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的机头空速管为啥都不见了?
我们以歼10为例讲一讲:歼-10B/C型和歼-10A外观上的显著变化除了进气道上方的6根加强筋不见了以外,还有一个就是雷达罩前端的空速管也消失不见了。
上图是歼-10A双座型,下图是歼-10B,可以发现二者的机头有明显区别,歼-10A双座型机头有一根长长的空速管,而歼-10B的机头没有,最新的歼-10C型也没有。那么,歼-10B/C型的空速管去哪里了?
下图就是答案。
看不清楚?我们把图片放大一点儿。看见这些L型的小金属管了吗?它们就是“消失的空速管”。空速管是用来测量飞机飞行速度的装置,空速管的种类有很多,安装位置也非常多样,战斗机最常见的空速管布置在雷达罩前,这种空速管被称作气动补偿空速管,优点是测量精度比其他位置的空速管高一些。不过即使是布置在雷达罩前端的空速管,也需要机身其他位置的空速管来提供更多数据来进一步精确其测量值。既然这样,为啥不把机头的空速管取消呢?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F-15就率先取消了机头的空速管,改用多个L型空速管来测量空速。
多个L型空速管可以起到和机头空速管同样的作用,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们不会对雷达罩内的雷达产生干扰,空速管的材质是金属,或多或少会对雷达波产生一定干扰,不管是多普勒雷达还是相控阵雷达都一样,取消机头的金属空速管不仅可以减少杂波的产生,也可以降低雷达罩的设计难度,一举两得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其实不仅是F-15、F/A-18、F-22、F-35,“台风”、“阵风”、苏-35这些战斗机也早已取消了机头空速管。我国出口给巴铁的“枭龙”也取消了机头空速管,未来随着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的发展成熟,机头空速管将只出现在测试用的原型机上,量产型的战斗机将不再采用机头空速管。
战斗机的机头空速管为啥都不见了?
空速管,是喷气式战斗机中用来测量大气数据的测量工具,一般都装在机头正前方,似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军迷开玩笑说是用来进行空中拼刺刀的,倒也非常形象。
比如歼-10A战斗机,其机头上就装有一根空速管。现在,歼-10C战斗机,已经成为我空军非隐形战斗机中,仅次于歼-16的主力战斗机,不仅航程增大了,而且最大载弹量提升到了7吨,空军对歼-10C战斗机的性能非常满意。
歼-10C较之歼-10A,两者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歼-10C改成了DIS进气道,机背上多了一根天线装置,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了对地作战能力;而歼-10A只能外挂火箭巢,发射无制导的火箭弹。
此外,歼-10C取消了原歼-10A机头非常明显的空速管,截面从歼-10A的圆形变成了扁圆形,同时增设了红外搜索与跟踪雷达系统。
歼-10系列战斗机,发展到歼-10C时,就取消了机头非常明显的那根空速管,因为空速管也影响战斗机的隐形性能,且装在尖尖的机头上,会影响战斗机雷达性能的发挥。
其实,战斗机的空速管并未正式取消,只是装备在了战斗机其他的部位上了,且外形较之原歼-10A机上细细长长的模样,改成了小巧玲珑的针尖状进气管,插在了机头侧下方,称为“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器”。
虽然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外形要比原歼-10A机头上的那根非常明显的空速管要小许多,但仍然具备感受气流的总压和静压的能力,能将测得的压力数据传送给大气数据计算机、飞行仪表的装置。
歼-10A取消了机头雷达罩上的空速管,在一定程度上了降低了机载雷达天线前方不透波结构对雷达工作的影响。
另外,歼-10A机头上那根大长杆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战斗机的飞行稳定性,特别是在大迎角飞行状态时,引起头部涡流及侧向不稳定的因素,就基本上消失了。
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细细长长的那根原本装在机头上的空速管,在新型战斗机上基本上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巧玲珑的“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器”,基本上没有什么雷达反射面积,隐蔽性能要远超原本细细长长的空速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