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
应当说,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是中苏最友好时期,赫鲁晓夫给予中国的无偿援助也最多。他能够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承认苏联在各方面的错误(主要批判斯大林,而非制度本身)这是难得可贵的,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但由于赫鲁晓夫个人能力的欠缺,以及过于急于求成。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变革严重地侵害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被政变所推翻,也得以于他的宽松政治政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个活着退休的最高领导人。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生于1894年。前苏联党和国家第三任最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 赫鲁晓夫是农业干部出身,学历不高,由于出身的原因,赫鲁晓夫的言谈举止比较粗俗和随意。在第二战期间曾参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及基辅保卫战。但他的职务是党委书记,没有直接参与指挥作战。二战以后进入苏联领导核心阶层。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经过处死贝利亚和罢黜原总理马林科夫以后。在1958年兼任苏总理。正式确定了他的领导地位,苏联此时算是真正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提及赫鲁晓夫就不得不提及他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否定是对的,但如此决绝的彻底否定却是错误的,这导致了苏联思想上的混乱,又没有妥善的后续措施。导致整个东欧政治混乱。匈牙利事件,苏伊士运河事件,古巴导弹危机,中东战争。一系列的失败,使得他不得不重新拿起斯大林当年的手段,去镇压这些不服从苏联的国家。这也是他第对自己政治上的否定。但又做不到斯大林那样的杀人于无形,那样狠。
赫鲁晓夫的失败一个方面就在于心不黑手不狠,让对手起死回生。 他 的革新属于虎头蛇尾。充满了盲动性。他赫鲁晓夫的变革实际只是换汤不换药。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制度本身的改革。太过急于求成而导致改革措施并没有深入。又加上思想个能力水平不高,导致他的变革只是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但尤为严重地是,他的变革严重地侵害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个人力量同整个官僚阶层对抗,他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赫鲁晓夫的功过很明显,功过很突出。如果站在苏联国家利益角度来看,是一个具有积极作用的领导者,还是办了许多实事的,当他去世的时候,数千名因为他而得到平反的苏联民众自发地冲破苏联当年局的阻挠去拜祭赫鲁晓夫就是证明。大当然政治水平欠缺。和理论素养也是他下台的原因。
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性格冲动,缺乏自制力和远见,古巴导弹危机完全是赫鲁晓夫的冲动行为,最终导致被迫后撤,让卡斯特罗恨之入骨。可以说,赫鲁晓夫不是一个合格的苏联领导者,他否定斯大林,而他的继任者又否定了赫鲁晓夫,苏联每一个领导者都是在否定前任而上台,又被继任者否定而身败名裂。苏联就这样一种情况下而失败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所谓赫秃的恶行: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是怎么回事?
1958年7月31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来到了北京,商讨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事情。
所谓长波电台。1958年1月,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实现了远洋航行。外出潜艇与基地的通讯和联络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苏联提出,在中国的海南岛建一个长波发射台。
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建议从1958年至1962年在中国华南地区,由中苏共同建设1000千瓦大功率长波发射电台和远程接收中心各一座,投资1.1亿卢布,苏联出7000万,中国出4000万,建成后中苏两国共同使用。电台的所有权属于中国,苏联只是要求通过协议,允许苏联使用这个电台。
其实,当时中国也急需要电台。
根据《肖劲光回忆录(续集)》,1957年,中国从苏联进口的三套“突浪型”中小功率长波电台安装完成。随着潜艇部队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功率的长波电台。海军便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希望获得帮助。
长波电台本来是互利互惠的事情,只是电台共用,丝毫不涉及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甚至也不会干涉解放军海军的指挥。
然而,因为政治原因,我方拒绝苏联要求,不允许苏联使用在中国领土上的电台。
于是,这个提议就完了。
所谓联合舰队,也叫做共同潜艇舰队。
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要求紧急会见毛泽东,提到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一起商量,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越南也可以参加。
说白了,就是苏联潜艇可以停靠中国的港口,进而进入南中国海巡逻。
中国对此断然拒绝。
为此,赫鲁晓夫亲自赶赴北京解释,坚决否认苏联曾使用过“共同舰队”的说法,整个事情是“一次误会”。苏联“从来就没有像中国同志所想的那样要共同指挥中国的舰队,从来就没有过两国共有的想法的影子”,只是希望其海军舰队可以利用中国的海域对付美国人。
事实上,由于中国方面反对,最终赫鲁晓夫将一切都按照中国方面意思执行。
实际上,赫鲁晓夫访华会谈中所有涉及的问题,都按照中国的意愿得到了解决。对这样的结局,双方都感到十分满意。
