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马军团能在长枪林立的时代靠短剑所向披靡?
罗马军团的时间其实挺长的,“军团”(legion)这一概念从公元前5世纪就出现了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崩溃的公元5世纪,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随着罗马人国家制度和面对敌人的不同,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也是在变化的。
早期希腊化时代,罗马人一样玩长矛啊!
按照记载,当时罗马第一阶级的重装步兵完全是希腊式的,大型、凸面、金属包覆的圆盾(aspis或hoplon),金属胸甲、胫甲、长矛和头盔,是必须负担的装备。
罗马人大规模换装短剑则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当时罗马军团正在和萨莫奈人在意大利山地作战,史称萨莫奈战争,一共有三次。
在山地作战,长矛当然不顺手,改成西班牙短剑是正常选择啊!这种短剑源自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在西地中海地区特别流行。
这种短剑正面作战时面对长矛当然很吃亏,比如狗头山会战,一开始罗马军团就被马其顿方阵的长矛戳了个落花流水。之后靠马其顿方阵在山地行进出现漏洞,给了罗马军团机会,很多罗马的中级军官身先士卒,带着中队级别的罗马人杀进去贴身肉搏,才打赢的。
特别要强调的是,罗马人能在地中海地区大杀四方,靠得不是短剑!
战略层面上说,罗马国家实力强大,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在坎尼一口气被汉尼拔干掉了八万人,然后还能集兵再战,生生耗死了那个战术天才。
在战术上,标枪和大盾才是罗马人的杀招:
一两轮标枪过后,轻装的敌人步兵就已经死伤惨重,而重装列阵的敌人也会因为盾牌的大量损坏,在阵列上露出缺口。这时候,手持大盾短剑的罗马军团士兵就可以冲上去近身格斗压垮对方。
说到底,那种西班牙短剑在西地中海地区非常流行,装备那种短剑的国家和民族特别多,为啥就罗马人打下了那么大的帝国?
道理很简单,人家靠的不是小小的短剑啊!
为什么罗马军团能在长枪林立的时代靠短剑所向披靡?
罗马人不是一直用短剑的,王政时代和共和早期都是妥妥的希腊范儿,长矛配圆盾。因为罗马的北边是本地土著伊特努利亚,南边是希腊的大希腊殖民地,周边是同样的拉丁城邦,大家武器系统都是希腊样式的,所以没啥感觉不好的。可是后来高卢的一支山南高卢(今天的米兰,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地方)胆儿肥了,经常南下打草谷。这些高卢人身高体重,喜欢用双手重剑和战斧,经常双手一挥劈就把罗马人的长矛荡开,再来一下砍开圆盾,罗马的部落小哥就挂了。后来被屠了太多次,罗马人就怒了,讲所有以前按部落划分的军队大队全部打散,形成后代大家熟悉的三线阵,第一线叫哈斯塔提,就是青年兵,用短剑方盾,先去消耗敌军的力气。第二线叫普仑斯普,中年兵,也用短剑方盾,当青年兵把敌军打得没力气或者被人家打来差不多耗光力气的时候他们就出击做主力肉搏。如果中年兵没能拿下胜利,还是使用长矛圆盾的第三线,崔阿睿,就是老年兵,最富有战争经验但是体力不行,人数也只有前两列一半的四十多岁大叔就要来收拾场子了。如果第三线投入使用还打不过,罗马人就一般要寻求脱离接触,休息一下再来。有的时候人才有富余,还能组织一些少年在第一线接触之前扔标枪削弱对方时期,这些人算少年兵,学名萎力泰。可是因为人还在发育,营养跟不上,扔的一般没有人家职业标枪手远,经常在对射中被戳死一大片。后来大家觉得可惜,就把他们踢出了战斗,让没有什么财产的罗马滚农和流氓无产者来充当标枪一样的消耗品。所以总结来看,如果不是被身高相差二十厘米的高卢哥多次教做人,罗马也不会从希腊得武器系统里跳出来另辟蹊径搞什么短剑方盾的。正是因为罗马人个子矮,方盾又大,高卢人一砍过来,罗马矮子可以直接把盾放地上杵着躲后面拿给你砍,趁你不注意再出来戳你一下,放你的血。这就跟一个时期内的意大利绝逼难看的防守反击足球一样。过程是丑陋的,但结果是美好的。罗马人就用这种坑逼的战术战胜了很多体力逆天但脑容量不行的挂逼,比如高卢人,日耳曼人,色雷斯人,迦太基人,努米底亚人,达西亚人和喜欢砍脑壳的艾西尼人。
为什么罗马军团能在长枪林立的时代靠短剑所向披靡?
