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斐迪南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生存率那么低?

斐迪南自行火炮生存率比虎式和豹式坦克还低?

主要是德军对其的战术使用上十分不恰当,虽然其是坦克歼击车,但是却要担负坦克的活儿,结果在实战中就损失惨重了。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本身是虎式坦克的另一种型号(虎P),但是在底盘造好后方案被否决,为了不浪费这些底盘,德军将其改为坦克歼击车,装备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很远距离上狙击敌军坦克。

其作为坦克歼击车,其使用的是固定炮塔,射界有限,不能像坦克那样灵活的环顾四周,也很容易忽略战场情况。同时其火力上仅有一门主炮可用,连一挺机枪都没有,一旦被敌军步兵接近,几乎只能等死。

但是德军当时严重缺乏坦克,而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迫切需要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辆打头阵,所以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就不得不干坦克的的活儿了,和步兵部队一起进攻敌方阵地。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武器确实不能当作坦克使用。

在近距离,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完全发挥不出其火炮射程远精度高的优势,而对于接近的步兵其有没有妥善的应对措施,很多时候就是被步兵摧毁的。苏军也设计了密集的反坦克火力,包括地雷、反坦克炮等,一旦费迪南的履带被打断,其仅有的主炮也会因为无法调整方向而无法使用,最终被苏军歼灭。

为什么斐迪南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生存率那么低?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其实是胜利了,只是因为盟军从南欧登陆希特勒不听曼施坦因的劝,再没有消灭苏军坦克预备队的情况下就结束战斗了,导致没有把胜利给拿实。斐迪南坦歼已经表现出无敌了。

为什么斐迪南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生存率那么低?

因为斐迪南的动力传动系统无法负载如此笨重的车体。当时的德国技术暂时无法解决如此大的载重下,传动机构和动力系统的可靠性。斐迪南完全是不成熟的产品。完全是希特勒为了库尔斯克战役孤注一掷的赌博。

为什么斐迪南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生存率那么低?

费迪南坦克歼击车一直被认为是德军坦克在库尔斯克的崩塌的象征。一般认为,这款68吨的钢铁怪物是德国“巨型坦克狂热症”下的失败设计。然而,这里也需要区分神话和现实。这款以建造者费迪南·波尔舍命名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实际上只是一个临时性的产品。在重型作战坦克研发的竞争中,当时的波尔舍虎式坦克输给了亨舍尔公司生产的型号。因而便决定使用90个现成的底盘制造坦克歼击车,此来弥补正规坦克歼击车服役前的的空缺。它装配了一门88毫米的Pak 43/2 L/71长身管火炮,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火炮之后还用于坦克歼击车和著名的“虎王”坦克。这是一门二战中射击最精准的火炮,炮弹初速达每秒1,180米,能在3,500米处击穿T-34前装甲。而且,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前装甲厚达200毫米,在苏联坦克炮火下也是无懈可击的,相较而言,T-34的前装甲厚度仅为70毫米。然而这些优势仍不能掩盖费迪南坦克歼击车不过是一时兴起之作、容易出故障的事实。没有生产足够的备用配件,后勤方面也是个问题。

首次实战以惨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把费迪南当做轻型冲撞车作为进攻矛头,而不是作为防御性的坦克歼击车来使用。巨大的战车立刻引来了敌人炮火,虽然炮火对巨大的战车是无效的,但也阻断了其他车辆,尤其是步兵单位的前进步伐。突然间,费迪南跌跌撞撞的,像个无助的巨人,闯入了犹如迷宫般的防御阵地。孤立无援的战车被携带着炸药包的敌军近战部队,悄无声息的团团围住。后来,和苏联突击炮一样,费迪南没有机枪,只能用巨炮对付单个目标。而且火炮固定在炮塔上,只能调转整个坦克。这种不合情理的场景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充分表明了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的设计缺陷。但实际最大的问题是错误的战术部署,而不是设计本身,当它作为坦克歼击车作战,都能充分发挥出其强大的实力。事件报告显示,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的火炮性能史无前例,它能轻而易举地将远处的 T-34和 KW-1打得片甲不留。就单单一个早上,一辆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就能在2,000 至3,000米处接二连三地击毁22辆过往苏式坦克,而苏军坦克兵还自以为很安全,这么远不会被击中。自7月5日至27日,653重型坦克歼击营消灭了320辆苏式坦克,自损仅13辆。因此可以说费迪南歼击车是一时兴起之作,但绝无设计缺陷之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