生活的不如意都视为是皇帝施政的错误。而在欧洲、日本直接和民众发生关系的并不是一国之君,而是封建制度下的当地领主,可以说对古代的日本人而言:天皇更像是一个传说中神一般的存在。由于不和民众发生直接接触,因此也难以和民众产生直接矛盾,而在日本严酷的等级制度下皇室和掌握实权的幕府基本都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皇室不会逾越血统与门阀的限制而肆无忌惮扩张自己的权力,而幕府也不敢逾越血统取皇室而代之。七百余年的幕府时代皇室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是幕府实力派人物也不敢漠视的,更不可能取代皇室在民众精神领域的神圣权威性——尽管新兴的武士政权可以架空皇室,但却没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废黜皇室。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义时就时常害怕遭受天谴,他甚至偶尔会魂不守舍——曾因一个霹雳震坏府上的厨房而特地向幕僚咨询吉凶。
古代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中国古代尽管客观上也存在门第高低的理念,但同时也强调英雄莫问出处,而科举制的存在也为底层人士的晋升提供了一条尽管狭窄的路径;相比之下日本实际上就一个等级森严的世袭制社会,以致于在漫长的日本古代历史上真正由底层跃升高位者只有丰臣秀吉一人而已。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强调人人生来就各有必须遵守的本分,以使上下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事实上这种世袭等级制直到今天的日本仍能见到其遗风:事实上迄今为止日本政坛的高层就是几大政治世家轮流交替执政。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公甚至是臭名昭著的战犯岸信介,日本人宁愿选择一个臭名昭著的战犯的后代,也不愿选择一个没任何资历背景的平民子弟治理国家。幕府将军固然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实权使天皇处于虚位的状态,然而如果公然取而代之无异于对日本自古延续的世袭等级制度造成颠覆。这对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武士阶级而言其实也存在风险,因为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武士阶级同样也身处世袭登基制度体系下——如果颠覆这种体系,那么是否意味着身居武士之下的农工商阶层也可以超越身份的束缚而跃升高位呢?显然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武士阶级是不愿看到这样的现象的。
幕府将军掌握实权,为什么不取代天皇?
谢邀!
幕府将军掌管日本大权,但是还没有到“动”天皇的地步。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早之前有过回答,为何日本历代的掌权“将军”都没有将天皇“废除”。首先从幕府、日本朝廷、天皇的关系来讲。天皇属于个人,朝廷是天皇进行直接政治的组织和机关,幕府是天皇赋予统治朝廷(组织和机关)的人。
日本天皇的“特殊性”日本天皇自称是“天照大神”的子孙,这点在日本民众心中是“绝对的”存在,在古代日本更是如此。威胁到天皇之人,被认为是“朝野之敌”,无论是幕府的将军还是一般平民。日本历史上并非没有想要废除天皇之人,足利尊氏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镰仓末期到日本南北朝时期的武将,他在最初曾经和当时的天皇关系极好,但是后续拥兵自重,流放了当时的醍醐天皇。最终被日本历史上“定义”为“逆贼”,虽然反抗天皇事出有因,不过依然是躲不过日本学家们的指责。也是导致他生涯苦恼,在离世以后成立天龙寺以报其“安宁”。
当然日本历史上由于天皇的“影响”导致幕府改朝换代只是也发生过好多,但是换来换去都是没有把“天皇一家”给更换掉,最大的原因就是天皇有“日本人民”。在日本人心目中,天皇的存在就是代表着日本,天皇没有了,那么就没有了所谓的日本国家。历代的天皇和幕府将军,都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幕府将军靠着天皇获得名正言顺的统治,天皇靠着人民让幕府对其不敢“轻举妄动”。当然写出来十分的简单,其中还是发生着很多故事,历代天皇都有和当时将军联姻的事情,这只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利益而已。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日本二三事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制造业“晚节末路”:真的只能沦为下游供应商?》
《雷克萨斯豪车随意换!丰田即将推行新业务,汽车界变革来临》
《年年亏钱,索尼为何还要坚持做手机?背后是老谋深算》
PS:FREE提供各种日本相关的咨询,如签证、入管、旅游等,有任何问题可以私信或者留言!
