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慈禧简装西逃,连御林军都没有带,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

提问里这桩“慈禧简装西逃”的事,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庚子国难”里,慈禧太后一行人扔下北京城,撒腿跑去西安的折腾场面,当然,这事好听点的名字,叫“西狩”。

但别看名字好听,本质上却还是狼狈跑路,在那清军兵败如山倒,被八国联军打的稀里哗啦的年月。慈禧这一通跑路,危险性当然不小,却是一路顺风顺水跑到西安,实实在在的毫发无损。为何有此“奇迹”?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跟着慈禧跑这一路的太监,比如后宫太监回事,清末颇有实权的太监小德张。

在小德张长孙张仲忱(小德张养子张书森之子)的口述历史著作《我的祖父小德张》里,晚年时的小德张,依然记得那一通逃跑路上的风风雨雨,在他看来,之所以一路跑的有惊无险,关键在于两条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慈禧这一通跑路,安保工作其实相当到位。

在小德张的回忆里,慈禧这一路跑,吃穿住都遭够了罪,一度都要化妆成农村老太太。那真是农家的破土炕也睡过,粗茶淡饭也吃过,甚至有一次路上断了水,仅有的一点水要供慈禧喝,其他人就只能喝马尿。以小德张原话说“那滋味真比药还难喝,强往下咽”。但别看这么苦,“保卫工作”也绝不松。当时小德张本人由于会武术,就佩戴着“十三响”洋枪,专门在慈禧身边保驾。

另外还有太监“常四老爷”,御前首领张谦和等人,分头带领人物,护送光绪皇帝和各宫妃嫔突围。等于是整个紫禁城里,有点战斗力的太监全都动用上。别看是跑路,整体配合却是有条不紊,护送着各路宫眷们跑了出去。

最重要的是,护送慈禧逃跑的,还有慈禧娘家兄弟桂祥统领的神机营和禁卫军残部,外加跟随跑路的王公大臣们,总数也有上千人。这支武装力量,别看遇上八国联军稀里哗啦,但一路给慈禧保驾开道,却还是绰绰有余。真要遇到土匪强盗,也是三下五除二就能收拾。所以躲过八国联军后,一路除了吃穿苦点,也就基本没有危险。

第二个原因是,别看北京沦陷,但当时清王朝的基层权力,还算比较稳固。

换句话说,就是跑路了的慈禧太后,依然还是太后。跑到地方上,依然是地方官眼里高高在上的存在。而且对于这些地方官们来说,和平年代可能一辈子都未必见得到的慈禧太后,这下从天而降,岂不是抱粗腿升官的天赐良机?于是自从慈禧踏上逃亡之路后,虽说有过苦日子,但沿途官员的殷勤,也是纷纷献上来。

比如跑到宣化后,宣化知府李兆珍就毕恭毕敬迎接,还给慈禧送来了一堆大轿子。吃够了一堆苦到西安后,陕西巡抚吕海寰特意给慈禧准备了豪华宅子,还有专门请名厨烹饪的各种西北美食,就连慈禧住处里的家具,每一件都是不惜重金打造。为了哄慈禧高兴,在这个国难当头的年月,继续玩命烧钱。

如此情况,跟十多年后,辛亥一声炮响,清王朝就土崩瓦解的模样,简直就是大不同。而之前一路受够罪的慈禧呢?也是很快恢复常态。以小德张的回忆说,不但放心的在西安享受起奢侈生活,脾气也是暴涨,简直到了“稍不注意惹她不高兴就要挨打”的地步。北京城正在遭受灾难,她还在西安作威作福。

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小德张也忽略了:北京都丢了,慈禧还能在西安作威作福,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一路的卖力保护,还有沿途官员的“孝心”?最重要的一条,却是当时清军军队的浴血奋战。

因为,就是在慈禧太后跑到了西安,满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野心勃勃的德国与法国军队,竟扔下其他六国,集结兵力朝着西北扑来,非要活捉慈禧不可。

是这些刚刚得胜的德法军队不会想到,在他们眼里不堪一击的晚清军队,却在西北门户娘子关前,开打了悲壮一战:镇守娘子关的,就是湘军悍将刘光才,他麾下的八千多军队,大多是从京城溃散下来的败兵。但是在装备人数完全劣势的局面下,这些身负国仇家恨的军人们,却向凶残的侵略者,打响了复仇的枪声。