关于长波电台问题。8月3日,彭德怀和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设、维护和共同使用大功率长波无线电发信台和专用远距离无线电收信中心的协定》,即《八三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一、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苏联在设计和建筑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装备器材凡中国不能解决的请苏联援助,通过订货解决。一切费用均由中国通过贸易账户偿付。
1960年2月,长波电台开工建设。电台建成以后,苏联也曾一度使用过。
关于向中国提供海军新技术援助的问题。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即《二四协定》。除了认为尚不成熟的核潜艇技术,苏联几乎向中国敞开了所有海军新技术的大门。
关于苏联顾问和专家问题。会谈后,两国政府签订议定书,规定:苏联根据中国政府请求而派来的军事专家归中国政府支配,如果所在单位继续需要他们,应即改为专家,在期限内继续工作。接着,中国政府开始全面实施“尽量减少聘请苏联专家”的方针,苏联方面也表明了同样的意向。
最后复制一段话,给大家看看。
所谓的赫秃,真不是什么坏人。
赫鲁晓夫为中国做的七件好事
作者: 王钢华
长期以来,赫鲁晓夫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声誉是很差的,一直被看成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历代前苏联领导人中,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为新中国做好事最多的正是赫鲁晓夫呢。
好事一,帮助中国的经济建设。如果说斯大林承诺援助中国建设的大型工业企业有50项,那么赫鲁晓夫当政11年中答应援建的项目则达286项,他还扩大了斯大林援建项目的设备供应范围。直到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撤退专家时,大型企业已经建成的有120项,基本交完设备的29项,共149项。这就是说,这149项大型工业企业的绝大部分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援建成的。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骨干,从而打下一个坚实的工业基础。
好事二,把四个中苏合营公司的苏方股份移交给中国。1950年3月和1951年7月,中苏先后在莫斯科和北京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公司、中苏有色金属公司、中苏民用航空公司以及大连中苏建造和修理轮船公司的两个协定。
好事三,帮助中国建立原子反应堆。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关于原子能问题,赫鲁晓夫同意先帮助中国建设一座小型原子反应堆,培训干部。1957年10月,双方签订了国防新技术的协定,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虽然1959年6月苏方单方面撕毁了这一协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苏联援建的原子反应堆在培养我国核工业人才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好事四,归还旅顺口海军基地。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提出将旅顺口海军基地归还中国。双方并就此发表《联合公报》称,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鉴于朝鲜战争停止和印度支那和平恢复以来远东国际形势所起的变化,并且注意到中国国防力量的巩固和根据两国间已经建立的日趋巩固的友好合作关系,现议定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无偿地移交中国政府,撤退和移交工作应于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苏军于5月25日撤退完毕。
好事五,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秘密补充协定》。《秘密协定》于1950年2月14日由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签订。此后,毛泽东对此多次向苏联及其他外宾表示不满,称这是两块殖民地,两个“特区”。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暗示可以考虑放弃该《协定》。1956年5月10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认为《协定》已不符合苏中之间现存的友好关系的精神,建议予以废除。5月29日,中国政府复照表示同意。
好事六,改变卢布与人民币的比值。1956年10月23日中苏签订协定,对之前的比价作以改进,按照当时两国国内60多种日用品的价格计算,协定规定双方正式比价保持不变,但在非贸易兑换时每元人民币补贴4卢布,即实际比价改为1:6,即1元人民币相当于6个卢布。这个比价同人民币和卢布当时的实际购买力大体相符。1957年5月11日,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交《备忘录》和《关于调整两国在1951年至1955年期间非贸易清算的议定书(草案)》,建议这一期间的非贸易支付均按1956年10月23日中苏非贸易支付协定规定的办法结算,苏方补偿中方9910万旧卢布。
好事七,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赫鲁晓夫提出向我国提供粮食、食糖。1961年2月27日,赫鲁晓夫致函毛泽东,提出鉴于中国发生食品供应方面的困难,苏联愿意以贷款的形式向中国提供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并表示10亿卢布的贸易逆差可分五年偿还,不计利息。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11年的执政生涯里,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干出一件轰动国际社会的大事件来。尽管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农业改革,让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时至今日,赫鲁晓夫仍然会遭到人们的批评。
(赫鲁晓夫旧照)
那么,明明对苏联作出了贡献,赫鲁晓夫为何还会饱受质疑呢?
