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残酷伤亡之外,有哪些有趣的时刻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大家想要找点笑料的话,那么必须要去搜索意大利,因为在二战之中,整个意大利军队就是一个笑话,在战争中屡屡创造爆笑点,让人忍俊不禁。
别人的军事补给是炮弹、子弹、汽油,意大利人的补给是红酒、披萨、意大利通心粉。在二战期间,意大利在战争补给上绝对要比其他国家搞笑的多,因为其他国家忙着研发先进飞机大炮的时候,意大利则忙着研发如何长期保存食物的方法,为此还发明了冷冻干燥食物的方法,让世界震惊。
在战场之上意大利军队对于吃也是非常的注重,出现过到了午餐时间,士兵们会停止战斗去吃饭,然后被敌人成建制俘获的事情。
而等到意大利军队被俘后就更加好笑了,因为某个战俘营没有通心粉供应,这个战俘营的俘虏竟然发动暴动,然后跑到另一个有通心粉供应的战俘营去吃饭。后来之前的战俘营同意供应通心粉,这些暴动的战俘竟然又回去了....回去了.......。
在二战中,意大利军队被俘获的物资中最多的不是武器弹药,而是红酒。而在北非作战时,当时的德军接到了意大利军队的求援消息,但等他们过去援救的时候,却发现求援的意大利军队正在用沙漠里最珍贵的水煮通心粉,因为吃饭时间到了。
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之弱,在二战中是出了名的,不仅打不过英法军队,甚至连北非土著都打不过。在二战中,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将非洲划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派出军队去攻打英法等国的殖民地,结果被少量的英法军队带着仆从军打的狼狈逃窜。
后来墨索里尼向德国求援,于是希特勒派出隆美尔将军带着德军支援北非战场,等德军到达北非之后,一开始是德军配合意大利军队作战,后来是意大利配合德军作战,再后来德军变成主力,而意大利只做一些辅助工作,等到最后的缺乏战争物资的时候,德军便要求意大利人交出武器弹药给德军使用。
除此之外,意大利在战争中的失误也是出了名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1940年,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在巡查托普鲁克战役时,被意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击落,成为二战中被误伤军衔最高的长官。而意大利方面为了隐瞒事故,宣布巴尔博元帅是在空战中被英军击落的。
在二战期间西方有一句谚语:“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说的就是二战时意大利是轴心国之一,但总是打败仗,拖后腿,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的部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后来美军刚刚参与北非的战净,也是打了不少败仗,当时英国人就戏称美军为:“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后来这句谚语就在西方流传开来,这也生动的证明了意大利这个弱鸡在二战中是怎么混的。
最后放一张意大利人设计的战斗机,看着这张图片,我才明白“萌”文化最早是意大利人先带动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残酷伤亡之外,有哪些有趣的时刻吗?
邱吉尔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说到二战时期的趣事,我突然想起盟国两大巨头: 邱吉尔与罗斯福之间的一次经典交流了!
“珍珠港事件”之后,英美迅速结盟,美国也参战了。英美结盟之后,邱吉尔再一次见到罗斯福时,突然间画风和语调大变,毫不客气地开出一大堆清单,向罗斯福要飞机、要军舰、要兵员,而且还要美国人负责护航,直接送到英国来,......
这时,邱吉尔的一位幕僚赶紧提醒他说:“首相先生,您别忘了,我们是求人的一方,以前我们一直都是很客气地恳求美国人帮忙,但是,您现在这说话架式,可有点儿......”。
政治老流氓邱吉尔听后,哈哈大笑道:“以前美国没参战,我们当然得低声下气地哄着她、追求她了。可现在我们已经把她弄上床了、睡过了,那就得换一种语气对她说话了!别着急,美国佬会慢慢适应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残酷伤亡之外,有哪些有趣的时刻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说苏芬战争的搞笑事。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六十四期】(历史系列第184讲)
78年前的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中,苏军惨胜。战后,一位苏联红军将领悲痛地说:“我们得到的芬兰土地,刚够埋葬我们战友的尸体。”战争中,有一个著名的香肠大战。听萨沙说一说吧。
苏芬战争的惨败并不是偶然,就军事上来说是必然。
苏芬战争,苏军一共发动了2次总攻。
第一次总攻的苏军除了飞机和坦克较多以外,其他各方面均不是芬兰人的对手。