幕府将军掌握实权,为什么不取代天皇?
一般来说,掌握天下以后,是必然会改朝换代的,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出现特殊的幕府政体,并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呢?这主要得追溯到第一代幕府将军源赖朝了。在源赖朝以前,其实也是有人出任过“征夷大将军”的,但是只有从源赖朝的“征夷大将军”开始,日本才出现了幕府政治。
在治承·寿永内乱中,源赖朝相继降服了甲斐武田氏、消灭了木曾义仲、平家,而后又在“奥州征伐”中灭亡了日本东北部的割据势力奥州藤原氏,统一了日本。实际上,源赖朝的统一严格来说只是武家的统一,毕竟之前的几个势力,都依附于朝廷,即便是奥州藤原氏,也只是半独立性质的割据势力,因而对朝廷来说,日本一直都是统一的,大家都有一个共主天皇。
与一般的印象不同,源赖朝开创镰仓幕府以后,天皇与朝廷并没有马上失去实权,变成傀儡,天皇朝廷的失权,是一个过程。在镰仓幕府时期,日本其实算是二元政体,镰仓幕府从朝廷获得守护与庄园地头的任免权,其权力来源于朝廷,自然不可能去颠覆朝廷。这些幕府任命的庄园地头,并非庄园的主人,而是直接对庄园行使军事、警察、税收、裁决等权力的人,地头每年都需要按一定比例上交年贡给实际的庄园主。
直到镰仓幕府后期,出现了很多恶党,这些恶党也有自己的领地,但是与镰仓幕府没有主从关系,有许多领地都是新开发的新田。在南北朝以及室町时期,守护与地头的权限开始扩大,室町幕府的权势也开始凌驾于朝廷,甚至可以插手皇位继承。不过,此时的武家政治已经有自己独立的一套行政机构与行政班子,并且征夷大将军的任命还是需要朝廷册封,直至战国时代仍然有支持南朝的残党存在,室町幕府的将军要是敢取代北朝天皇,只怕各地都会有人揭竿而起。
至于江户时代,有前几个武家政权做榜样,就完全没有必要取代天皇了。
幕府将军掌握实权,为什么不取代天皇?
自镰仓幕府时代开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和以征夷大将军为首的幕府,双方对权力的争夺就一直都没停过。
而为什么幕府更替频繁,天皇就能“万世一系”呢?
天皇的权力被架空,影响不了大局“幕府”一词本是我国古代专指军队主将的大帐,由日本引申之后,范围扩大到由幕府将军领导的一个集团班子,实际含义更接近于魏武帝曹操的“霸府”。
由于日本建国之初,各国林立,势力复杂,一直以来都是由武人当权的。平安时期的权臣平清盛,就是日本第一个武人政权的建立者,后面平氏被源氏取代,源赖朝所建立的镰仓幕府开始正式掌握全国大权。天皇经过和几代军事强人的抗争,权力逐渐被架空,国家权力已经全由幕府把控了。但天皇毕竟存在已久,贸然废立是很冒险的,平清盛就曾经因为幽禁后白河上皇而爆发了源氏暴动。
连强如平清盛栽在了“废立天皇”的泥潭里,甚至最后被源氏所取代了,自然后代的幕府将军也就不敢随意处理天皇一脉了。更何况天皇也没了实权,杀不杀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了。天皇从此变成了全国的象征,仿照着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天皇的名号,打着自己的地盘。
天皇居中调停,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类似于东周时期的周天子:因为天皇地位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在各势力之间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日本战国时代(中国明朝中期)第一狂人织田信长在击败今川义元,统一尾张,吞并骏河,美浓等国后,企图“上洛问鼎”却遭遇了众国合围。多亏了信长请出当时的正亲町天皇,靠着天皇出面,织田和浅井,朝仓等国和解,才算是打破了被包围的状态。
从这一点来看,天皇是作为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的,虽然没权,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没人敢随意越雷池一步了。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