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巧姐儿真的嫁给了刘姥姥外孙板儿了么?巧姐儿最后的结局如何?
此问题的的确确是一个问题,但如果顺着此问的方向去作出回答,所得到的答案,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为何要如此说呢?
因为《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与其它小说是截然不同的,所谓一笔两写,一喉二歌,使她形成了正面与背面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正面写的是钗宝黛的爱情与四大家族的没落;反面写的是白骨如山的末世和明清易代的历史。
而这个问题就是以假语村言的正面故事为基础,作出的提问,顺着这个方向去回答,那答案也必然属于假语村言,毫无意义。如果要使回答出来的东西有意义、有价售,那就必须彻底忘掉和抛弃表面的故事,透过假语村言,去探究和发现背面的”真事隐去”。
那么该怎么去做呢?我们不妨就以这个问题为例,来谈一谈。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这是巧姐的判词。从表面文字上看,以及书中它处隐约透出的信息,再加上主流红学专家的解读,使我们相信,贾家败亡后,巧姐为刘姥姥搭救,并最后嫁给了板儿,变成了一个持家的农妇,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这种结局的确看上去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毕竟是建立在假语村言之上的表面故事上的结局,在背面被隐去的真事,就应该是另一种景象了
首先,巧姐的判词,是用谶纬隐语的形式写出来的,绝不能简单地只去理解表面字义,必须以谶语的方法去解读。而解读巧姐这个判词的关键之处是名字。
相信大家都知道,书中人物的名字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起出来的,而是经过仔细斟酌,给每个名字都赋予了一定含义的。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巧姐”与“刘姥姥”所隐藏的含义:
巧姐为什么会叫“巧姐”第四二十二回写道:
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以我这名字,他必上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逐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农历七月初七,原本是“乞巧”节。而书中:“大姐儿”一直未起名字,在凤姐儿的请求下,刘姥姥给起了名字后,又强调却从这“巧”字上来。这一过程,描述的不正是一个“乞巧”的故事吗?换言之,如果要将凤姐儿请求刘姥姥为“大姐儿”起名字的这段描述,给命上一个名字的话,那么这个名字就应该是“乞巧”。
关于“乞巧”节,许多朋友很容易地想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于七夕之夜的海誓山盟。其实,唐朝诗人林杰有一首流传很广泛的七绝《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通过唐代过七夕节的盛况,描述了少女们在牛郎织女相会之夜,利用穿一条条红线,向织女“乞巧”,而渴望能够得“巧”。这与凤姐儿请求刘姥姥为“大姐儿”起名字而得“巧”的描述,可谓殊途同归。
然而,二者同样“乞巧”得“巧”的这个描述,实际并没有特别的意义。那么书中如此写来的目的是什么呢?
《全唐诗》中收录了林杰两首诗,一首就是《乞巧》,另一首叫《王仙坛》: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
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打旧坛。
我们来稍稍品味一下这首诗,就会发现其特别契合《红楼梦》的语境:朱姓的图腾为赤心木,因而书中以“草木”来隐指朱明。那么“草木尽凋残”,不正好可以象征明朝的灭亡吗?而首句“羽客已登仙路去”,又似是在指崇祯帝自缢,再结合后两句,这首诗仿佛就是对大明王朝灭亡进行的凭吊。更“巧”的是,作者林杰生于831年,于847年卒时虚岁17岁;崇祯这个年号实为1628年至1644年三月十九日,亦虚为17年。这也就是说,“巧姐”这个名字,实际隐藏着对大明王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的凭吊。
也就是说,因为林杰的这首《王仙坛》,恰巧能夠表现出“悼明”之意,为了引出这首诗,也为了能够更好地“真事隐去”,作者就用“乞巧”节、给巧姐取名的曲笔,拐着弯地来将其引出。好在林杰只存有这两首诗,从而使作者利用了这种特殊性,来方便读者能以此探知其真实用意所在。
刘姥姥之“劉”关于“刘”字,当然是指刘姥姥。小说中有数关于刘姥姥的描写,其狡黠、质朴、粗鄙、世故等形象,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以致专家与读者都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代表的就是低层劳动人民的形象。
而吴氏红学的吴雪松老师则指出,刘的繁体“劉”拆开,就是“卯金刀”,而“金”代表着后金与满清。
在我国历史上,自西汉末年就开始有了关于刘姓的“金刀之谶”,此后历经千年,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金刀之谶”的背后,意味着反叛杀戮、天下天乱和改朝换代。
(王杲)
小说第六回,介绍刘姥姥的女婿为什么叫“王狗儿”这个名字呢?这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名王杲,“狗”就是从“杲”的谐音而来。王杲作为明朝的建州右指挥使,于1562年之前开始反叛明朝,1574年被李成梁抓捕后送往京城,次年被凌迟处死。
