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无人出手相助?

正是察合台汗国加速元朝灭亡!

蒙古四大汗国,指成吉思汗三个儿子所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及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

如果钦察汗国与伊尔汗国想回援,势必要经过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四大汗国间本就相互攻伐难以信任,何况若钦察汗国与伊尔汗国夺取东方元朝,毋庸置疑将凌驾于诸汗国之上,成为蒙古帝国新的领袖,这是各国不愿看到的景象。

元朝领土接壤的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建国仅58年便分裂瓦解,察合台汗国则常年侵蚀元朝,改变元朝皇权的传承;掌控西域诸国阻断丝绸之路,削弱元朝的经济来源;其影响远比江南的农民起义还要深远,使元朝无法集中军事镇压。

且公元1321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为"蒙兀儿斯坦",西部称为"马维兰纳儿",察合台汗国内乱国力削弱,东察合台汗国与元朝改善关系,却难以万里跋涉驰援元朝,当明朝夺取元大都并向西北进军时,东察合台汗国也已走向衰亡。

总结:蒙古四大汗国中,察合台汗国对元朝影响最深,忽必烈用战争手段夺取皇位,违背蒙古贵族的传统,遭受察合台汗国反抗,长达半个世纪的征伐结下深仇,元朝低估明朝朱元璋实力,从内部走向衰亡,从未想过借助外援,更不会向察合台汗国求助。

为什么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无人出手相助?

四大汗国,自顾不暇,对元朝这个宗主,即便心有余,也是力不足。

中原天下,是最容易输出秩序的地方。而蒙古人却把这里搞得分崩离析。所以,这不是客观不支持,而是主观不努力。中原尚且如此,其他汗国,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因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元朝政府在富饶的中原之地,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收取税赋。所以,元帝国有钱,有钱才能加强统治,加强统治才能稳固统治。但是,蒙古贵族的治理水准简直粗放到豪迈。所以,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元朝如此,地处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的几个汗国就更没指望了。

元朝尚未统一中国的时候,其他汗国就已经欲除之而后快了。

成吉思汗时代,黄金家族是最团结的。即便如此,成吉思汗还担心长子术赤造反,甚至已经准备西征长子术赤。父子猜疑尚且如此,更别说以后的叔侄兄弟了。窝阔台继位后,就开始搞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是怎么死的?只能问窝阔台这个三哥。蒙哥能上位,必须得感谢他有一个好母亲。这个女人不寻常,硬是帮助拖雷一支继承了汗位。大蒙古帝国也因为蒙哥继位而走上巅峰。等蒙哥死了,后面能够继承大汗的人,就太多了。所以,忽必烈继位的时候,各大汗国已经兵戎相见。元朝皇帝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原的皇帝,一个是大蒙古国的宗主。但这时候,已经没人在乎忽必烈的宗主身份了。后世的元朝皇帝,也就一代不如一代。

一个原因是大蒙古帝国太大;一个原因是胡虏无百年之运的继承制度。如此庞大的帝国,靠血缘纽带、靠诸侯分封,根本凝聚不起来。而但凡遭遇新老交替的继承问题,那就是死结。最后胜出的肯定是武力最强者。武力征服不了人心,人心散了,队伍自然没法带。

借助这个问题,梳理一下四大汗国。但四大汗国本身就有分歧。

一种说法是元朝(又称大汗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所以,元朝算是一个汗国,但地位显贵,是其他汗国的宗主。

一种说法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所以,元朝单独存在,但地位仍旧显贵,还是其他汗国的宗主。

然而,宗主地位不重要,后期越来越不重要。但是也并非毫无意义。因为起码能够勉强维持欧亚大陆的和平,蒙古人没必要再搞西征了。即便如此,元朝还是利用宗主的身份定位,拿到了好处。穆斯林的商业能力、草原的游牧骑兵、中原的雄厚财富,全被大元帝国整合在了一起。所以,应该承认大元是个伟大帝国,而且必须承认大元是几大蒙古汗国中最繁荣、最富饶、最强悍的一个。

无论采取哪种说法,都可以看一下其他汗国存在状态。了解了它们的存在状态,也就知道这些汗国为什么不会插手元朝的事情了。

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按宗法论,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一支。成吉思汗时期,封给术赤的,主要是花剌子模的故地。后来,蒙古人不断西征。于是,金帐汗国就以花剌子模为中心不断对外扩展。到后来,钦察汗国的幅员,已经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俄罗斯、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

