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一支上千万人的军队里出现个把傻逼指挥官,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肯定不会是战争中的普遍现象。在已经发明了机枪火炮等杀伤力强大的武器的时代,只会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人海冲锋的一方最后能打赢战争,则是不可思议的。就算苏军人数再多,能比德军的子弹还多吗?
尤其在斯大林格勒城市战场内,坚守城内的苏军62,64两个集团军,总兵力人数(哪怕加上渡过伏尔加河来的援兵在内)其实也并不高于进攻的德军第6集团军。如果在兵力火力都逊于对方的情况下,还会在大白天开阔地搞缺乏火力支援的密集队形冲锋,那两个集团军怎么可能在这个地狱熔炉坚守那么久?
至于《登陆之日》,则是bug铺天盖地的神作,简直堪称影视界的钓鱼文了。别的都不说,就说城市冲锋的那一段。首先难道编剧没听说过共产主义国家参军还有政审这个东西吗?一群敌国的俘虏兵,在没有经过任何政治审查的情况下,苏联居然会直接放心大胆地把枪支弹药发给他们?编剧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此外这部片子开头几个朝鲜人因“参与暴乱”被日本法院判决参军也是雷出天际的神展开。在二战时的日本帝国这个如此讲究政治的国家,居然会把政治犯安插到军队里去?这是何等难以置信的作死精神?其次编剧对当时军人在日本的地位、整个日本社会对军人的尊敬程度是否也存在严重误解?把犯人送到军队里去,这是惩罚还是奖赏?编剧以为二战时的日本帝国是宋朝时的中国?以为“充军”是一种刑罚?)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非常巧,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两部电影:《登陆之日》是由韩国和美国合拍的一部战争片,韩国导演姜帝圭执导,张东健、小田切让、范冰冰等主演,2012年上映。影片说的是出身悬殊的两名日本军人因长跑结怨,在战场上互相伤害,被苏军俘虏后又相互支持,结下深厚友谊,最终一人死亡,另一人替他完成意愿的故事。范冰冰在该影片中饰演一名日本狙击手,用一支步枪一颗子弹干掉一架战斗机,最后秒死。豆瓣评分6.8。
《兵临城下》是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裘德·洛、雷切尔·薇姿主演,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其中贯穿了瓦西里与政委丹尼洛夫和美女狙击手塔妮娅之间的爱恨情仇。豆瓣评分8.2。
如果从一个观影者的角度来看,两部电影无论在场景设置、电影情节、人物表演等各方面应该是不错的作品,可以说是引人入胜。但是,两部电影都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两部电影都以二战中的苏联为背景,但是,两部电影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没有苏联人参与,全是旁观者在拍摄他国的电影,而且,无论是法国还是美国的盟友韩国,都对二战时的苏联存在偏见,所以,影片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让苏联人不高兴的镜头,或者是与历史事实不想符合的情节。两部电影中都描述了二战中的苏联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兵临城下》是这样的。猎手瓦西里到达前沿阵地领取枪支,前面的人领了一支枪,而他只发了五发子弹,发放武器的人冲他大喊,枪支不够,两个人一支枪,你跟着前面的人,他死了,你用他的枪。真够悲壮的,后面的战友就像死神一样跟着自己,想一想都后怕。
战士们一窝蜂的向前冲,最终被德军像打靶一样轻松收割,回头跑的人又被己方的督战团机枪狂扫,没有死的还要被德军的战场清理队补刀,瓦西里前面的战友如愿死了,但是枪被别人抢走了,瓦西里还是两手空空,只好躺在死人堆里装死。
第一个话题,二战的苏军真的穷的两个人一支步枪吗?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一书记载:在苏军的两次战略防御战役的过程中,德国武装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42年夏秋在斯大林格勒的争夺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死伤近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两千多门,坦克和强击炮一千多辆,以及战斗机和运输机一千四百多架。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防御阶段的浴血奋战也招致了人员方面的巨大损失,都整的激烈程度和长期性要求大量消耗物质技术器材,总共消耗步枪子弹一亿七千二百二十万发,炮击炮弹三百八十万发,地面炮兵炮弹三百多万发和高射炮炮弹五十万发以上,在这段时间内运送到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光是弹药就有五千五百四十节车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斯大林格勒会战防御阶段其实就是弹药消耗战,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不间断的提供支援,怎么会脑残到只堆人不堆武器弹药的程度呢。
