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的重装步兵魏武卒可以横行天下,而到了宋朝的重装步兵,却是任人宰割?
谢邀
刚看到这个问题,不知从何入手。😓
问题不靠谱,答案更不靠谱。说是问答达人,不过是百度先锋。😂
首先,魏武卒横行天下了吗?统一六合的却是秦国。
其次,宋朝的重装步兵任人宰割了吗?岳飞、吴氏兄弟有话要说。
再次,宋朝重装步兵装备步人甲了吗?同期辽、金、西夏、蒙古铁甲都有实物遗世,步人甲仅在《武经总要》上可觅芳踪。
宋朝武备弛废,“天下岁课弓弩、甲冑,入充武库者以千万数,乃无一坚好精利实可为备者……故所积虽多,大抵蔽恶”~《宋史.志第一百五十》
平常兵器尚且“铁刃不刚,筋胶不固”,还能生产装备逆天的步人甲?要是《武经总要》里的兵器都能让宋军装备,大宋早就星辰大海了。
步人甲有多重,前面诸位答主百度得清清楚楚,不赘述。穿上步人甲,携带上武器、七日给养、炊具寝具等杂物,宋军重步兵负重应在50公斤以上。~《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
与之相对应的是,2007年,美军作战负重44~61公斤,在作战和训练中共造成腿部拉伤、膝伤25.7万例。
宋军不是人人都会武功。
宋军装备除少量铁甲、皮甲外,主要装备纸甲。
当然,这种纸甲并不是我们平常书写的薄纸,而是厚达三寸、棰实的“纸块”,价廉易得,性价比较高。
北宋仁宗曾令“淮南、江、浙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王安石说,“今士卒极窘,至有衣纸而擐甲者,此最为大忧”。南宋高宗末,四川“调梁、洋义士万数,授以楮甲,驱使与金军交锋”。完颜亮南侵,“沿淮处逃移民社、乡兵、强壮动以万计,随身各有长枪、纸甲”。南宋中期,“两淮民兵最便于皮笠、纸甲、皮甲”。金军攻蕲州,宋廷“催造纸兜鍪一千副”。理宗时,敕令常德府造“纸甲三千副”。…………
“纸甲用无性极柔之纸,加工锤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涌幢小品.纸铠绵甲》
纸甲“殊省费”,防护性还行,缺点在于过厚,不灵便。所以宋军战败后常“弃纸甲而奔”。
宋军对手的特点
辽军避硬仗,“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败退无耻,散而复聚”。
西夏骑兵惯披重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不可入”。
金兵“更进迭退,忍耐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遽追,败不至乱”。
“金军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吴璘传》
以上,骑兵的机动灵活是宋军最大的威胁。人形碉堡在与骑兵的战斗中毫无意义。
“军无众寡,士无勇怯,以治则胜,以乱则负”~《武经总要》
在平原地带面对呼啸来去的大队骑兵,消除己方步兵的恐惧心理,稳定方阵,最多只能保持不败,真要打败敌人,还得以骑兵对付骑兵。例如岳飞郾城大捷,宋军背嵬、游奕轻骑兵首先与金军铁浮图交战,往来冲杀,其后步兵接战,协力破敌。
“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岳飞
之所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不单在于岳飞治军极严,也在于岳飞麾下有上万骑兵。(背嵬军便有骑兵八千)
宋军战阵
“枪之队在前,弓次之,弩次之……虏骑若近,先发弩,枪、弓队小坐……”~张浚
“逢敌欲战,必成列为阵,甲军弓、弩手并坐(远则发弩,稍近则发弓,敌军冲近则)令甲军枪手密依拒马,枕枪撺刺”~吴璘
阵型很理想,实际效果不见太好。因为宋军怯于肉搏
(岳飞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训练士兵不怯,砍马腿之举不管成功与否,不用说敌人刀剑,仅重骑的撞、压、踩踏就几乎可以让靠近的人必死无疑)
北宋(百人为一都)“刀手八人,枪手十六人,其余七十余人并系弩手”;南宋“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
这就意味着敌人的骑兵只要撞开第一层枪牌兵就可以肆意屠杀。
理论上的强弓硬弩在实战中对敌人骑兵并未造成太大威胁
穿云裂日的神臂弓有效距离一百步左右,骑兵冲刺仅需十秒,宋军弩手只来得及射一矢,最熟练的弓手也最多发两矢。
并且,“神臂弓、马黄弩虽中国长技,然军兵中能射者亦少。”~宋钦宗
以下与本答案关系不太大
几位小哥骑着高头大马立于本阵前,是想替敌人挡箭么?
本阵右翼,刀枪不入!
如果将第一排的盾牌换成原木架子(拒马)就有点象宋军阵型了。
为什么战国时的重装步兵魏武卒可以横行天下,而到了宋朝的重装步兵,却是任人宰割?
