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怪才”陈景润去世后,其后代子女如今怎样了?
有一位伟人曾这样评价过陈景润:“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数学怪才陈景润因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而一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数学圣人。你可知道陈景润成名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的婚姻如何,还有就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子女的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1950年夏,他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在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但不久之后,他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1954年,他被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开始研究数论,由于得到了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此开始他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1965年,陈景润称自己已经证明(1+2),并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就此,他一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数学圣人,走向了人生巅峰。
1977年,44岁的陈景润因病住院,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无比崇敬这位数学圣人,正在医院进修年轻漂亮的由昆也去凑热闹。两人在接触中,产生了感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于1980年8月25日,两人在北京结婚。1981年12月,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他们经过商量,给儿子起名为“陈由伟”。“陈”和“由”,是陈景润和妻子由昆的姓,“伟”则是希望儿子对人类有伟大的贡献。
1984年,陈景润在两次被撞后查出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妻子由昆经过特批,允许回家专门照顾患病的陈景润。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终年63岁。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在陈景润去世后,由昆潜心教育儿子。高中的时候,他们的儿子选择了文科。之后,他去了加拿大读书,他起先选的是商务,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数学,就转到了应用数学。
2005年3月,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商量:爸爸的这些成果是国家的,不属于我们个人,决定将陈景润的手稿无偿地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如今,在加拿大,没有人知道他是陈景润的孩子,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一家人过着平静而温馨的生活。
“数学怪才”陈景润去世后,其后代子女如今怎样了?
陈景润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夫人由昆在1981年所生,这一年是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儿子出生后,陈景润提议儿子姓由,让儿子永远记住妈妈的付出,由昆不同意,陈景润又提议姓由陈,最后夫妇俩决定给儿子起名为“陈由伟”。“陈”和“由”,是丈夫和她的姓,“伟”则是希望儿子对人类有伟大的贡献。
小学5年级,陈景润给陈由伟报了华罗庚数学班。他们也是普通的家长,也有望子成龙的心态。附近邻居告诉他们,你们的儿子继承了陈老师的数学才能,一定要好好培养。 但是陈由伟并不愿意去学数学。 那时,他只是个贪玩又逆反的孩子,可以解答所有的数学加分难题,却在简单题上栽跟头。几堂课过后,他退掉了,再没去过。 陈景润并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大发雷霆,他一直宠着,顺着陈由伟。
在陈景润过世一年后,陈由伟也将踏入大学门槛,他父亲的母校———厦门大学向他发来申请。当时的校长说,陈由伟母亲可以陪同他一起读书,将来的工作学校负责安排,如果陈由伟想回北京,也可以回来。 考虑之后,陈由伟还是拒绝了。并非他不向往那个开满凤凰花的大学,他甚至一度在想,成为父亲的校友,在父亲曾学习和生活的地域,重新开始打磨自己的人生,会是多么奇妙的感觉。 当时,陈由伟跟他母亲说:“妈妈,我不想这样。不想在爸爸的光环下生活。那样压力大,众目睽睽,万人瞩目。” 最后,陈由伟去了北京一所大学,选择了商科。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是一家门,或许是陈景润埋在陈由伟体内的数学基因觉醒了,陈由伟最终还是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在数学的领域里深耕,追赶父亲的脚步。命里注定的东西,怎么也避不开。 陈由伟曾说过“我是陈景润的儿子,这是事实;我的父亲是一个有建树、也有遗憾的数学家。有义务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转学数学,没有太多的考虑,一切都很自然。
或许因为父亲的光环太大又或许是翻不过父亲的这座大山,陈由伟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从未对旁人说起过自己的是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但是转到数学系是他这辈子最自豪也最无悔的事情。
“数学怪才”陈景润去世后,其后代子女如今怎样了?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推动我国解析数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国家授予改革先锋的称号,陈景润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数论科研事业,无论在多艰苦的环境下,他都没有将自己的科研事业放弃,始终坚守在自己钟爱的科研岗位上,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63年,但其做出的成绩却是可以永久流传,为今后的数论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在短短的63年中,他证明了(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其著作主要有《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等。
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可见陈景润在我国科研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也是我国推动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景润不仅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是非常的幸福。陈景润因为身体不适,住院治疗期间,与正在医院进修的由昆陷入爱河,成为恋人。他们最终在1980年8月25日在北京结婚。1981年12月,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他们为儿子起名为“陈由伟”。
陈由伟是陈景润的独子,也是陈景润至今唯一的后代。从加拿大多伦多一所大学中的数学系毕业之后,就在加拿大定居,现在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很幸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陈由伟并未做出与父亲陈景润一样的伟大成就,但也仍在数学领域中进行着科学研究,并继续沿着父亲的脚步前进。
“数学怪才”陈景润去世后,其后代子女如今怎样了?
