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锏在骑兵作战中有杀伤力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锏、鞭、锤等打击类兵器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它们分类虽不同,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克制战场上的重甲而出现,下面来分析一下打击类兵器的辉煌与衰落。
打击类冷兵器的流行,有其特定的原因。由于古代战场上士兵的防护越来越严密,披甲率不断提高,魏晋以后,铁甲越来越普及,防护程度也越来越高。到了唐宋,出现了像明光铠、步人甲那样的重型盔甲,具状骑兵、重步兵在战场上横着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重骑兵和重步兵,比如玄甲军、铁鹞子、铁浮屠等,普通兵器对他们杀伤有限,这种情况下,破甲就成了刚需,为了对付重甲敌人,打击类冷兵器,以鞭、锏、锤、狼牙棒等为代表,迎来了黄金时代,成为重甲克星。
打击类兵器的形制
击兵的类型很多,较常用的包括锤、鞭、锏、狼牙棒、骨朵、敲棒等。即使同一种击兵,形制也千差万别,拿大家熟悉的锤类来说,就有方形、长方形、球形、蒜形、棱角形等等,种类繁杂,长短不定,基本没有制式标准。而敲棒、骨朵、狼牙棒等钝兵器,现在一般认为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并在之后被唐宋军方加以应用。
宋朱彧《手书》:“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
《武经总要》中的鞭锏
从重量来说,也是由使用者因人而异,李元霸的八百斤双锤自然是小说的夸张。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有战国时期的朱亥(就是那位击杀晋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锤,当时的四十斤约合今天的十公斤,对于手持短兵来说,这已经是相当的重量。
岳云的八十斤双锤也有记载:《宋史》(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当时的八十斤约合今天的五十公斤,这个重量现在被认为是岳云在平时练习时的重量,哪怕岳云气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锤子作战,动作也必定失去灵活,难以在残酷的战场幸存。
演义中的岳云
事实上,击破重甲并不需要太大的重量,单只五公斤以内的击兵凭借马匹的冲力和手臂强有力的挥动,只要命中,即使不是要害部位,也已经足以使敌人失去战斗力乃至行动能力。只要想想现在常用的工具榔头,锤头不过一二斤,但想象一下轻轻挥动榔头产生的打击力,就能够明白了,更不用说十公斤的榔头用力挥舞下去。
钢鞭
打击类兵器的局限性
从战斗实用性上来说,打击类兵器明显不如刺砍类武器。击兵的重心必定在兵器首端,凭借自身重力捶击敌人,所以它的技法必然以器首为重心。
首先,能使用打击类兵器的兵将必定需要身强力壮,臂力过人,否则无法持续挥动兵器。其次,击兵使用时以使用者自己身体为圆心,手臂为杠杆进行挥击,这样的作战方式造成其反应速度必然不如刺砍类兵器,如果一击挥空,由于需要重新找回重心,再次挥击需要的时间较长,必然造成将自身破绽百出,给刺砍类兵器以从容攻击的机会,几乎难以幸免。
