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为何以8命换1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美国人思维的最好表现。

为什么拯救瑞恩?不是因为瑞恩本身有什么重要,他只是一个普通士兵。

然而,仅仅因为他们兄弟4人一同参军,3个哥哥全部战死,所以瑞恩成为独苗。

美国人虽没有中国那种强烈的传宗接代概念,也很讲究给妈妈留下一个孩子。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1942年的苏立文法案发出来。

什么是苏立文法案?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社会被震惊了,无数青年要求参军。

依阿华州的第一代爱尔兰移民托马斯·苏利文有5个孩子,全是男孩。

这兄弟5人,同时报名参加美国海军。

兄弟中,大哥乔治和二哥弗朗克斯在30年代已经在海军服役,根据法律是可以申请不用再服役的。

然而,出于爱国热情,苏利文5兄弟全部参加了海军。

为了照顾弟弟,苏利文大哥要求5兄弟都在一艘军舰服役,被批准。

于是,1942年2月苏利文兄弟全部成为轻巡洋舰朱诺号的水兵。朱诺号成为美国海军中唯一一艘拥有五兄弟的舰艇。

当时苏利文5兄弟参军的壮举,也被媒体广泛称赞,成为美国人民保卫祖国的象征。

谁知道,1942年11月12日夜间,朱诺号被日本潜艇伊-19号偷袭,被击中2枚鱼雷。

轻型巡洋舰装甲薄弱,顿时沉没,5兄弟全部牺牲。

苏利文5兄弟的遇难,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当时媒体报道他们的父亲接到阵亡通知时的场面。

1943年1月12日,托马斯·苏利文正准备去上班,三名海军军官敲开了他的家门 。

托马斯·苏利文顿时感到双腿发软,勉强坐倒在一张椅子上。

1个军官脱下了帽子,说:我有一些关于您孩子的消息。

托马斯·苏利文明白是有孩子战死了,但还强行保持冷静:我知道了。是哪一个?

3个军官面面相觑了一会,谁都不愿意开口。

最终,军衔最高的军官说:我很抱歉,是所有的5个。

听完这句话,托马斯·苏利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度失去了直觉。

这件事对于美国民众的震撼极大。美国人愿意为国家牺牲,但真的需要牺牲所有的孩子吗?

美国社会是强调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但前提是国家也必须尊重每一个公民。只要善待公民的国家,人民才认为他值得捍卫。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思考多日,默认海军执行一项政策。

苏立文法案规定:禁止长官要求多名家庭成员在同一舰船上或同一基地服役。一个家庭的两名或更多儿子牺牲,仅存的孩子如在海军或海岸警卫队服役(非危险性海外职务除外),经其本人或直系亲属提出申请可被送回或留在美国本土;

那么,大兵瑞恩其实就是苏立文法案的执行。

作为最高指挥官马歇尔,他只是执行苏立文法案,比如瑞恩和他的3个哥哥一样全部死去。

而上尉米勒和他的7个队员,只是执行军方的命令,去拯救瑞恩。

最后,8人死了7人,救活了瑞恩一人。

这看起来很荒谬,为了1个人死了7个人。

但是,米勒上尉他们8人只是执行命令,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马歇尔当然明白救援小分队可能会死亡多人,但他也是执行苏立文法案,为的是鼓舞军民的士气,最终获得战争。

如果瑞恩也战死,短短几天内瑞恩家4兄弟死光,又是一件大惨剧。这会动摇美国民众的战斗热情。

大家都在做份内的事。

站在这个立场,瑞恩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

无论是米勒还是马歇尔救得并不仅仅是瑞恩这个人,而是维持美国民众对于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苏立文法案本身则是基于人道主义,是为了维护每个参加美国家庭。

所以,真正伟大的是制定苏立文法案的人。

瑞恩的经历,只是苏立文法案的执行。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为何以8命换1命?

