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为什么失败?
为什么失败?因为没有政治目标,刚有些起色先称帝建皇宫,纳嫔妃追行朝庭老路,二是兵不精乌合之众,粮不广不思进取。武装武器不及官军,战术战役战略指挥人才缺乏,所以不到一年就被消灭。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大文章可探究。生存不到一年的团邦,你说有什么研究价值?凡研究方腊者说明对历史长河中农民起义知之甚少,只在水浒中看到而已。把方腊被灭说成是宋江干的,那更是不知历史是什么。记住小说演义是文学作品,别当真史来认知。
方腊为什么失败?
【宋江义军是南征方腊的主力,童贯等辈欺世盗名。】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方腊于宣和二年十月起义(1120年),于宣和三年六月被活捉(1121年),宣和三年八月在东京汴梁被傑杀于市,前后仅仅十个月时间,方腊为什么失败?首先方腊过早的称帝。其次,方腊的义军各自为战。第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朝庭招安宋江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宋江义军,前往江南镇压方腊起义,这是侯蒙上书的核心思想,也是朝廷愿意招安宋江的真实意图。大宋官军的战斗力不如方腊,方腊的军队以民兵为主,战斗力不如宋江义军。笔者研究认为,由于蔡京、高俅、童贯等人专权跋扈,故意抹煞宋江义军的功勋,在很多官方文书中蓄意不报,致使元人脱脱编纂宋史时,缺失了宋江南征方腊的官方文献。
【宋史、童贯传】:“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县碣村,托左道以惑众。。。。。。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
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台、温、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童)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
以上两段历史记载中,宋史中没有提及宋江南征方腊,明确记载,童贯率十五万蕃汉兵出征。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却记载宋江参加了南征,而且童贯的征讨官军,增加到二十余万,多出来的七、八万人,明摆着是宋江义军。正史之所以没有记载宋江南征方腊,是因为童贯、谭稹、辛兴宗等人,冒用宋江义军战功,推托不报宋江义军功绩所致。
【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纪注解。“宋宣和二年,睦州方腊作乱,陷六州五十二县,势甚振。会张叔夜招降梁山宋江,使属熙河前军统领辛兴宗,辛予千人,令攻杭州。杭州贼方七佛,有众六万,宋江用计攻破,擒之,旧属百余人亦伤亡过半。中军统制表江等职功,辛兴宗曰:‘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统制王禀不敢争。宋江等告退,遁隐终身。”
在这段注解里,宋江义军招安后,归属熙河前军统领辛兴宗节制。由于朝廷对宋江义军不太信任,辛兴宗节制宋江,相当于监军,辛兴宗自己手里没有多少兵力。杭州方腊部将方七佛,有众六万。辛兴宗区区几千人,如何能战胜方七佛六万人。辛兴宗只给宋江千余人,令宋江攻打杭州,其实就是督战队。只能说明,宋江义军有六七万人,否则宋江怎么能够凭借千余人,打败六万人。
“宋江用计攻破,擒之,旧属百余人亦伤亡过半。”宋江的部队不可能只有百余人,这百余人应该是宋江手下将领,从正面说明了宋江义军有108将的历史事实。宋江义军不但参加了南征方腊的的战争,而且是南征方腊的主力。宋史中之所以没有记载宋江义军南征方腊的史记,因为宋江以前是叛军,童贯、辛兴宗等人抢夺宋江义军战功,统制王禀不敢向朝廷给宋江义军报功。
【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纪节选:
“冬十月戊辰,朔日有食之,睦州方腊陷睦州,婺、杭、歙等州。。。。。。十二月丁亥以童贯、谭稹讨方腊。
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
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
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秋七月戊子,童贯俘方腊以献,八月丙辰方腊伏诛。”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冬十月戊辰,日有食之。建德军青溪妖贼方腊反,命谭稹讨之。
十一月己未,两浙都监蔡遵、颜坦击方腊,死之。十二月丁亥,改谭稹为两浙制置使,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讨方腊。。。。。。是月,方腊陷建德,又陷歙州,东南将郭师中战死。陷杭州,知州赵霆遁,廉访使者赵约诟贼死。
