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没死于暴秦,为何相继被自己人杀死?

陈胜称王后,六个月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就失败了,在历史上可谓昙花一现,轰轰烈烈的兴起,十分惨烈的落幕,令人惋惜,更令人悲催的是陈胜吴广没有死于暴秦,竟然死在自己人的手上,这是为什么呢?

陈胜吴广二人率众砍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这就是“揭竿而起”的典故,他们以“伐天道、诛暴秦”为口号,以“苟富贵、勿相忘”为理念,率领农民军占领了大泽乡,而后攻打蕲县,然后拍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一连攻克了几座城池。

他们一面进军,一面不断地补充兵源,一面不断地补充粮草,等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卒几万人,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

攻克陈县后,陈胜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杰前来开会议事,与会的人都说,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昏君,诛灭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国的政权,论功劳应该称王,陈胜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于是就自立为王,国号是张楚。

这场起义很快就席卷了全国,受到秦朝暴政的百姓,纷纷杀死地方官吏来响应陈胜,多的不计其数,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一时间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起义军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

骄奢淫逸的秦二世听闻起义军逼近咸阳,如晴天霹雷,大惊失色,在都城空虚、调兵不及的情况下,只好依少府章邯的谋略,赦免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封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陈胜称王后,封吴广为假王,这个假王怎么听起来都有点怪怪的感觉,不知道当时吴广心里舒不舒服,好不好受,假王应该只是暂时的,非正式任命的王,人家吴广和陈胜一起揭竿的,也是一样的屯长,陈胜虽然名头响点,但也不能亏了吴广啊,好歹得给点实在的东西,在这个时候官职称呼是最重要的,可以有权力来发号施令,也好给虚荣心一个交代。

陈胜派吴广去攻打荥阳,派周文去攻打咸阳,咸阳是秦朝的重兵之镇,随便是打不下来的,章邯率领自己训练好的新军和周文展开了正面交锋,很快周文的起义军就被这几十万由囚犯组成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章邯也迅速将周文斩杀,周文的死对起义军来说就是一场重大的打击,起义军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

此时,吴广的军队在攻打荥阳的时候也是屡屡失败,起义军将士在听到周文被杀的消息后,吴广的部下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吴广部将田臧和李归一番密谋后,弄了一道假帛书,一人假装念诏书,一人乘机拔刀轻而易举地砍下了吴广的头颅,吴广死后,陈胜的起义军更是军心大乱。

田臧等人把吴广的头颅送给了陈胜,陈胜不但没有责罚田臧等人,反而封赏了田臧,提他做西路军统帅,如此看来,是陈胜看不惯吴广,借田臧之手除掉了吴广。

陈胜的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他的起义军离心离德,一起有实力的头目也把 目标转向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称王,不打算跟着陈胜干了。

在事业逐步强大后,陈胜变得日益骄傲,蛮横无理,在合作伙伴吴广被杀后,没有了竞争对手,权力更加独居一身,随意处死部下,就算是大泽乡一起发过誓的也不例外,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有些人因为害怕不得不自立为王,这就使得张楚政权出现危机,给了秦朝反扑的绝佳机会。

公元前209年,章邯打败荥阳的田臧后,乘胜追击陈县的陈胜,陈胜和章邯展开决战,但陈胜还是输了,退守到现在的安徽蒙城,还是敌不过秦军的清剿,在逃跑时,陈胜不断地催促车夫庄贾,甚至拳脚相加,被打急了的庄贾忍无可忍,就把陈胜给杀了,投降了秦军。

昔日大名鼎鼎的陈胜吴广,就这样倒在了不起眼的部下手里,确实窝囊,如果他俩都是战死或许还对得起“起义”二字。

陈胜吴广起义从谋划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究其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不忘初心,但他们的起义还是动摇了秦朝的根基,为后来刘邦项羽推翻暴秦奠定了基础。

陈胜吴广没死于暴秦,为何相继被自己人杀死?

