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苏联已经攻入芬兰境内,为何不趁机吞并芬兰呢?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芬兰人不好惹

俄罗斯历史上不是没有吞并过苏联,但最终还是得让芬兰独立。

芬兰是个弱小民族,人口仅有几百万人。

但芬兰人非常强悍,凶悍和文明程度超过俄罗斯人。

大家想想看,北欧、波罗的海地区本来就是民族仇杀的战场,很多曾经强大的民族在这里消失了。

能够生存下来的民族,没有一个弱的。

芬兰人尤其如此。

最好的表现就是苏芬战争。

苏联出兵120万,对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的芬兰。

结果恩,苏军一度被芬兰人打的落花流水,最终惨胜。

苏军死伤失踪高达40万人。

战后,苏联将军沉痛的说:我们占领的芬兰土地,刚够掩埋我们战士的尸体。

芬兰战败后,只是暂时屈服,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条约。苏德战争一爆发,芬兰立即加入轴心国,收复全部失土。

德军自己都认为,芬兰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不亚于德军精锐部队。

到了1944年,德军已经必败,芬兰主动和苏军接触,试图和谈。

与此同时,6月,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发动全面猛攻芬兰军队。然而,芬兰军队虽节节败退,仍然给予苏军重创。芬兰军队伤亡3万人,苏军伤亡高达12万。

这种情况下,苏军的主要敌人是德军,不愿意和芬兰继续纠缠。

况且,芬兰人的战斗力很强,就算苏军占领芬兰,恐怕也会遭受长期的抵抗,包括长期的游击战,得不偿失。

所以,苏联和芬兰达成协议,9月芬兰很快肃清了境内的德军,退出轴心国。

第二,芬兰受英美保护

对于苏军入侵芬兰,英美和瑞典都是持反对态度。

因为芬兰已经退出轴心国,一旦苏军入侵芬兰就会对北欧三国造成巨大的压力。

当时苏军还需要盟国的大量物资,不愿意彻底和盟国翻脸。

况且,苏军更需要占领的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等重要国家,而不是偏僻的芬兰。

所以,最终给了英美一个面子。

第三,芬兰虽独立,实际上比华约好不了多少。

二战后,本来不成气候的芬兰共产党,在苏联扶持下,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芬共通过该联盟参政时间累计达15年之久,左右了芬兰的主要政治。

既然如此,还有占领芬兰的必要吗?

同时,苏联也获得了芬兰很多利益。

1947年2月10日,苏联等盟国与芬兰在巴黎签订正式和约。《巴黎和约》除确认1940年《苏芬和约》的一切规定外,芬兰又将贝柴摩省归还苏联;把波卡拉半岛租让苏联50年;赔款3亿美元,并承担审判战犯,限制军事建制等义务。

芬苏两次战争中,苏从芬兰共割取4584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卡累利阿地区苏芬边界线向北推移了150公里。从此芬兰失去了巴伦支海唯一的入海口和镍资源地区,南部卡累利阿地峡天然屏障也丧失了。

看看,这还不够狠吗?

实际上,二战以后,芬兰表面上独立,其实就是苏联的卫星国,比华约国家略好而已。

1944年苏联已经攻入芬兰境内,为何不趁机吞并芬兰呢?你怎么看?

1944年,正是苏联对德国进行大反攻的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在十次卫国战争中把自己的军队锤炼得特别强大,似乎天下无敌可比!

芬兰地处欧洲北部地区,紧靠瑞典,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国,地理面积是33万8千平方公里。

二战时人口470万。民族:芬兰族。

芬兰的历史上,在上个世纪之前曾是瑞典领土的一部分,后来瑞典被俄国打败,芬兰又成了俄国领土的一部分,被沙俄长期统治。直到20世纪时,芬兰才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开始了艰难的独立之路。这个小国后来还引起了德苏的争夺。

二战时的芬兰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对于苏联来说,并不是一个可靠的邻国。当然,芬兰的军事实力与苏联来比是无法同日而论的,也便不构成对苏联有什么威胁;不过,如若芬兰与欧洲其它国家联起手来,那就有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其中就有德国的影子。一战后,芬兰从俄国的统治下独立了起来,从此不再是俄国人的附属国,各走各路。但作为沙俄的后继人:苏联却从未放弃过吞并的企想;因此,苏联处心积虑地要把芬兰争夺过来作为苏联领土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30日,苏联看到欧洲局势混乱,以敲诈勒索的形式对芬兰进行挑衅,遭到了芬兰的拒绝。恼火的苏联军队借故对芬兰发动了侵略战争,苏联集结了45万兵力试图将芬兰纳入版图。芬兰人奋起反抗,加上西方国家以英美等国的干涉,苏联无奈作罢。其实,小国也有其小国的策略;很快,芬兰就与德国搅在了一起,充当起了德军入侵苏联的开路先锋!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偷袭,芬兰由于历史的积怨,逼切地向苏联发起了进攻。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芬兰收复了许多属于芬兰的领土,同时向苏联腹地推进。

1944年,苏联对德发起全面反攻,苏军攻入了芬兰境内,大有占领芬兰的趋势,但苏军并没占领芬兰,退出了芬兰国境;芬兰依然保持了独立性。这就让人质疑,苏联明的可以占领芬兰,为什么又退出了呢?况且,苏联对芬兰已垂涎已久!

