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字军要东征?

时间:1096年人物:乌尔班二世

影响:十字军东征促使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经济文化在碰撞中产生了炽热的火花,为双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西欧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世界的前列。

公元10世纪初,西欧的灾难来临了。干旱连续7年肆无忌惮的吞噬着生命,哀鸿遍野。当时的西欧长子世袭制占统治地位,而非长子的贵族沦为了骑士,极少数的幸运者在战争中争得了领地,但是大部分人越来越贫困,于是他们急切地盼望更多的战争,以便发家致富。农民的生活境遇更加地悲惨,为了生存他们沦为了封建领主的农奴,受到了教会和封建领主的双重压迫。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堪忍受走上了打家劫舍的道路,而封建领主和教会是他们的主要打劫对象,但是更多的人则希望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寻找乐土。

灾害显然没有给封建领主带来太大的灾难,相反,欧洲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消费欲望,尤其是对奢侈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领地上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盛产奢侈品的东方。

无独有偶,恰在此时,从东方的中亚崛起的塞尔柱突厥人开始东罗马帝国挑衅。突厥人兴起后以惊人的速度向西扩展,大约在公元10世纪时在迁徙的过程中接受了伊斯兰教,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占领了两河流域。他们向罗马发起进攻时,罗马已经开始没落,其在西亚的半壁江山几乎全部沦陷,圣地耶路撒冷也被突厥人占领。万般无奈的罗马皇帝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救,希望得到西欧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的支持。

自基督教分裂之后,历任罗马教皇做梦都想收复东正教,重新使基督教得到统一。而东罗马帝国的求救对于罗马教皇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他不仅可以利用这次援助伺机统一基督教,还可以把西欧的不稳定因素转化为对外战争的力量。他的一石二鸟的计划在1095年的宗教会议上得到了认可。在这次宗教会议上,乌尔班二世面对数以万计的听众,发表了影响欧洲几个世纪的演讲,他从耶稣的成长经历着手,严厉谴责了异教徒对圣地的亵渎和对朝圣者的虐待,并利用当时西欧人狂热的宗教信仰,呼吁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联合起来,投入一场助基督教重获圣地的伟大的东征。他还指出,圣地非常肥沃富饶,参加东征不仅可以免除一切苦行,还可以赦免一切罪行。因参加这次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带“十”字标记,故这次东征又被称作“十字军东征”。

演讲结束之前,全体听众高呼:“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个口号很快就成了十字军东征的战斗口号。十字军在几个月后就出发了,随后爆发了一系列长期的神圣战争,并一直持续了200年左右。

十字军东征对欧洲和中东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带来了大量的战争和血腥屠杀,激化了东西方两种文明的矛盾。时至今日,这两种矛盾仍然非常尖锐。但另一方面,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两个世界的经济文化在碰撞中产生了炽热的火花,为双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如现在的西欧语言中仍然可找到中东文化的痕迹;其次,西欧许多封建领主在战争中破产而死,加上大量的农奴没有回到土地上,这大大促进了西欧封建落后的农奴制的衰落。大量的土地被收为国有,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王权。并且,在战争中,中东众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香料等传入西欧,不仅加快了两地的商业贸易发展,也使西欧人的野心急剧膨胀,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打下了基础。

同时,十字军带回了大量的战利品。他们将金银用以支付战争费用,此举增加了西欧的货币供应,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11世纪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之前落后的制度和衰败的经济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除14世纪外),西欧逐渐站在了世界文明队伍的前列。虽然这种转变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但十字军东征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乌尔班二世】

乌尔班二世,原名欧德?德?拉尼,出生于法国马恩市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在兰斯任副主教,此后先后担任克吕尼隐修院修士、副院长、红衣主教等职务,1088年当选为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是一位坚强有力、政治敏感的教皇,他上任之后发动了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获圣地的基督教战争,即十字军东征。

为什么十字军要东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主要三点:

第一,挽救同属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虽然和西欧的国家有着复杂的宗教和现实矛盾,毕竟也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信徒。

面对着塞尔柱突厥人的不断入侵,拜占庭帝国已经无力招架,被迫向西欧的基督徒求援。

当时教宗和西欧的国王们认为,如果拜占庭帝国被塞尔柱突厥的穆斯林毁灭,那么东欧就会遭到回教徒的入侵,最终也会殃及西欧和中欧。

既然如此,不如先发制人,帮助拜占庭帝国攻打塞尔柱突厥人,遏制回教徒对欧洲的渗透。

可笑的是,最终拜占庭帝国是被十字军首先摧毁的,因为他们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东正教,互相认为对方是异端。

第二,掠夺海外财富和土地

当时欧洲的人口有所增加,内部相对和平。

封建主们已经分割了现有的土地和人口。

随着人口的增加,就涉及到一个现有利益再分配的问题。

如不能世袭爵位的贵族子弟,没有多少财产的骑士后代,以及大量生活困难的城市平民、乡下农民。

如果没有统一的对外战争,生活艰难的他们只能通过掠夺邻国战争获利。

然而,当时欧洲国家没有一个好惹的,代价太大。

相反,当时塞尔柱突厥和阿拉伯人的力量不是很强,还分散为若干势力,互相敌对。

显然,攻打他们比在欧洲内讧要好得多。

事实上,十字军东征确实获利不少。十字军所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 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另外就是诸如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城市,通过十字军战争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甚至掌控了地中海的贸易。

第三,宗教因素

另外就是单纯的宗教因素了。

十字军中确实有些虔诚的教徒,他们认为为了拯救耶稣的圣墓而牺牲,就是最大的荣耀。即便死于战争中,灵魂也可以直接上天堂。

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修道士,从修道院中出来就是用战争来修行。

著名的欧洲三大骑士团,前身都是修道士。

为什么十字军要东征?

十字军发动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掠夺世界,贪婪,卑鄙,残忍,无耻来概括十字军东征最合适,因为十字军不光是要征服穆斯林,而且也把自己同样信仰的天主教也大开杀戒,血洗君士坦丁堡就是罪证之一,为了基督徒贪婪的金银珠宝杀人无数,就有几百万同族被自己人残杀。

十字军东征大小上百次战争,都是战败为耻,他们太残忍,老天也鄙视基督徒十字军。攻占每座城市基本不留活口,把不同信仰着杀无赦,耶路撒冷争夺战最血腥,阿拉伯帝国的萨拉丁出现就是给十字军心脏的一剑,萨拉丁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悍,萨拉丁军队就是十字军的的克星,萨拉丁百战百胜,而且萨拉丁本人就是伟大的一位战神,征战城池他不杀老幼,各自的信仰也不强求,这也体现了穆斯林军队的严肃性,更体现了穆斯林军队的崇高精神。在十字军东征的岁月里,欧洲列国出兵出钱,也造成了年轻的大量人员损失,欧洲经济一落千丈,最后导致排娃娃兵上战场,可是这些儿童都走了不归路,十字军邪恶领袖把儿童卖的卖,做性奴,有病的杀了,就这样结束了几百年的十字军战役,也悲惨的告终,可是萨拉丁被现在的欧洲国家敬畏战神,现在好多欧洲国家把萨拉丁骑战马铜雕像矗立在军事纪念馆。十字军战役给欧洲列国造成了灾难,最后的结局就是天怒人怨。没有占领一座城市,反而丢失好多基督徒的城市,这也给欧洲人好好上了一课,血的教训现在又重现,贪婪的欧洲列强不作死不会死。最后导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为什么十字军要东征?