赫鲁晓夫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行动跟不上意识形态,是一个矛盾体。这个特征,最早在他否定斯大林主义的时候,就能看得出端倪。
1934年,当斯大林发起大规模政治清洗运动时,赫鲁晓夫立即成为斯大林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不遗余力地协助斯大林逮捕并消灭他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在赫鲁晓夫的努力下,莫斯科地区的146名党委书记中有136人遭到清洗,同时他还为斯大林拟定了一份8000多名应被执行死刑的人员名单。
在那场运动中,赫鲁晓夫也曾差点遭遇清洗。但由于他全面迎合斯大林的指示,在清洗行动中立下了功劳,斯大林最终保住了他。当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坦白”自己的罪行,并且补充说“斯大林明白我犯的错”之后,他又被众人重新选入了党委中。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当时已经成为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在会上用4个半小时的时间,作了一次主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报告中,赫鲁晓夫谴责了斯大林大清洗的严重罪行,攻击了他军事指挥上的无能。最后他认为,苏联想要持续发展,就要重新回归到列宁主义的路线上。可以说,他几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主义。
这份秘密报告很快遭到曝光,在共产主义国家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不少斯大林主义的支持者,公开走上街头反对赫鲁晓夫。他们认为,赫鲁晓夫在大清洗中表现积极,而现在却要全盘否定斯大林,实在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斯大林旧照)
事实上,赫鲁晓夫并不是要禁止人民搞个人崇拜。他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要踩死斯大林,在苏联国内搞起对他自身的个人崇拜。由于效果不佳,赫鲁晓夫干脆在1961年把斯大林的遗体移出了列宁墓。事实证明,这又是赫鲁晓夫脑袋一热干出的荒唐事。
而且,自从赫鲁晓夫否认前任领导人后,他似乎开了一个坏头,苏联后来每个新上任的领导人,几乎都要通过否定前任来证明自己。
这样来来去去,实际上就削弱了苏共的威信,也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1956年否定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始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他的地位也变得风雨飘摇。趁着这个机会,马林科夫等七人在1957年发动了政变,企图将赫鲁晓夫赶下台。
面对政坛大佬的集体弹劾,赫鲁晓夫坚决要求通过党中央全体会议来决定他的去留。
在会议召开之前,国防部长朱可夫动用了自己的力量,让军用飞机把300多名中央委员火速接到莫斯科。他在会议中力挺赫鲁晓夫,最终顺利保住了赫鲁晓夫的领导人地位。
(朱可夫旧照)
算上这次事件,朱可夫已经两次帮助赫鲁晓夫了。但可惜的是,赫鲁晓夫并没有感受到朱可夫对他的大恩。他心中思考的是,朱可夫的影响力太大,必须要趁早铲除。
两个月后,赫鲁晓夫趁朱可夫出访南斯拉夫的机会,直接以“朱可夫在军中搞个人崇拜”等罪名,罢免了朱可夫国防部长的职务。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赫鲁晓夫对两次提携自己的恩人出手,恩将仇报的做法,确实值得商榷。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的冲动性格和鲁莽行为,也是他饱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面对卡斯特罗政府的求援时,赫鲁晓夫在缺少思考的情况下,直接就开始在古巴部署核弹。这一次的古巴导弹危机,直接把人类推向了毁灭了边缘。如果不是他及时醒悟,先于美国妥协,将部队撤出了古巴,恐怕人类世界会遭受一场浩劫。
同时,赫鲁晓夫对苏联的改革也算不得成功。他心中的意识形态是完整美好的,但可惜的是,他缺乏斯大林一样的铁腕手段。在他开始改革后不久,他又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存在很大的问题,最终把改革搞得虎头蛇尾。
不过,也正是由于赫鲁晓夫的手段比起斯大林来说较为温柔,因此,他最后也只是“被下岗”,保住了性命。
(参考资料:《苏联兴亡史》)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
