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对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没?
汪兆铭在认识孙文之前,一直走的是封建读书人“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老路子。读书上,他的确很有天分。1902年,19岁的他参加广州府试考得第一名,紧接着在1904年考上留日官费生。
汪兆铭虽然会读书会考试,但时逢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满汉互仇……眼看国家将亡,汪兆铭这个书生也忍不住放下书本,焦虑于国家存亡。
(汪兆铭旧照)
也就在这时,孙文的出现给他指明了救国方向。从此他便投身革命,成为孙文的左膀右臂。那么,他究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一、宣传革命能手。同盟会在日本建立后,汪兆铭便被孙文任命为评议部部长。
汪兆铭的文章一向写得好,他年少时由于国学根基扎实,文章很得先生夸赞,因此革命宣传工作非他莫属。
汪兆铭在《民报》《中兴日报》上,一边大力宣传革命思想,一边对保皇党口诛笔伐。借助文采飞扬的文章,汪兆铭不仅成功地宣传了革命思想,同时还狠狠地打击了顽固的保皇党。
在同盟会走上正轨后,汪兆铭又追随孙文为革命事业奔走各国,进行革命宣传和为革命行动筹款。
汪兆铭为了吸引革命者和筹款,在各国举行了许多场演讲。
他的演讲座无虚席,每一场演讲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获得观众如雷的掌声。听他的演讲,大家都热血沸腾。革命老将胡汉民对他相当服气,慨叹“听者任其擒纵,余二十年未见有工演说过于精卫者”。
正是凭着天才的演讲能力,同盟会在各国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吸收了大量的革命者,还很快成立了上百个同盟会分会。汪兆铭成功地完成了联络和筹款的工作。
(汪兆铭在演讲)
二、重振革命声势。孙文自从把筹款和联络工作交给汪兆铭后,他曾数次策划反清起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均告失败,导致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在起义失败后流血牺牲。
一时各种质疑纷沓而来,其中尤以维新派嘲讽得最热烈。梁启超公然在报纸上评论,称同盟会领袖不过是“远距离的革命家”,根本没有革命的魄力,只会躲在海外遥控起义,让无畏的革命者白白送死,他们却好生生地过着舒服的日子。
梁启超的文章,很快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认可。就在大家泼冷水的同时,一些革命者也动摇了信心,甚至退出了革命队伍。
眼见好不容易创建起来的同盟会,就要土崩瓦解。汪兆铭着急了,他决定用行动来还击这一言论,向天下人证明同盟会的领袖并非贪生怕死之徒。
几经思索后,汪兆铭决定刺杀摄政王载沣(溥仪的父亲),也是清政府当时的实际掌权人。
(汪兆铭在同盟会)
汪兆铭不顾孙文等人的阻拦,到北京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谋划和踩点,最终汪兆铭决定把炸药埋在了载沣每天工作必经的银淀桥下。然而他毕竟是个拿笔杆子的人,根本不懂怎么做刺客。所以他还没有实施刺杀,就已经因为形迹可疑被路人告到捕房。
被捕入狱后,汪兆铭明知是死罪,也毫不畏惧,还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
刺杀事件虽然失败了,但天下人皆为汪兆铭的勇气赞叹不已。他的举动,不仅让梁启超等人闭了嘴,也让人心涣散的同盟会,重新凝聚了革命到底的团结之心,最终成功地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至于汪兆铭本人,则成了时人追捧的反清英雄。
由此可见,汪兆铭在晚清革命早期,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惜他晚节不保,做了投日汉奸,自毁英名,实属可叹。
(参考史料:《汪精卫传》《真实的汪精卫》)
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对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没?
作者:民国史学者王凯
汪精卫青年时期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刺杀清廷摄政王,事败后汪氏被逮,他在狱中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被逮口占》,准备以死报国:“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2年,汪精卫(后排右二)与家人、友人在法国留学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自海外归来,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但一向与孙中山不睦的章太炎对孙出任大总统一职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大总统这个位子,“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从章太炎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汪精卫早年在革命党人中是以德而闻名的。
落水后的汪精卫
著名历史学者唐德刚在其《袁氏当国》中这样评论汪精卫:“我们搞历史的人千万不能为现时观念所误导,不能因为汪精卫当了汉奸,便把他前半生的形象一笔抹煞。”实际上,汪精卫在投降日本人之前,形象一直相当正面,他在民国初年国民党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仅次于孙中山,排名在黄兴、宋教仁和胡汉民之前,至于后来的蒋介石,和他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可以说,汪精卫是孙中山最中意的接班人之一。
汪精卫(左)与蒋介石
纵观汪精卫一生,他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文人、诗人和才情之人,实事求是地说,他不适合搞政治。汪精卫犯过许多错误,但党内同志和全国民众都能原谅他,那是因为人们都对这位当年的反清义士寄有厚望,所以每次汪精卫都能东山再起。但他最后却落水当了汉奸,只能遗臭万年了。
还是那句老话: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对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没?