一、原因

1.利益原因:

这是现而今讨论历史和国际政治的人最喜欢的说法:“没有永恒的朋友/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欧洲贵族势力当时并未打通前往东方的商路,但已经接触到了来自富庶东方的商品。利益驱使他们拿下新月沃土地带,再继续寻找前往东方的道路。

2. 宗教原因:

防止圣地被毁灭是一个鼓动基督教徒参加远征的好原因。什叶派的埃及哈里发控制耶路撒冷之后,下令拆毁圣坟墓教堂,并且禁止基督徒进入耶路撒冷朝圣。这显然在广大基督教信徒中建立了反对穆斯林控制圣地的舆论基础。

3. 权力原因:

当时基督教刚刚经历了东西教会大分裂,人们被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教皇互相开除对方的行为惊得目瞪口呆。为了防止基督教社会进一步分裂,树立罗马教皇的权威,以及君权神授的正当地位,贵族和教皇发动了对异教徒的战争。

4. 民族原因: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之前,欧洲人刚刚将摩尔人赶出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同时也拿下了包括西西里在内的一系列地中海岛屿。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感使得民众对于“夺回”被阿拉伯人占据的土地充满了斗志。

二、战争简介

在历史上,十字军东征(Crusade,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於天主教的圣地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其他天主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背景

这场战争被罗马教廷赋予了宗教战争的性质,号召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因尔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参加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

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骑士想扩张领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许多农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宣传,想到东方去寻找乐土。

八次东征

1095年11月26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会议,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并且说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疆场的人可以升入天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同时还建立了三个附属小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

1144年,塞尔柱帝国攻占埃德萨。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结果遭到惨败。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英国狮心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却遭到萨拉丁和东罗马帝国的联合抵抗,无功而返,腓特烈一世也在途中坠水而死。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最初的目标是埃及,后来改变了军事计划,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洗劫达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

1212年,教会在法国和德意志组织儿童十字军东征。1218年发起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年-1221年),以埃及为进攻目标。1219年攻占达米埃塔,1221年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1229年)仍然以埃及为进攻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拉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进攻埃及惨败,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还是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进攻突尼斯。路上发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军队撤退。

此后,教皇或国王都号召不起东征,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克(位于现在的巴勒斯坦北部)陷落,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十字军要东征?

11世纪下半叶,基督教世界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地区逼退了穆斯林的脚步。然而东部地中海地区的情况则完全不同。11世纪大多数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昏庸无能,他们过着东方风格的奢侈的宫廷生活,却无法保持足够的军队守卫边境。1071年拜占庭皇帝曼努斯四世轻率地向突厥人发动进攻,结果不但皇帝被俘虏,拜占庭帝国也丧失了全部的亚洲领土。这些领土是帝国最富庶的省份,而且为帝国提供宝贵的军队人力资源。在拜占庭皇帝的收复失地的请求下,欧洲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虽然罗马教廷跟拜占庭帝国长期不和,但西方仍存在一种感情,认为希腊人是基督教徒的伙伴。而且他们正在与一个共同的敌人作战。罗马方面多多少少知道拜占庭人在前面为他们挡住了伊斯兰势力的进攻,因此他们应该得到支持。1095年11月27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东南的克莱蒙演说,鼓励信徒们“走上通往圣陵的道路,从邪恶的种族手中夺取圣陵,使圣陵归自己所有”。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一篇演说。“上帝所愿”的战斗口号响遍全国,人们不分贫富贵贱,都受到心灵上的感染。1097年春天,有十五万人响应这个号召,会师于君士坦丁堡。这些人大半是法兰克人和诺曼人,还有一些乌合之众。他们都佩带一个十字军徽章,所以叫做十字军。第一次十字军就这样踏上了冒险的征途。

教皇乌尔班二世

这场远征从一开始就带有分歧,拜占庭皇帝是想要一支骑士军队帮他收复亚洲的省份,然而教皇乌尔班显然对此不感兴趣,他的计划是进攻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突厥人政权,收复这些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圣地。参与东征的人,有的为了荣誉,有的为了利益,有的为了宗教热情,富于浪漫幻想的人、不安份守己的人、喜爱冒险的人、信仰虔诚的人,他们都找到了一面新的旗帜,而许多犯人则找到了赎罪的方法。十字军东征的队伍就这样组成了。