你别以为地方大就是好事。现在这些地方,你都数不清楚有多少民族。而在当时,简直可以说部族林立,而哪个部族都有挑战汗国统治的实力。关键是汗国根本没有镇压一切的实力。这里的蒙古人本来就不多,而且更收不上多少钱来加强统治机器,所以只能各种分封羁縻。于是,分裂就是必然的。

蒙古人人少,而这里主要以突厥人为主,所以蒙古人只能入乡随俗,逐渐突厥化。后期分裂,也不用其他民族造反搞独立,蒙古人自己就能把金帐汗国杀到分裂。于是,汗国首先在蒙古贵族内部开始分裂。先是从金帐汗国中分裂出白帐汗国、青帐汗国。后来,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崛起了,金帐汗国就更加有名无实。到十五世纪,这片地方,基本进入战国时代,西伯利亚、喀山、克里木、那海、阿斯特拉罕等这些汗国纷纷冒了出来。

你要说金帐汗国还在,那也能成立。但金帐汗国甚至连东周的春秋时代都不如。到了1502年,金帐汗国寿终正寝,传37汗、历270余年。但是,元末的时候,已经自顾不暇,所以别指望它会操心大元帝国的事。

察合台汗国,最初以西辽的属地为基础,后来又占领了天山南北以及阿姆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按宗法论,属于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一支。

这个汗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天山。天山以南是绿洲城邦、天山以北是游牧草原。中原和草原为什么老打仗?就是两种文明的激烈对抗。两伙人就不在同一个语境,讲故事都讲不到一个频道上去,所以就别想和平共处。天山南北也差不都。但是,天山以南的城邦绿洲,经济基础远不及中原。所以,天山以北的游牧骑兵可以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但问题是欺负完了呢?你不能总去抢劫吧,输出完暴力就要输出秩序。但因为绿洲经济的基础太弱,根本支撑不起昂贵的集权统治。简单说,派出官吏去统治、派出军队去占领,但你赚回来的钱,不够给官员开工资、更不够给士兵发军饷。所以,天山以北对天山以南的统治,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交保护费、我不去揍你,一种粗放的威权模式就行了。

但是,这么统治肯定不会有什么力量。所以,但有外部插手,察合台汗国就得被肢解。外部插手是必然的。因为大蒙古帝国内部就一直各种乱,而察合台汗国却一直站队不正确。察合台一支的子孙们,长期跟大宗主不对付。

察合台的孙子哈剌旭烈,继承汗位。但由于反对蒙哥继承大汗之位,所以蒙哥大汗把河中地区交拔都(术赤之子)统辖。哈剌旭烈的统治,只限于东部地区。而哈剌旭烈这个大汗,还没到达察合台汗国,就死在就封途中。

后来忽必烈要当大汗,但察合台宗支又反对。那就啥也别说了,察合台汗国彻底卷入了大蒙古帝国的继位纷争。整个汗国成了大蒙古帝国宫廷斗争的角逐场,基本上就给打没了。

后来,察合台这一支终于在激烈的斗争中成熟了,起码不能再站错队。在阿鲁忽为、木八剌沙时期,重新复国。但是,也消停不了,后来又爆发了各种政治斗争和战争较量。察合台汗国在元朝快灭亡的时候,再次分裂为东西两部。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察合台汗国基本上就被帖木儿帝国打没了。东西察合台汗国存在了很久,尤其是东察合台汗国一直存续到清朝。但这已经跟中原没啥关系了。

窝阔台汗国,在察合台汗国的北部,最初继承了乃蛮人的地盘,后来逐渐控制了西辽的部分地区,大体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区。

但窝阔台汗国,不算窝阔台建立的。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成为蒙古大汗。所以,窝阔台的家产就应该是蒙古本部和中原地区。但是,窝阔台在成吉思汗时期也有封地。于是,就把这些封地分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你不能说这时候有一个窝阔台汗国。如果非说要有,那就是蒙古本部和打下来的金朝土地。

窝阔台这一支,与察合台一支差不都,也总是站队不正确。这伙人从来都跟蒙古大汗对着干。蒙哥要当大汗的时候,窝阔台一支不服。这是必然的。因为老爹窝阔台是大蒙古帝国的大汗和中原的皇帝。那么这时候就应该是窝阔台一支家天下。但窝阔台的儿子贵由不仅能力差而且寿命短。所以,窝阔台一支家天下,就没能成功。