王狗儿的儿女分别名板儿和青儿,“板”字拆开即“反木”,意为反叛朱明;青儿,则是隐指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将女真族改为满族,后金改为“大清”。而刘姥姥、王狗儿、青儿、板儿即是从王杲、努尔哈赤、皇太板、福临的关系中演化而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隐指皇太极带领后金军于1629十月进犯北京的“己巳之变”;二进荣国府,则是隐指1644年多尔衮与降将吴三桂一起战败李自成后,于五月初三进入北京,开始逐渐鲸吞蚕食明朝的所有土地。
而巧姐判词的那幅图中“一座荒村野店,有一个美人在那里纺绩”,这个“纺绩”当然不是指巧姐嫁给板儿,成了一位操持家务的农妇。从“乞巧”节牛郎织女相会,可以从这幅图中联想到织女的形象,而这幅图的重点就在“纺绩”二字上。
南梁江淹的《杂体诗.效陶潜》云: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宋朝梅尧臣的《和孙端叟具纺车》云: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
蚕月即农历三月,可见图中之景象,其实也是隐指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灭亡,山河破碎。
这样,巧姐的判词就容易理解了:
所谓“事败”“家亡”,与秦可卿判词中的“画梁春尽落香尘”,李纨判词中的“桃李春风结子完”一样,皆指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的灭亡。“偶因济刘氏”的“刘”,则是隐指满清,“济”也并非接济救助之意,而是隐喻送给了满清灭明的机会。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隐1629的“己巳之变”,文中提到“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隐指的是太子朱慈烺生于这一年的二月初四(也有说2月26日)。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1644年甲申之变之后,朱慈烺虚十六岁。
那么最后一句“巧得遇恩人”的恩人,就不能真当“恩人”理解了,须知“恩”的前题首先是遭难,而“恩人”当然是刘姥姥影射的满清,此处则特指多尔衮。即满清进入北京后,抓到了朱慈烺,随后多尔衮借口将其杀害。
其实关于朱慈烺的结局扑朔迷离,有“南北太子案”和“逃走”及“被救”多种传说,而判词中隐写的应该是“北太子案”。
在“被救”说中,讲的是朱慈烺被送到了刘宗敏的军营中,巧遇其老师、东宫讲读之一李士淳。后因李自成兵败,李士淳趁乱将太子救出,顺海路去到了其老家广东梅州。此说与“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也很贴近。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也都不会是表面故事中的被刘姥姥所救,然后嫁给了板儿,变成了一位农妇。
《红楼梦》中巧姐儿真的嫁给了刘姥姥外孙板儿了么?巧姐儿最后的结局如何?
红楼梦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那一章,就已经把巧姐的命运说明白了。那就是:有一副画,画一个美女在一个荒村野店纺绩。
这实际是已经点明了巧姐的归宿。
后面配那句话更说明这点。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实际已经说明了,当贾家败亡后,巧姐是让刘姥姥一家给救了,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会干农活的村妇了。
但是问题的焦点是,巧姐究竟嫁没嫁给板儿。这里红楼梦里却没有点明,因此也就成为后来人们研究红楼梦揣测的焦点。
不过有一点可以证明,刘姥姥一家为了救巧姐,应当是付出代价的,否则就不能称为恩人了。
那么巧姐究竟出什么麻烦呢?我怀疑这可能与王熙凤有关系。大家都知道,王熙凤不但在贾家耀武扬威,而且官场诉讼上面也有涉足。贾家败亡了,自然有人找王熙凤算账。可是王熙凤应该死了,贾琏也应该下到大狱或者充军了。所以巧姐就受到牵连。
至于是成为官妓还是别的,由于不属于本问题的焦点,所以老农我不想多费笔墨讨论。但是有一点得说明,因为贾家是个大家族,亲戚朋友,肯定不会少,就是贾家本族逃过这一劫的恐怕也大有人在。如果有一个人帮忙一下,那也就没有刘姥姥一家什么事了。
可是就是没有人肯伸出援手,有的人可能还会落井下石。
现在咱再看红楼梦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那一章,留余庆那首歌,歌词是这样的: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集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这里没有提别人,只提了她的狠舅奸兄。狠舅当然是她的亲舅舅王仁,至于奸兄是谁却出现争议。
巧姐没有亲哥哥,但堂哥倒是不少。从与巧姐血缘关系最近的人来看,那就是贾兰了。而且从种种迹象来看,贾兰确实不但逃过了那一劫,而且后来还很有出息。但是我却不认为是他,因为曹雪芹写贾兰恐怕是为贾家留一个中兴之人。他应该是一个形象正面的人,具体论证我也不想多说。
其实在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曹雪芹先生就已经用对比手法告诉我们奸兄是谁了。你看红楼梦是这样写的:
刘姥姥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来至外面厢房。周瑞家的方道:“我的娘!你见了她怎么倒不会说了?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柔些,那蓉大爷才是她正经侄儿呢。她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了?”