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为什么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因为陈胜吴广之前是没有农民起义的,并且陈胜吴广之前的政治是贵族政治,是由诸候、卿、士大夫参与的政治,普通人和平民是无法参与的。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既然是第一次,也就是说没经验的,陈胜吴广又是秦末第一个起义的,也就是说是出头鸟。

中国历史上失败的农民起义军,绝大多数失败的原因是内部问题,如太平天国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堡垒往往都是最先从内部被攻破的,而一个内部有问题的政权,往往不长久,而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就是典型的有组织、无纪律、有纲领、无执行、有口号、无贯彻。

陈胜吴广的起义在一开始之所以能够进展神速,不是陈胜吴广很强大,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秦法严苛,人心背秦。

汉朝著名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陈胜吴广出身贫寒,没有很高的才能,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又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带领几百人的队伍,砍伐树木当武器,举着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无不响应云集,很多人都跟着陈胜吴广一起打暴秦。而秦朝失败的原因就是:不施行仁政。

陈胜吴广起义之初取得的成果是他们自已也没有想到的,进展简直神速,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攻取了五座县城,发展到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几万人,起义不到三个时间,陈胜称王,并且关东六国也相继复国,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

飞速发展的同时,陈胜确立了不少纲领,建立了“张楚”政权,打着项燕和扶苏的旗号起兵,喊出“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确立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的总体作战方略,在表面一片繁荣顺利的背后,隐藏着陈胜政权的致命缺陷:内部问题。

但凡是一个组织,都会有内部问题,陈胜吴广起义军的问题是什么?

1、内部争权夺利问题;

吴广是怎么死的?是被同为起义军将领的田臧所杀,这叫什么, 这叫自相残杀,争权夺利,当时的吴广可是假王,也就是副王,算是起义军的副统帅,田臧居然也敢杀,说明了什么?说明起义军内部极其不团结。这和太平天国的失败如出一辙,也是自已人杀自已人,杀到最后,就失败了。

内部的争权夺利,造成起义军实力的严重下降,先后被秦军主力击败,田臧被章邯所杀,就连陈胜也被章邯击败,被迫逃走,在失败的情况下,陈胜手下的车夫杀了陈胜。

2、组织纪律与赏罚不分明问题;

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陈胜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民,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成为了张楚王,生活一下子就变得富贵了,陈胜的思想发生变化,安于享乐,与部众关系疏远,纵容朱房、胡武等小人,不以道义、法制约束部下,而以个人喜好处理政务。

上有所好,下必效仿。陈胜以个人喜欢处制部下,导致身边聚集了一批小人。将领们就不再愿意亲近陈胜。

田臧杀了吴广,叫擅杀大将,陈胜不但不处罚田臧,反而给田臧加官进爵,这叫赏罚不分明。陈胜不处罚此类行为,反而鼓励,这种行为就在义军内部会再次发生,导致内部严重矛盾及不信任感蔓延。

3、用人问题;

陈胜的用人存在很大问题,没有有效手段约束下属。陈胜派武臣攻打赵地,结果武臣自立为王,陈胜不但不讨伐,反而承认,结果这种行为起义军内部层出不穷,武臣派韩广打燕地,韩广效仿武臣自立为燕王,陈胜手下有实力的将领都去割据一方了,起义军严重分裂。

陈胜死于自己的车夫,就是明显的用人问题,自己的车夫都不能效忠陈胜,更别说拥兵自重的部下。

吴广死于同为义军的田臧,这是争权夺利的内部问题。

两人相继死于自己人手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一系列的问题。

陈胜吴广没死于暴秦,为何相继被自己人杀死?

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能力问题;二是口号问题。其中口号问题更为突出。

陈胜、吴广是随机起事,之前没有酝酿和筹备,格局和眼界也不足以支撑王者的地位。陈胜称王步入舒适区,维护权威的手段是简单粗暴的苛察和刑罚,比起秦朝不惶多让,结果一样背离人心。他在享受完佣耕伙伴“夥夥”赞美之后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也让手下缺乏安全感。他最后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死,不排除这种矛盾累积的爆发。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将军田臧说他“不知兵权”不无道理,说其为人“骄”也获得同僚认可,说明吴广的能力一样存在缺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抓住了痛点,号召力极强,但也存在理解的偏差:陈胜是自己当王不想与人共享,大伙想的是我也会有机会。如此矛盾不可避免:武臣攻赵后做了赵王,韩广略燕后做了燕王,葛婴夺东城立了襄强,周巿占魏地拥戴魏咎。而陈胜则软禁武臣家人,杀掉承认错误的葛婴,数次拒绝魏咎的履职。想不到一块儿,自己人就成了对手,不可能有好的结局,陈胜即便不被车夫杀死也一样难成正果。同样,田臧不服吴广也是这种思维的延续。

陈胜吴广没死于暴秦,为何相继被自己人杀死?

