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清末开埠,汕头成潮汕代名词,为什么厦门却很难被接受为闽南代表?

汕头开埠时间晚,但却能与潮州并列为潮汕,而同样属于闽南文化系的厦漳泉,厦门却屡屡被质疑是否有资格成为闽南的代表之一。

什么逻辑,汕头与潮州可以并列为潮汕,厦门跟泉州、漳州并称“厦漳泉金三角”难道还委屈厦门了?厦门还想一枝独秀成为整个闽南的代表?

通常大家说起粤东地区,想到潮州要比汕头多得多,要说汕头是“潮汕”的代名词,也实在是有些不知所谓,在几个经济特区当中,汕头算是最没存在感的一个。

至于厦门,在整个闽南地区,经济上无法与泉州相比,而文化上,厦门原本就长期归属于泉州或者是漳州,除了名气比较大,根本无法作为闽南地区的代表存在。

汕头是潮汕代表?很勉强

所谓潮汕,是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之一,在古代的时候,现在的潮汕地区都称作是潮州,直到近现代以后才称作是潮汕,所以这个名字也不是很久。

潮州,是因为古代这里有个潮州府,而名字来自于“在朝之洲,潮水往复”。

直到近代之后,“潮汕”的名字才开始大量出现与使用,而且潮汕并非只有潮州与汕头,而是有四座城市,也就是汕头、汕尾、揭阳与潮州。

在古代很长时间之内,汕头这个地方都没有单独的建制,而属于潮州的管辖。

直到清朝咸丰八年,汕头这个地方被开辟成为了通商口岸,那时候的汕头仍旧还归属于潮州的管辖范围,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所以被列强看中,成为了通商口岸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汕头的快速发展很快就盖过了潮州的风光,久而久之形成了单独的城市并且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这个时候外人说起该地,就会连带着说潮汕。

甚至于汕头曾设立专区,反过来成为了潮州的上一级。

改革开放之后,汕头这个地方建立了经济特区,在名气与地位方面都越过了潮州,一时之间风光无两,在粤东地区,算得上是相当出挑。

但好景不长,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并不怎么样,之后发展的也是不温不火。

整个广东地区的经济重心集中在珠三角,而粤北、粤东与粤西都不算发达,在粤东,汕头算是为数不多还能拿得出手的城市,干脆也就跟潮州并列称作是汕头。

潮汕更多的是作为民系来说,近代汕头反客为主作为旧潮州地区的新代名词,有了非常强大的影响力,所以这种文化印象也延续到了后面,这才让汕头能与潮州并列。

有名不代表就能独挑大梁

很多对于福建不是很熟悉的人,问起福建的省会在什么地方,嘴里十之八九蹦出来的城市就是厦门,这个地方也是经济特区,也是福建最出名的城市。

但是在福建,厦门其实非常年轻,要不是近代开港,厦门其实是不一定存在的城市。

闽南地区传统上的老大,就是现在的泉州,稍次一点的还有漳州,早在唐宋时代,泉州就成为福建乃至于整个东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

而那个时候,现在的厦门岛只不过是一大片渔村而已。

直到明朝的时候,厦门作为东南沿海对付倭患的军事重镇,才逐渐出现开始发展,至于厦门的经济发展,还要到晚清时候才算是真正有了起色。

近代时期,闽南地区的经济长期在厦门与泉州之间交替,即便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但也很难完全压倒传统的闽南经济重心泉州,直到现在,福建经济泉州第一,厦门第三,福州是第二。

不仅仅是经济层面,厦门难以与泉州相比,根本无法在闽南地区独大,更加重要的是文化领域厦门就更加短板一块,拿不出手。

厦门在古代大多数时候,是作为军事卫所存在的,文化上并没有自我特色,完完全全与泉州漳州一般无二,直到近代时期,传入了不少西洋文化,但这种外来文化,很难作为闽南的代表。

在福建,看可以说闽南话是泉州话,是漳州话,但几乎是没人说“厦门话”这种玩意儿的。

厦门当年长期归属于泉州或者漳州,近现代之后虽然单独建立了城市,但文化上根本与泉州漳州一脉相承,如果要说闽南文化的代表与源头,怎么都轮不到厦门。

经济上稍逊一筹,文化上更没有自己的特点,厦门虽然名气很大,不仅闽南甚至是整个福建最出名的城市,但就算再怎么有名气,说是闽南代表城市可以,但要代表整个闽南,别想。

同样是清末开埠,汕头成潮汕代名词,为什么厦门却很难被接受为闽南代表?