窝阔台一系没有过分闹腾。主要是因为这时候的黄金家族勉强还算和谐。蒙哥把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分到了海押立(哈萨克塔尔迪库尔干与伊犁一带)。蒙哥死后,忽必烈要当大汗。窝阔台这一系接着不服,窝阔台的孙子海都,甚至公开造反,史称海都之叛。

忽必烈派遣木华黎的四世孙安童那颜(那颜是官职),带着四皇子那木罕和一群子侄们,去攻打窝阔台汗国。忽必烈派出了一支这么强悍的忽家军,肯定能把窝阔台打成破草台。

然而,这支忽家军,中道却搞起了兵变,把安童那颜和四皇子那木罕绑了、送给海都。这就是此时的大蒙古帝国,什么离奇的故事都能发生。

窝阔台汗国的当家人海都,还算明智。所以,就没跟这伙忽家军搞合作,后来也把安童那颜和四皇子那木罕送回给了忽必烈。忽家军也就里外不是人了,那还能干什么?于是,这伙人彪悍的蒙古骑兵就开始在草原上放飞自我、四处搞抢劫,直至杀到谁也不认识谁。

但窝阔台汗国,也不再承认忽必烈的宗主地位了,死活要闹独立。在1268年的时候,海都召集术赤一系、察合台一系、窝阔台一系,在塔剌思(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搞了一场西北诸王大会。会议的主题,就是脱离忽必烈大汗的控制,大蒙古帝国要彻底分家。

海都之乱折腾了四十多年,甚至一度出兵哈拉和林,打到蒙古本部。但是因为实力太弱,所以后来就被肢解了。东面被忽必烈的大元拿走,西面被察合台汗国拿走。这个汗国寿命最短,到1309年的时候就没了。

伊利汗国,也称伊尔汗国,疆域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至里海、黑海、高加索,南到波斯湾。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都在这个汗国之内。

但这个汗国,就跟成吉思汗就没啥关系了。主要是蒙哥期间第三次西征拓展的地盘。第三次西征的统帅是蒙哥的六弟旭烈兀。这家伙一路向西,把中亚和西亚都杀成了血海。蒙哥死于四川钓鱼城下的时候,各蒙古宗支就要返回斡难河畔参加大汗选举。于是,旭烈兀停止西征埃及,赶紧往斡难河畔跑。但是,因为他西征太远,所以走到伊朗的时候,忽必烈就继位了。之后,也就没必要回去了,直接建立了伊利汗国。

旭烈兀之后,是其长子阿八哈继位。这时候,忽必烈主动派遣使者,御赐了冠服,册封他为伊兰主君。这时候,伊利汗国还算大蒙古帝国的一员。但是,因为距离元朝太远,所以后来就是想跟元朝发生关系也没法发生关系。而伊利汗国也就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在第七代君主合赞汗时期,伊利汗国进行了改革,改宗伊斯兰教、改革赋税、整顿驿站、发展农业,在被同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发展,汗国达到鼎盛。

后来,帖木儿在中亚崛起之后,伊利汗国就被帖木儿汗国给灭了,大体上存在了120年。

除了短命的窝阔台汗国,其他的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利汗国,都跟帖木儿有关系。但这个帖木儿帝国真心无法列入大蒙古帝国。

帖木儿帝国,是在西察合台汗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壮大。但是,帖木儿的出身应该是突厥化了的蒙古贵族,与成吉思汗的几个宗支没什么关系。后来,有史学家考证,基本坐实了这家伙就是突厥人,不是蒙古人。但是,帖木儿是个搞政治的高手,一口咬死:我就是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的后代。

不管是否管用,反正帖木儿确实有点儿成吉思汗的风范。以中亚的突厥部落为基础,组建了强大的游牧骑兵,然后四处攻城略地,先是征服河中、后是取代西察合台汗国。之后,疯狂扩张,占领了今天的伊朗、阿富汗,而且还进攻北印度、屠城德里,甚至血洗大马士革、击败埃及。帖木儿帝国壮大之后,不可避免地与西边的奥斯曼帝国发生了碰撞。两大帝国发动了百万规模的军团鏖战,帖木儿完胜,土耳其人被赶出安卡托利亚。

