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能够养三十万骑兵吗?有哪些依据?
我是海天玄宇,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原创不易,请不吝点击红字“关注”,谢谢!
这个问题,我想比较空泛,其实就是游牧和农耕两个文明的讨论。骑兵真正发挥决定作用的时候是有了马镫的时候。在之前更多的是载体的作用。那么想有三十万骑兵,起码先有三十万匹马。中国古代的生产力能达到有三十万匹马的朝代还是很多的。
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在汉朝和匈奴以前的王朝我们姑且不论。
匈奴传里有说冒顿单于有控弦30万,这是史书里比较早的记载。后其东破东胡,西赶月氏,军队总体数量应该大于30万了。匈奴的士兵可都是骑兵。
汉武帝时期应该是汉朝最可能骑兵数量达到30万的朝代,在和匈奴作战的主力基本都是骑兵,这样才最终打败了匈奴。如果累计各次出兵的记录数十万是没问题的,但肯定有大量重复记录了。汉武帝五年漠南之战和汉武帝六年出定襄击匈奴,各出动骑兵10万,是历次战役出动骑兵最多的。同时应该还有其他骑兵在训练和驻防,汉族本族骑兵总数上不可能超过20万。但是我们要知道汉武帝时期,汉朝吞并了大量的游牧民族地区,还开拓了西域各地,那些地域都是骑兵为主的民族。算上这些仆从部队以及各地驻扎的骑兵部队,超越30万的骑兵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战争都是用最精锐的士兵,不浪费粮饷。所以即使有30万以上的军队,也不可能全部调动去进行一次战役。这样的方式得不偿失。粮食的供给都成问题。
再有以后的朝代就更没问题了,生产力和人口基数都能提供这个可能。只不过战争调遣的基数就比较难了。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派遣了22万骑兵,那么他留守本营以及继续攻打金国的部队不会少于22万骑兵。不再做更多论述。实际数据史书上多的很。不一一例举。
结论:汉朝以后只要是能大一统,并且占有西北尤其河套地区或者华北乃至东北的草原牧场的朝代,30万骑兵是没问题的。
中国古代能够养三十万骑兵吗?有哪些依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非常专业的问题。
自从秦汉以来,骑兵取代战车成为最昂贵的陆地兵种。
一般认为,装备1个骑兵相当于装备10几个步兵。
这10几个步兵还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职业兵,不是那种揭竿而起的二杆子兵。
首先,战马很贵。
大家别以为战马就是农村耕地的马,这是两回事。
因为作战的需要,骑兵对于战马的品种要求是非常高的。
普通农村的马,即便力量再大、速度再快,也不能当做战马。
所有的战马,必须由国家专门培养,选择优秀马种。
即便新中国建国后,骑兵已经几乎退出历史舞台,我国也建设了很多大型马场。
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马场,总面积高达329 .54万亩,其中草原184.98万亩。
当年国家为了山丹马场,每年投入巨资,就是为了培育优秀战马品种。
战马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多是阉割过的,也就是说不能繁殖后代,只能使用几十年而已。
古代计算,优秀战马的购买价格相对于粮食400石,很差的也要200石,汉代职业步兵一个月口粮是3石多而已。也就是说,一匹优秀马相当于10几个步兵一年的口粮。
抛去以上都不谈,养马本身也是较大的开销。
马匹吃的多,又挑饲料,随便喂养就很容易生病。
古代养活一匹马粗略算每年粮食和草料大约300石,大概相当于10个步兵的口粮。
另外,战马还需要反复的训练,这也是一笔较大的人工开销。
还有,古代作战绝非骑兵骑一匹马就可以作战了。比较精锐的骑兵部队至少是1人2马,还需要其他的马匹运输其他装备和物资。
其次,骑兵很贵。
抛去装备不谈,骑兵的工资就很高。
骑兵和步兵不同。骑术的训练,需要很长的时间,骑射更是极为难以掌握的技术。
一般来说,汉族骑兵都是职业军人。骑兵这种东西,绝非业余玩票学一年半载就能作战的,除非你不想活了。
因为骑兵是稀少和珍贵的,自然工资不低。
汉代一个步兵月薪是100钱左右,大家猜猜骑兵一个月多少钱?