芬兰是人口仅有300多的小国,军队才3.5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就高达500万,在苏联军方高层看来此战必胜。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芬兰不会激烈抵抗,甚至可能不战而投降。
在苏军对于第一次进攻的草草规划中,步兵师每天行军竟然高达20公里。
要知道,在芬兰的冬季,道路情况不佳。即便没有敌人的阻击,苏军一天最多也只能走20公里。
换句话说,苏军高层压根就没有把芬兰士兵当做障碍。
这种思想下,苏军仅仅出动了列宁格勒军区的30万大军,胡乱准备后就发动进攻。
这边,芬兰人以逸待劳,固守修建长达10年的曼纳海姆防线,发誓要守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同时,芬兰人将正规军扩大到12万人,还组建了30万预备部队。
正常来说,进攻一方必须保证兵力和火力的绝对优势,现在苏军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自然很难打了。
由于轻敌,苏军对芬兰人的防线、地理环境、天气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进入芬兰以后,除了被芬兰人打的落花流水以外,苏军连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
在芬兰的野外,尤其是无所不在的森林中,气温经常降低到零下35到40度。苏军不要说防寒,连携带的温度计都无法使用。
很多部队的主力都是相对温暖地区的南方人,出生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积雪近1米的可怕环境。
苏军很多部队还没有和敌人交战,就有六七成士兵冻伤,失去了手指甚至手掌。
更惨的是,苏军的伙食供应也极差,这导致了这场香肠大战的惨败。
12月5日,苏军步兵第718团2个精锐营,奉命急行军,攻打托尔瓦耶儿维村,这是芬兰人的一个据点。
在零下20度的森林中,苏军艰苦行军5天。他们背着沉重的武器弹药,踩着深达半米的积雪,耗费了巨大的体力。因苏军没有高寒地区的野战口粮,所有官兵都只能咬几口冷冰的黑面包,终于在12月10日赶到村外。
一些士兵回忆:面包只要暴露在衣服外10分钟,就会冻得硬邦邦的,根本咬不动。这几天,我们没有吃过一口热饭。
苏军携带面包带的不够多,只够吃3天。
9日和10日,官兵基本没有吃东西,人人都是饿着肚子的。
苏军2个营在12月10日下午赶到村外,随后发动进攻。
这里驻扎的是芬兰人的补给纵队和炮兵,戒备不足。遭到苏军袭击以后,他们仓促丢下部分辎重后撤。
这是苏军少有的进攻胜利,苏军指挥官非常高兴,命令部队立即追击。
没想到,几根香肠就把苏军官兵搞定了。
苏军官兵人人精疲力尽,饥肠辘辘,战斗力降到0点。
正巧,此时他们发现了芬兰人丢下了的几个野战厨房。
这种厨房和德军的很相似,是一个装在马车上的大型灶具。这种厨房有很大的锅,一次可以煮出近200升的土豆屯牛肉和100升热饮(多是咖啡),可以供给1个连的士兵食用。
此次缴获的几个野战厨房,锅里装满了热腾腾的芬兰香肠。苏军士兵掀开锅盖,顿时香味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饥饿的苏军官兵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自发停止追击,纷纷赶来抢香肠。
苏军军官无奈,也被迫下令停止进攻,就地防御。
于是,2个营的官兵纷纷争抢热食和饮料。
冲在前面的士兵不但将嘴里塞满了,还将香肠拼命往口袋里面塞。美味的香肠,怎么也比黑面包好上十倍。
就在苏军大嚼大吃的时候,附近的芬兰第16步兵团迅速稳住阵脚,调动部队发动反击。
在苏军吃饭期间,芬兰团长帕里亚少校率兵冲破防御,杀入阵地中心。
双方发生混战,互相开枪射击投弹,还用刺刀、匕首甚至工兵铲互相肉搏。
因吃饭导致防御混乱,苏军站不住脚,最终被击溃,狼狈逃走。
第二天,芬兰人发现阵地上有超过100具苏军的士兵。
经过简单的检查,芬兰人惊讶的发现:很多苏军口袋里面塞满了芬兰香肠。
芬兰记者将这一幕拍照留存下来,以讽刺苏军后勤补给的低劣。
这并不是偶尔现象,几乎当时所有的苏军都曾经饿过肚子,有的部队因此投降。
芬兰冬季作战和其他地方不同。人如果不能保持身体正常的热量,用不了几天就会彻底失去战斗力。
香肠大战,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六十四期】(历史系列第184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残酷伤亡之外,有哪些有趣的时刻吗?
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芬兰领导人曼纳海姆对一战和二战结果的神预判。
曼纳海姆的存在感特别强,他曾在沙俄驻波兰的骑兵部队任职;1904年,被派往驻中国满洲里,还参加了日俄战争。而且在中国进行过间谍活动,足迹遍布中国北部的大部分省份。
1918年1月,刚刚独立的芬兰议会任命曼纳海姆为该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白卫军总司令,负责镇压工人阶级发动的武装起义。由于德国和俄国有仇,所以德国支持芬兰独立。德国军方想援助他镇压芬兰革命。但是,曼纳海姆觉得德国会战败,所以拒绝了德国的支持。果然,德国在一战中战败。
1942年6月4日,曼纳海姆75岁生日。希特勒亲自来给他拜寿。但是,曼纳海姆并不喜欢希特勒,当希特勒看到曼纳海姆后,激动地向他跑了过来。还指桑骂槐的对希特勒身边军官说:“军官不应跑步,这有失身份,只有士兵才这样做!”
