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我们有反坦克步枪吗?以当时的能力能造出来吗?

国军抗战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之一:英制博斯反坦克枪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很多人问萨沙,为什么抗战国军不装备反坦克枪?其实,国军装备了数百支博斯反坦克枪(Boys anti-tank rifle)。因这种武器不实用,国军很快就将它淘汰了。听萨沙说一说吧。

萨沙的抗战轻武器系列丛书,还有一些遗漏,我都来补充补充。

早在一战坦克刚刚诞生之时,反坦克枪就诞生了。当年缺乏专业反坦克武器,士兵们遇到坦克往往就只能用步枪射击。那个年代的坦克装甲比较薄弱,如著名的英军Mark I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毫米,不同部位装甲还不均匀。

如果角度合适,步枪子弹还是可以做到射穿装甲的。

于是,德军开始配发步枪的装甲弹,也即是大名鼎鼎的K子弹。

口径还是7.92毫米,最初弹头为铁质。后为硬钨合金弹芯,子弹装药量要大的多。如果在100米距离射击,它有约30%的机率能贯穿8毫米厚的装甲。

这种子弹的出现,让每个步兵都具有一定反装甲能力。不过K子弹制造难度大,非常昂贵,对枪支损害很大,难以做到分配到每个士兵。

在德军中,主要将K子弹交给狙击手或者枪法最优秀的人。

抗战之前,中国进口新式毛瑟步枪的时候,也一样进口了一批反装甲子弹。

只是,时代不同了。在128上海会战、长城会战等一系列的作战中,发现这种反装甲子弹对于日军坦克基本无用。

当时日军的坦克装甲已经有一定进步,装甲都针对12.7毫米以下的穿甲弹做过设计。

理论上,国军7.92毫米穿甲弹可以在近距离射穿日式坦克的装甲,但实际上则办不到。

即便是防御最薄弱的94式坦克(豆战车,只有3吨多),也只有观察口和炮塔正前部某些部位才能被击穿,还需要在几十米距离内射击。

甚至,对付92式骑兵装甲车这种,装甲厚度只有6毫米的家伙,K子弹效果也不明显。

况且,击穿是击穿,击穿不代表可以让坦克失去战斗力。

不要说7.92毫米穿甲弹,即便更大口径子弹也是如此。

在城市战中,国军曾经用法制13.2毫米哈奇开斯高射机枪伏击坦克。1个弹匣10发击穿了6发,但日军坦克手无一伤亡,坦克也保有9成作战能力。

这就是枪械和火炮,在反坦克领域不同的地方。

反坦克炮一旦击穿装甲,会导致坦克内部装甲崩塌,出现大量碎片,杀伤坦克成员。但7.92毫米子弹太小,坦克内部装甲几乎不崩塌,导致杀伤力极小。

与其用这种子弹,还不如直接用集束手榴弹了,至少一捆就可以将坦克炸毁。

以上都是在城市战的特殊地形,便于近距离攻击坦克。

在开阔的野战环境中,日军坦克距离我们战士至少在500米以外。这么远的距离,K子弹的穿透力太弱。

经常将日军坦克装甲车打成马蜂窝,但子弹就是无法有效穿透。

于是,在抗战开始一二年后,这些7.92毫米反装甲子弹就逐步消失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研发专业的大口径反坦克枪。

可以看到,法制13.2毫米哈奇开斯高射机枪最低程度射穿了坦克,能够造成一定损害。

早在一战期间的1918年,德国人就研发了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M1918型号。

M1918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反坦克枪。

至于,中国为什么不进口苏联的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2种大口径反坦克枪?

这两种东西,是二战中使用最多的反坦克枪。

为什么不进口,主要是时间对不上。

苏联对中国军售是1937年的事情,持续了3年左右,到1940年就基本停止了。

日本和苏联在1941年初,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此后连边境线都封锁了。

而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均是1941年才研发的武器,那么中国自然是买不到。

客观来说,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的威力比7.92毫米要强大的多,在300米距离可以击穿30毫米左右的装甲。

而日军89式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不过17毫米(正面装甲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是挡不住苏制反坦克枪的攻击的。

这仍然是美好的想法,实战和理论是不同的。

在抗战后期,国军装备了一大批反坦克枪:博斯反坦克步枪。

这是英国人的老装备,也是淘汰下来的装备。

在二战爆发前,英军装备了一批13.9毫米的博斯反坦克步枪,采用5发弹匣装弹,优秀射手可以达到6秒钟1发。

这种反坦克枪发射99穿甲弹,能射穿100米处的21毫米钢板,300米处15毫米钢板。

博斯反坦克步枪广泛装备英军,甚至装在装甲车上用于反坦克。

从1937年到1940年,英国皇家轻武器工厂和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一共生产了6万2000挺之多。

在二战爆发之前,各国坦克都很薄弱。

以德军的1型和2型坦克来说,前者装甲厚度只有13毫米,后者侧后方装甲不过16毫米,都可以击穿。

没想到,开战以后德军主力坦克,很快变成3型和4型坦克。

以4型坦克为例,最初最烂的型号,侧面装甲也有15毫米厚度,反坦克枪根本无法击穿。

于是,英军的博斯反坦克步枪只能用来对付装甲车、装甲汽车或者卡车。

它的重量又高达16公斤,稍微携带一些弹药就超过20公斤,是布伦轻机枪的2倍有余。

这么重的武器,对反坦克枪手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同时,该枪长度也达到1.6米,无论背负行军还是乘车乘船都不太方便。