不少回答者已经提到,十字军东征主要是出于宗教热情和利益诱惑。但是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常常会被忽略,那就是欧洲人对东方的想象支持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发起东征。

东方在欧洲人的想象中一直是非常神秘的。对于他们说,东方当然有大量的异教徒,主要是万恶的穆斯林,另一方面,他们也坚信东方有虔诚信仰上帝的智者。从东方三智者朝拜耶稣的故事就可以看出来,在欧洲人心目中,东方一定有懂得上帝智慧的人。这样的信念逐渐发酵,中世纪的欧洲人越来越坚信东方有一位勇武的基督教领袖,率领虔诚的教徒,终将杀灭横亘在欧洲和远东之间的穆斯林来和他们会合。

这样的想象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在6世纪早期,聂斯托利派就开始向西突厥地区发展,然后从那里继续往东扩展到中国,到11世纪初,甚至在蒙古部落中也出现了基督徒,克烈部就是信仰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蒙古化突厥部落。

因为确实有大量的东方基督徒存在,所以欧洲的信念愈发坚定,故事的主角到十一世纪时演化出了一个具体形象,就是长老约翰,也被译为祭祀王若望,他是传说中东方的基督教君主,他的使命就是在基督教国家需要的时候,随时伸出援助之手。

1122年,一位名叫约翰的教士访问罗马。他号称来自印度,大概是来自马拉巴尔海岸的基督教社团,他描述了一个由东方贤王的后代统治的国度,在那个国度,每个基督教节日都会发生奇迹,这位教士吸引了无数听众,宣传来自东方的基督教奇迹。

20年后,又有一位叙利亚的主教报告说有一位东方极有权势的国王名叫长老约翰,他刚刚与穆斯林发生了一场鏖战。他还说这位君主正是东方智者的后代,他决定要来援助针对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东征,为的是追随他那伟大先祖的脚步,但他却被底格里斯河的大洪水挡住了前进的路线。

欧洲人想象中的长老约翰

1165年,一封据称来自长老约翰的信传遍了欧洲。这一事件的出现现在看来无疑是有政治原因的。这封信以不同的形式,写给欧洲各大贵族,包括科穆宁王朝的曼努埃尔一世,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其他君主。在这封信中,长老约翰宣称他统治着广阔的土地,从太阳升起之处一直到巴别塔。他说明他的目的是从穆斯林手中拯救耶路撒冷,击败基督教的敌人,朝拜圣墓。然后他又列举了自己的财宝和他的国家出现的奇迹。这封信当然是伪造的,然而他激起了十字军东征的巨大热情——这当然也是伪造者的目的所在。

1177年教皇派出一位使者,让他在巴别塔以东寻找长老约翰,因此这位长老约翰的形象就更加真实了。虽然这位使者失踪了,但十字军东征大获成功。当然,在之后的三十年中,另外三次十字军东征基本上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灾难。

为什么东征还在继续?1217年,正在准备另一场十字军东征时,关于传说中的长老约翰和其他住在东方的基督教君主的消息再次传遍了欧洲。阿克里的主教发起了一场有力的关于第五次十字军东征的宣传战,他决定在他给黎凡特的拉丁移民者所写的信中利用这些传说。这位主教宣称长老约翰和他的东方盟友听说了新的圣战即将发起,决定出发来帮助他们把圣地的萨拉森——也就是穆斯林,清除出去。

长老约翰地图

三年之后,这些传说产生了更为久远的效果,出现了一个伪造的文件名叫“关于大卫王的报道”,描述了“印度的基督教君主大卫王”在波斯的胜利,称他“被主派去击垮异教徒并摧毁摩诃末的教义”。对于这封信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大卫王就是长老约翰本人,也有人说大卫王是长老约翰的儿子或孙子。这封信再次证实了关于长老约翰即将到来的预言。