他还给希特勒准备了特别难吃的饭。而且,明知道希特勒不喜欢闻烟味,他还抽着特大号雪茄。希特勒在芬兰只逗留了5个小时就匆匆回国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曼纳海姆就私下断言德国必败。曼纳海姆的预言再一次应验。
(文|勇战王聊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残酷伤亡之外,有哪些有趣的时刻吗?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儿女,他们不畏生死,为了祖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是这个国家在抵抗外敌侵略时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但与之相反,在这支庞大的红军中却也存在着许多令人不齿的败类,这其中有一位是连那位被称为吹牛大王的叶廖缅科元帅都看不下去的军中蛀虫。那么到底是谁让叶廖缅科不加吝啬的给予了如此严厉的评判呢?
叶廖缅科在自己回忆录中花费大篇幅生动描绘的家伙名叫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卢别夫。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这位将军曾长期担任苏联红军第43集团军司令员(1941年10月15日至1944年5月)的要职。由于44年5月,他在维捷布斯克周边的战斗中身受重伤而被调离一线指挥岗位,并于当年10月伤愈后被调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任职。1944年10月直至战后的49年,戈卢别夫中将一直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管德国和盟国苏联公民遣返事务的第1副特派员。而后他被调入军事院校担任讲师一职直至56年去世。
他在43集团军任上的指挥作战表现只能以稀疏平常来形容,而44年10月乃至战后也一直都是担任无关紧要的职务,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那么让我们看看曾经担任过他顶头上司,时任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的叶廖缅科上将,战后在自己的战争回忆录中是如何对这位戈卢别夫大肆口诛笔伐的:
“你们猜我在第43集团军发现了什么?集团军司令员戈卢别夫中将占用部队供给。他保存的个人给养时常有两只牛(用来产新鲜的牛奶和黄油)、三五只羊(用于烧烤)、两只猪(用来制作香肠和火腿)以及数只鸡。这些都是在众目睽睽下,并且方面军都知晓。
戈卢别夫是一个多么怯弱的人,他设置了25—30公里的前沿并部署了1-2公顷面积的强化枢纽部,筑有两道铁丝网。当中——一座崭新的、由原木建造的、带着俄罗斯风格雕刻的木结构平房,彻头彻尾的贵族阁楼啊。这所房子有4个房间,装修时尚。其中两间房子拥有地下建筑,足够容纳下为他个人和为他的副官服务的助手。除此之外,地下室修建得比莫斯科地铁还好,建造了一座小型熏制工厂,戈卢别夫特别钟爱熏制品:香肠、火腿、特别是熏制的鱼,他还拥有一位对熏制手艺特别在行的厨师。该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沙巴洛夫耻于与他为伍。
为了修这座楼,他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动用了两个工程营,近一个月的时间。上述细节如此生动的描绘出了一位多么窝囊的领导。沙巴洛夫被一纸调令调去了后方,但他被永远闲置在了后方,仕途无望...... 该集团军上到司令员下至部队指挥员,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厨房,并借调了大量人力为自己服务……许多军官还随身携带家眷——俨然是把这里当成了和平年代。这对部队的战斗力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上述内容摘选自苏联元帅叶廖缅科的回忆录。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中国的俗语在戈卢别夫治下的第43集团军中表现的淋淋尽致。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中的戈卢别夫墓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残酷伤亡之外,有哪些有趣的时刻吗?
威廉·克雷格在他的著作《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讲了一则有趣的故事,这是一个“友军误伤”的意外事件:
二战时期,每个红军战士的日配额中都有100克的伏特加。酒对于部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需要熬过斯大林格勒数月的寒冬。在那段时期,补给船是无法通过伏尔加河的,伏特加都是通过空投补给的。红军中有个中尉叫伊凡,因为跟沙皇同名,所以人送外号“恶魔伊凡”。对他来说,每天100克的伏特加根本不够。为了满足他的酒瘾,他竟然连自己的手下士兵阵亡也不上报,以骗取上面下发更多的供给,然后把那些阵亡士兵的供给酒都占为己有。
可想而知,他的这种小伎俩很快就被物资供应官马雷金发现了,因为不可能有部队在斯大林格勒待了一段时间却毫无伤亡。于是,马雷金打电话给伊凡,威胁他要把他的欺骗行为上报给司令部。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马雷金却做得太过了,他竟然跟伊凡说要切断他们的伏特加配额。
伊凡对着电话那头大吼:“如果我拿不到我想要的,你也会得到‘惊喜’的!” 不知道是马雷金没听懂伊凡的威胁,还是他真的完全不屑伊凡会怎样,他竟然真的停掉了伊凡部队的酒精供给。现在,让他害怕的事情发生了。“恶魔伊凡”联系了自己的部队,给他们提供了马雷金位置的精确坐标,命令他们开火。
马雷金所在的伏特加仓库遭到了三颗炮弹的攻击,数百瓶酒被打碎。幸运的是,马雷金在这次事件中幸存,他踉跄着走出爆炸后的废墟,找到最近的电话,向总部举报了伊凡的罪行。
谁知道电话那头的人耐心地听完了他的叙述,却没有丝毫同情,那人回复道:“给他伏特加。他刚刚被授予“红星勋章”,所以他要啥就给啥吧。”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干涉“恶魔伊凡”的伏特加供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