2000钱,是步兵的20倍!
就这样,骑兵还很难招募到呢。
再次,各种装备很贵
战马需要有各种专业装备,一套马鞍价格就不菲。
骑兵自己还有衣甲、武器,价格更是不菲。
汉代骑兵为例,除了长矛或者长戟以外,一副上等的复合弓或者手张弩是必不可少的,这就相当贵重了。
另外,还有近距离格斗的汉刀,制造精良,同样是高价。
这是武器,还有更夸张的铠甲和盾牌。
盾牌不提,一套玄甲要多少钱?也是天价。
况且,以上的武器还要随时保养,有的还要专业工匠保养,这也是很大的开销。
北宋时期,仅仅战马就要50贯,马甲就要60贯,士兵盔甲50贯,加上武器,重骑兵至少2匹战马,一个骑兵大约250贯。南宋时期失去了战马产地,价格更是长到400贯,也就是400两银子。而宋代的店小二,日薪只有33文钱,干足1个月还赚不到1贯钱,也就是1两银子。
其实,骑兵编组的费用还有很多,绝对是价格不菲的。
所以,汉代为了击败宿敌匈奴,倾全国之力编组骑兵,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几乎破产。
即便如此,对付匈奴的决战,汉骑兵数量仍然不是很多。
比如大将卫青的第一次战役,四路汉军骑兵每路不过1万人而已。
即便对付匈奴的最终大决战,汉武帝派出的骑兵也不过5万骑兵,这已经是全国的军事力量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游牧民族那么牛逼呢?
因为他们是天生的骑兵。
游牧民族主要就是放牧,养马是他们的生活,所以马匹和马匹的训练不成问题。
而游牧民族哪里有什么工资,都是靠抢掠战利品为生,契丹人叫做打草谷,所以军费开销也不大。
另外,游牧民族的装备较为简陋,主要武器也就是日常用的弓箭,长矛、马刀而已,一些人有自制的皮甲,有的则根本没有衣甲。
所以,游牧民族骑兵的编组是比较容易的,才会出现匈奴30万骑兵的大场面。
中国古代能够养三十万骑兵吗?有哪些依据?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骑兵高峰时汉武帝时代。
之前,汉景帝在秦边郡牧马苑的基础上,“益造苑马以广用”。他主持扩大边境游牧地区军马牧场的规模,在陇右建立有三十六“牧师苑”——每一个都是规模巨大的养马场。他同时鼓励民间养马,“令民有车骑马者,复卒三人”。这些措施都极大的提高了汉帝国军队的军马数量。
汉武帝则继续强化前任的政策,并且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他的时代,汉帝国的养马数量达到空前的40万匹。能发动十万级别的千里骑兵远征。
第二个骑兵高峰时隋唐时代。
《隋书》中隋炀帝率领庞大的军队征讨北方的高句丽政权的时候可见一般。当时隋帝国骑兵共有二十四军,每军拥有“骑兵四十队。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缨拂,建六驳旗……”
也就是说一支骑兵“军”拥有4000名具装骑兵,而整个远征军的具装骑兵达到了96000人的惊人数字。
前面提过“虎纹具装”即为皮甲马铠具装,因为唐人写隋书的时候要避讳“虎”字,因此,这里“兽纹具装”等同于“虎纹具装”即也为皮甲具装。根据以上记载,这些隋朝骑兵,有一半是“铁具装”另一半是“兽纹具装”。也就是说,铁质马铠与皮质马铠的数量基本相当。且每一单独建制的团队,骑兵所披的铠甲、战马装备的具装铠的质料相同,而且色彩统一。也就是说,这支庞大数量出征的重骑兵几乎达到了“全部具装的状态”。文物学家往往感叹记载中光辉夺目达到具装顶峰的写照。