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南开大学教授称相声段子《探清水河》为窑调一事?
《探清水河》民国版的,里面的词句,在那个年代确实属于淫词滥调了。所以教授说的不错,但是我认为在那个年代算窑调。
所谓的窑调,咱得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窑子”?
妓院?不准确。
今天意义上的嫖娼和当年逛窑子不太一样了。
今天去夜总会,找个小姐陪着你喝喝酒,划划拳,这和过去喝花酒差不多,也不能和逛窑子划等号。
首先逛窑子,是去找姑娘没错,但是不是一进去就干正事,俩人聊天,那叫谈情说爱,风花雪月,那时候的姑娘比着现在一个女大学生知识面还得丰富!
要模样有模样,要才艺有才艺,都和现在艺考生差不多。
俩人聊天,聊累了,姑娘弹个琴啊,唱个曲啊,唱的这个可以算是窑调了。
内容多是情情爱爱、卿卿我我之事。毕竟在那个地方你唱个岳飞的满江红也不合适。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窑调不光彩!窑调只是因为不符合那个时代的伦理价值观,而被迫在窑子里演唱的曲子!
再说回到《探清水河》本身,一个姑娘一个小伙子深夜幽会,被二老爹娘撞见,逼死了姑娘,这个故事在那个封建年代是没毛病的,任何人不会同情姑娘和小伙子,只会觉得老两口子做的对!
最后结论,我没看教授的原话,仅仅断章取义的来说~
《探清水河》是窑调没错!
你如何看待南开大学教授称相声段子《探清水河》为窑调一事?
照这位教授的标准,《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得禁了,柳永蒲松龄都得下大狱。这标准可比明朝和清朝的标准都苛刻,让我简直怀疑这位教授是从古代封建社会穿越而来的文字狱专家。《探清水河》的全曲我都听过,您要非说它是淫词艳曲,我也无话可说,但我听到经郭德纲师徒改删的《探清水河》,调调很好听。张云雷那场演唱,无数观众眼里含着眼泪,他们都是把这当一个凄美爱情故事听的,何以到了这位教授这里,就成了污秽?这倒让我想起了苏东坡和法印和尚的一段趣事:苏东坡说法印坐着像堆屎,法印却说苏东坡坐着像尊佛,苏东坡觉得自己逮了便宜,不料苏小妹却告诉哥哥:心中有佛看人是佛,心中有屎看人是屎。如今这首《探清水河》也一样,把这样的好歌当成污秽的,是该好好反省自己那颗污秽的心了。
你如何看待南开大学教授称相声段子《探清水河》为窑调一事?
这位教授再次刷新了我对“教授”的认知。
是不是青楼里有人唱过得歌就是“窑调”?显然这位教授是这样认为的,要不然怎么会把《探清水河》归为其中。那么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是不是意味着青楼里有人唱过的正统歌曲也将因此而改变身份变成了“窑调”?那么又会有那些歌曲能够“幸免”不会变成“窑调”?那以后谁还敢唱歌?谁还敢写歌?因为这些随时有可能变成“窑调”。
听过《探清水河》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小曲(歌曲)说的是一段爱情悲剧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的故事类似,在过去的老版本中的确有一些露骨的词句,但德云社是将其改良后才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也体现了郭德纲和德云社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上是真正做实事的人,而不像某些人只会耍嘴皮子,本事没有一点。如果说过去的版本不入流,还说得过去,但现在还说说德云社唱的版本仍是“窑调”,纯属混淆视听。
解放初期,青楼女子都允许他们改良,重新走向社会,现在,竟然还有教授对改良后的歌曲再扣帽子,用意何为?不知道是歌曲应该改良,还是这位教授应该改良。
你如何看待南开大学教授称相声段子《探清水河》为窑调一事?
一首张云雷的《探清水河》让德云社出了一个偶像派,因为清丽的形象,许多年轻人通过关注张云雷开始喜欢上相声,也有人去了解北京小曲儿。
现在流传版本的主要描述大概就是流行于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村的叙事歌,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火器营村的一个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其实故事原本并不这么美好,就是今天就来说一下《探清水河》的演变历史。
现如今存世的版本最早是赵俊良先生的探清水河,大抵就是最初的版本,老先生原汁原味的北京小曲,原本的唱腔对现在的听众并不友好。故事原本讲的是有一对老夫妻,因为贩卖大烟,生不出儿子来,最后只生了一个闺女,叫大莲,人长得很漂亮却没人来上门提亲,结果,大莲自己深更半夜地跟一个叫小六的小混混私通了,父母颜面尽失,逼得大莲跳河,小六连夜探了清水河,小六回到家中也没了半条命。
民国年间的《探清水河》是对贩卖大烟的这个群体的戏谑,丝毫没有赞美爱情的意思,那个时代,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符合自己观众的品味,才能获得打赏。民国街边百姓,要的,是子女的安分,不是自由恋爱还夜里私通。所以,《探清水河》最后,这样的狗男女一定是死的死、亡旳亡。这才符合街边观众的品味需求,并且可以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们安分守己。