首先,这个提问方式就有两点不妥:1.魏武卒也并不是能够横行天下,历史上魏武卒的主要战绩是在魏国前期面对秦、中山、楚等国时打出来的,后期也累遭败绩。2.宋朝的重步兵有过数次重大失败,但是也并非任人宰割,相反,在北宋末期,实际上西军已经把西夏打到了灭国境地。而最后被金国所灭,一方面是军心士气不足,一方面是上层领导的问题,和重不重的没关系。以当时那个情况,就是全骑兵部队一样干不过金国。下面我们详细说说两者的对比:
魏武卒:
魏武卒的出现有两个基本前提:1.吴起自成体系,有别于传统军事思想的精兵路线。在战国早期之前,各国的主要军事思想仍然是战时征发大量民众入伍,配合少数精锐常备军来完成作战,所依靠的是人数武器的优势,所以那时候强调“万乘之国”。但是吴起认为,数量不足以战胜质量。在担任西河令期间,选拔精锐,裁撤老弱,严加训练,用优良的装备加上强大的单兵战斗力训练成了战国早期的王牌:魏武卒。 2.魏国早期迅速崛起的自耕农(小地主)阶级。在春秋乃至战国初期,大部分国家仍然是“国人”(贵族和自由民阶级)当兵,普通的隶奴是不能当兵的,这个和当时西方的希腊城邦比较相似。而魏国在魏文侯时期大力变法,国力强大的基础就是大量的自耕农阶级的崛起。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通过勤劳努力获取了一定的财富。而受到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是很崇尚武力的,希望通过军功获得进一步提升家族地位的机会。
这两点组合起来,为吴起训练出强大的魏武卒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当其他国家也在变法中崛起,甚至更加强大之后,魏国自己却逐渐失去了供养大量魏武卒的能力。因为当魏武卒有一个好处,他们一旦成为了魏武卒,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田宅,免除赋税等。但是他们战场上获得了功劳,却不一定有非常丰厚的奖赏。有点类似于,你一进公司,直接发了你一百万,但是以后你得了成绩,就给你一次一百。这就导致了魏武卒成军的成本很高,但是时间长了战斗欲望却下降了。在魏国逐渐腐败,且接连战败损失了大量精兵之后,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重建魏武卒。而后期强大的秦国是不会给魏国这个机会的。
宋朝重步兵:
宋朝重步兵在早期战斗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有大梁精兵甲天下的美称。这并不是虚言!要知道,宋太祖时期,宋朝就靠着这十几万禁军,伐灭南唐,攻破西川,征讨北汉,力敌契丹。而这支军队直接来自于五代第一雄主周世宗柴荣。大家都知道柴荣最后御驾亲征,打算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时三关已下,却不幸驾崩于病龙台。可以说,北宋早期的部队是一支有传统,有战斗力的强大部队。可惜,毁在了赵光义这个货的手里。高粱河惨败之后又第二次北伐又失败,直接打断了大梁精兵的脊梁。老兵不在,只好依靠数量来凑。这就是北宋后来冗兵的由来。
宋朝拥有中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经济实力,而同时期也因为丢失了养马地而不得不依赖重装步兵和远程部队组成的步兵方阵来抵抗北方强国的骑兵部队。宋朝军队直接承接自五代十国,而那个时期的部队是有很多奇葩习俗的。比如,出兵要赏钱,开拔要赏钱,战斗要赏钱,弓箭手每次射击都要赏钱,甚至发生过因为赏钱不发而当场哗变的。宋太宗在灭亡北汉之后进攻燕云失败,宋朝皇室自己事后总结也是认为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灭亡北汉之后没有及时发放赏钱而导致了士气低迷。当然了,这个在宋朝前期问题不大,因为两个字:有钱!!
宋朝并不是不重视武力,相反,他们是相当的重视武力。每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七成用于养兵。但是事实证明,精兵是打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京营禁军装备豪华,粮饷最高,但是打仗去连西军的脚丫子都比不上。可以说宋朝百万禁军的核心主力就是西军。西军由于常年和西夏征战,士兵普遍拥有较强的战斗素养和战斗欲望。甚至就是陕西缘边各地的乡社弓箭手的战斗力都非常高,毕竟是保家卫国。
那么后期为啥就不行了呢?一方面 ,金国战斗力简直不要太强,数年之间灭亡辽国。战斗力几乎代表了冷兵器时期的一个巅峰状态。其实金国当时的部队有点类似于魏武卒刚诞生的时候的感觉,数万就足以横行天下。那北宋除了西军可以稍微打打之外,河北,河东以及京营的禁军,这种承平日久的烂泥部队自然打不过,和装备无关。后来金国部队战斗力迅速下降,而南宋初年的宋朝部队又经历战火历练,也总算能和金国打一个有来有回了。那是后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