提起亲爱的“苞米棒子哥”就有得说了,大抵上苏联领导人多数是被正反谎言笼罩的迷雾,在一些人嘴里圣洁如天使,在另外一些人嘴里邪恶如魔鬼。苞米同志的悲剧在于他是唯一一个两面挨骂的主儿,北约阵营骂他是邪恶政权头目,威胁世界和平,华约阵营骂他是无产阶级叛徒,玩修正主义。
这倒霉孩子四处折腾又四处挨骂,最后被手下强制退休看管,连本回忆录都不让写,几十年混的怎一个惨字了得。关于这哥们的政治倾向、外交风格、内政措施、军事成就大抵上已经被说烂了,多半是没法统一意见的,而且苞米哥的段子实在太多,真假难辨,很多事情没法简单说明白。
那咱们换个思路,把苞米哥身上的种种政治眼光和意识形态拨开,把这哥们还原成简单的碳基人类来看看他的性格,探究一点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的东西,那么我们需要从最开始的地方说起。
优秀的技术工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出生于1894年4月15日,他出生在俄罗斯南部库尔斯克州内一个叫卡利诺夫卡的村子,父母都是贫穷的农民。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他只接受了四年的教育,尽管老师极力让他继续求学,他还是在1908年随父母搬到了乌克兰顿巴斯地区。
这哥们14岁就去工厂当了工人,后来还成了一个优秀的钳工,他回忆录里自称那时就逐渐对政治感兴趣,证据是1912年5月他为被沙俄军队屠杀的金矿工人家属募捐了一笔钱。但在我看来这货是在吹逼,种种迹象来看,他那时的募捐单纯是一种善良,或者是作为工人的兔死狐悲。这次募捐的后果是,他被那个工厂开除了。
手艺好的苞米哥无所谓,他很快在一个矿井找到新工作,闲的蛋疼时候还帮工会做宣传。这也不是他有什么政治意识觉醒,原因很单纯,他老爹是工会组织者,他不帮忙会挨揍。而且这货很认真的考虑是不是该移民去美国,听说那边工资比较高。
他没去成美国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次是他结婚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技术工人,他被特许免于服役,在这段时间他开始组织反战示威之类的事情,算是参与到政治中了。二月革命爆发后他被选为工人委员会主席,到了1918年才加入布尔什维克。
从他青少年的经历和处事风格看,这哥们是个典型的技术工人性格,没有太多理论主义,更讲究实际。有善良淳朴的一面,也有粗鲁急躁的一面,他并非因理念从政,只是觉得对某些事情看不顺眼,对某些群体比较同情。这些性格特质一直伴随着他,并在未来的日子里被人不断放大。
矛盾的乌克兰领导二战后期,这老兄被派往乌克兰组织重建集体农庄,他确实认真的做事情,就像之前大清洗和战争时期一样。对待敌对分子也不手软,据说逮捕了60多万人,看得出是个狠角色。但也和大清洗时一样,他也有矛盾的一面,大清洗时他呼吁过“不能让一个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受到伤害。我们必须同造谣中伤者进行斗争”。
在1946年乌克兰旱灾的时候,他也给斯大林写信要求减少粮食收缴份额,又进一步建议发放供应卡,用来保障农村维持生存的基本食物,当然又是被大胡子叔叔一通臭骂。这哥们居然亲自跑去莫斯科求斯大林,最终争取来了有限的粮食,但也被大胡子叔叔派卡冈诺维奇顶了他的乌克兰第一书记。
这种矛盾的行为从政治面大抵很难理解,但从性格上分析就正常。他本人其实很感激国家体制,没有这个体制他大抵只能是个工人,所以他对分派给自己的任务很努力的去做。即使方法简单粗暴也要完成,在他眼里逮捕那些人确实是坏人。但又因为出身底层,他对民间疾苦有足够了解,在所能的范围内会对不幸者伸出援手,哪怕需要付出点代价。50岁的他和20岁时在性格上没有太大差别。
内外挨喷的国家领袖赫鲁晓夫彻底沦为笑柄大概就是1953年成为苏联领袖后,这哥们性格的缺陷被放大到纤毫毕现的程度,但优点却被直接无视掉。在一个全世界都在讲主义的时代,一个不讲主义的人必然被集火,可这哥们居然刚上台就弄出个秘密报告,首先把华约阵营弄自爆了。
或许他说的没什么错,道理确实是那么个道理,但世界上有政治正确这回事儿的,一段时间里,骂他成了华约国家的政治正确。满头口水的赫鲁晓夫痴心不改的继续玩改革,准备和西方缓和下关系,这把彻底捅了马蜂窝,华约共主成了华约痰盂。
而那边北约也不领情,拿他当小丑参观,两个阵营根本没有和解的基础,他所谓的努力其实全是无用功。反而给了对方攻击的口实,比如著名的“埋葬”事件,是个人都知道他指的是制度埋葬,没有发起战争威胁的意思,但媒体必须曲解成威胁,这也是政治正确。
这货执政的11年基本就是反复被两边喷,似乎有理也说不清的状态,难怪被退休后这哥们玩命的写回忆录,嘴笨的孩子伤不起。其实这还是他的性格使然,明白朴素的道理,但是说不清楚,做的又急躁。再被两边拿放大镜曲解,基本也就剩下歇菜了。