三年春正月。。。。。。方腊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汝方死之。
二月庚午,赵霆弃杭州,贬吉阳军。罢方田。甲戌,降诏招抚方腊。。。。。。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夏四月丙寅,刘贵妃薨。甲戌,青溪令陈光以盗发县内弃城,伏诛。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
在节选的【宋史】和【东都事略】里,关于方腊和宋江的记载,情节大致是一样的。方腊于宣和二年十月(1120年)于睦州起事,命谭稹讨伐。十二月丁亥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讨伐方腊。不知道是童贯无能,还是童贯按兵不动,三个月时间,童贯不但未能遏制方腊,反被方腊打回到润州。十二月,方腊陷建德、又陷歙州、再陷杭州。三年春正月(1121年)和二月,童贯又接连丢失婺州、衢州、处州、秀州等地。
也就是在三年二月(1121年),张叔夜招降了宋江义军。接下来的事情,童贯征讨方腊突然打的顺手了,根本不是方腊对手的大宋官军,像服用兴奋剂一样,变得非常厉害了。夏四月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可是奇怪的是,宋史没有记载童贯征讨方腊具体过程,忠州防御使辛兴宗好像是神人空降兵,坐着飞机越过润州(镇江),绕开常、苏,宣、湖,撇下杭州,直接到达清溪帮源洞,把方腊生擒活捉了。
“秋七月戊子,童贯俘方腊以献,八月丙辰方腊伏诛。”和“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前后矛盾,擒方腊的时间对不上。中间也没有具体的作战过程,四月擒的方腊,童贯不可能拘押三个月,到七月份才向朝廷献俘,难道不怕中间生变吗?很不合理呀。而被省略的这几个月,刚好是宋江义军受招安,作为主力征剿方腊的时间。东都事略,说的很清楚,“秋七月戊子,童贯俘方腊以献,八月丙辰方腊伏诛。”
【宋史、童贯传】:“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国楚。”
无独有偶的是,在【宋史、童贯传】里,宣和三年二月以后征讨方腊的具体战事,也没有加以叙述,只是一笔带过,突然间,“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那么,在宣和三年二月到七月这段时间,在南征方腊的战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谁在拼命的和方腊军搏杀,其他史料进行了具体补充,而且明确记载了宋江义军是主力。
【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纪注解。“。。。。。。会张叔夜招降梁山宋江,使属熙河前军统领辛兴宗,辛予千人,令攻杭州。杭州贼方七佛,有众六万,宋江用计攻破,擒之,旧属百余人亦伤亡过半。。。。。。”
南宋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一八,“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己亥,姚平仲破贼金像等三十余洞。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姚平仲破贼石峡口。贼将吕师襄弃石城遁走,擒其伪太宰吕助等。”
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又引《林泉野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于睦州,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东都事略】和【宋史】中所说的夏四月辛兴宗擒方腊,纯属记载错误,夏四月攻破的是杭州,不是清溪帮源洞。【皇宋十朝纲要】则提到六月份辛兴宗同宋江破贼上苑洞。【东都事略】所说的“秋七月,童贯浮方腊以献”。和【皇宋十朝纲要】《三朝北盟会编》又引《林泉野记》记载:“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上苑洞”,按照时间顺序,七月破清溪帮源洞,擒其伪将相,送阙下。”方腊是七月被俘送往东京,八月在东京问斩的,不是现在史学界公认的夏四月。
【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纪注解,明确的说,杭州是宋江打下来的,并且补充说,宋江100多旧部将领损失过半。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都提到了辛兴宗参与平定方腊,却没有提到宋江。但是,【皇宋十朝纲要】和《三朝北盟会编》又引《林泉野记》,均提及宋江参与征剿方腊的事情。“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为宋江南征方腊,增加补充了历史资料,宋江南征方腊是有事实依据的。