贾蓉只所以这时出现,就是用他和板儿进行对比。这也是曹雪芹让他出现目的。而且这贾蓉为人实在不怎么样,他更符合奸兄的形象。
现在回归正题,巧姐究竟有没有嫁给板儿。板儿进大观园时是五岁,巧姐三岁,岁数正相当。这就加大他们成为夫妻的可能性。而且塑造这个人物出来,恐怕就是让巧姐嫁给他的。
也许有人认为板儿配不上巧姐,可是你别忘了,巧姐后来的地位恐怕不如板儿。究竟有没有失身都在两可之间。
也许你认为板儿家太穷,这你可说错了。自从刘姥姥和贾家联上线以后,刘姥姥家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她们甚至能够有钱救巧姐,这也不是一个普通农家能做到的。
从种种迹象看,板儿就是能够唯一能够照顾巧姐一生的人。而且从书中情节来看,曹雪芹前八十回写的人物,也只有板儿最符合做巧姐丈夫的了。曹雪芹虽然是文学巨匠,但红楼梦毕竟还是小说。不可能在后四十回用很大篇幅给不是主要人物的巧姐,再塑造出一个丈夫出来。这也是一般作者都明白的道理。
《红楼梦》中巧姐儿真的嫁给了刘姥姥外孙板儿了么?巧姐儿最后的结局如何?
谢谢悟空邀请!
《红楼梦》中,刘姥姥受到王熙凤二十两银子一吊钱的接济,感激涕零。二进荣国府,她就不是为打秋风而来,而是带了新鲜瓜菜来回报的。一个贫寒的村妇竟然这样知恩图报,埋下后文救助巧姐的和伏笔。 巧姐的判词旁边有一副画(或者说,画的旁边有判词,想必在这一页上,是图画占主体),画着一位美人纺绩。虽然八十回中,无论小姐还是丫头,都要做针线女红,但只有缝纫、剪裁、绣花、打络子之类,绝对没有出现纺线。以至于宝玉在二丫头家见到纺线的纺车,根本不认识是做什么的。 巧姐纺线,显然是过上了平民——即使不是贫民——的生活,自食其力,真正的“纺绩井臼”。那么,高氏续书中写到刘姥姥做媒,把她嫁里“家财巨万,良男千顷”的乡间财主的“文雅清秀”的独生儿子,显然不符合判词。 二进荣国府,参观大观园,在探春房里,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和巧姐有过一次邂逅。并没有写两个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但是却交换了玩具:板儿的佛手换了巧姐的香椽。《红楼梦》里的东西可不是随便换的。袭人的松花汗巾换了蒋玉菡的茜香罗汗巾,就预示着这两个人的婚姻。巧姐和板儿想必也是如此。 刘姥姥家经过贾府的救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勤俭持家,可以过得不错。但不错只是温饱有余、衣食无忧,肯定到不了使奴唤婢、衣来伸手的地步。巧姐被救后,又蒙收留,就嫁给了板儿,成为王家的媳妇,从此“纺绩井臼”,才能照应图画上美人纺绩的预言。
《红楼梦》中巧姐儿真的嫁给了刘姥姥外孙板儿了么?巧姐儿最后的结局如何?
人的婚姻除了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巧姐高贵家族,也是随着命远时代变迁走入寻常百姓家。
《红楼梦》中巧姐儿真的嫁给了刘姥姥外孙板儿了么?巧姐儿最后的结局如何?