从数量上说,可怕的96000名具装骑兵,即使同时代以具装骑兵闻名的拜占庭帝国或波斯萨珊帝国,也没有达到同样的高度。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在此基础上更是大兴马政。他挑选贤能,破格重用精通养马的刘武周降将张万岁,让其担任太仆少卿之职,专掌监牧养马24年之久。至唐高宗时代的664年左右,监牧马匹增至706000匹,这个数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中原中原王朝养马数量之最,甚至都超过了汉武帝时代的军马数量40万匹,这还不算军镇、驿站、闲厩的马匹。
这些成果,充分保证了唐军骑兵的马匹供应。大量的马匹不仅保证了骑兵的供应,而且使得大量唐军步兵也能骑乘军马,提高了机动性,与唐军骑兵一起组成远征军长途奔袭,使得唐帝国的“长臂”威力在多次对西域的征服中有所体现。
第三个高峰是辽金时代。
根据《金史》,“二十八年,蕃息之久,马至四十七万。”与之前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时期持平。且金军骑兵一样拥有较为充足的备用马匹,“五十骑为一队,相去百步而行。居长以两骑自随,战骑则闲牵之,待敌而后用”。
金国最精锐,也是最著名的超重装骑兵“铁浮图”,无论其训练、装备、及战术素养,基本反映了公元12世纪远东最高的具装骑兵水准。即使从整个世界上当时的具装骑兵而谈,也是极其优良的。“铁浮图”披挂非常厚重的札甲,“被两重铁兜鍪”,将整个头部与脸部包裹起来,只露出双眼。“兜鍪极坚,止露两目,所以枪箭不能入”。
接下来,就是元代了。这就不细说了。
关键在古代对于农耕文明,十万级别的骑兵军团已经很吓人了好伐?当骑兵是韭菜吗?三十万骑兵?农耕文明的战马是要吃粮食的!养马是个巨大的成本压力。
几十万级别的骑兵只有粗放性的游牧帝国才能拥有
中国古代能够养三十万骑兵吗?有哪些依据?
在热兵器没有出现的时候,古代战场上的骑兵就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和步兵与车兵不同,骑兵不但速度快且机动能力强,算得上来无影去无踪,对于这种部队传统的步兵只能依靠弓弩进行远距离的射杀,一旦近战,基本上就成了刀下鬼。秦朝之前,中原王朝的骑兵不多,汉朝时,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建立骑兵部队。那么问题来了,大家知道骑兵的消耗是很大的,中国古代能够养三十万骑兵吗?
其实中国古代并不需要这么多的骑兵。因为自唐朝后,中国就缺乏开疆扩土的进取心,所以大多数时候中国的军队都是用来防守。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仅能保持三十到五十万的兵士,并且其间大多数兵士仍是半农半兵的非工作兵士
没有需要是一个原因,养不起也是一个原因养一名马军的价值,至少也值十个步卒,能养三十队,意味着经济能力能养三百万步卒了,这数量怎么可能养得起。而且这几十万骑兵,一般需要几十万乘以1.5的辅兵(厢军也或许劳力)进行后勤等服务补给。30万骑兵,光后勤部队都得近50万,更不用说这30万匹马从哪里来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中国古代能够养三十万骑兵吗?有哪些依据?
这倒让我想起来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就是有人曾经怀疑过,说在马镫出现之前!中国是否有装备骑兵的能力?