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惨烈的娘子关之战,几乎打到犬牙交错,先是法国军队发动了十三次进攻,扔下了一千二百多具尸体,却始终不能前进一步。然后德国军队继续来,仗着自家养精蓄锐,朝着伤亡惨重的清军持续猛攻,熟料接下来的三十三次进攻,却依然在清军死战不退的阵地前无可奈何,白白扔下一千四百具尸体后狼狈撤退。号称19世纪末欧洲最强的德国陆军,却在小小的娘子关前,结结实实被崩掉一颗门牙。

正是这场大战,叫先前无比嚣张的八国联军猛醒: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懦弱退缩。相反,此时伤痕累累的中华民族,躯体里依然蕴藏着强大的力量。明白这一切的八国联军,这才诚心实意的坐下来谈判,放弃了瓜分中国的计划,达成了狠宰中国一刀的《辛丑条约》。拜这些忠勇军队的浴血奋战所赐,慈禧才得以在西安,继续耍她的威风。

即使,抛开这其中所有的是是非非,那些军人的浴血奋战,依然证明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哪怕在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年月,依然不曾断绝的,是无数慷慨护国的好男儿。

参考资料:《八国联军侵华史》、《我的祖父小德张》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当年慈禧简装西逃,连御林军都没有带,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

作者:金满楼

您瞧瞧,您瞧瞧!这问题问得真没文化!

老佛爷这叫西逃吗?这叫西狩!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不是有本书叫《庚子西狩丛谈》么?看看,人家多有文化!

好吧,言归正传,说说老佛爷西狩的那点事。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已经兵临城下,眼看就要破城了,老佛爷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当天清晨,天还没有完全放亮,老佛爷穿着普通青衣,一身农妇打扮,边走边哭,踉踉跄跄的从宫中逃出。

后边,光绪及皇后等也都衣裳单薄,一直跟着走到西华门外,才弄了辆骡车坐上。

当时,跟着出逃的王公大臣们也不多,只有载漪、载勋、载澜、刚毅、赵舒翘等人,他们也都一路步行跟着,出安定门后往西逃生。

一行人刚走出安定门,溃兵趁乱抢掠,队伍被冲得七零八乱。直到走出西直门,所幸马玉昆带兵赶到,老佛爷的安全才稍得保证。当晚,走到昌平贯市,整整一天,粒米未进。

按说呢,在40年前,老佛爷还年轻的时候,也曾跟着咸丰皇帝西狩过一次,但这次还是乱成一团,什么准备也没有,连兵都没带!

当晚清点队伍,有亲王、郡王五六人,还有刚毅、赵舒翘等大臣,加上陆续赶上护驾的神机营、虎神营兵士一千人左右,再算上马玉昆的一千多兵士,也就两千人的样子。

就这么点兵力,如果八国联军派出一个营,肯定就全搞定了。

这时,前来勤王护驾的甘肃布政使岑春煊也带领一小队骑兵赶到,并充当了老佛爷身边的亲兵兼前站粮台。

这下好,岑春煊这小子算是抓住机会表现了,庚子年后,他的地位是勃勃上升,俨然成为和袁世凯并立的“南北两大臣”!

谁说打仗、打败仗就是一定是坏事?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之后,一行人抵达山西太原,这会就基本安全了。稍作休整后,老佛爷又带着继续前往陕西西安,而之后的路上,基本没有什么安全问题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江苏巡抚鹿传霖曾率军六千赶来勤王护驾,在听说老佛爷已经西狩后,这支部队也转而向西,成为慈禧太后一行的卫后部队。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至于之前由山东、河南等地派出的万本华、夏辛酉、陈泽霖、张春发四支勤王师,他们很不走运,基本在庚子之役中被打灭或打散了。

勤王也得讲时机啊!这就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你看岑春煊这小子!真会捡便宜!