由于曹雪芹后四十回遗失,红楼梦众多女儿的结局成谜,但曹雪芹善于草蛇灰线、伏线千里,透过第5回巧姐判词和《红楼梦》曲的剧透,以及刘姥姥进荣国府的行文所透露的蛛丝马迹,可以大致猜到巧姐的命运和结局:贾府家败后,巧姐被刘姥姥所救,最后嫁给了板儿,在乡野村肆过起了纺绩的农妇生活。
第5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给出的信息巧姐的画: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她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她的红楼梦曲:“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她的画的意思很明显,最后巧姐在乡村野肆过起了纺绩的生活。
她的判词和曲连起来看,说明最后贾府败亡后,巧姐被“狼舅”王仁(忘仁负义之人也)和“奸兄”(我猜测是贾蓉)卖到了烟花巷,“留余庆”、“幸娘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很明显巧姐是被刘姥姥从妓院赎回来。王熙凤一生做过的最值得称道的好事就是周济了刘姥姥,和刘姥姥结缘,也算是为女儿积了阴德。“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王熙凤积德,刘姥姥报恩,王熙凤女儿贾巧姐虽然最后生活在乡野,但仍是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女儿。
刘姥姥两进荣国府,文本中给出的信息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周瑞家的领着刘姥姥去见王熙凤,还没有见到王熙凤,先被安排到东边屋内,乃是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还没有见王熙凤,刘姥姥和板儿先到了巧姐的睡觉的屋子,先见到了巧姐。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留下刘姥姥并亲自带刘姥姥到大观园游玩。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两个小娃娃在这里就有了接触。吃过早饭的时候,贾母和刘姥姥在探春的房里闲聊。探春的花梨木大理石大案子上还有一个紫檀木的架子,里面有娇黄玲珑的佛手,洋漆架子上有比目磬和小锤,板儿就要小锤来敲那个磬。丫鬟不让他敲,板儿就想要佛手来吃,探春就给他拿了一个,说这个不可以吃的,拿着玩吧。就在板儿抱着佛手玩儿的时候,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来了。巧姐手里面抱着一个大柚子,她一眼看到板儿抱着的佛手,她想要这个佛手,丫鬟就赶快去给她换。就在丫鬟去换的过程当中,巧姐很任性,她等不及就哭了。丫鬟就过去哄板儿,拿巧姐的柚子换了板儿的佛手。板儿一看,这个柚子又香又圆,还可以当球来踢,就同意交换了。这是很小的小孩换玩具的一个细枝末节,但是脂砚斋批语说,这实暗藏着两个小孩未来的人生结局了。
板儿想敲比目磬,这就暗示他想比翼齐飞,而柚子和佛手,又预伏了巧姐的结局。脂砚斋在评语当中说,柚子又有一个名叫香櫞,而香“櫞”又通着姻“缘”的字音。佛手,指点迷津也。这样一来,这两个小孩交换柚子和佛手,就成了千里伏线,暗透《红楼梦》的通部脉络,就是这两小孩将来是要结婚的。
在120回通行程高本中,写巧姐进了妓院,还没有接客,就被刘姥姥救了出来,刘姥姥又做媒嫁给家财巨万的财主,这是不符合曹雪芹的构思原意的。
《红楼梦》中巧姐儿真的嫁给了刘姥姥外孙板儿了么?巧姐儿最后的结局如何?
巧姐儿不仅嫁给了板儿,还为板儿生了个男孩,一家人靠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对《红楼梦》稍有兴趣的朋友都知道,《红楼梦》自第八十回后的原稿遗失,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后四十回,是后人续本。而囿于种种原因,这续本必定与原著本意有所出入,像巧姐的结局,就是最明显的一处。
在续书之中,家族败落后,巧姐由刘姥姥做媒,嫁给了“极富的”地主周家,丈夫不仅是周家的独子,前途还很是光明,十四岁就中了新科秀才,将来必然是要当官的。
以巧姐当时的处境,能嫁这么个家庭,真的是天大的幸运,这让人感到很欣慰。然而很可惜,如果根据前八十回给出的线索,巧姐根本不可能嫁给这样的人家。原因有几个:
第一,在巧姐判词上的画中,画的是一处乡村野店,里面有一美人在纺绩。这个美人自然是指巧姐,而坐在偏僻的小店里纺绩,这条件绝对不是周家这种富裕的家庭。
第二,整一部《红楼梦》的基调是悲剧的,正如作者所提示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女儿,尤其是里面的富贵小姐,没有一个结局是好的,林黛玉的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守寡,贾迎春被虐而亡,妙玉最终落入“泥淖”……
贾巧姐作为荣国府第五代的长房大小姐,身份比旁人更要高贵,她怎么可能逃脱这个魔咒?