以上的还都是扯,最主要的是它的使用危险性较大。

博斯反坦克步枪的有效射程是460米。实际上为了保证穿透能力,射击都在100多米距离内进行。

在这么近的距离攻击装甲目标,又用如此大块头的武器,等于是打广告。

攻击力低下的反坦克枪,往往连续几枪打中敌人都毫无效果。此时,敌人肯定会第一时间反击,区区100米距离,扛着1.6米长枪的抢手往哪里躲?几乎必死无疑。

久而久之,英军就没人用这种废物了。

更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英军丢弃了数千支反坦克枪。

德军缴获以后,直接将它们丢进仓库甚至回炉炼钢,认为这是过时的武器。

英军将3200支博斯反坦克步枪,通过租借法案转交给苏联,后者也是甩给了游击队和二三线的预备部队。

国军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装备了一小批。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英国人的陷害和美国人的瞎指挥,我们10万大军惨败,损失了接近一半兵力,主力退入了印度。

随着第二次中国远征军的组成,我们开始装备了英美的武器。

这边,英国人知道博斯反坦克步枪已经成为废物,就慷慨的送给了我们。

国军几乎没有步兵反坦克武器,只有最精锐的驻印军才有一批巴祖卡火箭筒。

之一国内的400万大军,直到1944年中旬,才得到二三十个巴祖卡火箭筒作为测试训练使用。

在1943年滇西远征军编组的时候,反坦克武器一穷二白,只能有什么用什么了。

操作又大又沉的步枪需要2个人,一人担任射手,另一人为观察手,负责指示目标和观察射击效果。

当时的国军精锐部队,每个步兵营都装备1个反坦克步枪的班,装备3挺博斯反坦克步枪,每个班的编制是13个人。

滇西缅北的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很少,反坦克枪发挥不到什么作用。

更惨的是,反坦克枪的作用单一,不能对付单兵,也不能打击工事,废物一件。

于是编制又进行了调整,调整到每个团装备一个反坦克连,装备美制反坦克炮、巴祖卡火箭筒和反坦克枪。

显然,反坦克枪已经沦为彻底的配角。

国军战士认为,这种武器早已过时。

其他尚且不谈,它的使用难度非常大。13.9毫米口径让它的后坐力惊人,如果操纵不当很容易造成枪手肩部淤青甚至脱臼。

曾有国军新兵不知死活私下试射反坦克枪,导致肩膀大块皮肤撕裂。

国军老兵抱怨:就算做好射击姿势,也会因剧烈的摇晃导致头部晕眩。

有意思的是,英军也是这么说:就是壮汉农夫,最多左肩打一枪右肩打一枪,然后就直接去野战医院。

枪托有援冲器和很厚的护垫,枪口有减震的防火帽,即便如此也不保险。

国军战士认为,反坦克枪没有什么反坦克能力,是反坦克炮的十分之一还不到,也大大不如巴祖卡火箭筒。

即便37毫米反坦克炮的射程也可以达到850米以上,不亚于坦克的射程,使用比较安全,打击力也强,是反坦克的利器。

即便是2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可以连续炮击,反装甲能力也较强,还可以防空。

反坦克枪各方面都无法和机关炮以及反坦克炮相提并论。

反坦克枪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可以由单兵携带。随着巴祖卡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的装备,反坦克枪甚至不能胜任单兵反坦克武器。

以巴祖卡火箭筒为例,破甲弹可以击穿130毫米钢板,是反坦克枪的十倍。

那么,反坦克枪被淘汰就是必然。

随着1944年缅北滇西日军被全歼,这些博斯反坦克步枪也就失去了作用,开始装备国内的国军。

1944年底,第31集团军领到8 挺博斯反坦克步枪,成立78军反坦克步枪队和85军军反坦克步枪。

1945年滇西缅北战役彻底结束后,又有185支反坦克枪运回国内。

1945年初,日军出动装甲部队进攻河南的西峡县。

此时的日军大势已去,败亡已经是必然。国军设置了多条狙击线,打的日军狼狈不堪。

4月3日夜78军反坦克步枪队和其他部队一起,对冒进的日军进行伏击。

在很近距离,78军反坦克步枪队用博斯反坦克步枪猛烈射击,连续击毁击伤9辆日军坦克和装甲车。

这也是国军反坦克枪的绝唱了。

二战期间我们有反坦克步枪吗?以当时的能力能造出来吗?

中国的抗战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日军的坦克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阵地,中国军人抱着一捆或者胸前挂着一串手榴弹和日军的坦克同归于尽。

影视题材源于现实,这一幕就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对付日军坦克的真实写照。

这样悲壮和惨烈的场面反映了中国军队的无奈,由于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英勇的中国军人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不得已而为之。

反坦克步枪于一战末期问世,在二战初期成为美、英、法、德、苏联等一些军事强国的主流反坦克武器。日军也有研制和少量装备,主要配置给侵华的关东军,用于对付东北边境的苏军坦克。

中国的抗日战场,仅国民党的中央军德械师装备有进口的反坦克步枪,但数量极少,不足以压制日军坦克,更不能改变战场态势。所以当日军坦克在中国军队的阵地上横冲直撞时,大无畏的中国军人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集束手榴弹用悲壮的同归于尽的方式来对付日军的坦克。

由于反坦克步枪和弹药造价昂贵以及缺乏原材料和高损坏率等局限性的因素,中国没有仿制。到了二战中后期,由于各国坦克普遍都加厚了装甲以及新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的大量出现,反坦克步枪也就失去了威力而逐渐退出了反坦克武器的家族。

二战期间我们有反坦克步枪吗?以当时的能力能造出来吗?

只有少量的进口,不足以影响战局。反坦克枪并不复杂,但大口径的专用枪弹却无法生产,加上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未见有仿制产品出现……

二战期间我们有反坦克步枪吗?以当时的能力能造出来吗?

枪好生产,穿甲弹药估计没法独立生产

二战期间我们有反坦克步枪吗?以当时的能力能造出来吗?

数量很少,他国援助物资,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不能影响战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