当年慈禧简装西逃,连御林军都没有带,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

1900年八国联军自天津起兵,一路向北,8月14日开进北京,15日炮火已逼近皇城,慈禧、光绪于是日仓皇离宫,踏上“西狩”之路。尽管此次逃跑十分匆忙,准备万缺,但是有大批人员跟随保障安全。

首先是随扈的王公大臣就有端王载漪、庆王奕劻、庄王载勋、载澜、刚毅、赵舒翘等十余位;此外还有马玉昆部及神机营、虎神营、八旗兵弁数千人护送。所以说随行人员数量还是比较庞大的,而且慈禧等人向西行进,当地局势相对稳定,既没有八国联军,也没有规模庞大的义和团,所以安全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而且慈禧得到了地方官吏的倾力接待。比如当时河北怀来县知县吴永,慈禧一行途径该地,尽管受到义和团的侵扰,吴永还是竭尽全力安排慈禧等人的衣食住等问题,尽忠尽职,获得了慈禧的大力赞赏。而且当时的甘肃布政使岑春煊听闻慈禧“西狩”,立刻率2000兵马星夜兼程迎驾,并护送慈禧安全抵达西安。

当年慈禧简装西逃,连御林军都没有带,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

因为她只是出北京城的时候,因为过于危急,怕八国联军堵门,才变装简从,身边也是有人护卫的。

十七岁起就担任神机营管理大臣桂祥(慈禧胞弟)戈什哈的岳超,在1962年的《随銮纪实》里回忆跟随慈禧出城时的形象是这样的:

庚子年7月21日(1900年8月15日)上午五时许,余照例荷英国制十三响快枪,与其它扈从二十余人随护桂祥上朝。至神武门时甫六时,即见御前侍卫、太监、宫女等随慈禧、光绪、隆裕、瑾妃、及大阿哥等自宫内徒步走来。到此上朝之各王公大臣约五六十人及随员、侍从等,当即就地跪下。桂祥问:“佛爷上哪儿去?”慈禧似怒气犹未消(出走时曾强制珍妃投井),目光炯炯,神色严峻。慈禧衣蓝布大褂,挽“旗头坐”式发髻(平常在宫中召见王公大臣时,亦曾作此种打扮)。彼年已六十有余,因善保养,容色犹好,如四十许人。光绪着青洋绉大褂,手携一赤金水烟袋,神色沮丧,盖国运隆替,自身安危,复不可测;兼之爱妃甫遭毒手,计时遗体尚温,光绪能克制至此,已属不易。

在金易、沈义羚记录的慈禧太后贴身宫女荣儿的《宫女谈往录》中,则是另一番细节:

不到片刻的工夫,一个汉民老婆婆式的头就梳成了。最后在辫根黑头绳上插上老瓜瓢,让所有盘在 辫根上的发不致松散下来。再用网子一兜,系紧,就完全成功了。李莲英说,不要用蚂蚁蛋纂,不方便,不如这种盘羊式的发舒服。老太后这时只有听摆布的份了。这一切都是我在旁边当助手亲眼见 到的。……老太后忙着换衣裳了,深蓝色夏布的褂子,整大襟式,是下过水半新不旧的。老太后身体发胖,显得有些紧绷的。浅蓝的旧裤子,洗得有些褪色了。一对新的绑腿带,新白细市布袜子,新黑布蒙帮 的鞋,袜子和鞋都很合脚。……皇帝也换装了,深蓝色没领子的长衫,大概是夏布的,一条黑裤子很肥大,圆顶的小草帽,活像个做买卖跑外的小伙计。皇后、小主、三格格、四格格、元大奶奶,这都是被传谕换好衣服伴驾出走的人(大公主没在宫里)。

所以,可见,仅就细节, 就能了解不同的人对于回忆的侧重点,前者眼中的慈禧和光绪,仍然淡定,而在身边人的人看来,慈禧和光绪二人,已经无比的狼狈了。

再往下的细节,《宫女谈往录》才有记载:

两辆轿车,一辆铁网子的蒲笼车。其中一辆很整齐,像是宫里的车,但中腰帷子前面的帐子,都已经没有了(我不认识老太后的车),另两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雇来的趟子车。所谓趟子车是指拉货拉人做买卖论趟数给钱的车,是由大车店里雇来的。……站在老太后东边的是皇上、大阿哥,还有一位年轻男子我不认识,后来才知道他是贝子溥伦。站在老太后下手的,是皇后、小主、三格格、四格格、元大奶奶。我们丫头群里,有娟子和我, 两位格格合带一个侍女,皇后带一个侍女,加起来男的是三个,女的有十个,还不算太监。……皇帝一辆轿车,由溥伦跨辕。老太后一辆轿车。由小娟子陪着,外面溥(大阿哥)跨辕,把他放在老太后车上,也是因对他不放心的缘故。皇后、格格们只能都挤在蒲笼车里了,黑压压的一车人,我没有地方可坐,只好坐在车尾部喂骡子用的料笸箩上面。

《随銮纪实》的记录可以接上:

两宫上车后,各王公大臣或骑马,或徒走,踉踉跄跄,随后扈从,形成一色彩纷陈之凌乱纵队;约千余人,尚肃静,经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门西行。上午八时许,至西直门,忽下细雨,从者均未携雨具,悉被淋湿,踯躅道中,厥状萧索凄苦。

不过,两处记载又出了不同,《宫女谈往录》里说,慈禧和光绪的三辆车是经德胜门出北京城,向西奔颐和园,并非经西直门,也没有提到随行的亲近人员有桂祥随扈,基本说明,慈禧为了避开与逃难的王公大臣一道被八国联军堵在城里,而选了别道。

此时,基本上,应该是慈禧一行人最危险的时候,他们唯恐别人知道身份,所以用了一堆民间的车辆,换了衣裳。

紧跟着,逃难的队伍就汇集进了颐和园,而颐和园里是有护兵军队的,等于是慈禧已经脱离了最大的危险。

接下来,慈禧安排逃难队伍,《宫女谈往录》:

让崔玉贵带一个人走前站,李莲英随时探听消息,皇上、我们走第二批,端王等走第三批,另外颐和园这儿还有兵,让他们带兵断后,这样才万无一失。

《随銮纪实》:

由京先后赶来随銮西行者,有庄亲王载勋、蒙古亲王那彦图、辅国公载涛、载泽、志均、定昌,大学士刚毅、赵舒翘,侍郎溥兴等人;另有兵勇数千护驾。大队过青龙桥、红山口、望儿山、西北旺等地,于下午七时,到达离京七十里之贯市,即在此驻跸宿夜。

这一路并不远,但是在《宫女谈往录》中记录非常详细:

人千算万算也有算计不到的地方。老太后这次出走,什么都不带,只随身带了些散碎银子,以为沿途一定会有卖东西的。有钱能买鬼推磨,这种想法到现在完全落空了。由海淀奔温泉,由温泉北上到居庸关的古道,原来是南来北往的要道。做买卖的,开客栈的,尤其是驿站,都应该有人支应,可现在跑得一干二尽。那些败卒残兵,有什么抢什么,一帮一帮的戴红头巾的义和拳也是有什么拿什么。殷实一点的人家都躲起来了,剩下不藏不躲的人也就穷得只剩一条命了,目前的光景是有势力没处用,有银子没处花。一两银子也换不出一口吃的来。我们可以说,一步一步走向苦难。

实际上,这也是整个行程中的开始,也就是原本的北上官道,已经被败兵和义和团一路抢劫,至于逃难的百姓也在拼命地寻找食物,甚至路边没熟的庄稼,也被抓下来生吃,这个命运,不只是普通人,哪怕是慈禧太后等有几千人扈从的队伍也是一样。

到了西贯市之后,当地的大姓李姓族长,家在北京前门外还设有东光裕镖局,在慈禧留居该地的第一夜,并不知道这些隐姓埋名的逃难人等是皇帝、太后,直到第二天,才以供奉下人的名义,提供了几屉馒头、咸菜和两桶小米粥,以及三乘骡驮轿,并派出了同村人杨巨川作向导。

此后的路程,基本上是之前路途的翻版,到南口、居庸关一路,百姓早已经被董福祥的溃逃官兵和各色人等劫掠一空,纷纷逃亡,所以根本无从筹措吃喝。

根据《随銮纪实》中的记载,整个供应条件的改变,是在进入怀来县城开始的,这时候慈禧太后见到了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此时任怀来知县。