按照当时的局势,苏联反攻势如破竹,苏军对芬兰进攻一直打到芬兰境内。可是芬兰人的爱国热忱高涨,面对苏军几十万的兵力毫无惧色,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同时芬兰人展开了游击战。虽然这次是苏联获胜,但惨胜:苏联以375491人的伤亡比芬兰的伤亡105904人来说,苏联人也领略了芬兰人的勇敢!虽说苏联可以拿下芬兰,巨大的损失也许就是苏联人不愿与芬兰继续纠缠的其中之一原因吧!伤亡这么大,不是苏联原意承受的。

苏联在当时的处境仍然十分困难,但当要拿下芬兰,不仅要抽调更多的兵力,且北线的后勤供给也跟不上。再说,芬兰是个小国,又无资源,与德国的反攻,打到这个份上,芬兰已不可能对苏联构成了威胁,苏联人可能感到没必要再与芬兰较劲下去了!所以一旦芬兰人作出了让步,见好就收吧!芬兰又一次完满地保持了独立性。

不过,面对苏联人放弃吞并芬兰,芬兰也必须满足苏联提出的苛刻条件:两国终于达成了“约定”,芬兰让出了部分领土,还有承担了巨额赔款,并同意亲苏。此后芬兰确实采取了倒向苏联的政策。这一下,苏联得到了满足,自然没必要再去同芬兰纠缠下去了。二战后,苏芬的关系依然保持良好,就差一点成了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国了。

这些实惠的条件,苏联对芬兰的独立还能说些什么呢?

芬兰的独立,苏联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但还有一点是不可或略的:就是国际局势及英美的态度有关。当时德苏还在战争,希特勒并没放下顽强的抵抗。盟军已经登陆,西线战场因英美深入欧洲后迅速牵制了德军。苏军的战略目光是整个欧洲,而区区芬兰就显得不足挂齿了,且又偏僻在北部地区,塾重塾轻,对于野心的斯大林自会掂量。而芬兰确实已将德军驱逐出了国境,使苏联少了一份操心!省下来的精力何不去同英美争夺欧洲呢?这也是不去吞并芬兰的一大原因!

二战时期的世界是复杂的,英美眼中看不得苏联去吞并芬兰,芬兰的邻国瑞典也十分关汪,此刻,这一线的国家唯利益为重,这对苏联引成了一种压力,苏联既得利益已到手,还去纠结什么呢?

1944年苏联已经攻入芬兰境内,为何不趁机吞并芬兰呢?你怎么看?

正是应了那句,强扭的瓜不甜吧!

芬兰在历史上就跟苏联有过诸多的渊源,在1808年的芬兰战争中,沙俄就占领了芬兰,世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芬兰就宣布独立,说明两国之间离心离德,过不一块去。

在1939年和1944年芬兰两次与苏联交手,都表明芬兰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民族,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德秘密签订了条约,并且将芬兰划分给了苏联势力范围,苏联为了有一个战略防御缓冲地带,因此想要跟芬兰交换土地,遭到了芬兰的拒绝,双方发生了战争。

苏联当时已经是超级大国,在二战中苏联动员了1700万士兵,而芬兰人口只有440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在苏联人看来,打败芬兰并且制服他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本应该是强国欺负小国的战争,却并不那么容易,苏联虽然获得胜利,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当时的希特勒看到苏芬战争的结果后,也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在西线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发动了苏德战争。

到1944年苏联卷土重来,再次与芬兰发生激战,同样的结果,苏军虽然获胜,依然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苏联强制吞并芬兰,很可能对外招来谴责,对内的话无法有效的统治芬兰,反而会陷入人民的战争当中,尤其是,当时苏联最重要的作战任务是反攻德国,以及占领东欧资源丰富的国家,而非是北欧的芬兰小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和芬兰达成协议,芬兰退出轴心国,加入对德作战。

苏联从沙俄时代就是嗜土成性的国家,只要有机会肯定不会放弃侵占,在二战结束后,苏联虽然放弃了武力吞并,却在思想上进行渗透,在苏联扶持下的芬兰共产党一度控制了芬兰政权。

1944年苏联已经攻入芬兰境内,为何不趁机吞并芬兰呢?你怎么看?