直到1223年,速不台的军队对格鲁吉亚和俄罗斯诸公国发起突袭,匈牙利国王给教皇写信,还声称:“确实是大卫王,或正如我们通常称呼他的,长老约翰”,最近带着一支大军进入了俄罗斯,杀了200000人。这个恐怖事件被解释为伟大的基督教国王攻击异教徒统治的格鲁吉亚,然后是希腊东正教会,正如他进攻伊斯兰教波斯一样。大家对于这个人物的信念如此牢固,虽然格鲁吉亚女王送来了准确的关于蒙古军队的情报,也不妨碍大家仍优先选择相信那些关于半传说人物大卫王的报道。

为什么十字军要东征?

(位于叙利亚的十字军建立的城堡)

这件事,不妨听听西方学者怎么说。

有代表性的,可以举出米肖和普茹拉、斯塔夫里阿诺斯、本内特和霍利斯特等人的观点。

米肖和普茹拉的观点。

这两个人,都是19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

米肖,曾写作了煌煌巨著《十字军东征史》。后来,又与普茹拉合作了《十字军东征史略》。

普茹拉,为《十字军东征史略》写了《前言》。

其中,概括性地表述了他俩对于“发动十字军东征根本原因”的看法。

普茹拉说:“我们即将读到《十字军东征简史》是一部清楚地描写了宏伟历史的作品。……此时,在欧洲,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理解十字军东征中所有美好的、社会性的精神。……穆.斯.林正以可怕的入侵威胁着欧洲,中世纪突然在宗教的名义下拿起武器,爆发出古老的爱国热情,驱散亚洲中部无数的穆.斯.林部落;中世纪为拯救圣十字而战,而圣十字正是现代文明光辉的象征。”

(作者米肖)

此书的第一章《从朝圣的开始到克莱蒙会议》,讲述了公元4世纪到1095年期间,欧洲基督教信徒到耶路撒冷朝圣的历史,作者认为,这段历史是非常悲惨的;而且,生活在东方的基督教信徒本就十分悲惨。

于是,1095年11月在奥弗涅和克莱蒙召开的大会上,时任教皇乌尔班发表了极具鼓动性的讲演,号召上帝的子民去征服东方。

书中写道:“教皇的激励向虔诚者们指明了即将政府的天空,向野心家们指明了财富与亚洲的国度。不计其数的与会民众回应了教皇的演说,他们高喊‘神的旨意,神的旨意’,呼声如雷鸣般响彻克莱蒙广场。就这样,十字军东征的计划确定了下来。”

19世纪的这两位法国历史学家,所持地立场再明确不过。

中文版《十字军东征简史》 “编者说明”中也特意写道:“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十字军东征对于世界的影响不需赘述,但仅就战争性质而言,即使在今天的天主教内部也早有公论。本书毕竟为西方19世纪世家论著,其中有关战争立场与宗教背景的论述,还请读者清醒的把握与甄别。”

在西方,米肖和普茹拉的这部书,被认为是关于十字军东征的“经典”之作。

从史料价值来说,确实如此。

《十字军东征简史》涵盖了八次十字军东征的全过程,记录了许多细节,还算客观,包括对十字军东征过程中的野蛮杀戮、肆意掠夺的记载,等等。

但是,“其中有关战争立场与宗教背景的论述”,代表的,是19世纪西方的观点,不能不说是偏颇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著名历史教授,著作颇丰,最有名的,是《全球通史》。

他的其他著作,基本不涉及到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唯有《全球通史》讲到了。

既然是通史,便不可能很具体地讲述哪一断代史,书中对十字军东征的论述,亦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特点,是他强调文明的冲突和交融,侧重从“全球化”,以及所谓“大历史”的角度对具体的历史阶段和事件进行分析。

这就使他对十字军东征的分析,远比前述二位“站得高,看得远”,更具参考价值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第14章第7节《西欧的扩张主义》中说——