为什么在骑兵出现以前战车一直成为当时使用战马的一个主要方式呢?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人马一体的,很多人在参军之前连马匹都没摸过!这就好像你参加空军或者是参加坦克兵你在加入之前肯定是没有摸过坦克和空军战机的,你使用这些东西,你当然就是不会开了。
在古代游牧民族,他们整天要进行游猎活动,所以从小到大跟马匹之间的感情培育的是最好,也懂得如何去骑马,所以即便是没有马登,他们仍然可以组建骑兵队伍,而且是大规模的组建,并且跟当时的中原地区的文明为题。
我们去看当时赵武灵王组建他的骑射部队的时候,也是选择胡地,也就是胡人的地盘儿然后组建的骑兵,马镫自然而然减少了骑兵在使用战马的时候那种难度,让大规模组建骑兵成为可能性。
所以说组建30万骑兵必须要有30万可以会骑马的人,可是问题是,对于很多中原王朝的人来说,他们小时候哪有接触过这么高等的战马!一匹战马要把它养活,那是需要很多的资源的。在美国,动物保护协会有一个很经典的名言吗?马是一种奢侈的动物,你想保护一笔账,把你的付出大量的资金。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人都吃不饱,更何况家里面去养一匹战马呢,很多人他的手里面更多的是一匹蒙古马,也就是咱们经常在市面上看到那种矮小的马,真正的那种优秀的战马需要从当时的西域或者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去购买,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孙权,他为了购买战马,甚至不惜开辟海上通道去像北方的公孙越去购买战马。
这些马匹买回来以后肯定不能够像普通的那些码一样,只为一些杂草或者是一些粮食作物,他得为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比如说人吃的小米,汉武帝北伐王庭他所使用的十几万匹战马就是从小到大吃的就是小米,粟马!这需要多少钱?当时这十几万匹马是整个汉武帝所有的家当,也就是说整个汉朝倾尽国力也只能养十几万匹战马。
除此以外,骑兵他需要配备马登和马掌,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你中原地区大规模组建骑兵根本不可能,但是马镫和马掌,这是需要消耗铁资源或者是青铜资源,也就是金属这个东西把它打造出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以前有专门的钉马掌的师傅,你可以去问这些师傅的手艺能不能立刻就学会。
30万骑兵,这需要60万匹战马,因为当时的骑兵不可能一直使用一匹战马,需要一个用来骑,一个用来备用,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骑兵每个骑兵配属三匹战马,一匹马用来作战,一匹马用来驮物资,剩下的一匹战马在关键时刻没有粮食的时候割开吗?脖子直接喝一口鲜血算是充饥了!60万匹战马马的食量是人的三至五倍,这需要消耗多少钱?当时整个中国才多少人?
除此以外,骑兵所需要的装备也不是小儿科,比如说骑兵使用的骑弓要求尺寸要小,但是威力要大,成吉思汗手里的蒙古骑兵所使用的奇兵专用的弓弩,他是要草原之上特定的材料才能造的出来,除此以外,骑兵所使用的长枪或者是码数,这些特定的作战装备也需要额外的进行打造出来,否则按照骑兵冲锋的时候,那种冲击力,普通的武器很有可能在第一波冲锋里面就已经折断,另外,骑兵的铠甲也必须要做到尽可能的减少马匹所需要的负重。有一点需要纠正,大家的观念,骑兵并不是浑身上下都装满开假的,这样的骑兵很少,为什么太重了?马匹承受不了这样的战马是很少能够找到的,女贞人组建的铁浮屠指组建了3000人,以后带着之后被岳飞团灭了,就没有再组建过,原因就是里面好的钱,还有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说骑兵一般是以轻骑兵为主,至于说重骑兵也只不过是在身体的重要部位,装备铠甲,即便是只有这么一点儿铠甲也是比平常的步兵所消耗的钱要多得多。
所以我们看到汉武帝巅峰时期,为了满足对北方的作战需求,举全国之力也就组建起了大约5万多的骑兵,而当时其他的朝代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用冰需求,他们更多的是围困在农业地区进行作战活动,除了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外,很少有能够把骑兵提升至10万以上的!至于说组建30万骑兵那除了元朝还真的没有几个朝代能够做到!敢这么干的人已经早就把家底儿给败光了。
中国古代能够养三十万骑兵吗?有哪些依据?
其实中国古代能够养百万骑兵的,但是2个原因导致了中国骑兵不行,第一中国人喜欢杂交,所以马匹质量肯定是越来越不行,中国古代人不懂纯交的道理,所以你看中国其他物种的品种也很少,例如狗,根本没有办法和欧洲比,中国人在培育生物新品种方面实在太差!第二就是马政管理不行,由于各种原因马政很快处于荒废,成为一种捞有水部门 ,或者效率极低,相比英国你就明白了,英国弹丸之地,而且气候湿润,都可以蓄养50万匹战马,为什么中国如此地大物博不行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