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托卡列夫手枪威力巨大,为何还是被淘汰了?
自2006年起,“警用三大件”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一个代替者是9mm警用转轮手枪——中国第一支警用枪。“警用三大件”是指国产54式、64式、77式手枪。 独家披露此消息的《人民公安报》报道说,这是公安部首次投资并自己组织力量设计的第一支警用枪,2006年将在公安队伍试用和列装;此前,中国警察使用的都是军用枪械。
至于54式手枪作为警用手枪,可以说老萨是一直比较反对的。
站在一个对警用手枪的知情者的角度上,我来说说。
警用手枪和军用手枪并不相同,军用手枪的特点是要求尽可能大的威力,尽可能远的射程,尽可能多的装弹量,还有就是价格的低廉和容易生产。
这是军事作战的需要所需要的,战场上所有武器都是要求在最短得时间给敌人造成最严重的损伤,尽量要做到一弹毙命。
同时,战场由于目标较多,还需要枪械具有一定的持续射击,也就是需要较大的弹容量。
另外就是军用武器的大量装备需要枪械造价的低廉,毕竟动辄十几万支的总价也是很可怕的。
而警用武器就完全不同,现在看来54式手枪是很不适合警察使用的。而最近装备部队的警用左轮手枪倒是中国警方更为成熟的一个标志。
下面简单的说说吧
1. 警用手枪要求较强的停滞能力
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国警察面对的是嫌疑犯而非战场上的敌人。
警察需要的是一二枪就使得犯罪嫌疑人失去抵抗的能力,但是又要尽量避免将其当场击毙,因为对于案件的审讯来说,死亡的案犯是没有价值的。简单的说,就是要留下活口!
中国虽然现在制度如此,也逐步开始注重每个人的人权。不论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就算是真的有罪的,这些人也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生存权。
况且很多罪犯本身罪不该死,比如飞车小贼,盗窃犯和酗酒滋事者等,这些人相对对社会威胁较轻,监 禁的处罚一般就足够了。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警察又只能开枪制止,这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左轮停滞能力强杀伤力却较小,而且可以使用特种非致命弹药(比 如橡皮子弹),完全可以胜任。
至于54式手枪威力过大,在当年著名的二王事件中,二个凶犯手持54式手枪前后击中二十人,其中绝大部分受害者当场死亡,他们甚至没有得到医疗救助的一点机会,而幸存的少之由少,足可见54式手枪威力之大。动辄一枪致命的武器,是不适合作为普通民警的配枪的。
2. 非常高的可靠性
根据可靠的官方研究数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警察开枪都是在20米之内,双方互射不超过4发,而且大多是5到6秒内完成。
如此近的距离如此快的射速,也就是要求警察的手枪必须绝对可靠。这种强度的射击中如果警用枪械发生故障,就等于把命完全交给了对方,这样的警察很难逃过一劫。
对于手持冷兵器的凶犯也一样重要,如果警察一枪不能击中对方或者手枪卡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某次世界军事比武大会上,中国特警的手枪发生卡壳,导致扮演的人质死亡。警方百里挑一的精选手枪也能出现问题,一般基层民警的手枪如何保证?
1995年7月11日,辽宁营口市公安局站前分局建设派出所警长苏钢,在抓捕毒犯的过程中,54式手枪突然卡壳,失去首先射击的机会。后被毒犯开枪击中,经过连续二十多天的抢救方才脱险。
这点左轮手枪有着先天的优势,即使子弹发生问题,射手只需要多扣一下扳机,转轮就会旋转发射下一发。绝对没有卡壳的危险,可靠性极高。
54式手枪可靠性差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点就是老式自动手枪供弹的根本缺陷。
3. 穿透力小,跳弹几率小
在警察活动的城市环境中,到处都是普通的市民。警察除了第一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以外,第二就必须保证尽量不要误伤无辜市民。
而凶犯的活动大部分都在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域,这就要求警用手枪的穿透力必须小。简单的说就是一枪击中凶犯以后,子弹不应该再穿出误伤周围其他人。
另外,很多的凶犯在密闭,狭窄的房间内活动,这也就是要求警用手枪不能够发生跳弹现象。
左轮手枪石油9mm直径的大颗粒子弹和子弹穿透力小的特点,可以轻松胜任。
但是54式手枪就无法做到。54式的威力可以轻松击穿人体,铁制垃圾桶,汽车金属外壳(如现在比较普及的桑塔纳),薄钢门钢窗等。如果距离在10到15米内,54式一枪击毙前后靠近的二个人,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还有,54式手枪采用的51式钢芯弹在密闭房间射击时经常出现多次跳弹现象。曾经出现射中一人后,子弹由墙面和地板反弹 跳弹二次击伤一人(击穿了肩部),击毙一人(击碎了颅骨)。这些问题都让警察使用54式时比较犹豫,非常不利于快速反应。
4. 很高的精度和很快的反应
前面说了,由于八成射击数量不超过4发(实际上一般不超过3发),这就要求必须一枪击中目标。
警察孙敏说:枪不到关键时刻不可开,但一旦开枪,必须首发命中。转轮枪据说是反应最快的手枪,在这一点上可能更适合警用枪的特点。
以我对中国警察的了解,很多人除了警校以后就很少碰枪,实弹射击更是少之由少。射击技术不行就要求枪械的精度要好。
这点来说,左轮手枪在近距离几乎不要瞄准,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这就是一般说得指向性。
而54式就不具备,精度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
网上有个网友大发撅词的说枪的指向性不重要,其实大多数紧张的近距离对射中,双方没有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大家都是朝着对方的大概方位概瞄射击,左轮手枪这方面又胜一筹。
至于反映速度,虽然54式的枪把长,利于拔枪。但是左轮手枪更是厉害,美国警方要求基层警察在0.5秒钟完成拔枪射击并且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其他不用多说了吧?呵呵
5. 高的安全性
由于警察使用到枪的机会并不多,很多人一生没有开过一枪。
上海老警察王冬泉说:当警察30年,我就开过一次枪,而且还是朝天开的。
警察孙敏也回忆,在他当巡警的两年时间内,不要说开枪,就是带枪巡逻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唯一一次看到同事用枪,是在火车站抓捕一名携枪杀人嫌犯。当时,同事也只是用枪顶住嫌犯的脑袋,就控制住了局面。
这就要求不使用的使用绝对不能发生走火误伤的现象。
54式手枪毕竟是50年代的老古董,其安全性用今天观点看来比较差。曾经发生某公安局长携带回家的54手枪走火误伤其儿子的案例,安全性可见一斑。
左轮手枪则装备多重保险,安全系数非常的高。
苏联托卡列夫手枪威力巨大,为何还是被淘汰了?