后来有了二人转戏唱版本的《清水河》,这个版本以唱腔的方式陈述了从天黑到天亮的私通过程,可能因为比较三俗,基本没有比较正式场合版本流传下来,大多以民间小舞台流传的方式保存至今。2014年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张涵予饰演的杨子荣混入座山雕的土匪窝子,杨子荣在第一次赢得土匪头子认可之后,带领一群土匪大唱的,便是这个《清水河》的小曲。在东北二人转中,这出小曲实际上是荤段子连篇的,等于是土匪们消遣解闷的东西,大雅之人连听一嗓子都觉得是对耳朵的污染,所以杨子荣会唱《清水河》,土匪们就觉得他更像是自己人了。
到这里,对于《探清水河》都还不是雅致的故事,郭德纲出于对传统曲艺挖掘和保护的目的,对《探清水河》有了一个较大的改版,对于原本故事中不适合登台演出的部分进行了删改,同时把故事结局也改成了梁祝那样的情形,大莲和小六双双投河,留下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加符合现在观众的欣赏标准。郭德纲也在一场场演出中唱了这段《探清水河》,不过版本整体风格偏硬。
再后来,郭德纲的徒弟张云雷在曲中加入了吉他元素,唱腔中体现出了民谣的感觉,本身嗓音有偏绵柔,至此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促成了这首小曲在观众间流行。据说郭德纲在爱徒张云雷唱过《探清水河》后,自己就再也没有唱过《探清水河》,也算是对张云雷的偏爱和肯定吧。
最开始的版本真正表达的,实际上是底层艺术特有的对贩卖大烟人群的讽刺。郭德纲某种程度上为了能够多一个可以登台演出的曲目,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改,打造了一个符合当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小段。不过这种故事的演变自古以来从来不鲜见,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白蛇传故事的演变,最早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一个残忍的故事。那个不惜违反天条,一心只求人间夫妻恩爱的白娘子,被自己的丈夫亲手用钵盂收服,并且,这个丈夫亲自化缘,修建了七层宝塔,镇压自己曾经的共枕人。后人在口口流传的过程中慢慢也变成了一个过程曲折、结局完美的人妖爱情故事。
叹清水河,凄美的故事总是更容易让人记住,也记住了张云雷。
欢迎大家关注头条号:以梦为马的小酒馆
你如何看待南开大学教授称相声段子《探清水河》为窑调一事?
自从郭德纲暴红以来,一直有一群以正统自居的人指责郭的相声低俗,是非主流、非正统,欲把郭德纲相声打入异类并消灭而后快。这帮打着正统旗子,拿着高大上理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郭德纲的相声进行审判,吐沫星子如暴雨一般,大有冲垮淹死郭德纲之势。前有曲协大伽发声,后有博士夫妻怒怼,这次南大教授直接把郭德纲的相声打入窑子,成为淫曲滥调,看着都过隐。
本人这就纳闷了,郭德纲相声这么不入流,为何还越打压长的越壮实?难道观众都是素质低下没有文化的嫖客?
看着你们这帮所谓正统和砖家脸上响起的啪啪啪啪声,真为你们着急。
本人有一计,可灭郭德纲。
那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扯淡没用。有能耐就推出一批象侯宝林时代的优秀相声大师,再拿出一批在质量和数量上可与侯宝林大师时代像媲美的作品与郭德纲竞争,把郭德纲的观众都抢走,让郭德纲困死饿死。记着人员和场地都不要政府补贴哦。没能耐推出一批,推出几个也行哦。实在推不出,那就闭嘴,免得打脸。
你如何看待南开大学教授称相声段子《探清水河》为窑调一事?
这里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哈,《探清水河》为“北京小曲”不是“相声段子”。
前一段时间,南开大学汉语言学院未署名教授写了一篇文章《相声病了》。该文章中指出《探清水河》曾经是"窑调"(技院中的流行曲),所以就将《探清水河》认为低俗之作,并声称该小曲会"唤起的是旧时代嫖客文化的心理联想,与新时代文化格格不入",还言词犀利的炮轰德云社和张云雷唱这小曲是对观众的“心灵污染”。
关于《探清水河》《探清水河》最早是清末流行于北京地区的民间小曲,它主要讲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大莲和情郎小六因爱情不顺而殉情投河。后经过德云社相声艺人郭德纲、张云雷的传唱、改变而红遍了大江南北。《探清水河》原词中确实有不宜在公众场合传唱表演的部分(四更天),但这部分德云社方面的艺人从未在舞台上展现过,郭德纲、张云雷等人在表演时都自动略过了这部分。
且不说以前的《探清水河》是什么内容和形式,单只看张云雷、晓月老板、摩登兄弟等人改编传唱的《探清水河》已经自带了一股民谣范儿了,使得这首小曲更贴近多数现代人的欣赏歌单。若张云雷等人一直唱的是原汁原味的老调子,这《探清水河》也未必能火遍大江南北。
《探清水河》是窑调?@南开教授,《二泉映月》了解一下南开教授认为《探清水河》是窑调的主要依据,是该曲子最初在旧社会的技(和谐)院广为传唱。那么按这位教授的观点深入分析的话,我国民乐瑰宝中瞎子阿炳所作的《二泉映月》那更是十足的“淫曲”。
阿炳一表人才好嗓子,器乐可称圣手,当地成名早,还做了崇安寺雷尊殿掌门人。但旧社会染缸,阿炳吸毒嫖娼,嗜赌成性,盲疾是花柳病引起的,与鬼子或恶霸无关。本来道家尊殿,香火不断,至少维持小康,最后一并赌光。《二泉映月》,更非百分百原创,而是内含妓(和谐)院淫曲《知心客》的原始素材。——作家陆文夫
某教授说有人打着振兴传统艺术的幌子,把旧社会妓院里面的“窑调”《探清水河》搬到了舞台上面,虽然有研究的价值,但是这会唤醒嫖客文化。
《探清水河》只是在技(和谐)院中传唱就被定性为“窑调”,那么请问改编自淫曲《知心客》的《二泉映月》算不算?《二泉映月》流传这么多年,它污染听众们的心灵,唤醒“嫖客文化”了吗?
开最大的脑洞,品最有趣的故事。我是灵冲霄,欢迎关注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