这是一张苏联主要武器装备产量、各时间节点保有量、损失量,从中可见,苏军装备的武器数量是相当庞大的。
数据显示,1942年1月1日,苏军共装备轻武器:左轮手枪和手枪93万把、步枪和卡宾枪376万支、冲锋枪10万支、轻机枪8.1万挺、中性机枪3万挺,重机枪2200挺。
装备这么多武器,不发到战士手中,难道藏到仓库里当柴烧吗?明显不符合常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二战中的苏联是欧洲第一工业大国,具有强大的军事工业,陆战武器装备门类齐全,数量庞大,根本不存在不够用的问题;2、苏军也不是全员配枪,个别军兵种就不需要配枪,这一点全世界的军队基本都一样;3、多读书,少轻信电影,少凭感觉,少脑补。第二个话题:苏联真的像电影中那样对后退的战士当场射杀吗?在《兵临城下》里,刚上战场的新兵面对德军的疯狂扫着,只能后退,而自己阵地的机枪也向他们开火,后退就意味着背叛,必须处决。
第一次看时,对苏联现场处决后退战士的做法非常愤慨,但是,仔细想一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绞肉战中,双方最缺的就是士兵,怎么会做出自绝后路的事情呢。
仔细翻阅资料,我们就能发现,这就是法国导演对苏联的高级黑。
其实这个梗的来源主要是1942年苏军颁布的227号命令。
这是227号命令的影印件,全是俄文,我们直接下面推出翻译。
仔细阅读第一和第二部分,不难发现,所谓的督战队(也有翻译成“护卫队”“阻拦队”)只是单独给临阵脱逃的军官和政委而组成的“惩戒营”而设立的,并不像电影中那样随便向普通士兵开火,指令中只是说明“处决”制造恐慌者和懦夫,并没有说拿枪突突。
对于临阵脱逃的士兵,并没有和军官及政委一起被抓到惩戒营,而是分配到“戴罪立功连”,督战队只负责监督惩戒营,没有权利处决戴罪立功连里面的士兵。
而且,就连督战队这个编制,也在227号指令颁布三个月后的1942年10月悄悄废除了。原因很简单,这项措施除了打垮自己帮助德军外没有任何好处。
而且苏军军官也不是傻子,各个部队都需要兵员,谁会向自己的士兵开枪?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发布的斯大林格勒行动报告显示,1942年8月1日至10月15日,反撤退小分队共拦截了140775名从前线撤退的士兵,其中3980人被逮捕,1189人被执行枪决,2961人送往惩戒营,131094人被遣返回部队和中转营地。
护卫队拦截逃兵画面截图
看到了吗,人家只是把吓破胆的士兵赶回前线而已!
战场上的逃兵就是现在,不就地枪毙,也得上军事法庭,可以说,227号命令改变了红军的无组织无命令擅自撤退的现象,激发了红军的战斗勇气。为了把问题解释清楚,写的有点长,希望大家谅解!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精彩历史!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这就是纯粹的抹黑了。真要像电影那样演的,苏联士兵不如德军,枪不如德军就连子弹都缺乏的话,那苏联是如何赢得战争的?靠喊口号把德军吓跑的吗?苏联的优势到底是那些呢?苏联的优势就是火力优势和士兵数量比德军多。苏联好歹是当年欧洲工业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质量比不上德国)。由于前期苏联大量的军队被围歼,招募的新兵蛋子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但只能仓促上战场对阵精锐德军。指望只培训几天的新兵立即变成神枪手根本就不现实,而事实就连新兵能否打准敌人前线指挥官都持悲观态度。既然质量不行那只能数量来凑了,步枪射击精度不如德军,苏军高层就直接给新兵配发波波沙冲锋枪,一梭子子弹总能蒙中几个倒霉鬼吧呵呵。所以前线士兵手中波波沙很多。苏联的火炮一直比德军强,不管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至于坦克我就不多说了,只能说苏联坦克海终于战胜了元首的动物园。不过苏联士兵的军事素养比德军差太多,所以一场仗下来苏军损失要大于德军。但是苏军还是凭借着比德军多不到两倍的人员物资力量赢得了这场战争。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确实如此。
在早期与白军作战也有,似乎是整个战斗民族的固有传统。
与现代发达的西欧工业国家相比,苏联显然是落后了,甚至和美英达联盟,要求的清单除了食品,燃料之外,甚至还包括了子弹。
德国的闪电入侵更是席卷大部分苏联国土,工业重镇全都陷入战争,虽然斯大林尽可能地搬迁工厂,但远远不足保障前线的物资,军事装备能够充裕,因此重拾旧传统是可信的。
一人拿枪,后边的人拿子弹和手榴弹,确实很残酷,很悲哀,但也是无奈。
可不这样拼命,斯大林格勒是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直到中后期,缓过劲的苏联才改变了这一窘境。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不大可能吧。因年代太久,不知当时的具体情况,但从书中得知,当年苏联有许多射击俱乐部,而且苏联人尚武,应该是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拿得到武器吧。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多看看苏联方面的历史书,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