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二战时德国能做出更先进的手雷,却还用手榴弹呢?
题主是否觉得木柄手榴弹就比卵形手雷落后?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首先手段分为进攻型和防御型,进攻型手雷的特点是弹壁薄、装药量大,所以其爆炸范围大,并且,依靠的是冲击波来杀伤敌人。所以在进攻的时候扔这种手榴弹不用担心会有破片砸向己方进攻的人。而防御型手榴弹相对装药量少,但是拥有破片槽,在爆炸时产生大量的破片,依靠破片来杀伤敌人。
而木柄手榴弹就是典型的进攻型的手雷,而且,德国选择的是进攻型手雷,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投掷距离更远,国外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那就是同一个人用同样的力气投掷木柄手榴弹和卵形手榴弹,然后,结果数据表明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是卵形手雷的2~3倍,而这一个试验早在20世纪初德国人就做过了,并且他们还得出一个理论,就是认为木柄越长投掷距离也越远,这也是德国m24手榴弹那么长的原因。
至于现在为什么都在淘汰木柄式手榴弹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它的体积问题,因为木柄式手榴弹多了一个十几公分长的木柄,体积更大质量更重不方便携带。特别是在步兵机械化的今天,毕竟车内的空间有限,连步枪都要缩短,更何况这种大体积的手榴弹呢。而且现在的步兵又拥有各种火力支援武器,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火力不够而要多带手榴弹了。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时德国能做出更先进的手雷,却还用手榴弹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传统的过程。
德军早在一战,使用的就是木柄手榴弹。
当时是静态消耗战,战壕战,对于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和威力有很高的要求。
从一战到二战,德军沿用了木柄手榴弹。
其实德军也有卵形手榴弹,但不被前线士兵喜爱。
为什么德军爱用木柄手榴弹,主要还是几个原因。
第一,威力大。
木柄手榴弹装药高达100克,这是卵形手榴弹无法相比的。
所以,木柄手榴弹的威力相当巨大,也是卵形手榴弹不具备的。
在德军中,木柄手榴弹的外号叫做土豆玛莎,也就是土豆搅拌机的意思。
只要在手榴弹爆炸范围内,人体就会像土豆落入搅拌机一样,粉碎。
第二,投掷距离远且准确
木柄手榴弹最大特点是投掷的准确。
由于木柄的杠杆作用,空中飞行时候相对比较稳定,能够准确投入敌人的工事内。
这是卵形手榴弹难以办到的。
同时,优秀投弹手可以扔出60米的距离,也比卵形手榴弹厉害。
第三,手榴弹可以集束
前线中,经常遇到坚固工事甚至轻型装甲部队,但士兵们往往没有工兵炸药和反坦克手雷。
这种情况下,只要将木柄手榴弹集束即可。
简单有效,很容易操作。
这是卵形手榴弹不能具备的。
上图是德军二战的卵形手榴弹
自然,木柄手榴弹也有很多缺点,比如重量太大,长度太长,从而导致携带不便;加工较为复杂,导致产量有限。
然而,对于高大的德军士兵以及强劲的德国军火来说,这些似乎不是什么问题。
在防御中,德军很依赖手榴弹,但重量和长度不是问题,应该手榴弹都是一箱箱放在阵地里的。
在进攻中,德军攻坚武器很多,手榴弹只是辅助左右,一个士兵携带2个也就足够了。其实相当一部分德军士兵,根本没有机会投掷手榴弹,毕竟他们步兵班的火力比较强,还有超轻型迫击炮、枪榴弹这些武器。
所以,德军在二战中大量装备木柄手榴弹,不是说他们生产不出卵形手榴弹。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时德国能做出更先进的手雷,却还用手榴弹呢?
题主其实曲解了手雷和手榴弹,其实这两个一个意思,叫法不同。但题主应该是说为什么不用卵型手雷,而是用M24柄状手雷。
个人看法是几个原因,一个是从功用来说:
M24作为大装药,破片少的进攻型手雷。本身是在一战放飞自我的,而且德棍不管一战二战就是个进攻方。冲堑壕冲阵地时候只管丢雷进去,高爆虽然因为没破片杀伤力小点,但震波范围大,能够震得一片敌军七荤八素的。然后一群汉斯冲进去,该用98K用98K,该用刺刀用刺刀,该用铲子用铲子。
而且你想,为啥进攻型手雷没破片?因为像mk2破片手雷这种鬼,弹片动不动飞个十几二十米,防御时候丢个雷,然后趴下问题不大。但是进攻时候你还趴下等雷炸完安全了再冲?而且你一个步兵班要是几个吃瓜步兵都丢这个雷,指不准你没看清谁丢的,弹片就飞你自个身上了。所以这被称为防御型手雷,不适合进攻。
二个是从形状来说:
柄状手雷的木柄起到了杠杆作用,能够比卵型手雷丢的更远,而且相比椭圆的手雷,不容易从坡道滚落
三个是成本:
M24手雷柄身是木材,这玩意到处都是,不属于战争稀缺物资。而头部也是薄铁皮,主要靠爆波杀伤,因此很省金属。而且M24是拉发引信,方便手工制作,而卵型手雷的撞针引信制造成本就比拉发高。在二战这种全面战争情况下,能降低一点成本是一点。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时德国能做出更先进的手雷,却还用手榴弹呢?