这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营连级指挥员手里拿着的就是托卡列夫TT30/33 半自动手枪,据说这位军官拍完这张照片不久,带领红军战士冲锋时就牺牲了。
托卡列夫TT30/33手枪是根据勃朗宁M1911手枪简化而成的手枪,所使用的子弹则是毛瑟7.63×25弹(TT33使用7.62×25弹两枪子弹可以互换使用),由于枪和弹的根底都很好,所以TT30/33的总体性能还不错,并且便于大量生产…到了卫国战争期间,TT33的大威力表现突出,与德军鲁格手枪、瓦尔特手枪的较量当中并不落下风,成为一型较为优良的自卫武器。但是与所有的武器一样,TT33也有其固有的缺憾!
首先,就是它的射速太慢了!TT33 战斗射速25发/分钟,约合2.4秒钟发射一发子弹,这在激烈的战场是很危险的,手枪本来就是近战自卫武器,一般战士使用它的射击距离也就5~6米远,而这个距离如果一枪不中,冲过来的敌人在2.4秒内几个箭步就冲到眼前,容不得开第二枪就被敌人用刺刀捅死了!所以,半自动自卫手枪的战斗射速最好在50发/分钟比较适宜(40~60发之间),而TT33 显然是太慢了,它作为“警用手枪”这个射速还成。
第二,就是它的生产年代的技术水平和材料水平都很差,打到几百发子弹之后枪管损伤较大,精度严重下降…大战期间生产量巨大换一支枪好说,但是和平年代必须要提高枪械的制造质量,只有降低损耗才能节约成本。
第三,TT33装弹量太少了,弹匣只能装8发子弹,这在战场上会贻误战机的!射速太慢、弹匣容弹量少,在近距离交火时劣势太大了。所以,在战后TT33就被淘汰了。TT33被淘汰之后,苏军全面换装9×19毫米口径的马卡洛夫自卫手枪(我国仿制型号59式),它的射速到达了30发/分钟,虽然也未达标,但是马卡洛夫手枪是“校级军官手枪”,也用不着射速太高。并且苏军通过二战总结认为,半自动手枪在战场上效能太低了!自卫勉强战斗不佳,配给团一级指挥员的手枪全当自卫武器用了,反正他们也用不着冲锋陷阵,如果真的去前线,就要拿一支突击步枪。马卡洛夫手枪战场表现也差强人意,就是它的威力太低了!枪口初速仅315 米/秒,远不及TT33 的420米/秒,车臣战争后的战场总结,有不少俄军指战员指出:车臣叛军也装备了不少马卡洛夫手枪,但是在5米外根本击伤不了穿防弹背心俄军官兵…这个枪也沦落到了给警察使用的警用手枪行列。徐克版《智取威虎山》剧照,203首长邵剑波用的就是TT33手枪,这枪在影片当中多次出现。
托卡列夫TT33手枪估计是在二战末期,苏军发动“远东战役”进入到我国的,苏军撤走之后可能有部分流落到我国…所以《智取威虎山》里出现它的身影,在道具使用的时间点上是正确的。托卡列夫TT33与54式手枪,看官们可以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建国后我国第一型生产的制式手枪就是完全仿制TT33 的51 式手枪,51 式手枪跟随志愿军也跨过鸭绿江…由于战场表现还算不错,战争结束之后,我军开始全面的枪械制式化,我国枪械技术人员和苏联苏联专家将51 式手枪加以改进,将枪柄向后略倾斜一点角度,再将枪柄减薄一些,这样更利于握持。
改进之后的51式手枪就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54式手枪!它在我军和人民公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服役了60年时间,直到现在它仍然还在服役!任何犯罪分子见到它都会心惊胆战!
苏联托卡列夫手枪威力巨大,为何还是被淘汰了?
威力过剩,后座力大,精准度低,装弹量少是它淘汰的原因
苏联托卡列夫手枪威力巨大,为何还是被淘汰了?
太糙了[酷拽][酷拽][酷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