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当时的清朝也有枪炮,为什么会输呢?就算枪不够,为什么不用箭阵呢?

武器落后并不是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事实上清政府的武器装备并不差,据俄国记者杨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描述的天津战役中写到过,“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动弹不得”,而相对于参战人数,清政府这边,清军80000人,义和团在100000到300000之间,而八国联军也不过50000人而已,而从最终的伤亡来看,清军伤亡约2000人,义和团伤亡万余人,对八国联军的造成的伤亡却有约2500人!!!但是,最终结果却是北京沦陷,任由百姓遭受八国联军的烧杀淫掠,清政府失败的真正原因,压根就不能推给武器的落后,所谓 的闭关锁国,而是统治者本身的原因,这个罪名,这个耻辱需要他们一直背负下去,若不是他们的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枉顾百姓,枉顾我中华,也不至于后来那般屈辱,劫难不断,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八国联军侵华图

上面也说了,武器上,军队素质上,我们与八国联军的确是有差距,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毕竟以及洋务运动兴起也有不少年头了,也买了不少先进武器,新军的训练也是成型了,但是差距还是有的,我们承认,但是绝对没那么大,还没达到近二十万到四十万人的部队(即便义和团不是正规军,至少敢打敢冲,一腔热血),占据地利的情况下,在家门口被一群远道而来的强盗轻易打败,首都都丢了的地步。

主要原因还是很多的城池面对八国联军基本上都是一枪未放就弃城而逃了,毕竟就连皇帝,太后都跑了,当然手握万余新编精锐陆军的袁世凯也是没有参战,甚至隔岸观火。慈溪的心态其实还是畏惧与八国联军进行交战,彻底决裂的,期盼他们能够抢一笔就走,而不是彻底惹怒八国联军,废了她这个傀儡政权,重新扶持新的压榨中国的代理人,毕竟清政府向来不顾百姓死后,只顾自己享乐的,所谓“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可笑耻辱。

所以,这不是实力上的差距,而是统治者阶层的无能,软弱,不顾百姓死活,国家利益,而只顾自己利益的结果。我想,恐怕慈溪永远也不会想到,我们这些被她看做家奴,贱民的存在,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赶走了日本人,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国家,还打败过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在世界上最强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当时的清朝也有枪炮,为什么会输呢?就算枪不够,为什么不用箭阵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军和洋鬼子的武器差距就越来越小。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用的火炮确实比较先进,但火枪性能平平,相对弓箭没有优势。主力火枪遇到雨天就会无法使用,所以才在三元里被广东老百姓狠狠干了一下。

找这样类推,老百姓拿着钉耙锄头都能干洋人,清军也应该一样。

事实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很少有和洋兵长期作战的,激战都很少。

为啥?清军不愿意拼命。

当时八旗军早已腐败,训练基本荒废,不能作战。只有镇江这类八旗兵拼了一下(谣传洋兵会把八旗男人杀光,奸淫八旗妇女),又杀光妻儿老小。

至于绿营,是不愿意打。他们干着和八旗一样的工作,薪资只有八旗的几分之一,养家糊口尚且困难,一些绿营兵的妻子要去摆小摊子甚至卖淫来维持生活。更夸张的是,绿营兵死了都没有什么抚恤,摆明了就会炮灰。谁又不傻,为什么去拼命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如此,八国联军也是这样。

首先,这次八国联军数量众多,英国、俄国、日本三国都有一两万的规模,法军也有接近5000的规模。

要知道,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不过1万多人,就打的清军屁滚尿流,占领了北京。

现在洋鬼子比当年强大的多,那八国联军还有不赢的?

关键在于,除了少数武卫军,比如聂士成部以外,清军和当年差不多的斗志,根本不愿因拼命。

整个庚子事变中,八国联军出兵5万多人,清军则有10万,义和团30万。

而战争结束,一般认为八国联军战死5000人,义和团则超过1万,但清军伤亡却也不到1万。

换句话说,清军伤亡并不比八国联军高出多少?为啥?

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见识不好就撒丫子全跑了,至于义和团跑的更快。

你要说清军没枪炮?并不是这样。

清军装备大量先进西洋武器。比如被八国联军缴获的天津西沽武库,里面有多少武器?据英国档案《关于在天津附近武库中所发现中国新式军用物资报告单》记载:口径87毫米克伯虏大炮36门、口径70毫米克伯虏大炮66门、口径57毫米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42门、口径47毫米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42门、口径37毫米诺尔登费尔德式或上海机器局制造42门大炮、口径37毫米速射机关炮10门、30000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以及来自德国基尔药房鲁德尔的绷带和药品、使用德语说明的伊斯马赫子弹带、美制弹药和中国制造的弹药。还贮备有几百袋约15吨大米和优质饮用水。总价值约达250万至300万英镑之间。

以上的武器足足可以编组至少六七万的部队,而具有比较先进装备武卫军,在平津一代的不过七八万人而已。

这么多武器不去装备,却扔给敌人,可见满清上下腐败的严重程度。

这样一支军队和政府的失败,根本不是武器问题。再好的武器也要人来用。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当时的清朝也有枪炮,为什么会输呢?就算枪不够,为什么不用箭阵呢?

就算枪不够,为什么不用箭阵呢?首先,当时集中在北京,天津的清军,武器装备并不差。

2个月的天津战役结束以后,八国联军缴获的清军克虏伯大炮就有102门。另外,还有另外还有37-47毫米速射机关炮136门,毛瑟步枪和温彻斯特等步枪3万支。清军精锐部队备上与当时世界列强,其实是一个水平。

否则,也无法与八国联军在天津激战2个月时间。比如天津战役的主力武卫前军1.5万人,还有,袁世凯武卫右军7400人,武卫左军宋庆1.2万人,荣禄武卫中军1万人。董福祥武卫后军1.1万人。

其中,武卫后军和武卫中军战斗力最差,武卫前军和武卫右军武器最好,战斗力最强。袁世凯没有参战,参战的武卫军4个军4.7万人就是清军参战主力,对战5万八国联军。那么,清朝其他主力部队在哪里呢?