尽管规模上不如苏联,但在技术上,德国工业水平是要超过苏联的,尤其是德国具备制造先进机床的能力,相比之下,苏联的机床大多需要进口,二战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重要物资就是机床,没有这些机床,苏联根本无法制造出足够的坦克和飞机。
就德国来说,工业先进,不代表其步兵武器也更先进,这与德国的军事思想和技术水平有关,尽管当时德军装备了先进的MG-34/42机枪,但在步枪上,并没有优势,主力依然是栓动式的98K,半自动的G43和Strug44数量太少。
德军使用的手榴弹也与其他国家的卵式手榴弹不一样,而是制造更加复杂、造价更为昂贵的木柄手榴弹,这个木柄的制造成本较高、工序较为费时。德军装备木柄式手榴弹是传统,主要来源于此前的掷弹兵,相比卵式手榴弹,木柄式手榴弹由于投掷时候的杠杆原理,投掷距离更远更精准。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组成集束手榴弹使用,只留下中间手榴弹的木柄,其余手榴弹的木柄都拆掉以减轻重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炸药包使用,用于摧毁对方堡垒甚至坦克,相比之下,当时其他国家装备的卵式手榴弹不具备这种能力。
但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国各种资源逐渐耗尽,包括劳动力资源,德国也开始生产更便宜、耗费工时更少的卵式手榴弹,直到战败。二战结束后,大部分国家都生产装备卵式手榴弹,至于中国军队继续装备木柄式手榴弹,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有关,中国军队轻武器设计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将军影响,而不是跟随世界军事技术变化,观念上存在很大落后,木柄式手榴弹如此,56式半自动步枪如此,不信任小口径步枪弹,机枪坚持为追求精度要求闭膛待击导致散热差,持续射击时间短,这些影响迄今也没有全部消除。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时德国能做出更先进的手雷,却还用手榴弹呢?
按理说,发动二战之前后,德国在制造各种武器方面,与其他国相比,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部队的士兵中装备手榴弹,却用的都是木柄手榴弹,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德军使用的手榴弹,叫做M24木柄手榴弹。设计木柄式手榴弹有一个优势,就是在投掷的时候,能借助木柄的便携式的惯性,将手榴弹甩得更远一些,且木柄式的手榴弹还可以集中捆绑在一起,形成"集束式手榴弹",只要引爆其中一颗引信,就可以形成威力巨大的杀伤性效应。
二,德军为什么在二战中弃用卵型手榴弹,而且卵型手榴弹在携带时,又便利又能多带,但卵型手榴弹在作战时,特别是碰到特殊的地型,譬如山坡,倾斜角度比较明显的阵地等,很有可能扔到敌方阵地后,会顺着陡峭的山坡而反过来滚向已方阵地,;而木柄手榴弹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且木柄手榴弹投掷最远处能达到四至五十米左右,而且经过训练的士兵在投掷时一般都很准确。
因此在作战时能实用,就是好武器。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时德国能做出更先进的手雷,却还用手榴弹呢?
二战中,德军也大规模装备了不少卵形手榴弹,但是在人们的印象里木柄手榴弹才是德国的正统。木柄手榴弹也成为了德军的象征之一。
木柄手榴弹与圆形手榴弹相比并不落后,只能说是各有所长。至于二战时,德国选择木柄手榴弹,这主要德国根据自身特点和作战需要,综合考量得出的结果。
德国二战期间大量装备手榴弹,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战术需要二战时,闪电战是德国军队的标志。因此,德军装备的所有武器装备都是为了实施闪电战作战。闪电战是一种进攻战术,也就是说德国军队基本上是处于进攻的路上。所以,德军需要一种适合进攻作战的手榴弹。
木柄手榴弹与圆形手榴弹先比具有以下优势。
装药量要多,药量多也就意味着手榴弹的杀伤威力也就更大,在战场上威力大一些总不是坏事。
- 掷距离远。投掷距离是木柄手榴弹最突出的特点,数据表明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是卵形手雷的2~3倍。离敌人越远,敌人的子弹大的越不准,伤亡越低。
- 使用灵活。木柄手榴弹也可以根据战场变化制成集束炸弹,以提高爆炸威力,当做小型炸药包来使用。还可以利用拉发引爆的方法制成建议地雷,对敌人进行杀伤。
综合来看,木柄手榴弹比圆形手榴弹,更适合进攻,也更符合德军的需求。
2.易于生产木柄手榴弹采用金属弹体、木柄和拉发机构,原材料易得,构造十分简单,生产周期短。由于这些特性,曾经木柄手榴弹被八路军在各个抗日战区推广。
《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军工元气大伤。当德国重新武装时,要从一张空白的纸上来重新建立。时间紧任务重。德国选择任意生产的木柄手榴弹,有利于加快整军备战的进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传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就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弹,德国在实战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和战术。当德国重新武装后,德国军队的规模呈几何倍数增长。这时用熟不用生,采用木柄手榴弹,可以省却很多问题,有利军队快速形成战斗力。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