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后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如上

三国鼎立,蜀汉强不过曹魏,险不如孙吴。人口最少,国力弱小,诸葛虽尽全力做到"精兵简将",五伐中原也不过激起一点浪花。况且司马懿与诸葛谋略相当,棋逢对手,能保平就不错了。

本来魏延献计出奇兵于子午谷,直奔魏都一举而定。然诸葛一生惟谨慎,错过胜负手。后来老马失街亭,全线退却,胜负天平已不利于蜀汉。

三国演义怨魏延夜闯中帐,吹灭蜡烛,流星坠落,诸葛魂断五丈原。

蜀汉从此强颜欢笑,姜维九伐中原也是蜻蜓点水,硬撑而已!

三国进入司马氏父子独步天下之势,三国归于晋,大势已定。

诸葛亮最后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最后是年老病死的吧,我认为诸葛亮要是不死,不是年老力不从心,凭他的聪明才智,用兵如神一定会战胜司马懿,统一天下的。

诸葛亮最后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品有《隆中对》、《出事表》、《诫子书》等。

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成为刘备的军师。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利用自己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明智的政治头脑很快就辅佐刘备开创了蜀汉大业。同时,诸葛亮也成为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加以美化,及至神化。诸葛亮在世人的眼里变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神仙似的超人。

一代名将周瑜指挥的“火烧赤壁”也被诸葛亮夺去了光环,因为次此战役最大的功劳是诸葛亮借到了东风。最后周瑜也只能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既然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托孤寄命也不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憾的是未能匡扶汉室,统一中原,让人感慨万千。

成都武候祠内,有一幅赞叹诸葛亮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艾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心只望酬三顾”这一句恰好点出了诸葛亮一生的遗憾。观其一生,未能匡扶汉室,又何从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至于为何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诸葛亮作出了最好的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最后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所在的蜀国并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和条件。不管是从经济、还是军事上考虑,蜀汉均不如魏国,也比不过吴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

经济原因

土地面积

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土地,早在蜀汉建国之前,刘备集团就失去了所占部分荆州的控制权,导致在蜀汉从建国到亡国,基本盘都只有一个益州。而其主要对手的魏国,则拥有完整的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州、雍州十一个州以及部分荆州;吴国也拥有扬州,交州,荆州(部分)三个州。所以不管从州的数量和面积看,蜀国都是三国中垫底的存在。

人口数量

由于蜀国土地面积是最少的,因此其人口数量也是三个国家中最少的。在蜀汉灭亡时拥有28万户,而魏国和吴国则分别是103万户和52万户。人口数量极大的限制了一个国家军队数量和后勤补给能力,在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实力由人口数量来决定。因此从人口数量作为参考,蜀国也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

军事原因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给我们一种蜀军的战斗力和实力都很强的感觉,在对魏国的战争中毫不逊色。但是在正史中,魏蜀两军只存在巨大差异的,首先从人数上蜀军就远远不如魏军。

军队人数

在蜀汉多次的北伐战争中,蜀国最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也从来没有超过十万人的。而魏国全国的兵力高达五十余万人,即便西部魏军损失惨重,魏国也可以调集其他地区的军队来组织蜀军的攻势。古代战争通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蜀军即使能够大破魏军,其自身的损失也一定很大。

后勤补给的困难

另外想要凭借不到十万人就统一天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蜀国在从汉中向魏国进攻的过程中,后勤补给上的压力一直是蜀国巨大的难题,真要是占领了曹魏的关中地区,要继续北伐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军队不可一日无粮。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蜀国是在天下没有重大的变故的条件下,如果仅仅依靠蜀国的这点国力和军力,是不可能最终统一天下的。

诸葛亮最后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根本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

刘备死后,蜀汉进入到了诸葛亮时代。这时候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采取了联吴抗曹的战略。他不断的对曹魏用兵,其实都是他的战略目的。在战术上他是没办法打赢曹魏的。因为曹魏人才济济,地广人多。先是有曹真,后有司马懿,这都是诸葛亮前进的障碍。更何况蜀中运粮艰难。时有不济。

诸葛亮明知曹魏不可战胜为什么还要经常去打呢!那是因为他在转移矛盾,蜀汉内部矛盾重重,要是不时常打仗,必定内讧。到时就是诸葛亮有通天之能也无力回天了。蜀汉内部三股势力,东洲集团,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这三家势力要是没有诸葛亮从中协调,也可以说从中压制。早就各自为政了。

所以说诸葛亮没有进取天下的心思。他只是在平衡各方势力而已。至于他出兵曹魏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北伐变成南征。他的战略目标是先占领长安以北庸凉地区,站稳脚跟再从庸凉出兵南征,一点一点蚕食曹魏政权,以达到克复中原的目的。因为庸凉地区远离曹魏政权中心,防守相对薄弱。再者从庸凉南征粮草运输相对快捷。只不过那些都是远景规划,在诸葛亮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算是他在五丈原借命成功,他也不可能统一天下。因为他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就是有想法也过不了司马懿这一关。司马懿可是有名的长寿,诸葛亮再怎么活也没有司马懿活的久。

总得来说,诸葛亮只是有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罢了。

诸葛亮最后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①粮草不足 军资稀少

在诸葛亮北伐的路上,粮草是军中必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用千方百计获得粮草,并还总是为粮草原因训斥将领。如用木牛流马获取魏军粮草,打苟安、斥李严等,都是因为粮草不足。军粮不足,将士难以温饱,士气自然就会下降。正史《三国志》中,诸葛亮因粮草不足而多次退回汉中。因此,粮草不足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前方不利 后脚不稳

刘备死后,嫡长子刘禅继位,是为蜀汉后主。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喜欢听信小人谗言,经常在诸葛亮刚打胜仗的时候将他召回成都。因此,诸葛亮十分疾恨宦官。宦官的谗言使皇帝不再信任诸葛亮。但在诸葛亮回成都之时后主就十分悔恨。这就是“后脚不稳”。而“前方不利主要体现在“火熄上方谷”。一场大火差点就在上方谷把司马懿烧死了,可老天爷偏偏在这时降了大雨,司马懿就逃出来了。其实这只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其实在《三国志》里,诸葛亮也屡屡败在司马懿的手上。《三国志》里也评价过他善政治,寡于谋略。固然是个阵法大师,但谋略不多,成为率也不会超过70%吧。

火熄上方谷

③身体多病 早期仙逝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幼年丧父,少年丧叔,27岁被刘备请出山,28岁游说吴侯孙权,中年攻益州,四十多岁时北伐中原,最终只是秋风五丈原。是因为在战争中感染疾病,或因过度操劳而得了心脏病。有一次,因小病退回了汉中。

诸葛亮是很惨的,“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最终只活了54岁。《三国演义》还将秋风五丈原的故事的更精彩:亮欲用七星灯延寿,曰:“若主灯连亮七天七夜,吾寿则可延续一纪(古一纪为十二年)。”结果魏军来攻,大将魏延急入帐内禀报,大风吹灭了主灯。说实话,如果诸葛亮能活到一百岁的活,说不定蜀汉能够统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