吴永提供了轿子之后,大队上路,赶上了甘肃布政使岑春煊带威远军2000多人接驾,此后,慈禧任命岑春煊与吴永一同给大队打前站,安排供应,整个条件愈发的好,当然也和沿途清朝的官府仍旧发挥作用有关。

而岑春煊一路上开始斩杀武卫军和毅军的败兵溃卒,社会秩序也开始好转。

而这个时候,慈禧的逃难队伍,已经完全不可能再受到什么伤害了,其实在这之前,本就有神机营、虎神营的残部约2000人保卫,本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主要是从颐和园就跟出来的。

对了,有些回答提及了所谓清军的娘子关大胜,还杀伤法军、德军数千人,完全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当然,这路子的胡说八道也被电视剧《走向共和》当成了真事儿,更是让人深感耻辱。

据日本《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战史》记录:

八国联军之役各国军队的死亡数字:日军622人,沙俄302人,德国188人,英国64人,法国50人,美国48人,意大利18人,奥匈帝国8人。

也就是说,整个战争期间,德国和法国加起来死了238个人!怎么在娘子关下被杀死数千人?

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娘子关大捷”出自清朝的大同总兵刘光才的自我吹嘘,在他的《防堵晋东敌兵记》中写道:

法提督巴尧、德提督欧贝等,率德、法洋兵马步大队一万三干余人,教民无数,大炮数十尊,风驰电掣,于初五日黎明,由乏驴岭、南北障城、核桃园,分为二路,进攻固关、娘子关等处。经光才督率忠毅军坚忍固守。因湖北武功营失守娘子关,敌兵抄我后路,腹背受敌,子弹如雨,相持至晚,伤亡士卒三十余人。旋饬退扎乐平乡,以保和局。是役也,敌兵被地雷轰毙者,一千八百余人,兵头多名,大受其创,惊惧异常。彼因失信,而又不敢明言,垂头丧气,即日退去。

也就是说,在他的笔下,法国和德国出动了13000人进攻山西,被他打死了1800人以上,实际上,对于山西方向的试探进攻,八国联军总共派出了1500人左右,进攻娘子关更是只用了275个人,2门炮,还打下来了。

而刘光才手下一位叫王耀焕的军官对这次大捷的记录则是:

德法两国分兵四进,德兵数千由平山进攻娘子关,方公(方友升)退走,军士伤亡百余,娘子关距固关十五里,刘公(刘光才)全无准备,并不传知各营,午刻敌兵大至……我军相望鼠窜……兵士及固关后路各营相继溃奔。枪炮军装尽失,营哨官弁涣然四散。

作为当时的清朝将领,讳败为胜,算是通病,今天,你还当真,就真是可笑了。

当年慈禧简装西逃,连御林军都没有带,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

慈禧西逃,是发生在公元1900年的6月份,当时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慈禧本想借助义和团这种民间爱国力量和舆论来震慑西方列强,好让清政府在和他们的博弈时,能够多一些筹码,让他们有所忌惮。

但没想到的是,随着义和团实力的扩大,最后这股民间力量竟然失去控制,甚至在他们的包裹之下,清政府也不得不在明面上和他们保持一致,否则他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搞不好还会被这股民间力量给反噬。

在这种背景下,慈禧就以光绪的名义,向英法德等十一国发布了一道宣战诏书。当然,这道宣战诏书只是在爱国舆论的包裹之下所做的一个样子,只是做个广大民众看的,清政府内部的统治阶层和各大官员都不会把它当真。

因为,谁都知道,以当时清政府的实力,不要说和十一国同时开战,就是单挑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丝毫胜算,慈禧和各军政大佬还不至于傻到连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都搞不清楚。

而事实上,当慈禧的这份诏书发出之后,慈禧就开始带领朝廷众人离开北京,向山西、陕西方向撤退。与此同时,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袁世凯等人,也都私下和洋人们达成联盟,总而言之,我们的敌人都是义和团,咱们明面上做做样子就行,暗地里则一起清剿义和团。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慈禧的西逃,并不是为了躲避西方列强的清算,也不用担心西方列强会对其进行追杀,她们从北京出来,是为了方便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对北京城的义和团进行镇压。换句话说,慈禧为核心的清政府是借八国联军的手来平息义和团这股失控的民间力量。