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幸福观是:贵族宦官的命运注定凋零,包括那些无辜的后代。而那些有情有义、敢作敢为的下层人物,结局会美满幸福,譬如贾芸、林红玉、茜雪等人。只有在这样的平民身上,他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所以,得益于当年王熙凤偶然的善举,巧姐在历经贾府抄败、被卖为娼等磨难后,遇到了贵人,最后她得到了作者认为的真正的幸福,那就是男耕女织、自食其力、温饱和美。
那么,巧姐最终嫁了谁呢?刘姥姥的外孙子——板儿。巧姐嫁给板儿,书中是有多处伏笔的:
譬如第六回,刘姥姥初次进荣国府打秋风时,关键处很艰难地向王熙凤开了口,此处脂砚斋批道:
“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贾府败落后,各人自顾不暇之际,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到了烟花巷。做了青楼女,在当时是为人不齿的事情,正经人家更不会将有过这种经历的女孩儿娶进门。然而最终刘姥姥却“忍耻”,不理会外人的耻笑和不解,将她招为了外孙媳妇
又譬如在你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巧姐被奶娘抱到园子里玩时,她看到板儿正玩着佛手,便要用自己手中的大柚子换去,板儿换过来她的柚子后。也很开心地继续玩耍。
此处脂砚斋批道:
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
意思很明显,作者用柚子和佛手两种寓意美好的水果,隐伏了巧姐和板儿的姻缘,这段姻缘还被称为“香缘”,暗示了它的美好。
那么,嫁给板儿后,巧姐过得如何呢?
从巧姐判词里的画来看,他们虽然住在偏僻的乡村,但却有了自己的小店铺,这完全符合当时王夫人赏给刘姥姥一百两银子时说的:“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求亲告友了。”
可以想见,拿到钱后的刘姥姥,回到王家后不仅督促女婿们添置了田地,还开起了小店铺做上了小买卖。纵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温饱不愁了。
此外,巧姐还生下了一子,亦算一大喜事。
巧姐生子,书中自然没有写到,但通过一些细节,我们是可以推测出这种结局的。
譬如,在第十五回,秦可卿出殡路上,王熙凤与贾宝玉几人进入一处庄子歇脚,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纺绩的女子二丫头。
很是奇怪,贾宝玉与这二丫头虽然初次见面,却颇感亲切,所以在秦钟说出两句轻薄话时,贾宝玉便喝住他了。几人在这里停留了一会儿,便起身离开。离开时,贾宝玉又看到了二丫头,只见她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
这一段描写,大约有三四百字,然而我们知道,《红楼梦》乃“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果,作者惜字如金众所周知,可是为何要平白用几百字描写一段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的村庄生活情况呢?思来想去,整一部书里,唯有巧姐是和乡野生活有瓜葛的,而这庄园,正是在王熙凤带头进去的,岂不是作者在暗示这里纺绩的二丫头,正是日后的巧姐呢?
再有,刘姥姥逛大观园时,与众人对牙牌令,期间鸳鸯说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对出“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很巧,唐朝时,有一名妓李娃,艺名便是“一枝花”,而我们知道,巧姐最终流落烟花巷,曾经与李娃一样是个青楼女。所以这里的“一枝花”,实则暗指巧姐。后来这花儿落了,便是巧姐脱离烟花巷的时候,最终她嫁得良人,并且结了个果。
此外,还有一处非常值得注意,便是在刘姥姥离开时,贾母赏了她一些药品,这些药品中,除了紫金锭、梅花点舌丹这些药物,还有一味“催生保命丹”,用药方子包着。紫金锭、梅花点舌丹这些,都是日常药物,素日跌打感冒常会用到,可是催生保命这种药物,只有难产的时候才会用到,而这种几率非常的小。
那么世间药物那么多,作者完全可以随便写上几个平常药物,为何偏在这里写到催生保命丹呢?无非是伏写后面刘姥姥的后辈将会用到这种药物,而这个药物又是贾母留下的,在那种紧要关头,身为曾祖母的贾母,偶然做下的一个善举救了曾孙女的命,还有比这更令人唏嘘和感动的情节吗?
所以,按前八十回的脉络,巧姐必定要嫁给板儿,过着作者认为最幸福的生活,那种自食其力、独立自主、小富即安的平民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