中国近代的革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节点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是知识点,圈起来!
很明显汪精卫在1927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没有对革命做出过贡献的,在这个阶段很多国民党反动派都没有做出贡献,尤其是汪精卫还曾经发动过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从这一点来说,汪精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但没做出贡献,再后来投敌叛变当汉奸后,更是危害了革命。
即使是在旧民主主义主义阶段,汪精卫对革命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汪精卫的人生应该以1910年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为分界线,在刺杀失败后,汪精卫就被下了大狱,鉴于当时的革命形势,清朝统治者放过了他,到辛亥革命成功后,才被人放出。
这期间又与袁世凯结识,呼吁停战议和,汪精卫还是革命党人的汪精卫,但是对清廷难免抱有感激之情,在此期间,汪精卫充当南方议和的成员,参与南北和谈,并且主张让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让袁世凯来担任,二次革命失败后,汪精卫一度出国留学,对革命工作消极怠慢。
孙中山主持国民党改组工作,汪精卫反对国共两党合作,阻挠革命的发展。
当孙中山死后,汪精卫却一改往常不贪恋权力的风格,与廖仲恺、胡汉民、蒋介石等人对广州国民政府的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在旧民主主义阶段的后期,汪精卫的所作所为亦对革命有害而无利。
那么,汪精卫在后期为什么还能有这么大影响力呢?这个主要还是归功于汪精卫在加入同盟会之后到1910年刺杀摄政王载沣这一段时间的表现。
汪精卫是书香门第,1902年在广州府试的时候得第一名秀才,1903年官费到日本留学,可见汪精卫就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尤其擅长写文章,这一点在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后写的一句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能看出来汪精卫的文采。
1905年汪精卫参与组建同盟会,同时主编《民报》,和胡汉民是当时革命党里面重要的笔杆子。
当时针对是变革还是革命,是推翻君主帝制还是君主立宪,汪精卫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大力宣传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在当时引起了重要的轰动,孙中山前期左膀右臂一个是黄兴一个是陈其美,说到底是武上的,而文上面的左膀右臂可以看作是汪精卫和胡汉民,像南洋富家女陈璧君就是为汪精卫的文采所倾倒,后来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907年汪精卫随孙中山到南洋进行革命,一直到1910年革命活动虽然此起彼伏,但终究还是以失败居多,这个时候很多人对革命前途不看好,也有人认为同盟会的领导人都是“远距离革命军”自己不去指挥革命,反而让大量革命青年去送死,为了打破谣言,重振革命信念,汪精卫亲自到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
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但是汪精卫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汪精卫原名汪兆铭,之所以笔名叫作精卫,寓意就是精卫填海的执着精神,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就像精卫填海一样的执着,代表了革命精神锲而不舍,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被推翻。
汪精卫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做了一定贡献的,只不过时间较短,1905年到1910年仅仅五年!
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对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没?