试想,如果慈禧为核心的清政府仍然在北京的话,他们就会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因为八国联军在天子脚下屠杀百姓,作为政府,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不出面管一下吗?如果是这样,你说慈禧该怎么做?如果管,那纯粹是在找死,还会加大和西方列强的矛盾。如果不管,又会遭到全国百姓的声讨,到时清政府恐怕就真得改组重建。所以想来想去,只有跑路是最好选择。

也正因为此,慈禧西逃时并没有带多少护卫,当然,也没有像大家所传的那样仓皇失措,狼狈不堪,她们都是非常从容、而且是有规划的向西转移。当时,慈禧西逃的路线是从北京紫禁城先到昌平,再到八达岭附近的榆林堡,然后再到宣化,后进入山西大同,然后再到山西军事重镇太原,最后再由山西进入陕西,来到西安。

从上面这些城市可以看出,慈禧的西逃的路线,绝对是提前就精心规划好的,因为她所经过的每座城市,都是清政府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而且她所经过的地区,都是清政府牢牢控制的地方,既没有受到西方列强的侵扰,也没有义和团运动,相对而言是非常太平的。

而且,在这一路的过程中,慈禧将要经过哪些地方,早都已经有人提前通知了这些地方的官员,他们也早就开始做安排和规划,只要慈禧一干人一跨入他们的负责的地境,就会有人出来接驾,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出来接驾的人都是这个地区最高级别的军政长官,而等到慈禧走的时候,他们又会亲自护送慈禧等人离开,直到出了自己负责的地境,而新的地境上,又有新的军政长官早已恭候多时。最后,慈禧就是这样一路被各地的军政长官护送到西安,自然是毫发无损。

当年慈禧简装西逃,连御林军都没有带,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

慈禧当年说的是逃难,实际上一点也没丢了她的架子,甚至回来的时候还弄得跟凯旋归来一般。御林军带不带可没关系,老佛爷一路念叨的是她一百个厨子竟然没带着啊,难受啊!当时慈禧秘密出逃,一路上还在想着怎么在宫外维持她的贵妇生活,而死了珍妃丢了紫禁城的光绪帝已经痴愣了,已经成了半个傻子。

慈禧之所以能够毫发无损,原因就是她“忍辱”打扮成了一个乡野村妇。在逃亡之前,她还装模作样地说要跳河殉国,一帮大臣赶忙将老佛爷拦下来,劝她不能死。这时候的京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谁还管一个在里面抱头鼠窜的老妇人是谁呢?慈禧和光绪溜出了京城,八国联军就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了。

慈禧的护驾团队少说也有一千人,不仅仅有王公大臣还有亲信的宫女太监,当然还有一部分护卫的八旗士兵。刚刚走出京城的慈禧还是比较后怕的,恰好这个时候直隶提督马玉坤出现了,他带着1000兵马保护慈禧和光绪的周全。慈禧十分感动,回到北京之后还大大奖赏了马玉坤一番。

想要借机拍马屁的官员不只有马玉坤一个,在慈禧到了甘肃的时候,甘肃布政使也戴了2000兵马前来护驾,慈禧的护驾团队一下子达到了4000人,即便是碰上了土匪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有了如此庞大的护驾团队,慈禧刚从京城逃出来的那种期期艾艾的情绪马上就灰飞烟灭。逃亡团队倒越来越像是皇家旅游团,每每到了一处地方,还需当地官员们带着百姓夹道相迎,张灯结彩,生怕别人不知道她的尊贵身份。

看到官员们还是一心忠于朝廷的,慈禧也算是放了心。每到一处都要派太监提前去打点,视察各地的准备工作是不是做得充分,再在官员富商之中提前“集资”一下,供老佛爷在当地的用度。就单单是陕西巡抚为了给慈禧修一座行宫就花了29万两白银,逃难逃得理直气壮的,真的不服这个老妖婆都不行。

慈禧逃得是仓皇狼狈,选了一条最短的路线赶往西安。可回来的时候就又硬气起来了,兜了一个大圈子,一直饶了三个月才到达北京,完全将这一路当做了收纳地方贿赂的好手段。等到了北京的时候,慈禧身后带着整整3000辆车的特产财宝,又喊了一大批军队官员前来接驾,像打了胜仗一样,如今看起来真是可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