作为一个诏安人,夹在闽南和潮汕中间,恐怕少有人能够如我之深刻理解。

诏安地属闽南,但地理上与汕头更近,两边的文化对于我们是相通的。汕头好的时候,我们仰赖汕头发展,现在汕头势弱,我们基本回归漳州。而反观饶平以至于整个潮汕地区,对于闽南文化认同感极低,他们始终以自己为广东人为傲,但在广东省内的存在感只剩下一个壳。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汕头改革开放经济特区风光不再,早不如漳州了。

闽南地区,漳州和泉州古来有之,交替辉映,文化一致,都来源于传统中原文化,但又有些许差异,属于晋唐隔代主体。

中原地区中原文化经过千把年历史洗礼以后已经大不如前,而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分别成为两个过去历史时代的印记,分别是晋唐和宋。而后,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成为新的源头广泛传播。不管你认不认,潮汕,海南,雷州半岛,台湾,甚至浙江和广西的个别小地方,都有闽南文化。只是闽南文化这个称呼带有地域标签,而清末以来一段时间,闽南势弱,以至于不被完全接受,反观客家文化,遍布多省,大家认同感都极高。

前面讲了这么多,想要澄清的是,闽南这个称呼与客家称呼属于同一个等级,属于文化称谓,仅地域上所指,就已经超越了厦漳泉,泛含了龙岩,三明,莆田等部分地区。

因此以厦门的历史来看,不过就是泉州下一县城,只是现今作为经济特区,得到发展机遇。作为闽南金三角中间位置,现代化改革先锋,我们把厦门话定义为闽南话的标准发音,还是可以被接受的。拿来替代闽南称谓,恐怕差之万里。

而潮汕地区,应该是泛指讲潮汕方言的区域,包括汕尾,揭阳等地。潮汕其历史以潮州为代表,汕头是现代从潮州挖出来的一块肉,汕并不独指汕头。还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汕尾,并引申出该区域之区域性文化。潮与汕正式这个区域的代表,何乐而不为!

同样是清末开埠,汕头成潮汕代名词,为什么厦门却很难被接受为闽南代表?

潮汕概念是汕头利用经济地位推广的结果,这在大陆属于独此一家,国际上有类似情况的有韩国(如果棒子和我们一样体量,估计就被他搞成功了,目前也是霸占了不少)。

正常思维不会搞这种倚仗经济地位抢文化代名词的!

深圳和上海够牛吧,也没有推出广深文化(正常传统称广府地区)或者江浙沪文化(正常按传统称江浙地区,江浙沪几乎是快递的称呼)等概念吧。厦门也和它们一样是正常的!不需要代表,也不需要改名,是一份子才是正常的,

同样是清末开埠,汕头成潮汕代名词,为什么厦门却很难被接受为闽南代表?

因为民国之后,潮州被取缔,汕头继承了地区中心城市,机构驻扎地,潮州已经蜕化成一个偏僻封闭落后的地方,而厦门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定位。

同样是清末开埠,汕头成潮汕代名词,为什么厦门却很难被接受为闽南代表?

我本人就是厦门人。厦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厦门就只是一个海岛而已,也就因为在帆船时代,船舶在每年台风季时,必须要在沿岸寻找优良的避风港,这才成就了厦门成为漳泉潮汕渔民的集聚避风港。逐渐演变成为商贸港的。

由于出海商贸的船(下南洋),帆船时代是靠季风航行的,因此厦门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中转仓库和上下货的集散地。因为当时的船是要有风才有动力的 ,那么等待的时间一长就成了漳泉潮汕人在此文化融合、交集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外,泉漳人说闽南语 ,有时会有人些用词不同,华侨听不懂,说厦门话都能听懂的原因。

历史上的厦门明末清初,也就是一个海防哨所(思明所)。而到了清朝后期由于茶叶和瓷器外贸兴盛 ,使得厦门港名声海外。真正让厦门名扬四海的,其实是中国人清末的一段屈辱史。中国第一个现代海关署就是美国人在厦门鼓浪屿上设立的,而且鼓浪屿岛上所有的欧洲列强都有领事馆设立,包括一个万国邮局。之后由于通商的便利 ,很多中国富商都在岛上购地建房!这才形成了鼓浪屿上独具特色的各国各式建筑。

厦门人从来就不曾说过,厦门能代表闽南地区 ,就今天已经扩大了许多地域的情况下 ,和漳泉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特别是改开之前,由于厦门就是对台的前线阵地,随时有可能面临着炮火,因此可以说所谓的工业那叫廖廖无几。人口也不多。只是民国时代以来 ,浓厚的商贸氛围和传统, 使得商人们一直都往这里来。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

改开之初,国家对于厦门设立特区的原意,就是对海外开放一个服务窗口,也就是一个让华商放心的示范点、和贸洽点。这方面厦门确实从开始到今天都在做 ,9.8贸洽会也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它事实上一直服务着福建的对外的经贸。

最后我想说 ,漳泉厦三地,本就是一家人,同源同宗同文化 ,为什么一定要去争谁是代表闽南。我们一张嘴 ,人家就一下认出我们是闽南人。没必要吧!闽南人加油!

同样是清末开埠,汕头成潮汕代名词,为什么厦门却很难被接受为闽南代表?

这就是为什么厦门汕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同样是经济特区,深圳专心搞经济,从不抢什么文化,也没听说过有“深圳文化”,反观厦门汕头,经济发展不起来也就算了,还为了文化争个你死我活,真是搞不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