最近柳智宇下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由让人想起那些数学天才,特别是潜心于数学高峰甚至与世俗脱节的数学天才。陈景润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作为世界三大猜想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引起了一代一代最顶尖数学家的浓烈兴趣。看起来最简单的1+1=2,如何证明?它有迷人的魅力。陈景润痴迷于其中,于1966年推演出了1+2=3,是当时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推演证明。而他的这一事迹经过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的广泛传播,陈景润成了人人知晓的大数学家。
52年后的今天,说起陈景润的证明,还是具有典范的意义。他痴迷于数学,似乎都不食人间烟了,四十多岁没有女朋友,也被看作勇攀科学高峰的证明。
后来陈景润结识了比自己小十八岁的夫人由昆,并且在48岁获得了一个儿子。也算数学奇才比较完满的生命经历了。
1996年陈景润去世,他的夫人由昆和儿子陈由伟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过起了平凡人充实的生活。陈由伟后来也学起了数学,现在在银行做负责人。
你对陈景润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数学怪才”陈景润去世后,其后代子女如今怎样了?
或许伟大的科学家都喜欢换同一种病:“帕金森综合症”,这是一种和霍金同样的疾病。陈景润1984年被查出来患此病,后来一直受此病折磨并于1996年去世。
其儿子是陈由伟,陈和由分别取自陈景润自己和妻子由昆的姓,伟十希望儿子以后能够做出伟大贡献。陈由伟小时候并不喜欢学数学,不是他数学不好而是小时候叛逆的他不希望一直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下。长大之后,陈由伟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数学,并从商学转到了应用数学领域,据说现在在银行工作。
陈景润的人生是传奇的,可以说他前半辈子几乎都是默默无闻,这和爱因斯坦颇为相似。刚工作时陈景润还因为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后经其老师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推举,才再次入职并得到大学教职。之后陈景润潜心研究数学,因此收到华罗庚赏识,并于1957年调入中科院工作。这一工作就是16年,16年的潜心研究使陈景润完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的“1+2”证明,当时轰动世界,成为数学界最耀眼的新星。当时陈景润已经40岁了,而且还没有结婚。或许正式陈景润几十年来如一日的研究劲头,才使陈景润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可以说陈景润是大器晚成,前大半生都是孤独于学术的。自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74年被周总理推荐为人大代表,77年再其43岁时破格晋升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同年和妻子由昆结婚,81年儿子由伟出生,此时陈景润已经48岁。
“数学怪才”陈景润去世后,其后代子女如今怎样了?
我从小崇拜陈景润先生。我几岁时,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徐迟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那时我看来陈先生就是科学的化身、是刻苦研究精神的象征,自己也有做数学家的梦想,当然现在这都成了幻灭和笑话。
但是,对陈先生的敬仰至今未变。陈先生英年早逝后,我在媒体工作,专程去其府上采访过,是陈先生生前的助手李先生帮我联系的。陈先生的太太由昆老师很客气地接待了我,他唯一的孩子陈由伟当时十几岁吧,也在旁边。
陈先生家当时住在中关村科学院宿舍,房子楼层不高,很宽敞。进门客厅里挂着陈先生的大幅彩色照片,照片前摆满鲜花。由昆老师说,陈先生生前最喜欢鲜花。听了这话,我最后悔最愧疚的是忘记了带一束鲜花来致敬陈先生。
题主问陈先生的子女,我简单说一些自己知道的。陈先生有一个儿子,之所以起名“陈由伟”,饱含他对太太的挚爱和对儿子的眷眷深情。由昆老师生儿子时是难产,最后做了剖宫产。陈先生看到妻子遭遇的痛苦,很难过,坚持要儿子随母亲的姓氏,给儿子起名叫“由伟”,由是希望他拥记母恩,伟则是希望儿子将来优秀、杰出。由昆老师不同意,说还是应该姓陈。陈先生说,那就叫“由陈伟”。由昆老师说这样听起来太怪,就叫“陈由伟”吧。
陈先生属于大龄得子,对儿子爱得不得了,由昆老师讲了很多细节,当时我听了非常感动,可惜二十多年了已经淡忘了。采访结束后,由昆老师送我一本厦门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走进陈景润》。因为是样书,她当时只有一本,可还是送给了我,至今想来仍是感动。
陈先生去世时,儿子才十几岁,当时正在北大还是清华附中念书。小伙子身材高大,看起来很敦厚、本分、可靠。那是采访之后,我跟由昆老师还联系过几次,后来就断了联系。陈先生的儿子如今在做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小陈当年身上隐隐就有陈先生之风,虎父无犬子,加上北京的教育环境,我坚信他不会发展得差。
陈先生英年早逝,倒在新世纪的门槛前,是中国科学的巨大悲剧,更是其家庭、其儿子的巨大悲恸。一晃多年过去,中国科学界没有了陈景润,也渐渐少了陈景润精神——这是比失去了陈景润更令人伤感的损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