举个例子,如果是两名武将在无甲情况下单挑的话,想必谁都不会选用打击类兵器来作为武器,因为如果对手无甲,击兵就不具备任何优势。事实上,即使善使双锤的岳云,临阵也难免受伤。《宋史》记载:“颖昌大战,无虑十数,出人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
古代铁锤实物
所以,打击类兵器实质上是一种特种作战兵器,对使用者要求较高,能纯熟使用的人不多。因此,在历史上,除了极少数一些天赋异禀的将领,很多武将将其作为副兵器使用,一击即收,所谓“撒手锏”之类的绝活,也是来自这种使用方法—空中无端飞来一根铁简,扎你一个大洞,想想也是够可怕的。
而在打击类兵器盛行的唐宋,有很多名将都使用锤、鞭、锏之类的击兵,除了岳云,还有唐朝的秦琼、尉迟恭、五代名将李存孝、宋朝的王继勋、任福。小说家们也加以发挥,在演义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使鞭、使锤的大将或“四猛八大锤”这样的击兵团伙。
四猛八大锤
打击类兵器的衰落
打击类兵器大行其道是在唐宋时期,这与当时军队装备的铠甲密不可分,唐朝的甲胄防护愈加严密,出现了明光铠、山文甲等经典的汉甲,宋朝承袭唐朝并加以改进,更是发展出了步人甲等防护更为严密的甲胄,这种甲胄防御更强,普通的弓箭刀枪都难以对其造成严重伤害,这时候,打击类兵器作为重甲克星,当仁不让地承担了破甲杀伤的义务。
到了宋朝灭亡后,取而代之的元朝从西方引入了轻便的布面甲并逐渐流行,同时由于火器的发展,传统重甲逐渐变得不合时宜,慢慢被布面甲代替,没有了重甲,打击类兵器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逐渐沦为了仪仗使用的COS武器。
这种级别的大锤,显然只能出现在游戏里
不过即便如此,在明清时期军队中也还是多多少少保留着击兵的一席之地。比如明末的辽东骑兵,虽然没有列装锤、鞭等武器,但装备的制式火器三眼铳在弹药发射完毕后,由于其头重脚轻的特点,骑兵往往倒持三眼铳,把它当成狼牙棒来挥舞,对付清军的重甲步兵也有奇效。即使到了清朝,绿营兵中也还有装备短柄双锤,不过这种锤长只有二尺,锤头仅重一斤多,显然不是为了破甲装备的。
铜锏在骑兵作战中有杀伤力吗?
怎么说呢,首先锏确实是骑兵作战时的一个利器,但是这些锏都是铁质的。在西汉进入全面铁器时代之后,中国人便不在用铜制作近战兵器了。
锏这种武器不像演义小说中说的那样起源的很早,而是一直到宋代才出现。锏从铁鞭中独立而出,是专门用来击破敌人甲胄的破甲钝器。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述,铁锏呈长条形,四棱无刃,上细下粗。现在福建省博物馆里有李纲监造的一把铁锏,重7.2斤,长94.2cm,柄长20.1cm。可以说为后人研究宋代兵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锏是步骑皆可用,但是多用于骑兵。一般来讲武术套路中,多是练习双锏,但是实战中,骑兵多用单锏。就目前而言,历史上就只有金国大将乌延查刺善于使用双锏,而且一支就是十几斤,被人称为“铁锏万户”。骑兵用锏,可以借助马匹奔跑的速度,从而对敌人的打击力度可以提高。因为无刃,所以锏非常耐损,这在重甲时代就是军中小霸王的存在。
相比于锤和大斧,锏更轻便灵活,又不失打击力度,故而在宋代颇受四朝将军们的喜爱。仅是宋史记载的用锏名将就高达十数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狄青和呼延赞。
在明代,因为火器的大力发展,甲胄的实用性开始退化,军人开始褪去厚重的甲胄,相应的,比刀剑笨重的锏也就失去了军事舞台,最后沦为礼器。
铜锏在骑兵作战中有杀伤力吗?