清军另外的主力就在东北,在1890年,清朝就拨克虏伯炮60门,毛瑟步枪10000支,雷明顿步枪1600支,新式马枪1000支,左轮手枪500支发放东北驻军。东北编练的新式部队,盛字营,吉字营和齐字营,是八旗军和练勇防军的综合体,在甲午战争当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这些部队有4-6万人,但是在八国联军战争爆发的同时,18万俄军冲进东北。到10月,经过4个月的时间,俄军摧毁了清朝在东北的主力部队。

整个八国联军战争,包括同时期的东北战场的17万俄军,联军总兵力为22万,清军洋枪部队为10多万人。在具体战斗当中,清军实际上是兵力劣势。联军在东北和平津战场已损失万人的代价,摧毁了清军所有主力。就只有山东的袁世凯武卫左军幸存下来,最后一支独大,发展成为北洋军。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当时的清朝也有枪炮,为什么会输呢?就算枪不够,为什么不用箭阵呢?

谢谢邀请,

八国联军侵华时,正值中国甲午战败和戊戌变法后国内朝野上下思变、中国国力衰又微到极点之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康梁变法失败,以严复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兴起,以及“西学东渐”,国内要求改良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清政府中顽固派坚决反对改良。国际上,随着甲午战争后日本的逐渐崛起,西方各列强势力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相互角逐愈演愈烈,都妄图在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在这种国内和国际大背景下,西方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不是武器的较量,而是国力和国家制度的较量。以当时中国的实力,即使有枪炮和军队,但在群狼的包围中实在寡不敌众。从制度层面上讲,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制度没落时期,而西方列强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这两种制度较量显然是不对称的。1905年日俄战争中,蕞尔小国的日本打败了强大的沙俄军队,当时令全世界瓜目相看,很多人说这不是武器的较量,而是制度较量的结果。八国联军打败中国也是同理,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武器等问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清末新政”,启动社会改良,但随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的驾崩,宣统三年爆发了辛亥革命,从而埋葬了封建王朝,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共和制度开始深入人心,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旧交替的转型中开始建立。可惜的是,在中国资本主义正呈现上升繁荣的时候,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经济社会陷入崩溃之中。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当时的清朝也有枪炮,为什么会输呢?就算枪不够,为什么不用箭阵呢?

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历史上永远的伤痛,也是最耻辱的一段历史。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努力发展,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堂堂大清帝国,四万万人口,当初入关的八旗清军就这样被几个国家的联军打败了,而且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让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也让清政府彻底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傀儡。当时中国人那么多,而且那么多的清军为什么没有打赢呢?

首先来说如果仅仅只是依靠清廷确实很难打得过八国联军。当时侵华的联军前后大概有5万多人,这些人其实很多都是西方殖民地的军队,比如英国当时派出的基本上都是印度人,还有一些香港地区的华人。法军主要就是越南人。但是这些人的军事素质肯定是要比清军好的,清军当时守卫京津地区的有六万多的武卫军,这些人的装备其实都是非常好的,而且加上其他的清军也有十几万,但是还是败了。仅仅只是依靠这些清军是很难和八国联军打的,这些人的装备虽然不差,但是作战意识,军事素质能力都差的太多了。联军一来,很多人直接吓跑了还怎么打。而且当时清朝已经是腐朽到内部了,即使当时是清朝所谓的新军,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贪腐横行,没有人愿意真正的为清廷卖命了。

当时地方主义也非常严重,什么东南互保。这个时候别说是老百姓了,就是这些清朝倚重的大臣都是看戏了。

还有就是清朝并没有一战到底的决心,清朝一直想的就是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旦和列强打了,失败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没了。他们想的只是让列强尽快的平息,所以才会一直不断的签订协议。没有作战的决心,所以题主说的这些又怎么去实现呢?我们都知道当时中国四万万人,如果真的能够有百分之一的人起来反抗中国也不会落得如此地步。就算是当时的京津地区的老百姓能有十分之一的老百姓起来反抗也不会如此,当时的清朝守军如果能够战死的决心,有何至于如此呢?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没有一战到底的决心。当然所说的这些是需要一个前提的,那就是需要一个领导人,当时大清所有的统治阶级都跑了,大臣也是自顾自己的,又有什么人站出来领导呢?那么这些人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了。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当时的清朝也有枪炮,为什么会输呢?就算枪不够,为什么不用箭阵呢?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清室出逃,万园之园被毁,无数国宝被强盗抢走从此流失海外,至今才有鼠首、牛首等国宝经过无数国人的努力陆续回到国内。

清朝末期,自鸦片战争开始,开启了百年的国耻,清朝的统治者有很大责任。清兵入关后,大恣的屠杀反抗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后来又大兴文字狱,可以说是打断大部分国人的脊梁,让国人变得麻木不仁,经过“维新变法”“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才慢慢的重新将国人唤醒,可以说八国联军侵华是国人的抵抗意识教弱。

其次清朝的统治阶级极其腐败,清军极其的衰弱,甚至有不少官兵抽鸦片,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加之朝廷从上到下腐败透顶,从慈禧过寿,用海军衙门的银子来修园子,导致海军经费短缺训练严重不足,加之军队也腐败,甲午之战时军舰上甚至有不少炮弹是哑弹根本打不响。

可以说官员无耻,将军无能,士兵无力,装备无用,这样的政府和军队哪怕有再好的装备,能打的赢就见鬼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