笔者本人研究成果,林冲诗词中的一首诗词可以佐证宋江招安后打方腊的事实。
水调歌头(次赵帅开西湖韵)
湖波涨新绿,环绕越王山。棠齐清昼馀暇,赢得静中观。四面屏围碧玉,十里障开云锦,冰监倒晴澜。目送孤鸿远,心与白鸥闲。隘游人,喧鼓吹,杂歌让。晓天澄霁,花羞柳妒怯春寒。好在风光满眼,只恐阳春有脚,催诏下天关。剩写鹅溪幅,归去凤池看。
(笔者按:这首词的题目很奇特,“次赵帅开西湖韵”,宋朝皇帝不是姓赵吗?次赵帅,就是宋军副元帅的意思。含蓄的点破了,义军首领宋江是副元帅,兼任宋军先锋使。开西湖,不就是攻打杭州的意思吗?义军是南征方腊,攻打杭州的主力。“四面屏围碧玉,十里障开云锦,冰监倒晴澜。”四面屏围不就是“方”字吗?冰监倒晴澜,描绘出寒冬腊月的西湖景色。谜底岂不是“方腊”二字。
“隘游人,喧鼓吹,杂歌让”林冲回想征讨方腊时的场景,大军围困杭州城,阻拦隔开闲杂游人,锣鼓喧天,战歌嘹亮。整首词语句很隐晦,看似写景物、雅兴游玩。一句“催诏下天关”,道破天机,这是对战场的回忆,哪里有心思观看美景,“唯恐阳春有脚”,害怕放跑了方腊,朝廷急诏攻城夺关。
鹅溪绢是唐朝的贡品,生产于四川省盐亭县鹅溪镇。宋诗人柳永曾经有名句“归去凤池夸”。“剩写鹅溪幅,归去凤池看。”是林冲借用鹅溪绢为皇家御用之物,凤池是比喻帝王花园。义军进攻势如破竹,攻破帮源洞擒获了方腊,就只剩下向朝廷上奏捷报,得胜回归时接受皇帝殿前检阅。)
通过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记载,征剿方腊的宋军共有二十多万,童贯所率官军十五万,宋江所率义军七八万。从上述正史和野史的文字记载来看,宋江义军的确是征剿方腊的主力先锋,童贯所带官军紧随宋江其后,杭州城是宋江义军独自打下来的。打下杭州之后又分兵,宋江领兵攻打睦州,归杨可世辖制;卢俊义领兵攻打歙州,归姚平仲辖制。宋江义军打下了上苑洞,追击方腊到清溪帮源洞,与刘光世一道攻破帮源洞,擒其伪将相,送阙下。施耐庵《水浒传》的描述,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方腊为什么失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方腊的失败,主要是军事失败。
先问个问题,水浒中,宋江为什么不惜代价招降来围剿的宋军正规军将领?
这恰恰是宋江的高瞻远瞩。
区区草寇,打劫可以,不能正规作战。这些土匪数量再多,被精锐的正规军一击就垮,数量再多也没用。
但方腊麾下,却以邪教教徒为主,职业军人很少。这样一支军队,虽然有三四十万规模,缺乏优秀的指挥官,又没有正规训练,战斗力不强。
之前,方腊部队打的主要是北宋地方部队,很垃圾,一触即溃。
但潼关带来的,是北宋最为精锐的禁军,也就是林冲担任教头的那些部队。
诚然,这些禁军打辽军、金军可能不行,打区区农民军还是可以的。
况且,禁军数量高达15万,在当年已经相当惊人了,毕竟是正规军,不是民兵。
如果是民兵,也就是拿个钉耙、木棍就上阵的,150万能够凑得齐。
同时,方腊对军事不太了解。
他的地盘曾经一度扩张到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但是个人都知道,方腊如果想要划江而治,必须守住长江的重镇,比如南京、镇江、苏州之内。
但方腊判断失误,认为禁军至少半年才能打过来,将主力用去南下打江西,留下少量部队分散驻守各地。
结果,禁军才1个月就迅速攻打南京、镇江,少量方腊军队守不住,长江天险就没了。
随后禁军乘胜追击,连杭州都打下来了。
方腊此时回兵反击,又被禁军击溃。由此,江浙户门打开,局势就极为不利了。
随后方腊又缺乏持久战意识,擅自将参与20万大军胡乱部署在山地,导致兵力优势荡然无存,被宋军一个个击破。
方腊部下军心浮动,不战自溃了。
方腊的失败,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第一,方腊部队每到一处,对原宋朝官吏军官大肆虐杀。
资料记载:方腊军凡是抓住宋的官吏,定要割其肉,断其体,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乱箭穿身。
这种行为,让老百姓心惊胆寒。毕竟江浙文人居多,武人很少,没见过这种世面,本能的对方腊感到恐惧和反感。
同时,方腊军队作战,从不顾及老百姓。比如攻打杭州,一把火烧过去,整整6天,死者不计其数。由此,民心大失。
第二,方腊部队以宗教为依托,但又不是常见的佛教、道教,而是被长期当做邪教的摩尼教。
老百姓对摩尼教长期持有偏见,认为他们神秘古怪,邪门歪道。
所以,摩尼教并没有争取到老百姓的太多支持。
最后,萨沙还要说一点。
方腊部队的核心教徒,作战还是很敢拼命的,主要是摩尼教的作用。
这些人虽不是正规军,每战都玩命,把宋军正规军也吓得半死,战争才持续了1年时间。
虽说对宋江是否参加了围剿方腊,学术界还有怀疑。但水浒中,方腊部队杀死众多宋江部将,连武松都断了一只手,这也不稀奇。
因为同方腊麾下的摩尼教核心教徒作战,是相当恐怖的一件事,对方以战死殉教为荣。遗憾的是,这些人并不多。
方腊为什么失败?
