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浓号是在何种情况下被从战列舰改装成航母的?
信浓是大和级的三号舰,排水量为7.2万吨,所以改造成航母之后,便成了二战时期最大的航空母舰。然而日本海军没想到的是,这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在出海仅20个小时之后,就被盟军潜艇击沉,成为到目前为止被击沉的最大航母。
那么,信浓号作为大和号的三号舰,为什么要改造成功航母呢。其实,这和日本海军思想的进化是息息相关的。
日本海军在一战结束后,仍然奉行的是巨舰大炮战术,在面对美军在太平洋的舰队时,由于数量上的不足,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就上马了大和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
大和级战列舰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这一级别的战舰排水量多达7.2万吨。装备了460毫米大口径舰炮,一枚炮弹达到了1.46吨重,可以在20公里之外击穿49.4厘米厚的装甲。
(海中疾驰的大和号)
这种强悍的战舰被造出后,便成为日本海军的骄傲。于是,在大和与武藏建成后,日本海军决定再造两艘,第三艘就是信浓号。
为了造信浓号,横须贺造船厂专门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船坞,这个船坞假如不是用来造信浓号,可以同时建造两艘中型航母!
正当工人们热火朝阳的生产时,日本海军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他们发现,看似强悍无比的战列舰,随着航母的出现和舰载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脆弱。
当飞机从高空以数百公里的时速进行攻击时,战列舰巨大笨重的船身是再好不过的目标了。而且,虽然战列舰上装备了防空武器,但是在面对数十架舰载机突袭时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在它周围还要有一些护卫军舰组成防御圈才行。
那么,这个时候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与航母相比,战列舰只能依靠舰炮进行攻击。其攻击范围只有几十公里。而航空母舰依靠舰载机其攻击范围却达到了几百公里。换句话说,战列舰在大规模海战中失去了主导权,海战已经进化为航母对攻的时代。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日本海军决定将大和级战列舰的三号舰信浓和四号舰纪伊号的建造计划缓一缓,尤其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信浓号的建造速度就慢下来了。而且当时工人们也开始犯懒,据说磨洋工现象非常普遍。
中途岛海战为信浓迎来了新生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航母损失惨重,日本海军深知假如不赶紧把损失找吧回来,他们将会失去在太平洋的制海权。
于是,打算把已经建成了70%的信浓号移走,船坞用来生产航母。上面说了,信浓号的船坞可以同时生产两艘中型航母。可是,信浓号已经建造了70%,这个移除工作是非常耗时的。于是,日本海军决定把信浓号干脆改成航母,这样就一举两得了。
所以,经过改造后信浓号成了一艘航母。
(信浓号航母)
经过测试发现性能还不错,但是这个时候信浓号还不能称为一艘建造完全的船,还有一些设备安装工作需要到吴港造船厂完成。
被击沉1944年11月28日这一天,信浓号在4艘驱逐舰的护卫下前往吴港。
由于仓促下水,当时信浓号有很多隐患。这艘军舰改来改去内部和迷宫差不多,在改造的时候很多工人在里面绕半天才能找到自己的岗位。舰上的海员来到这艘船世界不长,对这个迷宫一样的船体就更不熟悉了。这一切为信浓的沉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晚上8点多,盟军潜艇射水鱼号发现了信浓号。于是在第二天凌晨3点发射了6枚鱼雷。其中4枚击中目标,给船身造成了一些伤害。本来这不算什么,巨大的船身破几个洞,只要损管到位,不叫事。关键是大家对这艘军舰一点都不熟悉,想修补也不知道从何做起,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信浓号涌入大量海水。到早上10点57分,信浓号沉入海底。
(击沉信浓的射水鱼号)
以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