巅峰时期,帖木儿帝国东起印度德里、西至叙利亚大马士革、北起咸海、南抵波斯湾。地方虽大,但这都没啥用。越是大帝国越是昙花一现,因为你根本无法把语言不通、信仰不同、风俗各异的各个民族和不同地区给整合起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分崩离析。

网上说大明差一点儿就遭遇了灭顶之灾。因为打遍欧亚的帖木儿已经集中了百万大军,要为大元复仇。而且,帖木儿已经亲率20万大军上路。但是,因为帖木儿死在了东征的路上,所以大明才躲过了这场亡国厄运。这就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一个分封的游牧加绿洲的帝国,根本无力与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较量。帖木儿完全就是夜郎自大,根本不知道崛起了的中央帝国到底有多强。

而且,根本就不用大明出手。就问一个问题,百万大军的后勤要多少人保障,而且还要接近万里的远征。百万大军,只有隋炀帝杨广凭借中央帝国的强身才能组织起来。其他的帝国,全都靠边儿站。

蒙古人三次西征,兵力规模也就在15万以内。而之所以能够一路向西、彪悍无前,主要是因为蒙古人军事无敌、欧亚小国富而不强。所以,蒙古人什么仗都能打赢,能够做到以战养战。但凡遭遇一次失败,蒙古人的西征就得失败,能不能安全回来都难说。

最后,没用大明出手,帖木儿死了,后来帝国也就崩溃了。而帖木儿的后裔甚至在发源地中亚,都待不住了,只能打穿阿富汗跑到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这就是蒙古人的几大汗国。金帐汗国自己就已经进入到了战国时代;察合台汗国搞成了东西分裂;窝阔台汗国开始臣服元朝后来被肢解消灭。而当帖木儿帝国崛起以后,中亚和西亚也就没有大蒙古帝国什么事了。

这些汗国还怎么可能插手大元的事情。而自1268年西北诸王大会开始,这些个汗国早就盼着忽必烈一系的大蒙古赶紧死了。蒙古人内部分裂,已经发展到了敌对程度。即便这些汗国有力量,也肯定不是去帮忙,而是去大元抢地盘。

帖木儿帝国,是在大蒙古帝国的躯体内发展起来的,具体是察合台汗国分裂之后的西察合台汗国。最初的发迹地是中亚地区。但蒙古贵族已经被突厥化。这时候很难分出谁是蒙古人、谁是突厥人。所以,帖木儿跟大蒙古帝国的关系,甚至连蒙古人自己都不承认。而帖木儿之所以打着察合台的旗号,主要是自己不自信,非要找个有名望的祖宗。但胡虏无百年之运,就是草原帝国的宿命,统统扛不了多长时间。帝国一旦进入巅峰,随即就会跳水衰落。

帖木儿帝国如此,大蒙古帝国也如此,其他几大汗国更是如此。唯一可以把国祚延长一点儿的就是东方的大元帝国。所以,大元的生命力一定比其他几个汗国更顽强。原因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原的财富能够支撑住大元帝国。但帝国的蒙古贵族,始终没法彻底汉化,一直是身在中原而心在草原。所以,覆灭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什么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无人出手相助?

在忽必烈争夺蒙古大汗之时,四大汗国已宣布与蒙古王朝决裂,已经脱离蒙古大朝。元朝建立,已与四大汗国毫无干系。九十八年后,明朝朱元璋灭了元朝,四大汗国早已经是外国人了!

只是可惜,唐代的李白出生地碎叶城和美丽的贝加尔湖今日都归于中亚诸国。

为什么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无人出手相助?

大家通常会混淆蒙古帝国与元朝,其实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有人把蒙古帝国比做周朝,把元朝比喻为周王,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比做秦齐楚魏四个诸侯国,其实这并不十分确切。

早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开疆拓土时,依靠的是子侄亲族,在成吉思汗死后,公元1260年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产生嫌隙并爆发战乱最终导致分裂,蒙古帝国实际上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这种民族从来对土地的概念很模糊,平时是牧民,饥荒变马匪,缺什么找富裕的民族就要,不给就抢,抢完就走,从不会想到占领或治理,这种理念根本不会适合建立一个国家更何况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拥有几百个民族和上百种语言,文字,货币,宗教的庞大帝国了。