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是大有作为的。
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历史上经常以“汪精卫”称呼,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早年跟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曾刺杀大清摄政王载沣,不幸失败被捕,深陷囹圄的汪精卫,在牢狱中写出: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多么慷慨激昂的诗句,令人敬仰,佩服之至。若汪精卫此生到此为止,那他一定是完美的,绝对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明知道刺杀风险很大,很有可能有去无回,仍然敢踏出那一步的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自己的信念,可担世人所不敢承担之责。
他以精卫之名,曾经执笔和宣扬三民主义的人。
他也是曾经为孙中山先生订立遗嘱之人。
汪精卫的前半生极尽辉煌,可惜为了和蒋介石争权夺利,为了争夺国民党的至高权力,他多次失败多次下野,却依旧坚持到底,可谓是不择手段。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仍然组织北伐内战,后多方劝解才罢休。
他就是一个对政治斗争的狂热者,为了权利,没有底线,没有道义。
前半生极尽辉煌,后半生世人唾骂。
历史真的是开了个大玩笑。
然而这个玩笑,还是千真万确。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对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没?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头号汉奸卖国贼汪精卫,早年也是一位有抱负、有理想、不畏牺牲、信念坚定的青年革命领袖。
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反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革命运动,对孙中山一直矢志不渝。尤其是在孙中山逃难过程中,无论是越南、新加拨还是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地,汪精卫一直鞍前马后、竭尽赤诚,因此成为孙中山最为信赖的人之一。
要说对革命的贡献,很多朋友提到了当年汪精卫密谋行刺满清王朝摄政王载沣,因为行刺失败被清王朝逮捕,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实际上,刺杀摄政王,无论成功与否,只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可以发现这次刺杀行动的意义非同一般。
熟悉清末革命史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同盟会革命党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都是事先在海外从华侨手里拿到募捐款和国外政府的一部分帮助,以此获得活动经费,然后回国在某个地方组织暴动。失败后再转移到国外,再筹款再发动。
同盟会于1905年成立后至1907年在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策划下,先后发动了数次反清武装起义,结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清王朝逐渐意识到孙中山的潜在力量,发出了全球通缉令。
一连串的失败不禁让同盟会这个多方力量结合的革命团体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倾向,大家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一些非革命派人士也以各种形式对革命派进行抨击。比如大名鼎鼎的保皇党领袖梁启超于1908年在《新民丛报》上说:你们革命党领导人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自己却住着高楼华屋,安然自在,不过是“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梁启超的话虽然过激了,却也是实在话。的确,每次起义一失败,革命党主要成员基本上全都转移到海外,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类似“戊戌六君子”式的人物。
面对梁启超赤裸裸的指责,有个年仅27岁的热血男青年发话了,表示要用只身前往清帝国首都北京刺杀当朝摄政王的举动来证明革命党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这个人就是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的汪精卫,时任同盟会评议部部长。
汪精卫用“革命如同烧饭,需要釜和薪。汪某愿做一时轰烈、瞬间辉煌的薪”的豪言壮语拒绝了领袖孙中山、胡汉民和其他一批革命同志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不归路。
结果,因为从来没干过当刺客的活儿,汪精卫和同伴黄复生因为机事不密被清廷逮捕。也许是当时清朝正在实行宪政改革,需要彰显仁德、凝聚人心的缘故,对于汪精卫行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这种行为以“误解朝廷政策”定罪而格外开恩,判处无期徒刑。
汪精卫被捕后,驻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总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都发起了公开营救行动,通过这一行动,处于四分五裂下的同盟会这一最大的革命团体开始重新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也逐渐恢复了对革命运动的信心。在这个前提下,革命党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规模也越来越大,从黄花岗起义再到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距离汪精卫的刺杀行动仅仅一年半的时间。
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对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没?
汪精卫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汉奸和卖国贼的形象,这个历史上早有定论。
只是看待一个历史人物,需要客观公正地去评价他。在国民革命初期,汪精卫在反抗满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侵略上,做出了不少的历史贡献,这一点我们是不应该抹杀掉的。
汪精卫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民报》,宣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精神,而汪精卫是主要的投稿人,他的文章新颖,观点犀利,颇受读者的喜爱。《民报》的创办和发行,鼓舞了民主革命的士气,为孙中山推翻清王朝起到了宣传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中华民族的抵御外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汪精卫的代表作《民族的国民》等多篇文章驳倒梁启超的保皇谬论,为革命大张舆论。
第二,在南洋发展组织和筹集资金
在南洋游历期间,获得了富商家女儿陈璧君的好感,在以后的十几年年革命活动中,陈璧君一直是汪精卫的资金支持者。
第三,刺杀摄政王载沣,震慑了清政府
在刺杀失败以后,汪精卫被关进大牢,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汪精卫从大牢中放了出来,他的举动让同盟会对他更加重视,委以重任。
第四,筹备了国民党一大
1920年归队后,做了很多组织和宣传工作,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筹备工作,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并成为中山“遗嘱”起草人。孙中山去世以后,他作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带领革命军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军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只是汪精卫优柔寡断,没有蒋介石那样的权术,最终丧失了国民党的领导权,沦为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国民党主席。
在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最高领袖以后,汪精卫携陈璧君去了国外。
抗战爆发以后,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成为了日本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实在有点让人惋惜。
假如他能够矢志不渝,坚定革命信念,也许能够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
原创作品
喜欢的点个关注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