陈胜、吴广是秦末起义的领袖,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两人的命运颇有类似之处,他们都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部下之手。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吴广被部将所杀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建立楚政权。作为起义的发起人与领袖,吴广被封为假王,假就是代理的意思,督诸将西击荥阳。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吴广虽是起义元勋,但有两个缺点:其一是比较骄矜,毕竟是革命元老,突然从平民成为楚政权的二号人物,转变来得太突然,以致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行事比较专横,不太愿意听部下的意见。其二是军事水平不高,毕竟是半路出家,没经过军事训练,也缺少这方面的天赋。

吴广出击荥阳,久攻不下。一方面是吴广指挥才能有限,另一方面是荥阳的抵抗异常顽强。由于秦国统一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东方六国虽然被灭,但人心并不归附秦。故而陈胜吴广起义后,多数东方郡县并没有誓死抵抗的决心,各地郡守、县令遭到义军进攻时,逃得比谁都快,有些地方索性举旗投降。但荥阳比较特殊,因为荥阳乃是战略要地,镇守荥阳的敌将是三川郡守李由。李由是秦丞相李斯的儿子、他不可能像其他郡守那样弃城而逃,既不能逃,也不能投降,只能顽强抵抗。在李由的顽强阻击下,吴广督诸将攻打四个月仍未能攻下。

随着战事的进展,形势对吴广极为不利。

陈胜政权的另一名大将周文率师西征关中,遭到秦名将章邯的迎头痛击,最后不得不退出函谷关。章邯紧追不舍,一路追击至渑池,大破张楚兵团,周文战败自杀而死。秦军精锐已出关,正在攻打荥阳城的吴广兵团有被消灭的危险。

这时,吴广麾下的部将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们所的意见又常被吴广否决。以田臧为首的部将们于是秘密商议,认为“假王(即吴广)骄,不知兵权”,如果不除掉吴广,恐怕会被章邯大军歼灭。于是他们便决心发动兵变,铲除吴广。田臧等人假称得到陈胜的诏令,突然兵变,诛杀吴广。可怜这位首义英雄,就这样糊里糊涂死了。

田臧等人反对吴广的内情,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但事实证明,田臧本人的指挥水平,并不见得比吴广高明,因为他很快就被章邯大败,死于战场。

第二,陈胜死于叛徒之手

陈胜之死,与吴广有类似之处。

首先是陈胜称王后,脱离群众,杀戮有功,以致于部下离心。比如说陈胜麾下大将葛婴,陈胜起义后,派葛婴攻略东城。葛婴攻克东城后,陈胜已经称王,但葛婴还不知道,于是自作主张立了一位楚王。尽管葛婴后来废掉这个楚王,仍被愤怒的陈胜处死。除了葛婴之外,还有不少将领被陈胜所杀,史书称:“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此时陈胜虽然建立政权,根基却还浅,在这个时候就大杀功臣,不免令人离心。

于是便有不少部将选择脱离楚政权,另立门户。比如部将武臣,在攻略赵地后,自立为赵王;武臣的部将韩广,自立为燕王;另一位部将周市则拥立魏咎为魏王。在这些部将纷纷另立门户之时,周文、吴广相续败亡,陈胜的楚政权遭到沉重的打击。

周文与吴广两大兵团先后被秦军歼灭,陈胜面临巨大的压力。秦将章邯一鼓作气,派部将进攻郯县,击破楚将邓说,邓说逃回陈县,被陈胜斩首示众。章邯攻势如潮,再次击破楚将伍徐的部队,兵锋已杀抵陈胜的老巢陈县。楚柱国房君领兵迎战,又被秦军杀得大败,房君战死。紧接着,章邯进攻驻扎在陈县以西的张贺,楚军大败,张贺被击毙。

此时,楚政权的首都陈县已是危在旦夕。不得已之下,陈胜撤出陈县,他先前往汝阴,后又到下城父。一连串的失败,令楚政权内部人心涣散,有些人开始信心动摇。陈胜的马车夫庄贾就是贪生怕死之辈,眼看陈胜大势已去,他开始为自己谋退路,于是丧心病狂痛下杀手,杀害陈胜,拿着陈胜的人头,去向章邯投降领赏了。

陈胜吴广没死于暴秦,为何相继被自己人杀死?

历朝历代皆如此,各路力量推翻前朝,胜利之后互相残杀,最后小人得志诛杀功臣 ,作局做画,抹黑前朝标榜自己,如何如何,最早明人当属范蠡,功成名退,卑鄙 小人 李世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后都被诛杀灭尽,改写隋朝历史,.,,,‘

陈胜吴广没死于暴秦,为何相继被自己人杀死?

格局,眼光,胸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