元朝在统一中原后深受汉文化影响,逐渐放弃游牧民族习惯,已经成为了农业为主的封建帝国,而其余几个汗国也很有趣,有的是用武力征服土地后签下盟约,每年收别人贡品和金银,土地依然是别人去管理,自己也不派监管官员(实际上也没人懂管理),然后带兵会草原继续放牧,等年底收租。有的则陷入与当地不同宗教实力长期的斗争中,长久不能安定发展(对于没有完整宗教信仰的蒙古民族,很难在穆斯林,阿拉伯,印度等宗教盛行的地区站稳脚跟,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永远不能征服用有信仰的人民)最终被分化同化,逐渐失去了统治手段,消失在了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蒙古帝国准确的说只是成吉思汗的蒙古,而之后的四大汗国与元帝国是同民族,拥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阶级的不同国家,再加上分裂的原因本来就是因为权利分割不平等,所以仇恨大于亲情,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仇恨也许减少了,但亲情早也已经不存在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其他汗国有心援助,元帝国也不会答应,因为在统治者眼中,朱元璋等各路义军只是匪患,不会影响政权,实在败了,还可以退回大漠,继续过他们以前的生活,毕竟蒙古人眼中,那里才是长生天赐给他们的家。而其他汗国则不同了,他们带兵来,回直接影响自己政权的稳固,还会争夺元帝国的土地,因此对于其他汗国更加不信任。

最终事实也证明了,明朝把元朝赶回草原后,两者就相安无事了,二其他汗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消失了,不再有草原意外的汗国,更没有草原外的蒙古人了。

为什么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无人出手相助?

元朝灭亡时候,四大汗国各自为政,早已没有蒙古汗国刚刚建立时候的团结一致的状态,而且元朝灭亡前出现了五年更五帝的现象,很大的原因是继承人制度没有确立。

早在成吉思汗时代,没有留下很好的继承人制度,选择“择优录用”还是按照草原上的传统“幼子守灶”,到后来召开忽里雅苏台大会时候上的各种硬性条件如:血统出生、战功、以及各路诸王的支持。从窝阔台登上汗位开始,就种下各种不稳定的因素,窝阔台有自己的封地;叶密立,也有窝阔台汗国,但是也是宗主汗王,托雷既符合“幼子守灶”也拥有大量的军队,也有赫赫战功,到后来贵由汗死后,术赤系的拔都(金帐汗国的创始人,火锅的发明者)支持蒙哥汗(忽必烈的哥哥),从此蒙古宗主汗国落到了拖累系!为了得到支持,巩固地位,忽必烈没有召开忽里雅苏台大会,直接在上都即位,而阿里不哥则召开了大会,并且形成俩汗林立,忽必烈也和阿里不哥进行了常年的战争,直到忽必烈的孙子铁木尔·完泽笃(元朝一统天下的第二个皇帝)战争才结束,但是草原上依旧不服中央(元朝)

金帐汗国自己也自身难保,当时拔都的哥哥自己建立了一个白帐汗国,然后他的弟弟又建立了一个蓝帐汗国。因此金帐汗国可以说是一分为三了,所以说金帐汗国自身都难保了,哪里还有兵力可以去用来救助元朝呢?更别提到后期,金帐汗国可谓是风起云涌,诸侯纷争,已经变成诸侯万户的结局了。这些诸侯不单止与朝廷中央闹纷争还闹独立,所以说金帐汗国自己国内都还搞不定呢,哪有心思管别人,还要和俄罗斯大公进行战争!汗国四分五裂

察合台汗国一开始是窝阔台汗国的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后来这位开拓者去世了,接受了忽必烈及其儿子的帮助的察合台汗国,一点点地发展起来,后来才慢慢独立了,在这个过程中还将大部分的窝阔台汗国给占领了,到后面才愿意承认元朝是它自己的宗主国。后来也是因为权力斗争,察合台汗国风雨飘摇,后来中亚的强者瘸子帖木尔建立了汗国(和朱元璋同时代)

伊尔汗国建立的最晚。到了合赞汗时候为了争取伊斯兰势力的支持,将汗王称号改为了“苏丹”!

不是四大汗国不愿意出兵相救,

而是他们自己连自己的事都搞不定,所以实在是束手无措了,腾不出手去救元朝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元朝灭亡。

为什么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无人出手相助?

第1信息不沟通,好多情况都不知道,第2为了接班人的问题,早闹矛盾了。第3各自为王以后,互相联系的不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