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以便训练简单,及快速瞄准和发射。

这是因为二战时日军的掷弹筒的后坐力比较大,不适合抵肩射击,所以不使用枪托式。

二战时日军的掷弹筒和超轻型迫击炮很相似,其作用是填补手榴弹和中口径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掷弹筒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重量轻便,易于携带,而其射程和火力又不错,所以在二战中日军大量装备了掷弹筒。

不过掷弹筒虽然轻便,但是其后坐力还是不小的,因此使用的是半圆形底板,以减少后坐力产生的压强,通常情况下底板是放在地上射击,如果改成枪托式的话,肩膀是承受不了的。

此外,使用半圆形底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抵在工事里的圆木柱上不会滑动。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将掷弹筒架在大腿上发射,不过这种情况下对姿势要求很严格,必须将大腿和小腿紧密靠在一起,如果姿势不对的话,很容易造成大腿腿骨受伤。当然即使姿势正确,如果骨骼本身不够好的话,一样会受伤。

所以在二战里只有少数日军老兵才会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这种发射方式,有一些美国人在缴获掷弹筒以后,因为在抵腿射击时姿势不正确,造成了腿骨受伤,所以又给掷弹筒取了一个“腿骨粉碎器”的外号。

大腿腿骨尚且承受不了,可见如果把这玩意抵肩射击的话会出什么幺蛾子。

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掷弹筒是掷弹筒,单兵榴弹发射器是单兵榴弹发射器,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掷弹筒本质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所以相对射程较远,可以达到800米,精度较高,老兵命中率可以超过百分之九十,以迫击炮的方式发射。

但你说的这种就是单兵榴弹发射器。

代表产物是美军M79榴弹发射器,采用枪托。

但是M79榴弹发射器本质类似于枪械,所以它的精确射程只有150米,如果放宽到300米精度就非常差。

M79榴弹发射器实际只是为步兵班提供手榴弹50米以外到300米内的,面杀伤火力而已,本质只是可以投掷较远的手榴弹。

超过300米距离则是美军迫击炮的火力范围。

但掷弹筒对于日本则是起到轻型迫击炮的作用,因为日军没有装备迫击炮,团一级只有2门步兵炮。所以,实际上日军的步兵班一直到步兵营,支援超轻型迫击炮其实只有掷弹筒。

如果掷弹筒采用M79的结构,只能精度打击150米,对于日军就无作用,等于他们的连和营就失去炮击火力支援了。

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首先我们看掷弹筒是干嘛的,掷弹筒就是投掷榴弹用的,投掷,曲射。

掷弹筒本质上是一种轻型迫击炮,既然是迫击炮,那发射就是曲射。掷弹筒无疑是二战中日军最出色的轻武器,比什么歪把子三八大盖要靠谱的多。

掷弹筒,在日军小队中绝对发挥了绝对的火力优势,手榴弹投掷距离短,而迫击炮射击距离长,中间有一个很大片的火力空白区,而掷弹筒,在这个距离上发挥了绝对的优势,很好的弥补了这段空白。

日军每个小队中,有两具掷弹筒,而这种掷弹筒,中国士兵是没有的,在交战中,掷弹筒的威力巨大,可以很好的打击敌人。而且掷弹筒比较轻,比迫击炮要轻,比步枪也轻,只有三公斤重,完完全全就是个铁管子,携带上非常方便。

之所以没有改为枪托式,主要还是一个思想上的问题,或者说,技术达不到,意识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榴弹发射器,应该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由美国研制出来的M79式榴弹发射器。而1968年的中国湖榴弹发射器才是真正的榴弹发射器,这个时候,榴弹发射器才被全世界所接受。

而二战中,所有人的思想都停留在迫击炮的阶段,打出去的榴弹叫炮,而不是榴弹,枪榴弹也是支在地上发射的,而不是像榴弹发射器那样发射。

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接触面积越大,其所受压强越小!

掷弹筒的底板之所以如此设计,与坦克的履带设计是出于同一考虑,通过增大接触面积来分散后坐力。你要知道,分散后坐力的好处是设计更为精准,想想吧,假设威力相同的情况下,后坐力大的枪与后坐力小的枪,哪种精度更高呢,当然是后坐力小的啦!

如果你玩吃鸡就更有体会了,捡到枪把减低后坐力,就可以使射击时更为精确。

所以,如果将掷弹筒的底板改成枪托式,那可能一射击,枪托就进土里啦,精度也会大为下降!啥?你要用肩膀顶住?会骨折的老兄,美国人做过人肉实验!

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掷弹筒属于超轻型迫击炮,被动击发。

换成枪托那就变成火箭筒了。

都看过火箭筒是扛着发射的,有顶在肩膀上的吗?难道想让发射者被自己弄出来的反作用力炸死?

二战中美军在缴获掷弹筒后,美国大兵出于好奇就干过这样的奇葩事。

他们将大腿放到了掷弹筒的垫板下发射榴弹,结果是骨折。

你认为把掷弹筒顶在肩膀上,肩膀会比大腿骨更硬吗?

另外,掷弹筒属于曲射武器。

射出去的榴弹呈抛物线运动,射击者可以躲在工事掩体土堆后发射。

直射武器的枪支是打不到发射者的。

这就是曲射的好处,否则现在武器这么先进了,你看曲射用的迫击炮可曾取消?

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二战中日本军队,单兵携带。它的设计目的是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二战中的日军大量装备这款武器,每个日军步兵小队(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都有一个掷弹筒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掷弹筒。每个掷弹筒一般由一个掷弹筒发射手和一个弹药手构成。掷弹筒弹药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

日军的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轻迫击炮,掷弹筒攻击范围介于手雷和火箭筒之间的武器。既然掷弹筒定义为轻型迫击炮,那其后坐力肯定是不会小,不是人体能承受的了,如果把底座改为枪托式唯一结果只能是打炮的那个人不是被震伤就是被震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