宋朝所有农民起义没有一个成功的,因为宋朝苦的是最底层的人,中层和上层的生活水平都不错,而最底层的思想代表不了先进的生产力,所以大宋农民起义虽然是封建历朝历代最多的,但却无一成功,即使战斗力强悍幻宋江起义也只被一个小县官张叔夜用1000人就收服了,声势浩大的江南方腊起义,也被童贯十万大军就平了,王小波李顺他们也没折腾多久,其它的连浪都翻腾不起,各地州县就给平了!
方腊为什么失败?
从宣和二年底到宣和三年春,仅仅四个月时间,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就以失败告终,这里头可没有宋江的功劳,是童贯东西路共15万大军迅速南下,再加上方腊等在一些战略上的失误而造成的。
方腊部攻陷杭州,正在如火如荼地攻城掠地时,江浙地带各处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苏州,湖州,婺州,越州,衢州等各地义军纷纷攻打州县,仙居的吕师囊有十万之众,废除宣和年号,奉方腊永乐纪年,这些部队加起来足有百万。
攻克杭州后如果一鼓作气挥师北上,占领防务空虚的南京,扼守长江,再攻取东南州县,道君皇帝的东南半壁江山唾手可得。不是没有人向他提出这样的建议,他的谋士建议过他“直据金陵,先立根本”的策略。
而方腊对战局过于乐观,他认为宋廷上下没有如此快速反应能力,义军有的是时间在江南周旋。在杭州只留方七佛一部偏师,还寄希望其相机北上攻取南京。没想到大宋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徽宗任命的江浙淮荆宣抚使童贯率15万大军紧急南下,迅速进驻南京和镇江,义军已经没有向北发展的可能。东南财赋之地要完蛋了,徽宗能慢吞吞么。
虽然起义军人数听上去很多,但大都各自为战,尽管都响应方腊,可没有统一指挥部署,相互配合牵制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更是谈不上。
从战略角度看,东南半壁本已是星星之火,如义军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势必将造成燎原之势,若再能不失时机地饮马长江,和游击于山东,苏北境内的宋江等义军联合,要知道宣和二年的时候,宋江正闹得欢腾,那道君皇帝非吓趴在金銮殿上,而这些格局是受到各方面限制的。
从战术方面看,童贯扼控长江,兵分两路,东路向苏州进逼杭州,西路由安徽进入江西,浙江边境,童贯是奸臣不错,可这一具有军事才能的部署彻底使义军陷入内线作战的窘迫局面。
方腊义军从此不断被官军压缩,虽然在各州县进行拉锯战,但方腊义军伤亡惨重,接连从所占的州县,城镇退出,起义军向“根据地”青溪帮源,样桐转移。其实这还是在老家兜圈子,还是属于内线作战,被动挨打,打被动防御战。
义军可能感到自己熟悉地形或者还是带有浓厚的家乡意识,觉得靠这些兵马总能守得住自己的老巢。如果这时趁早想办法哪怕方腊带少部分人从敌人包围圈的缝隙间逃出升天,重整人马,跳到外线作战或蛰伏待机东山再起不是没有可能。
可事实正好相反,方腊还是消极固守,盘踞在山谷溶洞里,官军坚壁清野断其补给,依靠人数优势进行搜山,加上策反不坚定分子,很快就将方腊擒获。
宣和年间,北方宋江四处游击不占城镇,盘踞梁山泊那是小说,南方方腊周旋于江浙,所经州县先占后弃,没能把各处起义势力连点带面,造成燎原之势,机动灵活只在内线,被动固守只能挨打,最终导致失败。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方腊为什么失败?
方腊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没有战略眼光,不迅速占领金陵(南京)作为根据地,而流连于老家浙江,等到北宋统治者调来西北边军镇压时,一败涂地。
二、不懂统一战线,对于宋朝的官吏,抓住后都是酷刑处死,导致这些人拼死一战,更没有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无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