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原型人物是尼兰德四兄弟,三个挂了,就剩一个娃,然后军方就把他调回来了,真实故事非常无聊且枯燥。

但很明显 枯燥的现实是不可能搬上荧幕的,所以需要艺术化加工,所以就拍成了八个人去救一个人的故事。

艺术化加工之后就展现出了一种价值观,类似于美军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至少得给雷恩家留个独苗,为了让詹姆斯瑞恩回家,为了给其他三兄弟一个交代,给雷恩老太太一个交代,牺牲八个人是可以承受的代价。

所以说,为啥美帝的意识形态被那么多西方国家认可呢,因为他们太会玩宣传了 尤其是好莱坞的文化输出太猛了,咱们这点上真的大劣。

所以说,文化部宣传部能不能放宽点限度啊?什么脖子以下不能描写,血腥暴力一刀切的,被条条框框限制的文化创作怎么可能走出去嘛,不走出去怎么和美帝拼文化影响力啊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为何以8命换1命?

战争本来就是大官的胆,小兵的血。

说的就是“残酷”二字,但大官却总想沽名钓誉,把残酷的战争披上仁义道德的外衣。

于是当大官听到瑞恩兄弟四人已经战死三人时,便大手一挥下达了:“瑞恩不能再战死,给我把瑞恩找回来!”的命令,以显视自己仁慈。

但他下命令时根本就不知道瑞恩目前什么状况?

如今在什么位置?

他也用不着知道,因为他的每道命令都有小兵流血来付诸实施。

于是也就有了付出八条生命去营救瑞恩的事情,也就有了《拯救大兵瑞恩》的电影。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为何以8命换1命?

这是一种超越战争、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瑞恩,他母亲共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都死在战争中,这对一个母亲是很大的打击。瑞恩是最小一个,也被派往前线作战。

当美军司令部部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不让这位母亲失去最后一个孩子,决定派小分队深入德军前线拯救瑞恩。小分队穿越枪林弹火,以牺牲多名战士的代价,找到瑞恩,并把他带回母亲身边。

此片反映后,这一人道主义的主题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成为永恒的经典。

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电影很多,如前几年在中国播放的《血战钢锯岭》,还有前段时间上映的中国电影《烈火英雄》。救火自然责任重大,但电影也好,真实事件也好,把保护救火人员生命在内的人的生命始终放在第一位。

这是文明和进步的最好体现!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为何以8命换1命?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拯救大兵瑞恩》中为了挽救一个普通的士兵瑞恩,八个人的小分队毅然逆向而行,返回诺战场,明知道希望渺茫,但是毅然决然,最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任务。

这不就是典型的美国版“不抛弃,不放弃”吗?这8个士兵同样是八位母亲的儿子,为了一个母亲不至于心碎,结果八个母亲因而心碎。但是这样的结果却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这不是悖论,这是艺术的魅力。

这个故事是斯皮尔伯格的艺术创作,真正的拯救大兵瑞恩的原型弗雷德里克.尼兰德,并没有电影中如此悲壮,他只是因为三个哥哥已经为国家作出贡献,被认定牺牲了,而被从法国调回国内了,目的也就是避免他的牺牲,而导致家庭的彻底破碎。这其实和美国重视家庭的文化有关,没有人因为挽救尼德兰,而付出生命代价。

而尼德兰之所以能够被调回国内,则完全是因为传说中1942年11月,《苏利文法案》的通过。

而苏利文法案则是一个真正的悲剧,苏利文四兄弟都在美国海军亚特兰大级巡洋舰的次舰“朱诺”号上服役,而“朱诺”号在英迪斯彭塞布尔海峡的途中遭日军潜艇“伊-26”伏击而战沉,苏利文四兄弟因此同时丧命。

因此《苏利文法案》又称“单独存活者政策”。它就是要求同一家族的同胞兄弟不得全部上前线,以避免一个家庭的孩子全部阵亡。

其实反观这条政策,本质上和我们文化中的“把根留住”是一致的。美国是一直发生了“苏利文四兄弟”悲剧之后,才有了相应的法案。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很多人在感叹美国法律和文化重视家庭,弘扬“不抛弃不放弃”的国际人道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我们文化中“谋事在前”,避免了后面的悲剧,却被视为没有这种精神。

我们自古战场打仗的时候,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独子出列”。而我们在战前动员,要求“独子出列”的时候,西方的战争律法还在遵循“十一抽杀令”,不管你是否是独子,打败仗后,决定你命运的可能不是敌人,或许只是你摸到的白子或者黑子,也或许就是你排队的序列数,概率是一样的,十个人中,必须死一个,没有任何理由。

有些精神永远存在于影视的艺术创作中,有些精神则是彼此性命相托,负重前行的,只有在那些关键时刻才会迸发的。孰是孰非,更关键的在于自己认知。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为何以8命换1命?