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宋《武经总要》
形似鞭,且有刃,很显然,锏是一种兼具砸打与切割双重功能的短兵器。
自南北朝以来,随着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重装骑兵开始逐渐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相应的,对破甲武器的需求也提上日程。随着冶炼水平日益提高,以锐器——枪槊刀剑类破甲的效果已渐渐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以重钝式武器进行内杀伤的另类破甲方式便出现了。而锏就是以打砸造成杀伤的兵器之一。
秦琼持锏门神像
在民间传说中,唐代名将秦琼便是以双锏闻名。虽然锏作为兵器在唐朝已经出现,“唐代短兵,刀剑并用,且有锤锏等杂兵出现”——载于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但至少至少秦琼用锏还是没见于记载的,秦琼本人是以槊闻名的。
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旧唐书》锏的使用更多的是在宋朝。宋朝时为对付北方各游牧民族的骑兵,对破甲兵器的需求可谓迫切,除远程的各种弓弩外——如神臂弩,各种重兵器也是纷繁复杂。
宋时重钝型短兵器
锏在骑兵战中的杀伤力是毋庸置疑的。其杀伤方式不不追求直接破开甲胄防护,而是通过巨大的动能震伤甲胄下的肉体,轻则骨断筋折,重则伤及脏腑,无论哪种方式,被重兵器砸中的后果都是丧失战斗力,而且停滞作用非常明显。《宋史》载:
张玉……遇夏兵三万,有驰铁骑挑战者,玉单持铁简出斗,取其首及马,军中因号曰张铁简。另外在宋夏好水川之战中战死的大将任福也是一名用锏的好手。
历史上有关锏的记载,多为铁锏,但铜锏也并非没有。
刀均铁制铜饰,剑与杂兵,则沿有完全铜制者。——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铜锏与铁锏在威力上应该相关不大,虽然铜的密度要比铁大,但作为重兵器,尤其是短兵,对使用者的腕,肘及肩部力量的要求非常之高,因此其重量是有限度的,不至于因材质不同而有太大差别。
铜锏在骑兵作战中有杀伤力吗?
锏的古意指保护车轴和轮辐的金属条。《吴子·治兵》中:“膏鐧有馀,则车轻人”之语
也有其他解释也称其同“简”,是以竹简形状命名。
锏作为武器第一次被记载,是在宋代的《武经总要》中:“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清《兵仗记》中有:“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
鞭锏步骑兵均可使用,是非常灵活的钝击打击武器。不仅宋朝军队使用,在西夏、辽及金国的军队中也有使用。明清也继承宋代鞭锏的形制,如《清会典图·武备》中便绘有锐健营所用的铁鞭,长约74厘米。还有绿营所用双锏,形似剑,前有尖锐,长约86厘米,各重仅0.82公斤。可见其形制和重量上是十分灵活的,是对士兵尤其是骑兵卫体兵器的极好补充。宋代骑兵或将领上阵,也一般多喜欢在马上携带数种兵器,以防损坏和丢失。
在宋代,宋军中善使锏的武将不少。《宋史》卷二九零《狄青传(附张玉)》记载张玉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在延州清涧、招安砦等地与西夏骑兵交战,“单持铁锏出斗,取其首及马,军中因号曰‘张铁锏’”;卷三二五《任福传(附桑怿传)》记载,任福在好水川大战中“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绝其喉而死。”。另有开封雍丘人桑怿,“勇力过人,善用剑及铁锏。”北宋元宝初年(1038年)任“泾原路屯镇戎军”,也与任福一起在好水川战死。
除了宋军外,《金史》卷八六《乌延查刺传》记载有,金正隆六年(1161年)乌延查刺在信州同契丹人作战时,“左右手持两大铁锏,锏重数十斤,人号‘铁锏万户’”。契丹军大败,乌延查刺率部追击。“以铁锏左右挥击之,无不僵仆”。
可见锏这种武器在战场上多用于骑兵,以利用战马的速度提升打击的效能。而锏对于骑兵的价值,在于在盔甲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在长时间的作战中减少对武器的损耗,并能够对敌人造成有效的伤害。因为盔甲的进步,刀剑等旧时代的冷兵器已经不适用于战场的要求,打击类兵器开始成为主流。相对于沉重的骨朵、大斧等兵器,灵活多变的鞭锏其实更适合士兵进行攻守作战。
至于铜锏的杀伤力这就很值得怀疑了、因为如前面所记载的,古代武将使用的都是铁锏,没有铜锏的记载。试想,铜比铁重,还比铁软……古代打仗怎么可能会使用特意使用性能不如铁锏的铜锏呢?
铜锏在骑兵作战中有杀伤力吗?
铜人也是这个意思吧?一锤子买卖是普通士兵才有的吧。高级将军没有那么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