粗鲁的逗逼老头其实抛开主义和阵营看苞米哥,他反而是少数比较简单的政治家,明白道理但没法提升到理论高度、知道对错但还有私心、看到问题但缺乏解决手腕。从始至终他都没脱离工人性格,只是一个粗鲁倔强又有点小狡猾的逗逼,如果他一直留在顿巴斯当钳工,或许是个风评不错的老头儿。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对于苏联来讲,我觉得,他是一个只脚已经踏进改革之路的苏联领导人,在他手里,苏联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开始松动,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政治与经济文化等开始有了活力,个人崇拜风气开始被抑制,“慈父”斯大林被打下神坛,墓都从列宁墓里迁了出来。在苏联战后的历史上,能这么早动体制奶酪的人,也就他了,整个国家在过去,在斯大林的威严下,各方面都几无生气活力,难得在他手里开了一条缝。
看着像个蛮夫,可是还是有魄力有头脑的,敢在联合国大会上用鞋子敲桌子的也就他了,还有,有个事情,就是当年为了震慑西方,让数量少得可怜的米亚4轰炸机在红场上空兜了6圈,造成苏联拥有众多远程轰炸机的错觉,把美国都吓了一大跳,驻苏武官向华盛顿报告说是苏联有200架以上的米亚4,赫鲁晓夫用少得可怜的航程才7000多公里米亚4忽悠了美国20多年(这个米亚4也就40来架,美国是图16和图95出来了才觉得米亚4不对劲)。
1959年,访问美国,为了面子,强命图波列夫设计局赶工,弄了一个图114去和波音707较劲,这飞机,还在试飞呢,赫鲁晓夫也不管,命都不要了,访问美国的时候直接坐着去了,脸是挣了,可是这飞机太大,巨无霸啊,下机时登机梯够不着…………
赫鲁晓夫,真是是一个胆大心细的大忽悠,忽悠起来,连命都不要的那种,真有几分大老粗的可爱。
赫鲁晓夫,改革步子当然也是迈得大了点,不顾实际。农业方面,玉米狂人的威名不是白来的,想在苏联瞎种玉米,格外执迷玉米啊,可惜,失败告终。政治松动和对斯大林的批判,堪称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地震,改革步子是迈了,可以阵营混乱了。
对于我们中国,赫鲁晓夫比起斯大林还有勃列日涅夫这些货,算是好人了,当年为了寻求中国给他站队,那是下了血本的,单单就中国的原子弹来说,毫无疑问,赫鲁晓夫帮了大忙了,虽然后来关系破裂撤专家撤技术,但是好歹留下了些基础,难怪国家领导人在原子弹成功以后要说给赫鲁晓夫一吨重的奖章这类的话了,是有这层意思的。当年主席访问苏联,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里对主席那是一个无微不至,主席要睡硬板床,好,换,主席用不惯马桶,要蹲坑的,好,换。来中国找主席说事,主席在池子里游,他在边上转悠,可见,赫鲁晓夫对自己的位置还是摆得很正的(该求人就得怂)。后来的所谓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风波,中苏开始出现裂痕。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天安门城楼,林彪陈毅等国家领导人,集体跟赫鲁晓夫杠上了,赫鲁晓夫只有自己和随身翻译,寡不敌众,给气得半死,气呼呼回了苏联,然后开始撕毁合同,撤专家。此后,中苏开始打嘴战…
只可惜,赫鲁晓夫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动了体制特权内很多人的奶酪,在黑海之滨度个假就被勃列日涅夫搞政变下了台,他的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为政措施都被勃列日涅夫逐步废除。其实我觉得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辉煌,是离不开赫鲁晓夫的那段时间的折腾的。
总之,赫鲁晓夫,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领导人,抛开中苏那段时间的纠葛,我倒有几分喜欢他了。至于苏联其他领导人,几无好感。
他是一个苏联历史上,一只脚已经踏进改革路上的领导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我立即删除)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
2015年去莫斯科,导游是莫大学历史的研究生,他的导师给他们说,其实苏联的老百姓还是挺怀念赫鲁晓夫的,他在执政期间搞了一些民生工程,诸如带薪休假疗养,免费教育、医疗等等……今天我们应该历史地去看赫鲁晓夫这个人。那个学生的一番话颠覆了我原来心里的赫鲁晓夫的形象……当年撤走专家这些事情是两党关系恶化后的一些对我们雪上加霜的损害!这个人的功与过都是半斤八两。2016年我再去莫斯科的时候去“新圣女公墓,”拜谒了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历史巨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