首先,罗马军团并不是仅靠短剑盾牌来作战,他们还装备有短矛和标枪,在接敌之前前排的士兵投出标枪杀伤敌军,然后发起冲锋,而身后的罗马士兵继续投掷标枪打乱敌军的方阵。这时,第一排士兵已经冲到近前,趁乱撕裂敌军阵线,逼迫对方的长矛手和自己短兵相接,长矛手近身格斗能力不足,往往会被击败。
而且罗马军队也有长枪方阵,这是不能忽略的,否则在长枪林立的时代罗马的士兵肯定要在作战的时候被扎成漏勺。罗马军队的优势在于,配合长枪方阵,手持短剑盾牌的罗马战兵在格斗中可以轻易杀掉一名敌方的长枪兵,这除了罗马军队单兵战斗力比较强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近身肉搏的时候,一寸短一寸险,罗马的短兵刃只要接进长枪兵的身前,长枪就成了一根烧火棍,完全没有任何杀伤力了,长枪兵身后的伙伴也难以提供帮助,所以就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其实这种战术不仅在西方的罗马流行,在东方的中国也非常流行。很多人一提起古代的长枪方阵,想到的就是罗马人、迦太基人、马其顿人,希腊人。实际上当时在东方的古国中国,长枪方阵也是击败敌人的主要兵种。
早在武王伐纣的时候,精锐的周军就是以重装战车和长枪方阵闻名。
以牧野之战为例,当时姜子牙所率领的周军重装战车对仓促组织起来的商朝军队进行了攻击,由于商朝军队主要的构成是奴隶,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装备也不行,军队的作战意志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重装战车的冲击使商军出现了混乱。
随后,周国长枪兵排着整齐的方阵,喊着口号,发起了对商军的攻击,关于周朝军队行进和攻击的方式,《史记》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
大概到了战国前期,中原各国就认识到长枪方阵硬怼的战斗方式需要改进。有这样的认识和当时魏武卒的崛起是分不开的。魏武卒是吴起所创立,他们经过统一的训练,拥有严格的军纪。战斗时,魏武卒身穿重铠,排成整齐的附列,在军官的指挥下如墙而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打败这样的军队仅凭长枪方阵硬怼无疑是自寻死路。所以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想到了击败魏武卒方阵的办法。
马陵之战结束后,虽然庞涓所带的魏军先头部队被消灭,但随后的魏军主力还是很难对付的。于是,孙膑在马陵山后的平原上排下了这样的方阵:
军阵最前是手持长枪的齐国重步兵,紧随其后的是短矛手,再往后是弓弩手,大阵两翼担任掩护的是重装战车,防止魏军夹击!
战斗开始后,双方的长枪兵进行了激烈的搏杀,齐军长枪兵不是魏武卒的对手,被杀得连连后退,但是魏武卒的阵型也出现了松动。
就在这时,齐军长枪兵后的短矛手越阵而出和魏武卒近身肉搏,手持短矛的齐军士兵一枪一个,一枪一个,扎的魏武卒落荒而逃。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41年左右,和罗马崛起的时间差不多。
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迎来了马略改革。这一次长枪兵被完全取消,所有士兵都手持标枪和短剑作战。这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因为当时罗马人所面对的敌人已经不是以长枪阵著称的希腊军队,而是以轻兵著称的中东军队和野蛮的北欧武士。这个时候,方阵的灵活性被放到了第一位。于是,长枪兵完全取消了!
就这样,一直到中世纪末期,长枪兵才再次被欧洲各国重视起来!
为什么罗马军团能在长枪林立的时代靠短剑所向披靡?
长矛兵盛行的年代,轻步兵(投矛兵、弓箭手)还没有发展起来,当轻步兵在希腊成为独立兵种后,著名的斯巴达长矛兵方阵就被轻步兵击败。罗马人同样是经历了类似失败后,才放弃了照抄希腊长矛兵方阵,加大了盾牌的面积,以防御轻步兵的攻击,但也增加了士兵持盾牌手的负荷,不利用使用长矛,而重步兵还是要肉搏的,其唯一合用的武器,就只有短剑了,短剑在近身肉搏时,也比长矛更适用。而面对敌人的长矛兵又怎么办呢?虽然有盾牌防御,但进攻更有效,轻步兵不是有它的优势吗?于是,罗马人又给重步兵配置了投掷短矛,使其也具备了轻步兵的作战能力。中距离未接触前,用投掷短矛射杀敌人,接触了,以盾牌防御,再以短剑搏杀。早在罗马之前,希腊军队己经在变革了,所谓长矛林立的时代,己经到了尾声,只有马其顿人还在痴迷亚历山大时代的辉煌,愚蠢的扩大马其顿方阵的规模,被罗马人所击败。
为什么罗马军团能在长枪林立的时代靠短剑所向披靡?
简单地跟你说吧,当罗马战士使用短剑的时候,短剑只是辅助兵器,大盾才是主兵器,短剑适合在密不透风的盾墙里见缝插针捅敌人,长了就没那么灵巧了
为什么罗马军团能在长枪林立的时代靠短剑所向披靡?
我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一下 ,我觉得罗马的短剑致命性和长矛的致命性是一样类型的,都是刺杀为主,而高卢人的长剑虽说也为剑,但是以劈砍为主。无论何时,穿透性刺远比劈砍式砍杀能带给敌人更高的死亡率,罗马人一般配合等身的巨大盾牌,撞击推进,利用空隙,用短剑给予敌人要害部位致命一击,这和长枪方阵其实大体进攻理念是比较类似的,但是罗马方阵的优势在于单兵力量无论在个人能力和施展空间方面,都优于长矛大盾,长矛由于长度原因,在中长距离能发挥优势,但是近身战斗却无法施展,而短剑🗡虽说为攻击距离短,更容易置身险境,但是近距离身体暴露于敌人的缺陷被大盾有效弥补了,这也将近战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罗马军团其实并不是完美无缺,骑兵的缺乏,步战为主兵种单一,都是很大的问题,但是由于罗马帝国国力和军事指挥的强大掩盖了这些缺点,这才是能立足于长矛之林的根本原因。到了帝国后期,兵员素质低下,装备落后,步兵的缺点就大大凸显了,这个时期重骑兵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主角之位,由此,长矛也好剑盾也好,步兵面对重骑兵的冲击,已经大大感到吃力了,这是题外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