第一,芬兰不是苏联的主要战略方向,东欧及至德国一线才是。当时,苏联已经开启对德反攻,德国虽然渐显颓势可是依旧是彪悍,不是说打下就打下的,所以必须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和德国开干,这个时候要耗费军力和芬兰干仗,那德国方向不能保证全省,而且而欧洲西部盟国已经有大动作,自己搞不定德国,会被盟国抢了先,就算拿下整个芬兰也不值当。

第二,虽然攻入芬兰,但是苏军进展并不顺利,芬兰又和苏军玩起了游击战,一旦苏联继续开进芬兰,那无疑就是一个“阿富汗泥潭”前传,尤其是苏芬战争中苏军已经吃了一次亏,这个也不敢轻举妄动。当然,这不算主要原因,真要是芬兰处在通往德国的重要战略位置或战略通道上,苏联就是拼了家底也要拔掉这个钉子。

第三,芬兰人认怂了,一方面抗击苏联,但是另一面芬兰也不傻,真要硬拼,苏联最是损失巨大,但是芬兰则是亡国灭种,又称为苏联一部分,所以在抗击苏联的同时,芬兰人果断向苏联认怂:苏大哥,你别打我了,我以后跟你混,保证不跟着别人打你,现在不跟德国,以后不跟英美,您看行吗?总之这辈子跟苏大哥您混了,您看行吗?苏联刚一犹豫,芬兰又说了:要不,我再送(割)给(让)给您块地方,再送您点钞(赔)票(款),您看行吗?苏联一琢磨,说,算了,放过你,以后老实点。

于是就这么着,芬兰避免了被苏联吃掉的命运~

1944年苏联已经攻入芬兰境内,为何不趁机吞并芬兰呢?你怎么看?

44年6月10日,苏军开始向卡累利阿地区的芬军发起了打击,并较顺利地向前推进,不久击败芬军。

芬兰是美英苏有关战后利益分配格局中,并不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内,这是在德黑兰和瓦尔塔会议中确认的。

如果按照正常苏联的胃口,别说芬兰,整个斯堪迪纳维亚半岛都不会嫌多。但在这关键时间段内,苏军是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的。原因是:单单二战爆发前的苏芬战争,英法就和苏翻了脸,英国差点派出志愿军协助芬军抗苏。此时更是对德战争关键时刻,如果苏违反达成的利益分配格局,将引起美英的强烈反弹,很可能会停止租借协议的实施,甚至美英实施对德和谈。那样的话,必将出现德苏二国的死磕,二方流尽最后一滴血。那时的苏联结局不堪设想。

所以在44年年中这个时段,苏军虽顺利地开启了对德反攻序幕,但单靠苏军的力量是无法取胜或至多惨胜,这时苏军是不敢做过份的事的。(个人观点,参考)

1944年苏联已经攻入芬兰境内,为何不趁机吞并芬兰呢?你怎么看?

吞并一个主权国家怎么可能是随随便便就能去做的呢,而苏联也因为1939年入侵芬兰的不义行为而付出了代价——被开除出国际联盟,将芬兰推向德国的怀抱,而1944年之所以苏联放弃吞并芬兰不外乎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国际形势的变化,亦及与纳粹德国划定东欧势力范围转向与即将获胜的盟国重新定义世界秩序。当初斯大林选择和希特勒合作,也就是以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条约为行动准则,而到了二战后期,与芬兰和解不光是苏联和芬兰的问题,也受到英美盟国的高度关注。所以,这是共同协商之下的成果,苏联作为即将预见到的战后国际体系的奠基者,自然会从大局出发,维护自己在这个体系中的声誉。

第二,客观局势,更大的利益目标在等待着苏联人,也就是,从苏联1944年大反攻时起,其就在有条不紊地盘算着如何巩固自身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波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还有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相比于桀骜不驯的芬兰,如果能用苏军的钢铁洪流在这些地区稳固扶持好听话的政权,那么足够建立起一道强大的卫星国防线,苏联原本进攻芬兰就是为了边境安全,可是如果能够达成上述目标,芬兰即便日后投向西方阵营威胁就微不足道了。

斯大林其实并不追求反攻的速度,他追求的是对反攻后治下领土和人民的控制。举个例子。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里提到了这么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我们知道,至8月15日,苏联军队已经踏上了华沙对面维斯瓦河的东岸领地,波兰本土的战士已经发动对德国人的反抗,但苏联军队并没有提供帮助,他们对外宣称是需要重新补给前线的兵力,同样他们也基本没给起义的斯洛伐克人多大的帮助。

古德里安这样写道——“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俄国人明知华沙举行了起义,却不从外部给起义者们以大力支持,而是将其进攻停滞在维斯瓦河畔。毫无疑问,暴动者属于在伦敦的所谓流亡政府,他们的行动受后者指挥,这一派保守的波兰人是倾向西方的,因此俄国人并不愿意他们起义成功,俄国支持的是卢布林阵营的人。”

正如后来我们所见到的那样,苏联人抓住了更有利益的地区,最终建立了一道强大的“铁幕”,占据芬兰仅仅捍卫部分北冰洋航线和列宁格勒,可铁幕捍卫的是苏联整个西部边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