“4世纪至10世纪期间,欧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札尔人、维京人和穆.斯.林的侵略。但是,从10世纪到14世纪,这种局面却戏剧性地颠倒过来,欧洲开始全线进攻。各十字军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和荷兰击退了穆.斯.林,甚至占领了基督教拜占廷帝国。与此同时,在欧洲东北部,德意志边境地区的封建主正在侵占易北河东岸地区。当德意志的扩张继续向奥得河东岸伸展时,他们反对异教的普鲁士人,形成了由条顿骑士指挥的十字军东征。”

(中世纪西方的扩张,11-15世纪)

斯塔夫里阿诺斯接着说——

“有个时期,人们曾认为,这些十字军东侵实际上导致了中世纪后期每一种建设性的发展,其中包括贸易、城市和文化的发展。现在,这种说法已不再为人们所接受。相反,人们普遍认为,十字军东侵基本上是这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他认为——

“在促使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许多动机中,为上帝服务和寻求黄金可能是最强烈的动机。”

就是说,一方面是宗教原因,另一方面是“寻求”黄金等财富的原因。其实,把“寻求”换成“抢夺”这个词汇,更为准确,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还进一步说到——

“如果不是先有技术进步、商业复兴、人口增长和人们普遍的精力充沛,十字军东侵是完全不可能的。”

他认为,漫长的中世纪,恰好提供了上述的基本条件,这是十字军东征恰好在那个时机发生。而且,并由此开始了持续多个世纪的西欧对外扩张。

(古斯塔夫.多雷所画,十字军打败土耳其人)

本内特和霍利斯特的观点。

这俩人,皆为美国很有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对欧洲中世纪的研究,颇负盛名。

二人合著有《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其中第9章为《征服,十字军和迫害,约1100-1300》,其对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之分析,既与斯塔夫里阿诺斯观点有相近之处,又详细具体且独到更多。

在第9章《政府与疆域扩张》一节中,作者写到——

“中世纪中期欧洲的转变,一大特色是开拓‘内部’疆域:消除森林、吸干湿地。除这种内部的殖民以外,还有外部的扩张。有一部分穆.斯.林、拜占庭和斯拉夫人的领土都在欧洲文明的扩张中收归西方基督教界。”

作者说:“欧洲的扩张在11世纪时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他俩认为,从8世纪后期的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开始了扩张的先河。书中,很详细地讲述了从此开始的欧洲扩张史。

关于十字军东征,作者写到:“中世纪中期,曾经‘被围困的欧洲’已经演变成‘膨胀中的欧洲’。……最能表现这种机遇和危险并存局面的,当属几次十字军远征了。”

(古斯塔夫.多雷所画,十字军安条克屠杀)

书中接着说——

“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欲。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基督教的理想主义,那就根本不会有十字军;然而,从异教徒手中解放耶路撒冷、使其重新对基督教朝圣者安全开放的梦想,若没有新土地上滚滚财富的诱惑,也不会如此诱人。十字军战士们终于有机会将一身勇武用于效忠上帝一顺便大发横财。”

不得不说,这个分析,又比斯塔夫里阿诺斯精准了一步。

作者对十字军东征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教皇乌尔班二世,也有很具体的分析——

说他收到科穆宁皇帝求救信时,很快就利用起这个机会——因为,十字军东征,会给教会带来许多利益。

首先,远征能直接使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领袖。其次,东征能部分解决欧洲内战问题。所以他发动十字军东征的同时,要求基督徒之间停止一切战事,基督教界内要保持和平。再次,便于“归化”贵族武士,十字军东征,使“先前教会谴责为残暴分子的骑士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基督的战士。这样,骑士成了一个神圣的职业”。

(古斯塔夫.多雷所画,十字军第二次进攻耶路撒冷战败)

对于本题目,本内特和霍利斯特的观点,应该更具参考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