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吃尽了现代火器(火铳等)的苦头,立国后为什么没有发展火器?
这种提法有错误。实际情况是,在清军还没有入关的时候,就已经是清军的火器吊打明军了。
在1623年,努尔哈赤就已经规定每一个100人出战,都要有45支火枪和2辆盾车,以及2门火炮。八旗军的火器装备率比明军都要高。在大凌河战役,明军援军数万人在小凌河列阵,明军铅子如雹,矢如雨霰,火力极强,皇太极下令,发大炮火箭毁其营,此战明军全军覆没。
到了辽阳战役,有一个战斗非常突出,700名八旗军火器手与1000名明军火器手对决。明军火器手在远距离就释放枪炮。但是八旗火器手坚持到30米以内,才开火,而且不是轮放,而是700人齐射,结果一个齐射以后,1000明军,就只活下来7个人。
八旗军打辽阳,还出动了4000专门的炮兵,配备90门大炮。训练严格,军法严酷,赏金极高。史称“一等炮手赏银八十两,二等炮手赏银五十两,临战打仗极为勇敢。
到了松锦大战,八旗军乌真超哈炮兵部队与明军发生了东亚战争史上最大的炮击战,清军一次出动40多门重型红衣大炮,锦州明军守将祖大寿表示:明军无法抵挡“四十余红衣之威。最后,明军战败,清军俘虏红衣大炮5门,大将军炮146门。
在关外作战的时候,八旗军除了在宁远吃了一次火器的亏,在其他战斗基本都是八旗军火器部队碾压明军火器部队。八旗骑射只是这个部队特点的一个方面,火器也一样吊打明军。
就是,很多投降的明军火器手一到了清军,都会战斗力倍增,主要原因就是,赏金极高,达到几十两白银,军法严酷,训练严格。
崇祯晚期辽东巡抚黎玉田的痛苦总结说: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清朝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吃尽了现代火器(火铳等)的苦头,立国后为什么没有发展火器?
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或许是受了后世的影响吧,觉得在对列强的战争中火器落后于人,才会认为清朝吃够了明朝火器的苦头,为什么没有发展火器。
事实上,清朝的火器是有所发展的。
后金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当政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的制造,仿照火器了,到了清军入关时期,清军的火器则是完全压着明军打了,所以清军的火器一直到满清建国的初期,都还是很强大的。
到了被称作“千古一帝”的被誉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康熙时期,火器才被一定程度的压制,例如清朝“机关枪”发明者曾被康熙流放到沈阳戴梓自此火器发展渐趋停顿了。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
在三藩之乱中,反叛的汉族武装装备的火器使康熙认识到,火器是可以抵销弓马娴熟的优势的,一旦汉人再度反叛,人数极少的八旗军恐怕是无法抵挡的,所以就渐渐的对火器进行了压制,但也还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所记载的制式火炮都有85种,同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鸟枪,红衣大炮,子母炮这三样火器成为制式武器。
但是清代中期之后,由于国家政策倾斜,更重视祖训类似“马上取天下的”的落后理念,统治者不重视武备,以致鸦片战争时,清军仍然使用旧制火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又开始大量制造火器,并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武器。到洋务运动时,火器的制造和引进达到最高峰。这期间,清朝建立了大量近代枪炮制造厂,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枪炮厂、天津机器制造局等等,但到了这个时期,清军的重视已经为时已晚了。
归根结底,还是请政权统治者的认知的问题,他们害怕汉人掌握火器危及他们的政权,就片面的停止了火器的发展,这不仅影响了自己,甚至影响了中国在那个时代的表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