《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帝拍的一部电影,其背景事件真实存在,但真实历史上的背景事件与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剧情却相去甚远,这个背景事件就是美帝二战期间真实存在的尼兰德四兄弟事件。

真实的尼兰德四兄弟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尼兰德四兄弟事件的起因与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相似。二战期间,尼兰德兄弟四人全部从军。尔后,三个兄弟都先后阵亡,唯一活着的弗里茨·尼兰德正身处诺曼底战场,生死未卜。考虑到尼兰德兄弟的母亲一天之内将收到三份阵亡通知书,很多知情者向美帝当局提出了从前线调回弗·尼兰德、为尼兰德夫人保住最后一个儿子的请求。最终,美帝军方采纳了相关建议,一纸调令把身处诺曼底前线的弗·尼兰德调回了大后方。事件到此结束,简单到了让很多人有些无法接受!更戏剧的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帝发现,尼兰德兄弟中的另一位爱德华·尼兰德居然也没有阵亡,而是在东南亚地区跳伞之后成了日本小鬼子的俘虏。被俘的爱·尼兰德在小鬼子的战俘营中硬生生挺了过来,直到二战结束依然还活着……

如果按照真实历史事件的原貌直接翻拍成电影,相信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看,不是吗?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为了票房,制片方只能通过“加油添醋”来增加细节上的剧情激荡,从而使这件本来波澜不惊的事件变得惊心动魄。于是,以八个人的生命作为代价,去营救一个人的戏码出现了……请记住,这只是编剧的杜撰而已,根本不是真实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那么,美帝的制片方、导演、编剧为何要大费周章地设计这样一套剧情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剧情需要、为了票房吗?恐怕未必。很多人都说,我国的很多战争影视剧掺杂着太多的“说教”,而美帝的战争影视剧却没有这样的东西。其实不然,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其实就是这样一部承载了美帝政治宣传电影。为何要以牺牲八个人的性命为代价去营救一个人?这样做值吗?从现实意义而言,不值。但从政治宣传的意义而言,值、而且非常值!

通过电影来宣扬美帝的价值观

美帝的电影虽然没有什么“高大全”、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说教”,但美帝的电影中却无不充斥着对美帝价值观的宣扬。什么《蜘蛛侠》《钢铁侠》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当然,也包括前面提到的那部《拯救大兵瑞恩》。说白了,美帝就是为了借助这部电影来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为了完成美帝式的所谓“以人为本、人权至上”,美帝军方不惜派出“重兵”前往战场,搜寻、营救身处诺曼底的大兵瑞恩。至于牺牲的那八个人,他们都是出于“自愿”,是不惜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也是不惜牺牲自己完成国家交付的使命,这同样是一种隐形的“说教”。只不过,他们没有高喊“LONG LIVE USA”而已……

美帝自冷战开始之后,就一直没有放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外输出,上至国家援助、高科技推广,下至麦当劳、肯德基……都都充斥着美帝的意识形态隐形输出。冷战结束之后,强大的苏维埃对手没有了,但美帝依然没有放弃这种意识形态的输出,传播向全球的好莱坞大片则充当了这种意识形态输出的最佳媒介。通过这些大片,美帝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虽说美帝其心可诛,但这种方式其实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电影人借鉴的。我们不对外进行红色输出,但对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可以借鉴。在我国以往的一些爱国主义影视作品中,“说教”过于明显、人物形象过于“高大全”是事实存在的。虽然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却不太为众人所乐于接受。其实,我们的电影人不妨也尝试着将这些大道理融入到具体的剧情之中,让国人在观影的同时,去自己领会其中的深意,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近些年,国产电影似乎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战狼》系列还有前段时间刚刚上映的《夺冠》在这方面做得就相当不错。国人的文化层次已经今非昔比,早已不需要填鸭似的灌输,潜移默化的谆谆善诱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人有更多、更加精彩的爱国主义电影面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